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12: 20~26

《约翰福音》12: 20~26

《约翰福音》第十二章 20~26节

20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利尼人。21 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22 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23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25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26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I.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利尼人。

1、 那时

很显然,这一节圣经是紧接在前面的一段经文的。也就是说,那是在即将要到逾越节的那一个礼拜里。

2. 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

我们在上一次的查经中讲到,教会里的过节不是狂欢,而是敬拜。圣经在这里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过教会的节日就是礼拜。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在教会里只过两个节,就是圣诞节和复活节。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好像圣诞节比复活节更有规模、更隆重。其实,复活节是更重要的。

在圣诞节前,我们请约翰弟兄来讲了“圣诞节的意义”。在他的讲道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主耶稣是在什么时候降世为人的,圣诞节到底应该是哪一天?他说,没有人能精确地找到主耶稣诞生的日子。虽然除了马利亚和约瑟以外,牧羊人也知道主耶稣是在哪一天诞生的,但是牧羊人好像没有什么文化,不能够有文字记录下来。因此,没有一个人精确地记录了主耶稣诞生的日子。而且在当时,不像我们现在每一个家里都有挂历,手机和电脑上都告诉你今天是几月几日甚至几点几分;那时,日期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以至于聪明的路加就用,“这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头一次行报名上册的事。”(见路加 2:2)这就给后人有一个可以查对历史的依据,但是当时的皇朝对日期的记载也不是精确的,因为都是以皇帝的名字来定年号的,加上以色列民所使用的犹太历和罗马帝国所使用的罗马历又是不同的,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学者能够精确地计算出主耶稣诞生的日子。

我们在上一次的查经中也讲到了,任何一件事情至少是在上帝应许之下才会发生,而上帝所预定的事情是一定按时发生。既然没有人记录主耶稣诞生的日子,我们也可以说上帝并没有要我们知道祂的独生子是在哪一天降世为人的。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见腓立比 2:6~8)

主耶稣是以一个非常卑微的身份来到世界的。弟兄姊妹,你们有没有想过,主耶稣诞生在马厩里的。在马厩里面有什么东西?有没有床?有没有桌子和椅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放喂马饲料的马槽。马厩是很臭的,因为马是随地大小便的。马利亚是在哪里生产的?没有地方,只能在地上啊!你知道主耶稣是将自己卑微到这个地步啊!在主耶稣诞生的时候,没有接生的人,边上只有约瑟一个人。

主耶稣是默默无声地来到世界,没有人记录祂的降生。但是主耶稣的受难是在耶路撒冷,是在宰杀逾越节羔羊的那一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是在众人注目之下进行的。第三天祂复活了。所以复活节的那一天是被精确地记录了下来。因为以色列民对逾越节的日期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在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 12~19 节的时候,就讲到了逾越节是在什么日子,而且是以犹太历来计算的。所以我们复活节的日子在公历上是每年不同的。每年的复活节就是在春分以后第一个月圆(满月)以后的第一个礼拜天。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2021的日历,春分是三月 20 日。在春分以后的第一个月圆(满月)就是农历十五,是三月 28 日。三月 28 日以后的第一个礼拜天,就四月 4 日。所以,二零二一年的四月四日就是复活节。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主耶稣是在哪一天诞生的,但是却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主耶稣是在哪一天复活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上帝是要我们纪念主耶稣的复活。

我们之所以说复活节更重要,因为主耶稣的钉死和复活完成了上帝的救恩,我们就是因为主耶稣这样的舍命,祂的宝血才有可能遮蔽我们的罪孽;因为主耶稣的复活,我们也能在上帝面前复活,才能享受属天的平安和喜乐。所以圣经告诉我们,“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见林前 15:14)

所以,当我们庆祝这两个节日的时候,我们都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来敬拜祂。

基督徒是不是还应该守旧约里的节期呢?

现在在某些地方的教会,除了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以外,还要过逾越节、住棚节、七七节等等旧约圣经里的节期。我们认为基督徒不应该回到旧约时代来过旧约时代的节期。因为旧约里的节期基本都是对将要来的弥赛亚之预表,现在主耶稣已经来到了世界,而且已经完成了救恩,所以再进行为预表弥赛亚来临的节期就表示我们还在等候救主的来临,这就是否认主耶稣是救主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旧约圣经里,上帝清楚地告诉以色列民,如果犯了罪就要到圣殿的祭坛上去献祭赎罪。以祭坛上献祭来赎罪,是预表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献上。因为在旧约时代,主耶稣还没有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罪人舍命,但是当主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以后,圣经告诉我们,基督为我们“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参见希伯来 10:12)我们就不再需要到圣殿里去献祭了。因此,圣殿就在公元 70 年的时候被拆毁了,祭坛也就不再存在了,我们已经不可能到圣殿献赎罪祭了。这可能是上帝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不要到圣殿献祭了,因为主耶稣是我们永远的赎罪祭。

