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1: 12~18

腓立比书 第一章 12~18 节

12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13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14 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15 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16 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17 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18 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I.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使徒保罗在这里特别向腓立比教会的弟兄姊妹强调,他这样为主受苦,非但不会使主的福音受损 ,反而会使福音更加兴旺。

我们在介绍本书的简介时提到,我们接受传统对本书的写作时间,所以这本书信是使徒保罗在罗马监禁时所写的。按照圣经的记载,他初到罗马的时候只是软禁,“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见使徒行传 28:30~31)

但是当使徒保罗写这一封书信的时候,可能已经迁移到正式的监狱中,等待审判。这样的消息传到腓立比教会,所有爱使徒保罗的弟兄姊妹就都为此担忧,不知道审判的结果会怎样。所以使徒保罗觉得有必要在他的书信里对此做一番解释。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1. 使徒保罗所遭遇的事

当我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可能就联想到使徒保罗这一次被捕监禁的事情。但是我们觉得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意思并不是仅仅限于这一次被捕入狱,而是指他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所遭害的各种患难和拦阻。

使徒保罗曾罗列他所遭受的困难,“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见林后 11:23~27)但是他为传福音所受的苦难并不是没有收成的。记得我们在上两次查经的时候就讲到《使徒行传》第十六章所记载的情况,虽然被打、被下在监狱里,但是福音却传开了,管监狱的禁卒和他全家都接受了主。

2. 更是叫福音兴旺

所以使徒保罗的结论是:他“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就是说他所遭受的,对福音都是有好处的。

使徒保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本身坚持传福音。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在监狱里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传福音。所遭遇的患难加添了他的信心。

我遇到过不少人,好像他们都有传福音的心,但是总觉得条件还没有成熟。有的说,等我退休了,我们就有空来参加短宣队了;有的说,等我把这份工作做好了,我就来参加教会的活动;有的说,啊呀,我现在的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得一点,我一定来参加。

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把听从主的话放在什么地位?是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听上帝的话呢,还是在有空余的时间在来听上帝的话呢,还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听上帝的话?

我们说,遵循上帝的教导,这不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这是必须的。兴旺福音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责任。有一次我外出宣教,看到当地的一位中国宣教士在走路的时候就一直在看有没有中国人,一看到有中国人,这位传教士就走上前去问他是不是基督徒,如果还不是基督徒,这位传教士就马上向这位陌生人传讲主耶稣,并邀请这位陌生人来教会。

当我们有一颗传福音的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觉有很多传福音的机会。使徒保罗和我所知的那位宣教士都有一颗传福音的心。

II.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1. 以致我受的捆锁

这里,使徒保罗讲到了他被捕入狱的情况了。在我们刚才回顾了使徒保罗所受的苦难中,我们看到他“多下监牢”,所以他被捕入狱多次,直到最后被关押在罗马。

2. 在御营全军

(1) 御营

御营是对古代保护皇帝的军队之称呼,又称为“御林军”。就是现在最高首长的警卫部队。

“御营”,这个词的原文在圣经里出现很多次,但是在和合本圣经里并不是都翻译为“御营”,而常常是翻译为“衙门”。比如,“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祂那里。”(见马太27:27)这里的“衙门”与我们今天查考的经文里的“御营”,在原文是一个字。

如果这个“御营”不是指罗马帝国的御林军的话,使徒保罗写这封书信的地方可能就不在罗马,而可能是在别的地方。

我们再查找英文圣经的翻译,我们一共找到五十九种英文圣经版本,其中有二十个版本是翻译为“palace guard”,就是“皇宫卫队”的意思;十六个版本翻译为“imperial guard”,就是“帝国卫队”的意思;七个版本翻译为“praetorian guard”,就是“禁卫军”的意思。这三种翻译都表示和合本在这里的“御营”就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卫队,也就是说在五十九个翻译的版本里,至少有四十三个都表示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卫队。所以我们就确认,《腓立比书》是使徒保罗在罗马写的。

(2) 御营全军

根据历史资料,在当时的罗马帝国保护皇帝的军队应该有上万人。如果“御营全军”是指整个御林军的话,上万人是一定的。

有的解经家认为,既然使徒保罗是被监禁在牢房里,他就不可能向上万个御林军战士都传福音,所以他们认为《腓立比书》不是使徒保罗在罗马写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简介的时候说,对《腓立比书》写作地点三种不同看法都被一定数量的解经家接受的一个道理。

但是也有解经家认为使徒保罗在监禁的时候向上万名御林军传福音在人看来是办不到的,可是对上帝来说没有难成的事!他们在圣经中找到五处经文,证明向上万御林军传福音的可能性:

