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tians 2: 11~14

加拉太书 2: 11 ~ 14

11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12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13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14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I.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1. 后来

我们不知道这个“后来”在时间上与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到耶路撒冷以后在时间上相隔了多久。

一般解经家认为,在上面提到的耶路撒冷会议以后,就有一些基督徒从耶路撒冷教会开始向外邦人传福音了。

(1) 腓利向外邦人的福音工作

① 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

“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见使徒行传8:5~6)

我们知道犹太人本来是不与撒玛利亚人来往的,甚至他们行路也不肯经过撒玛利亚人居住的的地方,宁可绕道。但是我们看到,后来犹太人的基督徒明白了主耶稣的教导,“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见使徒行传1:8)所以他们就开始向外邦人传福音。圣经在这里记载了腓利走了出去,不再单单向犹太人传福音,而是进入了撒玛利亚人的城里去传福音。这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这位腓利并非是十二个使徒中的一位,一般解经家都认为这位腓利是被选出来的执事中的一位。“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见使徒行传6:1~6)

注意,《使徒行传》的记载,比如在第八章里,一开始说到了扫罗逼迫教会,而第五节就说到腓利出去传道,前面四节经文与第五节不一定在时间上是直接连续在一起的。有可能腓利是在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到耶路撒冷开会以后发生的。因为路加在写《路加福音》的时候,说明了他是“按着次序写”的,(见路加1:3)但是当他写《使徒行传》的时候,他没有这样的说明。所以虽然在章节上来看,是连在一起的,可能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直接连接的。

② 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福音

圣经有这样记载,“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提阿伯(即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他所念的那段经,说,祂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祂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祂。(原文作祂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祂的世代,因为祂的生命从地上夺去。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见使徒行传8:26~38)

(2) 多马的福音工作

根据教会传统的说法,使徒多马虽然曾经怀疑主耶稣的复活,但是当他亲自见到了复活了的主耶稣,就完全去掉了他的怀疑,笃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世主。于是,他也开始向外邦人传福音。根据教会的说法,多马是到印度去传福音,最后在印度殉道。对于这个说法,我们查考到一些历史的证据。

在印度东部的清奈市(Chennai)有著名的景点 - 圣多马教堂 (St Thome Basilica)。这个教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使徒多马到印度传福音而建造的教堂。(下图)

根据天主教的历史记载,多马在公元52年,从耶路撒冷来到印度半岛的西部,就是现在印度的克拉拉邦,并在印度进行一连串的旅行布道,经南部塔米尔拉杆(Tamilakam),再转向东一直传到清奈市附近。

约在公元72年,使徒多马在清奈山上被印度教教徒杀死。但此后福音反而在清奈一带传开,上帝的恩典真是很奇妙。人们在使徒多马殉道的地方建立了“圣多马山教堂”以示纪念。(下图)

我们看到,从上一次我们查考的经文中的耶路撒冷会议之后,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犹太基督徒有增无减。

2. 矶法到了安提阿

矶法,也就是彼得,也到了安提阿,但是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他是来访问的,还是来传道的;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来到安提阿有多久。

根据前面一段经文,我们知道使徒保罗称矶法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在这个时候无论矶法是暂时来安提阿教会访问还是来与使徒保罗一起传道,都显示了他对安提阿教会的关爱。

我们在上一次查经时也说过,在新约圣经里没有“领袖”这样的称呼,也就是说教会除了“基督是教会的头”(见以弗所5:23)以外,教会里没有其他的领袖,所以教会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教会里都以弟兄姊妹相互称呼。

在这里我们看到使徒彼得也来到安提阿,这不是上级领导来视察,而是弟兄姊妹之间的扶持与爱心的表示。

3. 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在天主教里,认为彼得是第一任教皇,以为使徒彼得比其他使徒的地位更高。因为他们以为主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参见马太16:18)里面的磐石是指彼得,于是就变成了教会是建立在彼得之上。我们在上一次查经的时候,特别讲到天主教理解错了这一句经文,因为教会的根基是主耶稣基督,不是任何一个人。

天主教也因为觉得在圣经上列出使徒的名单中,彼得总是排在第一个,所以就以为他必定是众使徒的领袖。但是圣经并没有说这个次序是按级别由高到低来排列的。

主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见约翰13:12~15)给人洗脚本来是仆人做的事情,但是主耶稣为祂的门徒洗脚。主耶稣以行动来教导祂的门徒,“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你们也当彼此洗脚。”这就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使徒都是平等的。

