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09: 30~37

马可福音 9: 30 ~ 37 节

30 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31 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32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祂。

33 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34 门徒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35 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36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37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今天我们要来查考两段经文,第一段是从第三十节到第三十二节,第二段是从第三十三节到第三十七节。

I. 我们先来看第三十节到第三十二节:

有关这段经文的内容,在马太和路加都有记载:

“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祂要复活。门徒就大大地忧愁。”(见马太17:22~23)

“众人都诧异上帝的大能。(大能或作威荣)耶稣所作的一切事,众人正希奇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因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不明白这话,意思乃是隐藏的,叫他们不能明白,他们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见路加9:43~45)

1. 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

这里所记载的事情是紧接着主耶稣在黑门山上改变形象像之后所发生的。在山下,我们看到被鬼附的孩子、慌乱的父亲、没有能够把孩子身上的鬼赶出去的门徒、和争论的文士。我们的主一一的对付了他们。祂赶出那鬼,把孩子交还给他父亲,祂告诉门徒失败的原因,祂又叫文士哑口无言。

现在他们离开黑门山的山脚,向迦百农走去。

我们从下面的地图就可以看到,如果沿着约旦河南下,到迦百农是一条比较直线的距离,应该可以近一些,因为我们知道迦百农是在加利利海的北端。但是主耶稣要门徒经过加利利,换一句话,就是要向西走,然后才回过来,也就说是走一条远路。

圣经告诉我们说,主耶稣要门徒经过加利利到迦百农的目的是不愿意人知道。

为什么主耶稣在这个时候不愿意人们知道他们的行径呢?

黑门山.jpeg

根据地图左下角的标尺,哪怕从离最近迦百农的黑门山脚到迦百农的直线距离也不会小于40公里,何况主耶稣还要经过加利利,所以行程就会更远,因此也必定花更长的时间。

解经家都认为主耶稣之所以要走远路,而且不愿意人们知道他们的行径,目的是要与门徒有一段清静的时间可以给门徒一个重要的教训。

2. 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

(1) 于是教训门徒

马可简单地记载了主耶稣“教训门徒”,马太的记载就更简单,“耶稣对门徒说”。但是根据路加的记载,“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

这里的“存”是什么意思?是“存放”的意思吗?还是像我们把数据存在数据库里,等到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

主耶稣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吩咐门徒,“你们要牢牢把我现在的教训记在心里”,反倒是说,“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

如果我们要他人记在我们所说的话,一定会说,牢牢地记在心里或者牢牢地记住脑子里;都不会说存在耳朵里。中文和合本圣经有没有翻译错?我们查对了各种英文版的圣经,也都是翻译为存在耳朵里的。

我们认为主耶稣在这里说,“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的意思不是让门徒把主耶稣在这个时候的教训存放在仓库里,等到想要用的时候才去把这个信息拿出来,而是要门徒把主耶稣在这个时候给他们的教训时时刻刻在他们的耳朵里不断地播放。

主耶稣在这个时候是最后一次走向耶路撒冷去为我们的罪钉在十字架上,在时间上已经进行倒计时了。主耶稣希望门徒不要把祂这一次的教训束之高阁,而要时时刻刻反复思考。

从“于是教训门徒”这几个字里,我们应该体会到门徒训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主耶稣走向耶路撒冷,也就是走向十字架。但是在祂到达耶路撒冷之前,祂决定花一定的时间,在没有外人打扰的情况下,专门来训练祂的门徒。

所以在很多教会里都有“门徒训练”这样的课程来教导弟兄姊妹。

(2) 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

成为主耶稣的门徒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明白主耶稣的死和祂的复活。所以在这个特别的门徒训练的时候,主耶稣就对他们强调了祂的死和祂的复活。

这是主耶稣第二次对十二个门徒宣告祂要被杀和复活。

虽然主耶稣在从黑门山下来的时候曾对彼得,雅各和约翰也有讲到祂要被杀和复活的事情,但是那一次不是对所有的十二个门徒所说的。

当主耶稣第一次宣告祂要被杀害的时候,彼得就以劝告的方式来阻拦主耶稣。可见在那个时候门徒明白主耶稣所说的是什么,否则彼得就会用劝说的方式来拦阻了。

但是如果门徒已经听懂了,为什么主耶稣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训门徒呢?

