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1

第一课

第一课:王后瓦实提被废(1:1-22)

第一章记述亚哈随鲁王大摆筵席,欢宴一百二十七省的官员一百八十天,约半年之久;为书珊城的大小人民设筵七日。王后瓦实提也为妇女摆设筵席,後因违命不肯到王前而被废,以斯帖因而有机会被选入宫为后。

(一)波斯盛筵(1:1-9)

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把读者带到辉煌的东方世界,那时波斯帝国方兴未艾。这里描述了宫廷的奢华。帝王款待宾客越奢华,就越显示他至高无上、势力万千。

1节:亚哈随鲁(Ahasuerus)是波斯王Khshayarsha的希伯来名,希腊名是薛西斯(Xerxes),也是以斯拉记4:6所提及的波斯王,於主前486至465年作王。 根据西方历史记载,这位亚哈随鲁曾进攻希腊,却两次失败受辱(主前481和479年)。不过,他是个伟大的建築师,完成且改良了父王大利乌始建的大宫殿,巩固了国家的疆域,从印度直达古实。这里说的印度不是指印度半岛,而是现今的巴基斯坦,是印度河(Indus River)流经之地。大利乌被印度平原河流冲洗的金沙所吸引,於主前513年征服该地。古实(Ethiopia,即埃提阿伯),是埃及以南的国家,如今是北苏丹的西部,并非当今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版图。大利乌统治初期,便已经征服了埃及,并把完成已经开工的运河工程,就是从地中海通往红海。这项工程在商业上与军事上的益处十分明显。

2节:登基,波斯帝王的威荣通常都极其铺张,他端坐直背的宝座上,四周侍臣群立。不过,这一节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原来亚哈随鲁的登位经过不少波折,即位时就需要平息埃及和巴比伦的叛乱。书珊,波斯的冬宫。但以理曾在此见异像(但8:2),尼希米在此任职(尼1:1)。

3节:在位第叁年。应是主前483或482年,那时局势已安,完成了书珊城的建设,就大摆筵席、大肆庆祝。这场欢宴的宾客是国中的【行政官员】。另据史学家推测,这次盛筵也可能是为了发动主前482年到479年对希腊的战争。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波斯花了四年时间筹备对希腊的战争。波斯和玛代,参考但以理书5:28,6:8及其下,8:20的习惯用法,显示两族两国关係很密切,虽然二者之间也曾互相征伐。

4节:亚哈随鲁王从父亲大利乌王承继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书珊城奢华的新建築、大量黄金,还有数不尽的奢侈品。这些大都来自税项及贡品。皇家财宝陈列展览长达180日。有人评论道︰【国王与国家大臣花了六个月时间喝酒,实在长得难以置信。】但也有可能是各地显要先後参加盛筵,故耗时很长。

5节:宴会是所有欢乐的高潮。很多人认为七日饮宴,也是太长了,不过作者要表明一个国王财富无边的情景(多少有点讽刺含义),竟邀请了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即国王的侍从、官员及宾客,不论大小都在被邀之列。宴会在户外举行,是在御园的院子里。在书珊的考古挖掘出土了一份文件,讲到亚哈随鲁王之父大利乌详述其宫殿建築。亚哈随鲁完成其父所开始的工程。住书珊城的犹大人会参加这次宴会吗?

6节:这里的描写十分细緻,刻画出一幅穷奢极欲的图景。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带繫住。白色和蓝紫色是皇室的颜色,正合当时的场合。白玉石柱衬托著不同的颜色,又有金银色的床榻,不同图案色泽的地板,正好铺陈出皇家的无比华美。波斯人的风俗,吃饭时斜倚在桌子旁。

7节:波斯人喝酒的金器皿,形状及容量犹如牛角杯,设计各个不同,装饰得异常精美。  

8节:【饮酒都照著定例,不准勉强;因为王对他宫里的所有臣僕立下规矩,要照著各人的意愿而行。】(新译本)

9节:同时,另有类似的筵席为妇女们举行,由王后主持。依波斯风俗,女人另设筵席宴客,似非常例。也许当时宾客人数太多,所以不能不分开来设宴。但此事显示出这位王後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力。

瓦实提(Vashti):在主前484-483年间被废;以斯帖在主前479-478年间被立为后(2:16-17)。希腊史家称瓦实提为亚美斯提丝(Amestris),是奥塔尼斯(Otanes)的女儿,奥塔尼斯曾在主前522年协助大利乌夺取王位。在波斯语中,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最好的”、“蒙爱的”、“最渴慕的。”


(二)国王被辱(1:10-12)

