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06: 39~45

路加福音 6: 39-45节

39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40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41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43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里是耶稣继续上面的内容教训众人。耶稣使用了好几个比喻来开导人们。

(1) 耶稣在这段开始的时候用了两类人来做比喻;一类是瞎眼的,另一类是只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2) 耶稣又教导我们,行为表现了内心里所思想的内容。


2. 我们看到的告诉我们什么?

a. 第一个比喻,讲的是瞎子领瞎子的事情。谁是那个领路的瞎子、谁是那个被领的瞎子呢?

我们来看一下《罗马书》第二章17到24节,保罗教导了大家:“17 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上帝夸口。 18 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上帝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或作也喜爱那美好的事) 19 又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 20 是蠢笨人的师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识和真理的模范。 21 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 22 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吗?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 23 你指着律法夸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上帝吗? 24 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

显然,在耶稣的比喻中,那个带领的瞎子是指法利赛人和文士。而被带领的”瞎子“看来就是指无知的百姓了。

瞎子不仅是指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也是指那些在《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第4节中所说到的,那些“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的人们。

第二个比喻是说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问题:

对于这个比喻,一般有两个不同的解释

(1) 根据前面一节圣经,认为这是比喻瞎子领路人的继续。这里的“老师”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领路的瞎子。跟随的瞎子不可能超过那个带领他的瞎子,因为他们都会掉在坑里。也就是说最后会议失败告终。

罪人是不可能自救的,罪人也不可能救另外一个罪人,救人必须是靠不是在坑里的,才能把掉在坑里的人救出来。

(2) 对照其他福音书,“先生”一般都是指耶稣基督,新约圣经里约有10处是人们称耶稣为”先生“的,又有48处人们称耶稣为“夫子”,也就是“先生”和“老师”的意思,这些称耶稣为夫子的人,都是跟随耶稣的人,其中尤其是以耶稣的门徒为多。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那学生就必定是指跟随耶稣的人了。

那这里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参考《马太福音》第十章,“2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 25 学生和先生一样,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罢了。人既骂家主是别西卜,何况他的家人呢?(别西卜是鬼王的名)“。显然是说到耶稣会被毁谤、攻击、鞭打、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我们跟随耶稣的人,不可能超过耶稣为我们摆上的。

根据我们以上的查考,我们有以下的看法,(从这段圣经里,我们学到了以下几点):

(1) 凡分不清甚麽是属人的,甚麽是属上帝的,就是属灵的”瞎子“。

(2) 什么是”瞎子领瞎子“?就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最喜欢作别人的教师;不明白上帝旨意的人,然而喜欢向人传讲他们认为的“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以圣经所告诉我们的真理来教导人。

一个没有得到上帝启示的人,对那些听他讲道的人没有启示的作用,不能造就人,结果反而是带领人的和受带领的,都要陷入绝境,无路可走(掉在坑裏)。

(3) 我们是主耶稣的跟随者,是主耶稣的学生,理当凡事跟祂学习,寻求祂的引导。

(4) 主的脚踪乃是事奉主者追随的榜样;事奉主的人必须走十字架的道路,这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5) 一个基督徒无论怎样受苦,最多也不过和主一样。这给我们安慰,主知道我们在地上的遭遇。

(6) 人既辱骂、亵渎我们的主,我们就不能盼望人对我们有好的待遇。当我们每次被人误会、逼迫、轻看时,我们要想到人如何待我们的主。

(7) 我们的主在地上所得著的是十字架,我们却想得到属世的荣耀;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不能盼望我们和主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前途。任何寻求属世荣耀的人,都不是主的好门徒。

(8) 如果这个世界对待我们,跟他们对待我们的主不一样,就恐怕是因为我们有了毛病,我们跟主的关係出了问题。



b. 下面一个比喻说到到眼睛里的刺和梁木,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通常来说“刺”只是一小片木头,而“梁木”则是建房子所用的巨大的木料。如果身上有刺,人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感到痛;但是梁木压在人的身上,不压死人也要让人喘不过气的。

耶稣是用刺来比喻小的缺点,而梁木是用来比喻大的过犯。前面的比喻说到了瞎子;瞎子是一个什么也看不到的人,所以才会掉在坑里;但是这里说的是能看见的人,只是只看别人的小缺点,自己的大问题却视而不见;就如对别人吹毛求疵,对自己为所欲为。所以耶稣对这样的人的评价是“假冒伪善”。

假冒伪善就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放任自流。耶稣在这里说的很清楚,“你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怎能对你的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这岂不是说,看不到自己的过犯的人没有资格来批评别人么?这与前面第37节是吻合的,就是不要论断人。所以当我们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先要想一想,我们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先查看自己的缺点。