请弟兄姊妹先想一想,我们等一会再来讨论。

(3) 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

在这个时候,主耶稣再一次宣告祂的死不是结束,而是过三天祂要复活。

主耶稣第一次宣告祂要被杀的时候,门徒基本都已经听懂了;所以彼得才会来劝告耶稣。但是对于主耶稣说,“过三天祂要复活”,他们都不能明白。

当主耶稣对门徒说,“过三天复活”(参见马可8:31)的时候,门徒都没有明白。注意主耶稣是把祂的受死和复活一起说的,“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

我们觉得彼得那么极力地跳出来劝主耶稣,有可能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明白“过三天复活”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人子会被杀,没有听懂主耶稣所说的复活,所以他就极力阻扰了。

为什么“过三天复活”是那么难明白呢?

① 过三天

我们先要来解释一下。主耶稣和门徒当时所用的语言是亚兰文。亚兰这个字来自挪亚的孙儿、闪的儿子亚兰(Aram),所以有的时候也有人称这种语言为闪族语言。

在亚兰文中,当人们说到“第三天”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指那么确切的天数,有“以后”的意思,主要有上下文来决定到底是喻意还是确切的日期。就像中国人说,“我过两天来看你”。这里的“两天”不一定就是确实的两天,有可能是以后的意思。除非听到的人追问,才能确定到底是真的两天,还是以后的意思。在当时的亚兰文里,就有这样情况。

主耶稣的宣告,“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上文只是说到祂要被杀,在“过三天祂要复活”,没有下文可查。这就可能这对门徒在理解这一句话造成一定了困难。

② 那时的以色列民只知道当上帝审判人的时候,死人才复活。

当主耶稣告诉马大,她的兄弟拉撒路必然要复活的时候,马大认为在世界末日的时候,拉撒路才会复活。

“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见约翰11:23~24)所以以色列民在那个时候不知道在没有到世界末日,也会有死人复活的事情。所以一听到“复活”,就想到在世界末日的时候的复活。

虽然圣经记载主耶稣使死人复活的神迹奇事有好几件,但是被埋葬在坟墓里四天以后又复活的例子只有拉撒路一件。虽然拉撒路复活的神迹奇事在当时人们心中有很大的反响,但是人们传统的意念还是占上风。人们普遍认为死人复活一定要等到世界末日。

③ 祂要复活

主耶稣在这里说得非常清楚,是“祂要复活”,不是“要祂复活”。这两个说法的差别是很大的。“祂要复活”,这表示了主耶稣主动复活;而“要祂复活”,乃是被动的。

主耶稣的这一句话不仅宣告了了祂要复活,而且也宣告了祂就是复活的主,生命都是由祂而来。

在旧约圣经里有预表救世主的受死和复活,但是那些词的意思乃是隐藏的,叫人们不能明白。但是主耶稣已经钉死而且复活了,我们今天回头去看,我们就能明白旧约圣经里对主耶稣的钉死和复活的预言。

“耶和华却定意(或作喜悦)将祂压伤,使祂受痛苦。耶和华以祂为赎罪祭。(或作祂献本身为赎罪祭)祂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祂手中亨通。 ”(见以赛亚53:10)

这是一节旧约圣经预言主耶稣必须受死,成为我们的赎罪祭献上。我们知道赎罪祭是必须杀生的,所以这里已经预言了受膏者(弥赛亚)一定要成为赎罪祭。

但是后半句,“祂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祂手中亨通。”显示了这个赎罪祭的祭物还必定看见后裔,而且还要“延迟年日”,所以这个赎罪祭的祭物必定是要复活的。这里的复活是隐语,但是当我们知道主耶稣复活了以后,再来看这一节圣经就很明了了。

但是,当时门徒没有办法明白《以赛亚书》里的预言,他们很可能以为主耶稣说的复活是要到世界末日。

3.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祂。

但是门徒真正不能明白主耶稣所宣告的内容,是因为门徒没有问主耶稣。

我们已经查过好几处圣经,只要门徒问主耶稣,主耶稣是不会拒绝回答的。我们上一次查考的经文中,就有门徒问主耶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那鬼赶出去,主耶稣立即回答他们,“非用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