A. 根据《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这件事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就是使徒保罗和西拉被关在监狱里,他们就祷告唱诗赞美上帝,结果地大震动,牢门和众犯人的锁链都松开了。因此禁卒和他全家都信了主耶稣。

要知道,管监狱的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当地人,而是统治者的罗马人。而且地震的消息是瞒不住的,虽然监狱的禁卒不属于御营的军人,但是关于这个神迹的消息就会在整个罗马军营中传开。

B. 根据《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 31~40 节,和第二十二和二十三章

这是记载了一件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件。当骚乱发生的时候,千夫长却特准使徒保罗向众人作见证。之后,又发生骚乱,千夫长又派人把使徒保罗抢救出来。但是祭司长和长老决意要杀使徒保罗,但是“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该撒利亚去。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见使徒行传 23:23~24)这个情况不像押送犯人,倒像护送一位重要人物。

千夫长手下至少有一千名士兵,甚至有数千名士兵,所以这一件事应该中罗马军队中有很大的影响。

C. 根据《使徒行传》第二十四 ~ 二十六章

使徒保罗在该撒利亚先后向巡抚腓力斯、非斯都、亚基帕王作见证,而且亚基帕王来的时候大张声势(可能还带着不少军队)与巡抚非斯都一起来审问使徒保罗,使徒保罗却向这些高官传讲福音。

D. 根据《使徒行传》第二十七章 43 节

在押送使徒保罗去罗马的时候,当船遇难的时候,“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任意而行,就吩咐会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其余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这样,众人都得了救,上了岸。”(见使徒行传 27:43~44)

押送犯人的军队长官,能够这样对待使徒保罗,可见是使徒保罗了在罗马军营中已经有一定的好印象。

E. 根据《使徒行传》第二十八章

当使徒保罗被解送到罗马的时候,“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在此有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见使徒行传 28:16),“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见使徒行传 28:30~31)

使徒保罗能够有这样的特准,可见御营的统领对使徒保罗有特别的好感。

从这五处圣经的记载来看,我们就发觉使徒保罗虽然被关押,但是他的信仰和事迹却早就深入到罗马军人的心里。

在圣经里,我们没有看到过“万夫长”,最高的位置是“千夫长”。但是有千夫长出来保护、抢救使徒保罗,甚至派四百七十多个步兵、马兵和长枪手保护使徒保罗。这一定整个罗马军队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使徒保罗作为一个罪犯押送到罗马以后,竟然可以自己租房子住,只有一个兵看守他。可见使徒保罗在罗马军队中有好名声,也是受尊敬的。所以使徒保罗的信仰和他的见证在上万御林军中广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 和其余的人中

当使徒保罗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还有什么人可以成为他传福音的对象呢?

那显然就是众囚犯了和所有有机会与使徒保罗接触的人。

4. 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和合本圣经把这一节圣经翻译为倒装句,“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有点难明白,整个一节圣经的意思是:我受捆锁的原因是我传讲的基督,这是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都知道了的。

所以圣经新译本就翻译为,“以致整个宫里的卫队和其馀一切的人,都知道我是为了基督才受捆锁的”。

圣经在这里并不是说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都成为了基督徒,而是说他们都知道使徒保罗是为了传扬主耶稣的缘故才被押送到罗马的。

III. 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

1. 我们先来看一下主耶稣的门徒

(1) 当主耶稣被抓起来的时候

圣经是这样记载的,“当时,耶稣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见马太 26:55~56)

圣经告诉我们,“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自以为一定不会跌倒的彼得,也三次不认主了。

看到老师被抓,学生就逃跑了;树倒猢狲散,这是人之常情。

(2) 当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

主耶稣被带到彼拉多的面前,众人呼喊钉祂十字架。在这个场面里,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门徒。

当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只有约翰在那里。

(3) 埋葬主耶稣的身体

没有一个门徒来接受主耶稣的身体。“这些事以后,有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地作门徒,他来求彼拉多,要把耶稣的身体领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稣的身体领去了。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没有葬过人的。”(见约翰 19:38~41)

在罗马士兵检验主耶稣已经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十一个门徒中,没有一个敢出来收主耶稣的身体。

(4) 七日的第一日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见约翰20:19)

那天早晨,妇女们已经遇见了复活了的主耶稣,但是门徒还是害怕,把自己关在一间房间里。

从这四段经文里,我们就看到当主耶稣被抓门徒都是极其害怕的,怕犹太人,怕祭司长和宗教领袖。

在主耶稣复活并向门徒显现以后,门徒就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心态,有信心站出来为主耶稣作见证。“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见使徒行传 2:1~6)他们不再躲在房子里关上门,而是走到众人的面前,公开宣扬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是弥赛亚。

