Book of Romans

罗马书

《罗马书》简介

I. 概述

新约圣经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史,也就是四本福音书和 《使徒行传》;第二部分就是二十一卷书信,第三部分是预言,也就是《启示录》。而《罗马书》是新约圣经中第一部书信。

《罗马书》有其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其在新约圣经的排列中是第一部书信,更是因为这是一部教义性的文件,因此常常成为基督徒对基督信仰研究的对象。

虽然在新约圣经的排序中《罗马书》是第一部书信,但是绝大部分的解经家并不认为这是主耶稣升天以后的第一封由使徒写给信徒书信,甚至不是使徒保罗所写的第一封书信。但是在《罗马书》里的内容集合了使徒保罗对基督教信仰、尤其在罪及救恩等问题的深刻阐述及价值,对基督教神学研究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II. 《罗马书》的执笔者和本书的真实性

《罗马书》的执笔者是使徒保罗,这在本书一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表明了。所有新约的学者都承认,这封信的确是由保罗所写。

保罗写的信,教会一定会妥善保存;保罗在世的时候,应当不致有人假冒他的名字写信,而他的亲笔信广为人知,且成为权威,在教会当中流传之后,应当也不会再出现冒名的信。凡是讲到保罗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很显然是出于他之手、文笔又相同的信,连最挑剔的新约学者也不敢对《罗马书》的作者提起异议,因此至今无人怀疑。而且有众多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使徒保罗的书信:

1. 在书信的一开始,直接写明是由谁写这一封书信,这也是使徒保罗书信的惯例。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罗马1:1)直截了当,开诚布公,无从怀疑。

《罗马书》的写作手法,书信中的内容,对救恩的论述,辩证的法则,并执笔者的属灵造诣,都与使徒保罗的其他书信一致,是所有的读者都很自然地相信《罗马书》的执笔者必定是使徒保罗。

《罗马书》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被列入圣经新约正典,是属于新约圣经里的保罗书信,而且是会议中七封完全没有争议、确认是使徒保罗所写的书信中的一卷书。

2. 在證实新约圣经的真实性的时候,在圣经以外的文献记录当中,支持《罗马书》真实性的文献是最早被人发现的证据之一。

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的一些圣经学者,在他们著作中都有引用《罗马书》的经文,而且都说是引用了使徒保罗的书信。这些圣经学者包括罗马的革利免,士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以及安提阿的依纳爵(Ignatius)。很多早期的圣经学者都承认保罗执笔写成了《罗马书》。

3. 考古资料的证明

《罗马书》与使徒保罗的另外八封书信一起在考古中被发现。在称为“切斯特·贝蒂纸莎草纸抄本”中被人发现。考古大师凯尼恩爵士论及这份早期抄本説: “我们在此拥有一部近乎完整的保罗书信的手抄本, 这部抄本看来写成於第三世纪初左右。”

“切斯特·贝蒂希腊文圣经纸莎草纸抄本”的年代比著名的西奈抄本及梵蒂冈抄本第1209号更早, 这两部抄本都是公元第四世纪的製品。这些抄本也含有《罗马书》。

III. 写作背景

1. 使徒保罗的旅行布道

使徒保罗非常尊重他的身份 - 外邦人的使徒,“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见罗马 11:13)所以他几次三番地到外邦人的地区进行旅行布道。

资料显示,使徒保罗从公元47年开始,到公元57年,在爱琴海的两海岸到处布道。在那些年里,他的脚踪踏遍了加拉太、马其顿、亚该亚、和亚细亚各地作宣教的工作。福音传到一个地方,就在那里建立教会;建立了教会,使徒保罗就走向一个新的宣教工场;这样日复一日地为福音奔波。

根据丁道尔所著的“罗马书导论”称:

但是保罗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公元五十六至五十七年的冬天,他在哥林多一位信徒朋友该犹的家中度过;当时他满心期待(带几分焦虑)不久就要往耶路撒冷的行程,因为他要亲自将一份捐款交给当地教会的长老,这是他花了一段时间从外邦信徒收集来的,他期望这份礼物能增强犹太地母会与外邦教会之间爱的联系。

这件事办完之后,保罗期望能展开另一项行动,是过去几年在他心中逐渐成形的一个计划。他在爱琴海一带宣教的工作已经结束,现在必须另夺疆场归于基督。在选择新的工作范围时,他决定要继续开荒;“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见罗马 15:20)。他选择了西班牙,罗马西部最古老的省份,也是那一带罗马文化的主要堡垒。