这位权力无边的国王,统治当时所知的全天下,无数的资源与权势,但却容易被触怒。

10节:一个星期的宴乐放纵,国王的心当然很欢乐。他吩咐七个太监去请王后,相当正式。  

11- 12节:国王视瓦实提为至宝,要把她的美貌展示给众宾客,作为这场盛大庆典的高峰。她拒绝不肯出来,在众首领面前让国王丢脸,实在是自取其祸。这里没有指出她拒绝的原因,使故事更为紧张。後有人猜测亚哈随鲁王打算让公众欣赏他如何挑逗王后,那将是侮辱性、令人尴尬且羞耻的做法;也可能是因为王后正在怀孕、感觉不适,她于翌年(主前483年)生下太子亚达薛西,就是后来派尼希米去重修耶路撒冷城墙的王; 有人说她实力雄厚,不理王命;迦勒底人解释说,王是让她裸体展示,这种解释可能性很小;或者是亚哈随鲁王为她的美貌而骄傲,要在其他人面前吹嘘一番。不管有无正当理由,瓦实提对国王没有反抗的权利。国王的震怒,必然爆发成行动,瓦实提惨遭报复。

(三)国王报复(1:13-22)

13-14节:王室的参谋,明哲人,是传统的职位。例如法老谘询的博士(创41: 8);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时代,就是巴比伦哲士之一。达【时务】是指观星象而找时机,可以采取有利的行动。不过,这里意指【采取合宜的对策】。

在王左右的人,就是哲士中最被信任的,被挑选可以时常见王面的人,可以单独直接与他说话,是个难得的特权。这七个人是国王在全国境内最亲信的人。亚达薛西王也有七个策士(拉7:14)。

15节:国王不知如何处理当前的僵局,於是徵询照例应怎麽处理,以免显得自己无能。

16-17节:国王的亲信大臣商讨之後,米母幹出一妙计。这人的机敏之处,是把这件事扩大到更广阔的範围来看,这样便把国王私人的怒气,冲淡缓和了。还有另一上招,他利用全部男士在场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国王大失颜面的这一事件转为对国王有利,而牺牲王后的权益。

18-20节:惟恐被女人嘲笑评论的念头,已是足够理由颁布新御旨,至於怎样推行并未论及。国王自己则加上了废后的御旨,把瓦实提废了。这样就可以杀一儆百,使所有作妻子的不敢违抗丈夫的吩咐。命令一颁布,就可以叫妻子百依百顺!

再者,米母幹要求把废后之事写在法律上,永不更改(参但6:8,15)。据测这是因为瓦实提拥有一定的实力,王现在是饮酒太多,清醒以後会反悔。说不定会改变心意,重立瓦实提为後。史书记载,这位王後常随王出征打仗,故为王所器重。如果现在不将废后的命令写在法律上,万一国王更改心意,恢复瓦实提的后位,这些献策的顾问难免会遭报复。

21-22节:米母幹以男性的尊严为由,赚得国王及贵胄的支持。国王不加思索便颁布御旨,间接表明定律例之事如同儿戏。也是为後面的内容作铺垫。这御旨的内容势必叫丈夫们大惑不解,因为每家丈夫在家中作主,原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场序幕,铺陈了波斯王宫外在的华饰,以及人物的佈局,极尽奢华荒诞。较之今日故事的叙述手法,本书卷的笔法非常客观,作者不作任何评论、不作人物描绘、没有心理分析、没有任何判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很容易错失其中隐约的讽刺与幽默,这些对当时的读者都很明显。几个讽刺的暗示中,最显著的是亚哈随鲁王在第一章中的前後对照。开始时,他是世间至高之君,富贵荣华、威仪万千、惟我独尊,却仍以慷慨为怀;到後来,同一个国王,却要费心在妻子不顺命的屈辱中保持尊严。波斯和玛代的法律是法令一出无人能改,国王因一时之气,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竟要立刻颁行御旨。那班以米母幹为首的大臣,聪明却不明智。他们所建议草拟的法令,使国王在人民眼中,更显为愚夫。王後违命的事诏告天下,更显王权势有限。而且他心情好转後(2: 1),就後悔废了瓦实提。对於这个统治天下的大君,万民前途命运在握的王,难道就这样随心情来定自己的言行?本书作者对当代最高统治者与宫廷贵胄的行径,揭露得不留馀力。另外,本章开头的欢乐,後来却在宴乐高潮时转为抗命和严惩,命运翻转实在无常。这似乎是哈曼和犹大民族之争的预演。


主要参考资料:

  1. 马有藻博士著,《旧约概论》。

  2. 包德雯著,《丁道尔旧约圣经註释:以斯帖记》(台北:校园出版社,1999)。

  3. Expository Notes of Esther, Thomas Constable.


讨论问题:

    1. 亚哈随鲁王喜欢炫耀财富,我们是否也会如此,即使不在明处也在暗中(1:4)?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丰富?

    2. 一时衝动做出的决定,往往会有怎样的结果(1:10-12;参2:1)?我们要怎样避免做衝动的决定?

    3. 你对米母幹的献议(1:16-21)有何感想?订立法例会不会使全国妇女尊重丈夫,你觉得丈夫要如何才能得到妻子的尊重?参弗5:18-31;多2:3-5

    4. 亚哈随鲁王和他的谋士选择颁佈法令,强迫人民遵守;耶稣如何教导我们?(参太20:25-26)。

    5. 试想你是国王、王後或谋士,你会怎麽应对第一章所处的境遇?

    6. 请讨论,住书珊的犹大人会不会参加亚哈随鲁和王後举办的宴会?会有什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