甚至在官府和宗教领袖面前也大胆反驳。“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力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治民的官府,和长老阿,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见使徒行传 4:5~13)

为什么门徒会突然从胆小怕事转变成胆大包天?因为他们拿到了确实的证据,主耶稣真的已经战胜了死亡,所以他们毫无畏惧了。因为他们相信主耶稣是生命的主,是复活了的主,圣灵就加添他们的力量,所以他们就再也不怕了。

从门徒这样的转变,我们也就确信门徒所传讲给我们的主耶稣一定真的是上帝的儿子,是我们的救世主。否则门徒怎么会愿意摆上他们自己的生命,为主耶稣殉道呢!

2. 现在我们再来看使徒保罗的情况

我们知道,使徒保罗因为上诉该撒,所以才被解到罗马的。(参见使徒行传 25:11~12)上诉到罗马帝国的皇帝,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是可以被判死刑的。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符合上帝旨意的,没有人会这样做。

“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使徒保罗在自己的传福音的经历中,遭遇到各式各样的患难,这些经历就证明他所信、所传的上帝,是能帮助他胜过患难的,是无往不胜的,是不受任何拦阻的。信徒看见保罗这活生生的见证,就在信心上大得鼓励,就更加刚强壮胆了。

我们可以从“笃信不疑,越发放胆”,这八个字里看到信心与传福音之胆量的关系;坚定的信心必定带领我们广传福音。

有谁会为一件假的事情去付上生命呢?如果愿意在某一件事情付出生命,那这一件事情必然比生命更重要。有什么可以比生命更重要?那必定是永生。

所以使徒保罗的信心和他与信心相符合的行为,使多数的弟兄姊妹确信使徒保罗所传讲的主耶稣基督是真的,是值得我们委身来敬拜的。

注意,使徒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所有的弟兄姊妹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而是说,“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也就是说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到使徒保罗被捕入狱就变得胆小怕事,甚至离开了真道。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言语行为,特别是在受到患难的时候。因为圣经教导我们,“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见以弗所4:1)否则我们就是假冒伪善,而且会绊倒弟兄姊妹。

IV. 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

在这里的四节经文里,使徒保罗讲到了有关传福音的情况。

1. 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

我真的不敢说每一个传道人都一直有纯洁的心,特别是在美国的教会里。教会是人集中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传道人也一样,教会里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大约在四十年前,我刚到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真是基督教气氛很浓的地方。那时,我没有汽车,礼拜天就走去教会做礼拜。要知道在美国,特别在德克萨斯州这样的地方,路上只有汽车没有行人。礼拜天,我拿着圣经走去教会做礼拜。才没有走几步路,立刻就会有一辆汽车停下来,男主人是驾车的,女主人就下车,请我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坐在车里,问我是去哪一个教会,就免费把我送到我要去的教会。

他们没有强迫我到他们的教会,我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哪一个教会的,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在我上车前,他们也不知道我要去那里的教会。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敬拜上帝,那就应该帮助他。

使徒保罗的心就是这样的,只要把福音传开就好。

德克萨斯州是属于美国“圣经纽带州”中的一个州。在同一条街上,你会看到有好几个教堂。这应该是好事,但是教会是由人组成的,就有人会以人的方式来指导教会。于是在教会之间出现了争竟,各自都希望在每年受洗人数、教会增长速度等方面超过对方。希望有更多的人接受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如果相互争竟,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灯塔与灯塔之间是没有争竟的。

这种无端争竟就会引起嫉妒和分争。

嫉妒和分争是很坏的事情。主耶稣教导我们,“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见马可 7:20~23)主耶稣在这里讲到嫉妒是一种恶,是能污秽人的。

“众人上去求巡抚,照常例给他们办。彼拉多说,你们要我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你们吗?他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只是祭司长挑唆众人,宁可释放巴拉巴给他们。”(见马可15:7~11)祭司长就是因为出于嫉妒,因为众人都跟随了主耶稣,他们就开始谋算如何处置主耶稣。

使徒保罗在这里指出,“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传福音的动机和所传福音的内容竟然可以有如此大的不同,难怪主耶稣要说,“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祢的名传道,奉祢的名赶鬼,奉祢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见马太 7:21~23)

但是我们不要去论断人,我们所要关心的事情是福音是不是传出去了,因为传福音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任务。

有一些解经家认为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嫉妒分争”,是有所指的。因为当时也有人传福音,但却是为了与使徒保罗争竟,趁使徒保罗在狱中的时候要击败使徒保罗宣教的成绩。

2. 有的是出于好意。

(1) 好意

这里的“好意”是谁对谁的好意?是对上帝的吗?