  但是,往西班牙的旅程提供他一个机会,完成一项长久以来的心愿 ── 访问罗马。虽然他出生即是罗马公民,是罗马帝国的自由人,但他从未见过这座城。若能访问罗马,在那儿稍事停留,何等美好!更何况罗马有一个兴旺的教会,而有几位保罗从前在旅途中认识的基督徒,现在也住在罗马,是那个教会的成员。既然福音早已传到罗马,保罗便不会以那里为开荒工作的据点;但他认为,若能在继续向西班牙进发之前,先用几个星期与罗马的信徒相交,让心灵重新得力,然后或许可以他们那里作为基地,向西班牙前进;这样,他的旅程会更有力量。

  因此,在公元五十七年初,他口授一封致罗马信徒的信,由他的朋友推基古记下来 ── 可能是他的主人该犹所提供给他的基督徒秘书。信中告知他们,他将访问罗马城,并解释造访的目的;他还认为,最明智的作法,是同时将他所了解、所传扬的福音,向他们作全面的说明。

  作全面说明的理由之一,可能是他知道他的仇敌在各处歪曲他的信息,因此他把握这个机会,作严正的声明。但是可能还有一个目的:他也许期望罗马的信徒能参与他的事奉。他预先要求他们为他在犹太地的安全祷告;但万一他后来“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而且“死在耶路撒冷”(见使徒行传 21:13),他渴望自己的见证工作 ── 特别是向西扩展,直到西班牙的事奉 ── 能够托付给一群忠实的信徒,就是罗马的基督徒。

以上是丁道尔的注解。

在这里,我想稍微讲一下丁道尔这一个人,在我们查解经资料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丁道尔的解经。有的人以为他姓丁名道尔,其实他不是中国人,丁道尔是他的姓,他是一位英国人,他的名字是William Tyndale,1494年-1536年。他是一位很聪明又爱主的弟兄,当时马丁路德才对天主教教廷提出异议,新教还没有形成。在英国只是天主教,而天主教当时的圣经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而且只有神职人员才能读圣经。即使普通信徒可以得到圣经的话,也看不懂拉丁文。而丁道尔当时已经是天主教的一位神职人员,所以他就专心研读圣经。但是当他与英国贵族和很多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交谈时发现,人们对圣经知识非常缺乏。于是他就思考为什么英国老百姓不能有一本他们可以看得懂的圣经,让他们可以知道上帝要告诉我们的话呢?

但是限于当时天主教的法令,不经授权不可私自翻译圣经。但是在那个时候,德国的马丁路德起来反对天主教教廷的腐败,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为德文,这对丁道尔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于是丁道尔决定把圣经翻译为英文,让所有懂英文的人都可以看到上帝的话。

丁道尔是第一位把圣经翻译成英文的人,也为圣经写出了大量的注解。如果大家有机会看《英王钦定版》(King James Version)圣经的话,其中超过80%都是丁道尔的翻译。

丁道尔为英文圣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的是让普通人有圣经可以读,但是他却在他42岁的时候,被英国国王在天主教教廷的怂恿之下处死,为主殉道。

丁道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来做主耶稣的门徒。他的行动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 解经家一般都认为使徒保罗的视力不怎么好,因为他曾说,“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见加拉太 6:11)

对于使徒保罗的书信,我们知道常常不是由他自己写整一卷书,而是由他的一位秘书从他的口诉记录而成的。因此在《罗马书》里就出现这样的词句,“我这代笔写信的德丢,在主里面问你们安。”(见罗马 16:22)

可见《罗马书》是由德丢代笔的,因为他在《罗马书》的尾声插入了他的一句问候。

使徒保罗的书信虽然常常由他的秘书代笔,但是都是由使徒保罗亲自过目,然后签名加以确认。我们在《哥林多前书》的末了,我们看到“我保罗亲笔问安。”(见林前 16:21);我们在《歌罗西书》的末了,看到“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见歌罗西4:18A);我们在《帖撒罗尼迦后书》的末了,也看到“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凡我的信都以此为记。我的笔迹就是这样。”(见贴后 3:17)

使徒保罗的书信由“秘书”执笔,但是都是使徒保罗的意愿,更是上帝对使徒保罗默示以后的结果。

3. 使徒保罗的书信并不是他坐在他的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写出来的论文。我们也不认为使徒保罗为了想要流芳百世而写下了那么多的书信。

使徒保罗所写的书信都是有的放矢,因为在当时有这个需要。当时,在哥林多,在加拉太,在腓立比,在帖撒罗尼迦都有异端的攻击,对教会来说有险恶的情况,加上在教会里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连外邦人中都未曾听到过的问题,所以使徒保罗的每一封书信,都是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虽然并没有计划他的书信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但是上帝却知道我们需要属灵的教导,祂让使徒保罗写给当时教会的书信,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上帝的计划,因为使徒保罗并不是以他自己的聪明来写的,而是得到了上帝的默示,才写出这样对世世代代都有果效的经文。

IV. 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使徒保罗在各地旅行布道、创建教会,但是一般都没有留下具体的日期,所以要确定《罗马书》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圣经学者希望在不同的经文中寻找出有关时间的蛛丝马迹。