我们所信的上帝是愿意回答我们问题的上帝;我们所信的上帝不是要叫我们信的糊里糊涂的上帝。我们对上帝的信仰和信心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读圣经的时候,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我们的建议是祷告、求问上帝,请上帝启示我们,让我们明白上帝要告诉我们什么。既然祂给了我们圣经,祂一定是要我们明白祂的话的。所以千万不要自己随意解释圣经。

最近,听了网上一个人建立了至少四个群,这个人就在这四个群里讲道。前几天,花了一些时间听了这个人的讲道,讲到了启示录第十三章里所说到的兽。这个人认为启示录里所说的兽就是美国,把政治作为理解圣经的原则,还用了很多扭曲的事实来证明。我们不认为这样的解经是可取的,我们常用的解经的方法是以圣经来解释圣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查考圣经,因为圣经的真正作者是上帝,祂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一定是前后一致的,所以从整本圣经来看,就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

我们认为,在读圣经的时候,有某些地方不明白,这很正常的。求上帝启示,开我们属灵的心眼,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开始查经之前,一定要祷告求上帝的灵让我们明白。查经不是靠带领者的口才或者思路,乃是靠上帝的带领。

在我们求告了以后,如果上帝让我们明白了,很好,赞美主!如果上帝没有立即让我们明白,我们就等候。不要乱解释圣经。我们相信,如果上帝要我们明白的,我们必定会明白。

II.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十三节到第三十七节:

这段圣经的内容马太和路加也都有记载: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见马太18:1~5)

“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见路加9:46~48)

1. 当主耶稣和门徒到了迦百农,主耶稣问门徒什么问题了?

(1) 地点

根据马可的记载,“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所以我们知道主耶稣和门徒进到了迦百农的一个屋子里。根据路加的记载(参见路加4:31,38)我们认为这个屋子很可能就是西门彼得的家。

(2) 问题和门徒的态度

在这个时候,主耶稣又问了门徒一个问题,“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我们在上一次的查经中有讲到主耶稣为什么会问问题。现在我们看到主耶稣又一次问门徒了。主耶稣问问题并不是祂不知道,而常常是为了进入这个问题的讨论之中。

门徒当然知道主耶稣完全知道他们从黑门山走到迦百农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所争论的事情。于是他们,“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我们刚才讲到门徒没有明白主耶稣所讲的“过三天祂要复活”,但是他们没有问主耶稣这话到底什么意思。马可和路加都记载了门徒是因为不敢问主耶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而马太的记载却是说,“门徒就大大地忧愁。”

很奇怪,我们刚才已经指出了,主耶稣不仅宣告祂要被处死,但是也宣告祂要复活,为什么门徒还大大地忧愁呢?

2. 为什么在主耶稣教导他们这么重要的宣告的时候,门徒却在争论谁为大?

如果门徒在争论谁为大,想一想,他们还可能仔细听主耶稣的教训吗?在争论的时候是要仔细听争辩对方的话,不然就无法争论了。要仔细听争论的言语,那就无法听主耶稣的教训了。

所以我们认为,虽然门徒没有听懂主耶稣说,“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但是门徒在这个时候也有可能根本没有心思来问主耶稣,而把思想集中在他们之间的争论上了。

(1) 为什么门徒要争论谁为大?

圣经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门徒会在“谁为大”这个问题上发生争论。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主耶稣刚带了三个门徒到黑门山上去祷告,而且在上山改变了形象,而且这三个门徒还看到了摩西和以利亚。而留在山下的九个门徒却不能把附在小孩身上的鬼赶出去,还与文士发生辩论。

从人的角度来看,从山上下来的三个门徒可能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而在山下的九个门徒却因为所遇到的事情都不顺利,可能在生窝囊气。所以很可能就因为一部分门徒骄傲了,而另一部分门徒嫉妒了,于是就发生了争论。

有人认为门徒也是人,他们不是完美的,所以会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错,是人就有弱点,人也常常是自私的,而且人也喜欢攀比。所以当九个门徒看到主耶稣只带了三个门徒上山,很可能就会有想法,而从山上下来的三个门徒很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的地位高了起来。