教会不是一个人治的地方,乃是由上帝治理的地方。我们应用上帝赐给我们的真理来鉴别对与错。

如果教会里有阶级的话,那下级就必须服从上级。因为圣经教导我们,“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见罗马13:1)正因为在教会里没有阶级,所以如果任何人做了违背真理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指出。

(1) 抵挡

“抵挡”这个词很严重,好像是抵挡魔鬼、抵挡仇敌一样,好像要进行斗争一样,其实在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因为翻译和合本圣经的时代太早,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在吕振中的翻译中,这个词就译为“反对”;而圣经新译本里,就把这一节圣经翻译为,“后来,彼得到了安提阿,因他做错了事,我就当面责备他。”不是用“抵挡”而是翻译为“责备”。

在英文圣经中一般都翻译为,“opposed”,意思是“反对、不同意”。

我们觉得根据上下文,可能把这一句话翻译为,“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向他指出”,比较通顺。因为原文没有“作斗争”的意思,所以用“抵挡”的话,语气就比较重了一些。

(2) 我们应当怎样来指出别人的错误?

① 我们看到使徒保罗是“当面向他指出”。

如果看到有人违反圣经真理的教导,我们必须当面指出;切切不可背后说人坏话。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只有故意不认识上帝的人才背后说人坏话。“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或作被上帝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见罗马1:28~31)

② 当我们向人指出问题的时候,要“用爱心说诚实话”(参见以弗所4:15)

怎么样才是用爱心说诚实话呢?

我们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批评人必须是从爱护对方出发,不是要贬低对方。所以只要把事情说清楚,而不是谩骂,更不可上纲上线扣大帽子。

比如,你花了很大的工夫教你自己的孩子做作业,他终于学会了。但是换了一道题,他却又不会做了。于是就对他说,“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笨!我教了你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学会,简直像猪一样!”这样教训孩子就不是用爱心说诚实话了。

为什么呢?难道一道题不会做就一定是笨吗,他不是学会了前面一道题目了吗?说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贬低孩子的能力。

其次,要用智慧的语言。如果骂自己的孩子是猪,那你自己又是什么呢?岂不是也在骂自己?

II.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1.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

相信这里所说的雅各就是在第一章第十九节所说的“主的兄弟雅各”。

我们在上一次查经的时候有说到主的兄弟雅各被使徒保罗称为在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所以这所说的“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应该就是指从耶路撒冷教会来的人了。

在那个时候,使徒保罗在安提阿建立了教会的消息可能已经在耶路撒冷传开了,所以到安提阿教会来走访的犹太人看来是增多了。

2. 和外邦人吃饭

(1) 一起吃饭是一种友好的表示

当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拜访那里的弟兄姊妹时候,各地的教会都会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同时也一起吃饭。

一旦有朋友从远方来,中国人一定会请客吃饭。其实不仅是中国人这样,世界各地都是这样;不仅是老百姓这样,各国政要人物也是如此。如果有国宾来到,国家就設国宴表示欢迎,其实国宴也就是请客吃饭。

所以一切吃饭都是友好的表示。

(2) 犹太人吃饭的习惯

犹太人有不少古人遗传的习惯。当有客人来到,第一件欢迎仪式就是由仆人为客人洗脚,然后主人与客人亲嘴。一次一个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吃饭。席间,有一个女人把香膏抹在主耶稣的脚上,主耶稣“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见路加7:44~45)

其次,就是洗手。“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曾看见祂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法利赛人和文士问祂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见马可7:1~5)

第三,犹太人不与罪人一起吃饭,哪怕那个罪人是犹太人。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祂徒说,祂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 ”(见马可2:16)法利赛人自认清高,不认为自己也是罪人,所以他们绝对不与在他们眼中看为罪人的人一起吃饭。“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见路加15:1~2)即使是犹太人,但是一旦他们认为是罪人就不与罪人一起吃饭。所以他们对主耶稣与罪人一起吃饭大表不满,如同犯了大忌。

外邦人在犹太人的眼里是污秽的,不要说与外邦人一起吃饭,就是进入外邦人的家也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我们刚才说,腓利进入撒玛利亚城去传福音,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且是更改了他们几千年的历史惯例。

3. 使徒彼得有没有与外邦人一起吃饭?

圣经写的很清楚,“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而且不仅使徒彼得与外邦人一起吃饭,而且还有“其余的犹太人”也与外邦人一起吃饭。

(1) 为什么使徒彼得在从雅各那里来的人还未到以先愿意与外邦人一起吃饭?