在《罗马书》里,讲到了外邦人基督徒为在耶路撒冷贫穷的基督徒捐款,“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见罗马15:25~26)

在《哥林多前后书》里讲到了如何收集这些捐项,“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见林前16:2~3)“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这捐赀送到了,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见林后 8:19)

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使徒保罗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旅行布道时,都到过哥林多。但是在第三次旅行布道到哥林多的时候,圣经才记载了使徒保罗要去耶路撒冷的事情。“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见使徒行传21:12~14)

圣经学者认为,《罗马书》第十五章所提到的捐款事项,与《哥林多前后书》里所提到的捐款是同一件事情。而《使徒行传》则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就要到耶路撒冷去了,所以圣经学者认为使徒保罗是在哥林多写了《罗马书》。

既然是在他的第三次旅行布道途中的哥林多写成《罗马书》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确定写《罗马书》的时间是在公元56年。

V. 《罗马书》的收信人

1. 显而易见,《罗马书》是写给在罗马的弟兄姊妹的,也就是写给在罗马的教会的。但是在《罗马书》里,并没有象使徒保罗写给其他教会的书信那么清楚地写明是给这个教会的。

比如,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时候,使徒保罗是这样写的,“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见林前 1:1~2)

又如,在写给以弗所教会弟兄姊妹的时候,使徒保罗是这样写的,“奉上帝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见以弗所 1:1)

又如,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时候,使徒保罗是这样写的,“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和提摩太,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见腓立比 1:1)

但是在《罗马书》里却没有这样的言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哥林多教会,以弗所教会,腓立比教会都是使徒保罗亲自建立的,但是罗马的教会不是使徒保罗建立的。当使徒保罗写《罗马书》的时候,他甚至还没有到过罗马,所以书信的开场白就完全不同了。

2. 在罗马的教会

当初罗马的教会是怎么建立的?是由谁建立的?我们没有在圣经里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是有些蛛丝马迹。

圣经有这样的记载,“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革哩底和亚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见使徒行传 2:1~12)圣经接着记载了使徒们的第一次布道大会,使徒彼得在这个布道大会上证道,“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见使徒行传 2:40~41)

在这段经文里提到了,“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我们不知道这些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有多少是这三千受洗成为门徒的。但是,这至少是对罗马播种的开始。

3. 在罗马的犹太人

由于强盛的罗马帝国的庞培将军在公元前63年占领了耶路撒冷,两年之后就胜利回罗马,以色列就完全归属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在庞培将军回罗马的时候,带走了一大批以色列俘虏,但是在到达了罗马后不久就释放了这些俘虏。这批以色列民在两年之后在罗马形成了很有影响力的社团,而且规模与日俱增。

等到公元19年,罗马帝国的提比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竟然感到了以色列人的社团的压力,于是下令驱逐以色列民出罗马。但是几年之后这些以色列民又回到了罗马,以至于在罗马的以色列民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因此在公元41到54年之间,也就是在革老丢的年代又一次出现了驱逐以色列民的情况。

这就是在《使徒行传》第十八章里提到的情况,“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义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见使徒行传 18:2)

根据《使徒行传》的描述,亚居拉和百基拉在遇到使徒保罗之前已经信主。他们很可能就是属于罗马信耶稣的团契。我们无法查证亚居拉和百基拉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信主的,然而我们也没有看到使徒保罗说过亚居拉和百基拉是他的属灵孩子。根据这样的现象,说亚居拉和百基拉是在罗马就已经信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革老丢的驱逐令也没有能够持续太久。在革老丢去世后不到三年,保罗写给罗马基督徒的信中,便说他们的信德已经传遍天下。

驱逐令的失败,可能是在革老丢死的时候(公元54年),或更早。但是等到公元57年,罗马的信徒就不仅是犹太人而已,也包括了外邦人在内。可能有些外邦信徒在犹太弟兄被驱逐之后,仍然留在城内;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当犹太信徒能够回来的时候,他们的人数已经大大增加了;甚至保罗必须提醒外邦信徒,虽然他们现在居于多数,但这个信徒团契的根基仍源自犹太人,他们不可以藐视犹太弟兄,只因为当地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犹太弟兄。(参见罗马 11:18)

VI. 本书的主要内容

《罗马书》基本可以分为四部分:

1. 有关”义”的问题 - 第一至第八章:

在《罗马书》里的一个重点就是有关“义”的真实意义。

从整本《罗马书》里,我们可以总括地说,书中所说的“义”是由上帝来定义的。因此,“义”也可以是指与上帝有良好地关系,而且在言语行为中表现出这个良好的关系。

所以,使徒保罗开始就让我们来看外邦人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外邦人的堕落和腐败,从而让我们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解决“义”的问题。但是,反过来看犹太人,小心翼翼地,想要以遵守律法来解决“义”的问题,仍然是失败。