这样的情况在教会里也常常有出现,至少在我们知道的教会中有出现。有的弟兄姊妹自以为对圣经很了解,于是就自我夸口,“我讲的内容,就是神学院的教授也讲不出。”

明白圣经的教训是好事,但是如果就以此就骄傲起来,那就会成问题。

另一方面,有的弟兄姊妹自己不花时间与主亲近,反而嫉妒其他弟兄姊妹在祷告的时候合宜地引用了圣经的经文。

骄傲和嫉妒是两件很坏的行为。圣经告诉我们,“敬畏耶和华,在乎恨恶邪恶。那骄傲,狂妄,并恶道,以及乖谬的口,都为我所恨恶。”(见箴言8:13)“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见箴言16:18)对于嫉妒,圣经这样说,“忿怒害死愚妄人,嫉妒杀死痴迷人。 ”(见约伯5:2)

(2) 他们有没有得出到底谁为大的结论?

门徒是人,有软弱的时候,但是在主耶稣再一次宣告祂要被杀,过三天要复活。在讲论这样一件事情的是他们竟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耶稣所宣告的内容上。

我们真的是难以想象,在面对主耶稣这样一个重要宣告的时候,门徒居然会为他们的地位在争论。

从这个现象,我们就可以分析出门徒已经发觉主耶稣这一次去耶路撒冷将要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从主耶稣肯定了彼得的一句话,“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参见马太16:16)来看,门徒都以为主耶稣要到耶路撒冷称王了。所以在这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他们非得争个大小不可,他们自己要决定谁可以坐在称了王以后的主耶稣的左右,他们要把这个位置排好。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争论是很激烈的。

但是他们这种从自己的想法引申出来的争论又有什么真正用处呢?但是他们一直为这个问题而争论,甚至当他们在吃最后的晚餐的时候,“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见路加22:24)

马太记载了当主耶稣宣告祂的受死和复活以后,“门徒就大大地忧愁”。是不是有可能门徒是因为对谁为大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结果,位置没有摆平而忧愁呢?

我们看到门徒真的是很糟糕,在这关键的时候还为了自己认为的未来的地位而发生争论。但是,看看我们现在教会里的情况,至少在美国的一部分教会里牧师、传道人之间的不和睦,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争论。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认为门徒很糟糕,因为我们也绝不会比他们好多少。我们应该从他们的问题中看到我们自己的问题,把门徒的这种事情作为我们的镜子来对照我们的态度。

3. 主耶稣的教导

(1) 请注意主耶稣在作出这个教导时候的形态。

根据马可的记载,“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之后才开始教导他们。

我们知道,这个时候他们是在彼得的家里,主耶稣可以坐下。但是我们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对人说,“让我们坐下来谈谈”的时候,表示我们对所要谈的事情很慎重,而且有要细细地解决的意思。

而且马可记载了,主耶稣把十二个门徒都叫到祂的面前之后才开始教导他们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门徒都必须听主耶稣的教导,一个也不能遗漏。

我们知道,当他们在行路的时候,按照当时的惯例,学生是不可以与老师并肩而行的,更不可以走在老师的前面,学生必须是跟随老师。当他们从黑门山走到迦百农的一路,为了不让人知道,所以他们必定选择走小路,所以十二个门徒中一定有人是落在很后面的。反正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是在争论谁为大,也不一定要听主耶稣说了什么。

但是在这个时候,主耶稣自己坐下,把十二个门徒都叫来,要他们每一个人都听到,可见这个教训一定是很重要的。

(2) 主耶稣的教导

主耶稣教导门徒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主耶稣的这一句话似乎是矛盾的,到底是要做首先的还是末后的?

① 先要说一下这里“首先”和“末后”的意思

在和合本的翻译是“首先”和“末后”;中文新译本圣经的翻译是,“谁想为首,就该作众人中最末的一个,作众人的仆人。”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想要到领袖, 你必须成为群众中最卑微的那一位,而且要所有的人服务。”

② 为什么主耶稣这么说?