“好意”这个词在和合本里一共出现了三次,其中二次在新约。除了在这里出现一次以外,另外一处是在《加拉太书》4:11,“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你们,叫你们热心待他们。 ”

旧约圣经里,“约拿单对大卫说,愿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为证。明日约在这时候,或第三日,我探我父亲的意思,若向你有好意,我岂不打发人告诉你吗?”(见撒上 20:12)

但是这个词的原文在新约里却出现了九次,在和合本里多数是被翻译为“美意”,比如,“父阿,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见马太 11:26)又如,“都是照祂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祂旨意的奥秘”。(见以弗所 1:9)

我们注意到,在和合本里,翻译成“好意”的时候都是人对人的情况,如果是讲到关乎上帝的时候,就翻译为“美意”。

而且在这一节圣经里,“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句句子是一个对比,如果嫉妒分争是针对人的话,这个好意也应该是针对人的。

所以我们说,这里的“好意”不是人们对上帝的,而是对使徒保罗的。

(2) 有的是出于好意。

这里所指的对使徒保罗,以及他所做的福音工作和所传的福音存有善意的人。但是我们在圣经里没有找到具体的人。

V. 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这两节圣经又是一个对比。

1. 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

“这一等”就是“这一些人”的意思。

现在使徒保罗讲到了一些人传福音“是出于爱心”,而前面只是讲到了“好意”。

(1) 爱心从哪里来?

爱心不是天生的。我们只要看小小孩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人的本性是没有爱心的,只知道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马上就提出抗议,哭;一旦满足了小小孩的要求,抗议马上就停止,不哭了。所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什么是爱心?

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爱,可能我们也说不清什么是爱。那什么是爱的反面呢?

很可能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好像爱的反面就是恨,是不是这样呢?

设想一个情况,就是家里没有东西吃了,仅剩下半个馒头了。在家里的两个人中,妈妈和孩子。妈妈自己不吃,给了孩子吃这个仅剩的半个馒头。毫无疑义,这就显示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但是如果妈妈自己吃了那个仅剩下的半个馒头,是因为恨她的孩子吗?不是,她自己吃了是因为她自己也饿了。

在这里例子里,我们看到了爱就是把仅有的半个馒头给了孩子;自私的话,就把仅有的半个馒头自己吃了。这么一看,爱的反面是自私,而爱是把最好的给予对方。

但是,我们刚才说了,人生来就是自私的,那爱心必定需要后加的。我们说,爱心是来自上帝。圣经说得很清楚,“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见约翰 3:16)上帝把祂的独生子赐给了世人,就是把祂最好的给予世人,这就是上帝对世人的爱。

当我们接受主耶稣为我们的救主,主耶稣的爱就临到了我们,我们就有可能活出从上帝那里来的爱心。

(2) 这一等是出于爱心

出于爱心的人不仅对使徒保罗的本人有爱心,更是因为对使徒保罗所事奉的上帝有爱心。他们在经济上支持使徒保罗,也在使徒保罗传福音的工作中给予帮助。

但是使徒保罗在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要指出谁是出于爱心的,而是要说明他的工作是“辩明福音”。

(3) 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

这一句话有点拗口,好像有的不符合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要知道和合本圣经是在清朝的时候就开始翻译的,虽然直到 1900 年代初才正式出版,但是所用的措辞有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

圣经新译本把这一句话翻译为,“知道我是派来为福音辩护的”,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这句话就与前面第七节,“我为你们众人有这样的意念,原是应当的。因你们常在我心里,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联系起来了。我们在查第七节的时候说到了,“辨明是为了除去听众心中对福音的偏见、误会、和各种不正确的理解。”既然是除去听众心中对福音的偏见、误会、和各种不正确的理解,那就必定要把正确的告诉听众。所以这就是教导中的一部分;这是使徒保罗的职责。

当人们明白使徒保罗的职责时候,弟兄姊妹就会以爱心待他,甚至与他一同来事奉上帝。

2. 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1) 那一等

“那一等”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这一等”而言的。我们刚才说,“这一等”就是“这一些人”的意思。所以“那一等”就是“另外一些人”的意思了。

(2) 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

A. 结党

圣经明确教导我们,“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见腓立比 2:3)

圣经又教导我们,“这就是那些引人结党,属乎血气,没有圣灵的人。”(见犹大 1:19)