当保惠师圣灵来到我们当中的时候,我们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自己责备自己”,参见约16:7~8。圣灵让我们知罪,而不是叫我们查看别人的罪。

如果一个人很专注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把问题看得全面的。只有当我们去掉了不敬虔的挑剔恶习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事实的真相。用超人一等的态度来对待所遇见的事物和周围的人,常常是失败的开始。

在这个比喻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方面,第一是看到别人的刺,第二是去掉别人眼中的刺;这是两个不同方面的事。这里耶稣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当我们的眼睛里有梁木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眼里的刺,但是没有办法帮助他把刺去掉。换句话说,我们挑剔别人的错误并不能帮助他人,不能造就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眼中的梁木去掉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把刺去掉。只有当我们有亲身体会,知道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和过犯的时候,我们才能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来帮助他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到耶稣面前认罪悔改的人,怎么可能带来他人认罪悔改呢?

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不只是来告诉世人都犯了罪,而且是要拯救全世界的人;同样的,基督徒传福音,不只是指出世人都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而是要世人都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


c. 耶稣有接着讲到了树与果子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生命和生活的问题。

耶稣用“好树”和“坏树”来比喻两种不同的生命。属上帝的生命就是“好树”,而不属上帝的生命就是“坏树”;因此所结的果子就完全不同。圣经在《加拉太书》中就给我们例举了不同的果子,参见加5:16~26;圣经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命、什么样的果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参见罗马6:20~22,我们是为谁结果子,参见7:4~5 。

我们只有依靠上帝,接受从主耶稣基督那里来的活水,我们这棵“树”才有可能成为好树,流露出主的式样,才能结出好果子;否则必定是一棵“坏树”,只会从属世的身体上流露出魔鬼的败坏,结不出好果子。

人的生活是内在生命在世界上的表露,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活习惯、行事为人、工作表现和成果。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结果子的手段,生活本身并不是果子的结局。圣经在罗马书中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果子有不同的结局。因为我们的果子是为上帝而结的,所以我们结果子的结局是永生,反之就是死亡。

“荆棘”和”蒺蔾”是在人堕落後,地受到上帝的咒诅而长出来的东西(参见创世3:18),所以它们象徵前面所说的“坏树”;”无花果”和”葡萄”却是迦南美地的代表产物(参见申命8:7~9),它们象徵前面所说的“好树”的果子。这里所说的,“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再次形象地强调了“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同时也说明了从所结的果子上我们可以认出一个人的生命本质。所以我们从外表看一个人,而是从他所结的所有果子里得出结论。

经过这个几个比喻,耶稣才说到人心里所存的东西。这里所用的“存”字,原文有“珍藏”的意思。善人把“善”珍藏的心里;而恶人也把他的“恶”视为法宝。

求主鉴察我们心思意念,好叫我们口中的言语,能蒙主悦纳(参见诗19:14)。听一个人的言语如何,就能知道他这个人是如何,因为言语最能表明一个人的心。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参见箴4:23);故须先对付裏面的存心,外面才会有正常的、成熟的表现及生活。

在《加拉太书》我们看到了情欲的事,我们也看到了圣灵的果子。一般认为没有思想罪犯,但是在上帝面前,有意念犯罪的概念。参见太5:28。同样地,圣灵的果子,也是起源在“心里”的。

善人的善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圣经告诉我们是“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发出来的。喜乐也是从心里反映出来的。参见约翰福音7:37~38。

圣经中没有其它任何章节比加拉太书5:16-26更鲜明地对比了圣灵充满的信徒与被情欲控制的人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保罗不仅强调圣灵与情欲彼此相敌,并以此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不同,而且还具体列出了情欲的事情和圣灵的果子。

情欲的事情

“情欲”(希腊文为Sarx)描述了人类带有败坏欲望的本性。悔改信主的基督徒仍会有情欲,并且它是他们的死敌(罗8:6-8,13;加5:17,21)。那些行情欲之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加5:21)。因此,基督徒必须抵挡肉体的情欲,并要靠着圣灵的能力与之持续争战,把它治死(罗8:4-14;参加5:17注)。情欲的事(加5:19-21)包括以下几方面:

1.“奸淫”(希腊文porneia),即不道德的性行为和性交,包括沉湎于黄色图片、电影或书刊的行为(比较出20:14;太5:31-32;19:9;徒15:20,29;21:25;林前5:1)。