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解经家都对这一句话有解释。我们赞同这样的解释:

门徒刚才正在为谁为大而争论,可见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老大,希望主耶稣作王之后,他就可以当宰相。

主耶稣在这里说,如果你想要当领袖,先要学习领袖是怎么样为大家做事的。门徒在这个时候的领袖就是主耶稣,而主耶稣这一些年以来,门徒应该看到主耶稣的生活方式和行事为人。

我们先来看一看主耶稣的住和吃:

主耶稣和三个门徒刚刚到黑门山上去祷告,他们在上山的时候住在那里?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见马太8:20)

这就告诉我们,主耶稣是没有地方住的,这也告诉我们主耶稣常常是露宿在野地里的。

主耶稣平时吃什么?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见马太21:18~19)这告诉我们什么?主耶稣常常是饿肚子的!

没有吃,也没有住,像不像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再看看主耶稣在出来传道的时候,祂行的神迹奇事不都是为了那些有患难的人吗?不是用五饼二鱼来喂饱众人吗?祂所做的事都是为了众人。

这一次,祂走向耶路撒冷将要做一件更大的事,也是为了众人,是为了全人类,祂要把自己当作赎罪祭献上。

这就是为什么上帝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见启示22:13)

上帝是最高的,所以我们说主耶稣就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见腓立比2:6~8)

主耶稣在这里是要告诉祂的门徒,如果你们真的想要成为领袖,先要学真正的领袖的样式 - 主耶稣基督服事人的样式;领袖的地位不靠争论而得到的。

关于这个题目,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有更详细的说明。当我们查到那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讨这个题目。

4. 为什么小孩子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1) 小孩

这个小孩是谁?圣经根本没有交代,没有人知道这个小孩的名字,其实这个小孩真的就是一个无名小卒。

在当时的以色列人们都是大男子主义,统计人数的时候是不计算女人和小孩的。所以小孩是没有地位的。

主耶稣用这个没有地位的小孩来教育争论谁为大的门徒,要门徒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2) 小孩的特征

主耶稣说进天国的一个条件是有小孩子的样式。因为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那么小孩子又有什么特别的样式呢?就是小孩子的谦卑和顺从,而且这不人们在社会上磨炼出来的谦卑和顺从,乃是天性的谦卑和顺从。小孩子单纯而纯洁,不管是什么事都会去问,都会追根究底地问。小孩不是问:“妈妈,我是谁生的?爸爸和爷爷是谁生的呢?星星有多少颗呢?是谁造的呢?妈妈,人要是死了的话去哪里呢?为什么要去学校呢?为什么要学习呢?”他们不断地提出连大学教授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小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不耻下问,他们一旦有问题就立刻问,而且没有什么不敢问的问题;小孩子谦卑,上进心强烈。

这可能就是主耶稣要我们像小孩子的目的。

主耶稣在这里教训了祂的门徒,不要争谁为大,而要谦虚像小孩,“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见马太19:14)只有谦虚像小孩子,才能在天国;换言之,争论谁为大的人是不在天国里的。

主耶稣又说,“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这就很清楚了,天国里最大的,就是谦卑像这小孩子。

5.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1)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主耶稣说,如果有人为我的名,也就是说,奉着我的名,去接待像这样的一个小孩子,就是接待我。

我们需要注意,不是无论怎么样地接待都是接待主耶稣,只有“凡为我名”接待的,无论是接待什么样有没有名气、有没有地位的人,才是接待主耶稣。

所以,教会不是一般的慈善机构。现在的佛教徒也办“慈济”,也做慈善工作;联合国也有慈善的服务。这样的慈善是做好事,但是这样的慈善工作与接待主耶稣毫无关系。

我们强调的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必须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这是重要的、非常明确的,是不能含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祷告的末了必须清楚地说明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的缘故。

(2) 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这一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因为主耶稣就是上帝,所以接待主耶稣的当然就是接待差主耶稣来到世界的天父上帝了。

但是这一句话是接着前面一句话来的,而前面一句是关于接待那个小孩的。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那就成为:凡为主耶稣的名,接待了这样一个小孩,就是接待了天父上帝!

这里告诉我们,我们要体会上帝的心意,无论人的地位高低、知识程度,我们都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真心诚意地接待他们。这就是我们对待上帝的态度了。

III. 我们在这两段经文里学到了什么:

1. 上帝的话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得很仔细。如果不明白,就要求问上帝;

2. 不要为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争论,要谦虚像小孩;

3. 不可以以人的地位来待人;

4. 凡事必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否则就是我们自己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