显而易见,圣经明确地向我们指出,结党的人是没有圣灵与他们同在的,他们是属乎血气的。但是,使徒保罗在这里指出那些结党的人却是传基督的人。

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第一,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的信这话。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见林前11:18~19)其实,在教会里结党的事情是常常发生的,特别是在美国的教会。我曾经亲眼目睹一批年轻的牧师把一位年老创立教会的牧师赶走,而且造成教会分裂的情况。

B. 不诚实

结党的目的就是要抬高自己,所以圣经在告诫我们不可结党的同时,劝勉我们,“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但是当一个人要自我抬高的话,就会自我吹嘘、有不实之言。

当一个人开始犯罪的以后,就有很大的可能带出更多的罪。所以圣经里是用“酵”来描写罪的。主耶稣对门徒说,“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见马可 8:15)圣经又教导我们,“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见林前 5:5)

(3) 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有一些人传福音没有正确的动机,用结党的方式来抬高自己,贪图虚浮的荣耀,甚至是为了加增使徒保罗关在监狱里的苦恼。

为什么有人传福音会造成福音长者的苦楚呢?

我刚才所举的那个例子,就是年轻牧师们把创立教会的老牧师赶走,教会造成分裂,这当然对这位老牧师是一个打击。我看到那位老牧师是流着泪离开的。

VI. 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1. 这有何妨呢?

这显示了使徒保罗毫不介意有人故意加在他身上的苦楚。

这苦楚是不是刺痛了使徒保罗呢?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想一想,当主耶稣在走向十字架的道路的时候,祂被鞭打、被戴上荆棘的“冠冕”、被钉十字架的钉子钉穿了手掌和脚。你说主耶稣是不是感到痛?当然感到痛!但是祂是不是在乎这个痛呢?显然不是,因为祂看到拯救世人的重要性,祂不在乎为此所受的痛苦。

我想使徒保罗学了主耶稣的样式,他也不在乎这个刺痛,因为他看到更大的目标。

2. 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

使徒保罗所真心关心的是福音是不是被传开了。

我刚才所说的,年轻牧师们赶走老牧师,老牧师心痛吗?一样心痛,而且伤心地流泪。教会分裂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在世界上多出了一个教会。几年以后,这两个教会都发展了,参加聚会的人数都有长足的长进。福音传给了更多的人。

3, 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所以使徒保罗说,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这里带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传福音可以不计动机?随便什么样的动机,只要传福音就好,是这样的吗?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简单地说一下我们的看法:

圣经告诉我们,“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参见罗马 8:28)既然是“万事”,那就包括在上帝眼里看为坏事的事情。所以哪怕有人以不正确的动机来传福音,上帝可以让这样的人所传的福音有上帝所要的结果。

圣经里记载了这样的例子:先知巴兰贪爱钱财,为了得到巴勒的财产,他想要去诅咒以色列民,但是他去了却只能按照耶和华向以色列民说祝福的话。(参见民数记 22~23 章)巴兰虽然按耶和华的意思传递了话语,但是他的动机不良,巴兰最后是被杀了的。(参见约书亚 13:22)

主耶稣还教导我们,“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祢的名传道,奉祢的名赶鬼,奉祢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见马太 7:21~23)这些人虽然把真道传了出去,甚至奉主耶稣的名赶鬼、行了异能,但是这些人自己的心不正,还是没有得救。

魔鬼撒旦以为把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阻止了福音的传播,岂不知上帝却利用了魔鬼撒旦的计谋,成全了救恩;因为以色列人的拒绝,福音就向着全人类传开了。这些都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参见罗马 8:28)的例证。

动机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所信的上帝是看人心的上帝。如果我们虽然做了好事,在人来看做了上帝要我们做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真的接受主耶稣为我们的救主,不是把主放在首位,那一切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好行为是我们相信上帝的必然结果,但不是得救的条件。

有人以不正确的心态了传福音,这对福音没有损害,反倒是把福音穿了出去。但是这些人因为心态不正,必然受到上帝的审判。

VII. 我们在这段经文中学到什么。

  1. 传福音不可受环境的影响,无论得时不得时,务要传福音。

  2. 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的行为都必须与我们的信心相称,才有可能坚固一些弟兄姊妹的信心。

  3. 传道人要向弟兄姊妹辩明真道,也要以自己的言行证实上帝的洪恩。

  4. 不可结党,要有爱心。

  5. 我们必须以正确的动机来传福音。

  6. 我们所信的上帝是看人心的上帝。在世人面前我们就应该诚实,怎么可以欺骗上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