“义”不是靠我们的行为可以赢得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呢?这就是在《罗马书》第一到第八章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2. 有关犹太人和选民的问题 - 第九至第十一章:

犹太人真的是一群很特殊的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后代。但是当上帝在旧约圣经中所应许的弥赛亚来到的时候,他们却拒绝了祂。对于这样令人叹息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什么才是真正的以色列人呢?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徒保罗就在这三章里把这方面的真理给我们讲诉了。

3. 有关基督徒生活的实际问题 - 第十二至第十五章

以色列人此从摩西颁布了上帝要他颁布的律法以来,就非常强调守律法。特别是律法师和法利赛人在这一方面更是达到了顶点。他们从十诫中延伸并制订了六百多条规条,要以色列民来遵行。

但是,当主耶稣来到世上,给予我们诸如登山宝训的教导,那么基督徒的伦理品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要遵行拉比所教导的规条呢?特别是对洁净和不洁净的规定,是不是还要保持禁忌某些饮食?是不是要继续持守所有的节期仪式?

对于这一系列容易使人混淆不清的概念,使徒保罗就在基督信仰的伦理方面进行了说明。而这些概念至今仍然有人不明白,甚至有的教会还在过住棚节、逾越节、七七节;更有一些异端,不仅要信徒受割礼,甚至提出姊妹们也要行割礼的荒唐举措。

4. 推荐非比及问安 - 第十六章

推荐非比和向各教会和弟兄姊妹问安,显示了使徒保罗对各教会的关心,和与各教会的亲密关系。

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令人兴奋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公元五十七年罗马教会成员的状况。保罗提名问候的人,包括他从前在宣教旅途中遇见的信徒,这时候他们已经定居罗马了。其中有些早已是信徒,如安多尼古和犹尼亚,他们比使徒保罗还先“在基督里”,并且在使徒中颇有名望,甚至可能被视为使徒。(参见罗马16:7)

在第13节所问候的鲁孚,有解经家认为可能是《马可福音》第十五章21节所说的古利奈人西门的儿子,保罗大概在叙利亚的安提阿认识他和他的母亲。百基拉和亚居拉八年之前被迫离开罗马,现在又回到这个都市,他们的家也成为教会信徒聚会的地点之一。因此,就再一次证实了初期的教会都是家庭教会。

VII. 本书的特点

1. 文学体裁

我们刚才说,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书信。不仅有使徒保罗的书信,也有使徒彼得的书信,还有使徒约翰的书信,甚至还有雅各和犹大,就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所写的书信。

书信的一开始基本都有对写信者做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而且在书信的最后往往有对收信者的问候。《罗马书》是具有当时典型的书信特征。

2. 神学特征

当时的信件内容差异很大,有给家人的私信,也有供多人阅读的精深论文。而新约圣经里的书信就是供教会里,弟兄姊妹阅读的属灵论文。

我们之所以称新约圣经里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书信”,而不是称之为“信”或者“私信”,因为这些“信”实际上是“书”,只是以“信”的方式发表的。这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发达的印刷技术,无法大量发行,所以采用了由各教会传阅信件的方式使各个教会的弟兄姊妹都可以阅读。

我们刚才说到了《罗马书》有书信一开始的自我介绍和最后的问安,但是这书信中最精彩的部分乃是从第一章的第16节到第十一章的36节,是关于神学和教牧学的论述。这也是我们将重点查考和学习的内容。

VIII. 写作的对象

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既然圣经中的书信不仅是写给收信人的,更是写给多人来阅读的,那么《罗马书》的写作对象到底是谁呢?

我们在前面讲到了,在当时的罗马教会里,有很多当地人,也有一些移居到罗马的犹太人,那么这一封书信的对象是犹太人呢,还是接受了耶稣基督的外邦人?

因为在《罗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句子明显是写给犹太人的,但是也有一些句子绝对是写给外邦人的基督徒的。如果说这卷书信的对象是犹太人的话,但是这一卷书也是为外邦人的基督徒所写的。

所以,这一卷书是写给所有的信徒的,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的基督徒。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来研读这一本书。

IX. 本书的影响

使徒保罗所写的《罗马书》, 以透过耶稣基督的十架与复活,来阐明上帝对人类的恩典而著称。“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马1:16B)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大的罪人,而且罪性也都很深重,非有上帝的拯救,我们都必定堕落到地狱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拯救,而罗马书就是告诉我们上帝是怎样将我们拯救出来的。

《罗马书》的内容包括很深的神学教义,但是整卷书却是以实际情况作为根据来分析。在书里所阐述上帝的拯救深入浅出,而且联系生活实际,呼召人结出成圣的果子。使徒保罗讲诉上帝的拯救如何影响我们分析事物的智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忍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罗马书》既是一本论述基督教教义的书,也是一本指导我们活出基督样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