使徒彼得看见异象之后,到义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家里去传福音是《使徒行传》里所记载的第一个进入外邦人的家的使徒,并向外邦人传了福音。(参见使徒行传第十章)

而且根据我们上一次查经时候所提到的,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所记载的耶路撒冷的会议中,大家已经得到了共识,无论什么人什么民族,只要是已经接受主耶稣为救主,就都是一视同仁,都是我们的弟兄姊妹。

所以使徒彼得也感到与那些弟兄姊妹一起吃饭,不仅是没有问题,而且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从血统上来说他们不是犹太人,但是在主内都是一家人了。

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样一起吃饭的事情应该是很平常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对犹太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是改变了他们有史以来的习惯,他们不再是以前的犹太教的教徒,而是完全新的基督徒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 为什么当他看到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来到,他却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① 我们先要来看一下使徒彼得有什么特点

我们觉得使徒彼得是一个很耿直的人,而且敢想也敢做。在圣经的记载中,我们发觉使徒彼得是十二个门徒中最活跃,而且也是话最多的一个。

一天夜里,门徒在船上,耶稣却在水面上走。所有的门徒都惊慌,以为是鬼。但是当他们知道是耶稣以后,只有使徒彼得一个人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参见马太14:28~29)

另外,当犹大带了一大帮人拿着兵器来捉拿主耶稣的时候,彼得不顾周围有多少人,敢拿出刀来对抗,而且真的把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如果不是主耶稣阻止他,(参见约翰18章)他有可能会继续对抗下去。

这样看来,使徒彼得绝对不是一个胆小的人。

② 为什么在与外邦人一起吃饭这事上他倒胆怯退去了呢?

既然使徒彼得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他怎么可能在那些奉割礼来到的时候就退去,与外邦人隔离开了呢?

我们说,上帝早已经让使徒彼得看了异象,他也因此就到哥尼流那里去传福音了。在耶路撒冷的会议上,大家也已经确认了使徒保罗对外邦人所传的福音是上帝所启示的。为什么使徒彼得会作出前后矛盾的事情呢?

我们知道使徒彼得基本是在耶路撒冷牧养教会的,换一句话说,在他的教会里基本都有犹太人。虽然他已经明白上帝对外邦人如同对犹太人一样,“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参见以弗所2:8)但是他没有找机会来操练这一个真理。

对于一些信仰,如果我们只是在理论上接受了,但是没有操练,等到一旦操练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很可能就作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雅各书》里有这样的教导,“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参见雅各2:20)这一句话的意思包含着,如果我们不操练我们所信的内容,其实你就根本不会知道怎样来操练。

所以我们认为使徒彼得在看到奉割礼人的来到,原来的那些古人的习惯马上就从他们的脑海中又跳了出来,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新人的地位。使徒彼得没有在他已经知道的真理上不断地操练;这就是他没有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真理的一个原因。(当然这应该不是唯一的原因,而是原因之一。)

我们一定要操练我们所信的内容,就是圣经所教导我们的:要去传福音、要爱人如己......,要牢记圣经对我们的教导,还要不断地操练。

在刚开始操练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败的地方。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止我们继续操练的理由。使徒彼得在操练的时候做错了。但是立刻就得到了使徒保罗的帮助。

III.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1. 一位被大家称为柱石的人,一旦犯错误, 会对多少人造成不好的效果?

我们在这段经文里,看到了因为使徒彼得的退去,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使徒彼得一同退去。

圣经说所的“其余的犹太人”应该不是这一次“从雅各那里来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本来已经与外邦人一起吃饭的犹太人,(可能是同使徒彼得一起来的犹太人),但是因为使徒彼得的退去也随从他一起退去。

这个情况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的行为很可能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我们一次简单的疏忽,有可能会对不少人带来影响。

这里告诉我们,当使徒彼得与外邦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其余的犹太人也与外邦人一起吃饭;但是一当使徒彼得退出,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退出了。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真道,身教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刚才所念的那段经文,在主耶稣即将被十字架的那一晚上,“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见约翰13:4~5)我们的主在即将与他的门徒离别的时候,祂为每一个门徒洗脚。注意,祂甚至洗了那个出卖祂的犹太的脚。这就是主耶稣的身教。祂这样做,门徒不仅看到了,也体会到了;也就会跟着学了。

在犹太地区,因为都是沙漠地带,而且他们都是穿凉鞋的,所以脚都是很脏的。我们刚才说到当客人来到的时候,有仆人为客人洗脚。但是,主耶稣为祂的门徒洗脚,所以祂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见约翰13:14)

主耶稣常常以祂的行动来教导祂的门徒,也就是以祂的行动来教导我们。所以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行动负责。

2. 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我们可以看出,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使使徒保罗很感叹。

巴拿巴是与使徒保罗一起到耶路撒冷向使徒和长老,并弟兄姊妹说明上帝是怎样拯救了外邦人,使信主耶稣的外邦人也成为上帝的儿女。巴拿巴是使徒保罗那么好的同工,怎么会在奉割礼的人来到的时候,居然也随同那些退出的人一起装假退出呢!