我们应该注意到,旧约圣经里节期基本是预表上帝救恩的,但是在主耶稣完成了救恩以后,我们就不需要再来守那些预表上帝救恩的节期,而要守主耶稣完成上帝早就计划了的救恩。为什么逾越节要宰杀羔羊?因为逾越节的羔羊是预表主耶稣的。把逾越节羔羊的血涂在门楣和门框上,这一家就免遭天使的击杀。这一些节期都是预表主耶稣的。如今,主耶稣已经十字架上流血舍命战胜死亡了。如果我们还继续守逾越节、宰杀逾越节的羔羊、还要建立一个祭坛来献赎罪祭,我们就是否认主耶稣的救恩了。

弟兄姊妹,我们不能盲目地做,我们要明白圣经对我们教导的真正意义。

3. 有几个希利尼人

(1) “希利尼人”,这是古老的翻译,现在应该翻译为“希腊人”。

当时虽然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但是希腊的文化对罗马帝国的影响还是很大,因此在罗马帝国的人们有很多都是讲希腊话的。我们从新约圣经基本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希腊文化对以色列民有多大的影响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里所说的“希利尼人”,实际上是指那些说希腊语的外邦人。这些人是不是一定就是希腊人,我们无法确定。就像有些外国人到中国,但是他们不会讲中文,所以就用英文来交流,因为有不少中国人会讲英文。但是那些外国人也不一定就是英国人,而我们又不知道他们到底哪一个国家的人,我们就会说,那些讲英文的外国人。

因为当时,希腊语是比较流行的,所以圣经在这里所记载的“希利尼人”也有可能是对外邦人的另一个代名词。

(2) 有几个希利尼人

圣经里的这几个字告诉我们,已经有外邦人,也就是外国人,来到耶路撒冷,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是来过逾越节的。很可能他们来到耶路撒冷的目的是要来见已经被人传扬的主耶稣。从下面的经文来看,他们是为了见主耶稣而来到耶路撒冷的。

虽然圣经在这里只是用“几个”来描写外邦人,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两三个外邦人。我们要知道,这里所用的“几个”是相对第十二节圣经里所说的,“第二天,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中的“许多”来说的。根据一些解经家的推算,认为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有人甚至认为有有几十万人。对于那么多人来说,外邦人只是少数了。

圣经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外邦人来到耶路撒冷要见主耶稣。

II. 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

1. 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

当我们看到圣经以这样的方式来描写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我们会觉得很繁琐。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描述:湖北省黄冈市的老张、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的老李,多麻烦啊。为什么不把全名说出来,不就解决了,何必用籍贯、家庭住址来描述呢、

要知道,在圣经里所记载的人名中,好像只有名而没有姓。因为以色列民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所以哪怕是写上他们的姓,他们也应该都是同一个姓。所以写不写姓也一样。

那么这位腓力是谁呢?

使徒约翰在这里把腓力介绍的那么清楚,因为他在前面已经以相同的方式介绍了腓力:“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见约翰 1:43~44)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个腓力就是主耶稣所呼召的十二个门徒之一。

2. 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

为什么这些希利尼人来见腓力,而没有去找其他的十一个门徒呢?

根据腓力的名字来看,这个名字是希腊文的名字,而不是犹太人的名字。所以解经家们认为,腓力的家庭一定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比较多,所以他很可能会讲希腊话,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希利尼人来找他的原因。

3. 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

(1) 求他说,先生

“先生”这个词在旧约圣经里没有出现过,只是在新约圣经才使用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先生”这个词一共才出现十六次,其中八次是出现在《约翰福音》里。但是在这八次中,七次是对主耶稣的称呼,唯有这一次是对腓力的。这就让我们就知道,使徒约翰在使用“先生”这个词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因为在原文中是“κύριος” (kurios),而这个字是从“至高权力”延伸出来的。所以用来称呼主耶稣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使徒约翰在这里使用这个词,为的是要表示这些希利尼人对腓力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腓力是主耶稣的门徒。

(2) 我们愿意见耶稣。

这里可能有翻译和语言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问题。和合本在这里用了“愿意”这个词,但是这个词与前面的,“求他说,先生”是不匹配的。所以,圣经新译本就把这一节圣经翻译为,“他们来到加利利的伯赛大人腓力那里,请求他,说:‘先生,我们想见耶稣。’”

从原文来看,和合本翻译为“愿意”的字确实有“愿意”的意思,但是是表示:“有意思要做某件事”的意思。按照现在我们说话的方式,我们认为翻译为“想要”比较合适。

实际上,他们说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想当面向主耶稣请教一些问题。希望腓力能够帮忙引荐。

III. 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

1. 腓力去告诉安得烈

(1) 对于外邦人求见主耶稣,腓力并没有立刻就答应。

如果我们听见有人想要知道主耶稣,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一定毫不犹豫就把主耶稣介绍给他。那么为什么主耶稣的门徒,腓力反倒惆怅呢?