2.“污秽”(希腊文akatharsia),即性方面的罪、邪恶的行为与恶习,包括心思意念上的不洁(弗5:3;西3:5)。

3.“邪荡”(希腊文aselgeia),即色情,顺从感情和欲望行事,甚至毫无羞耻,无所顾忌(林后12:21)。

4.“拜偶像”(希腊文eidololatria),即崇拜诸灵、人或雕刻的偶像;信靠任何的人、机构或事物,并视其具有与神和神的道同等或更高的权威(西3:5)。

5.“邪术”(希腊文pharmakeia),即妖术、通灵术、巫术、崇拜污鬼及使用药物来产生“灵界”的经历(出7:11,22;8:18;启9:21;18:23)。

6.“仇恨”(希腊文echthra),即强烈的敌对意图和行为;极度的不喜欢或敌意。

7.“争竞”(希腊文eris),即争吵,敌对;为取得优势而争斗(罗1:29;林前1:11;3:3)。

8.“忌恨”(希腊文zelos),即对别人的成功表示愤恨或嫉妒(罗13:13;林前3:3)。

9.“恼怒”(希腊文thumos),即怒气暴发并引起粗暴的言语或行为(西3:8)。

10.“结党”(希腊文eritheia),即对权力的追求(林后12:20;腓1:16-17)。

11.“分争”(希腊文dichostasia),即采用制造分裂的教导,并且这种教导没有以神的话为根据(罗16:17)。

12.“异端”(希腊文hairesis),即出于私欲在聚会中分门结党,破坏教会的合一(林前11:19)。

13.“嫉妒”(希腊文phthonos),即因别人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对其表示仇恨和不满。

14.“醉酒”(希腊文methe),即用含酒精的饮料削弱人心理或生理上的控制力。

15,“荒宴”(希腊文komos),即过度地吃喝宴乐,也指滥用酒类、毒品和性的宴乐风气。保罗对情欲的事作了严肃而有力的结论:如果任何所谓的基督徒参与这类事情,他们就把自己拒于神的国度之外了,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拥有永远的救恩(加5:21;参林前6:9注)。

圣灵的果子

“圣灵的果子”与情欲的事情相对比,是一种专一爱神的生活方式。若神的儿女允许圣灵引导和影响他们的生命,他们就能败坏罪的权势,特别是脱离情欲的事,并且与神同行并相交(参罗8:5-14注;8:14注;比较林后6:6;弗4:2-3;5:9;西3:12-15;彼后1:4-9),结出圣灵的果子。圣灵的果子包括以下方面:

1.“仁爱”(希腊文agape),即顾念他人,并且为他人求最大的好处,而丝毫不求自己的利益(罗5:5;林前13章;弗5:2;西3:14)。

2.“喜乐”(希腊文chara),即因着神的慈爱、恩典、祝福、应许和亲近而产生快乐的感觉,它只属于信靠基督的人(诗119:16;林后6:10;12:9;彼前1:8)

3.“和平”(希腊文eirene),即因着对信徒与天父之间的一切美好关系有真正认识而带来的内心和思想上的安宁(罗15:33;腓4:7;帖前5:23;来13:20)。

4.“忍耐”(希腊文makrothumia),即忍受,长久地受苦;不轻易发怒或灰心(弗4:2;提后3:10;来12:1)。

5.“恩慈”(希腊文chrestotes),即不想伤害任何人或造成任何人的痛苦(弗4:32;西3:12;彼前2:3)。

6.“良善”(希腊文agathosune),即对真理和公义的热爱和对邪恶的憎恨;表现为恩慈的行为(路7:37-50),或对邪恶的指责和纠正(太21:12-13)。

7.“信实”(希腊文pistis),即通过应许、委身、信任和诚实与某人建立相交的关系,并坚定不移地忠心于他(太23:23;罗3:3;提前6:12;提后2:2;4:7;多2:10)。

8.“温柔”(希腊文prautes),即力量、勇气和节制的结合;它指一个人在需要发怒时能发怒,在需要顺服时能谦卑顺服(提后2:25;彼前3:15;关于耶稣的温柔,比较太11:29;太23章和可3:5;关于保罗的温柔,比较林后10:1,10:4-6和加1:9;关于摩西的温柔,比较民12:3和出32:19-20)。

9.“节制”(希腊文egkrateia),即驾驭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包括对婚誓的忠诚,也指贞洁(林前7:9;9:25;多1:8;2:5)。

保罗对圣灵的果子所作的结论表明,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受限制的。基督徒能够(实际上是必须)常常行出这些美德;永远不会有什么律法禁止他们按照这些原则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