其实我们不必责怪巴拿巴和使徒彼得,因为我们并不见得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在许多时候,我们因怕人们的议论、误会,更怕因误会所引起的种种麻烦,于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放胆遵行真理。甚至变得看到什么人都怕得罪,唯独不怕得罪上帝;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美国,有不少教会的牧师不敢讲罪,因为怕听道的人不高兴。这样胆怯地事奉,与使徒彼得装假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IV.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1.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

使徒保罗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立刻就在众人面前向使徒彼得指出。他没有等待到很久以后才提出来。

立即提出来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1) 立即提出就可以制止错误的继续和蔓延

当这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已经有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使徒彼得退去。如果不及时阻止,这样的事情就会影响更多的人。

这对已经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他们救主的那些外邦人弟兄姊妹将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因为他们将搞不清楚为什么上帝已经接受了他们,弟兄姊妹反倒不接受他们,甚至会造成他们对信仰的怀疑。所以使徒保罗必须立即当众指出,使徒彼得所带头做的事情是与福音的真理不合。

如果在真理的概念上有任何的混乱,应当立即给予澄清,以免越走越远。

(2) 如果不是立即指出,而是时隔很久才提出来,这就有可能只是寻机会攻击人了。

如果有的人只是一次犯错误,以后没有再犯。如果我们没有在当时指出他错误,反倒几年以后才来指出他已经没有再犯的错误。这是对他的攻击,而不是帮助。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我们都不指出,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指出他的错误,这显然也不是帮助人,也是攻击这个人了。

2. 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这句话听上去挺复杂的,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的话,这一句话并不复杂。他说的意思是:“彼得,我知道你是犹太人,但是你在这里的这一些时间里,你并没有按照犹太教徒所遵守的古人之规矩行事,反倒已经按上帝所启示的那样,与外邦人一起吃饭了,你所做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一个犹太教教徒那样,反倒象那些得救了的外邦人一样,你吃外邦人的食物就是犹太人认为是不洁净的食物。为什么现在你又突然要外邦人也来守犹太教的规矩呢?你自己都不这么做,为什么突然要外邦人这么做呢?”

使徒保罗的这一番话,不是攻击,而是把使徒彼得最近所做的事情列了一下,这样使徒彼得就能看到自己的问题了。我们说,这样的做法是帮助人,让犯了错误的人可以看清楚错在什么地方,也便于犯了错误的人改正。

3. 使徒保罗对使徒彼得的批评,使徒彼得有没有接受?

在使徒保罗给加拉太教会的这封信里,我们没有看到使徒彼得对使徒保罗的批评有什么反应,但是在使徒彼得所写的书信中,我们就看到使徒彼得对使徒保罗的评价了。

使徒彼得写道,“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参见彼后3:15~16)在他的这两句话中,我们至少看到了两点:

(1) 使徒彼得没有对使徒保罗有任何的成见,而是称他为“兄弟”。

我们看到彼得和保罗这两位使徒中亲密的关系;在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2) 使徒彼得要大家好好地理解使徒保罗的“一切的信”上所讲的内容。

这“一切的信”当然也就包括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信,而且特别指明,不能强解。也就是说要按字面来解释就好。他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他完全接受使徒保罗的批评。

说明一下,使徒们给各教会的书信在初期教会里都频频地流传,所以哪一位使徒写信给了哪一个教会所有的基督徒几乎都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约圣经成为圣经的一部分之时,大家已经公认了这些书信。

V. 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学到了什么

  1. 在基督教里除了主耶稣是我们的元首(参见以弗所4:15)以外,我们没有其他领袖,教会里也不分阶级。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我们是弟兄姊妹。

  2. 当我们发觉有人没有按照圣经的真理来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不可背后说人,但要用爱心说诚实话,来帮助人。

  3. 当我们学到了圣经中的真理,我们就要按照这真理来行,来操练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操练,我们就只有知识,没有行为;正如雅各所说的,“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见雅各2:20)

  4. 批评的人一定是出于爱心,被批评的人则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