我们必须知道上帝的计划和上帝的时间,我们在上一次查经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圣经有这样的记载,“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见马太10:5~6)

这是主耶稣在当初差派十二个使徒出去传福音时的吩咐。显然福音只是给以色列民的,而不是给外邦人的。

圣经还记载了主耶稣的一个经历,“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祂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见马太 15:22~24)

虽然马太没有记载是哪几个门徒近前来对主耶稣为这个迦南妇人求情,有解经家认为有可能其中就有使徒腓力。因此他记忆犹新,不敢轻易地把外邦人引荐到主耶稣的面前。

(2) 腓力就去找安得烈

我们刚才说,圣经告诉我们,“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见马太 10:44)腓力就找一个同乡来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为什么他找安得烈而没有去找彼得呢?圣经里记载彼得说了很多话,而安得烈很少说话。彼得和安得烈是两兄弟,找彼得不更好吗?

其实圣经早就有伏笔。

根据使徒马太的记载,西门才是彼得的名字,“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见马太 10:2)而且在《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有这样的记载:“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见约翰 1:40~42)主耶稣知道彼得的名字是西门,但是主耶稣给他起名为矶法,然而把“矶法”翻译出来才是“彼得”。

所以我们就知道西门、彼得和矶法这三个名字表示同一个人,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耶稣的门徒彼得。彼得这个名字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也常常称他为“西门彼得”,所以西门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但是对于“矶法”这个名字,我们很少使用。也就是说在圣经里,“矶法”这个名字总共才出现了九次,但是“彼得”这个名字就出现了一百七十六次,而“西门”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是在其他两个名字之间。

我们知道彼得这个称呼是因为主耶稣给他起名,“你要称为矶法”。而“矶法”是亚兰文,翻译出来就是彼得。

而“西门”这是个希腊文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并没有被大家广泛使用。据教会的传说,在初期教会里,称他为矶法的倒也不少。我们刚才说“矶法”这个名字在圣经中只出现九次,其中一次是出现在《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括弧里,其他八次都是出现在使徒保罗的书信里。可见初期教会都是称他为矶法,因为这个名字是主耶稣给他起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彼得基本很少使用他原来的希腊名字西门,而是用彼得这个从亚兰文翻译过来的名字,或者直接使用主耶稣给他的亚兰文名字矶法。所以他就被人认为与希腊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人。

既然希腊文名字西门是他原来的名字,那么他的兄弟安得烈呢?

安得烈这个名字也是希腊文的名字。而安得烈一直使用他的希腊文名字。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腓力在对希利尼人想要见主耶稣的问题找安得烈,而没有找彼得的原因了。

2. 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

很显然,安得烈认为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主耶稣,不要擅自预定主耶稣一定不会接受外邦人。因为虽然在《马太福音》第十五章里,主耶稣对外邦人态度冷淡,但是后来的情况却是完全改观的。我们现在来看这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祂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那妇人来拜祂,说,主啊,帮助我。祂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见马太 15:22~28)

可见,有信心的人,无论是不是以色列民,主耶稣都看顾的。所以安得烈认为不要自作主张,把问题摆到主耶稣的面前,由主耶稣来决定。所以他们就把希利尼人求见的事情告诉主耶稣。

在这里我们就学到了一项功课。我们常常会觉得一些小事就不必求告上帝了,没有把自己所谓的“小事”摆在上帝的面前,觉得自己解决就可以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无论事情大小,我们应该让上帝在凡事中居首位,一切都依靠上帝。我们不可以代替上帝作决定,不要认为这件事太小了,上帝不会管的。有的人还自找理由,认为这么小的事情都要上帝来管,上帝要忙不过来了。如果上帝只有我们这样有限的能力,那就不是上帝了。我们要学安得烈的样式,把事情都摆在上帝的面前,由上帝来决定。应该凡事都依靠上帝。

IV.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1. 希利尼人来到耶稣面前

希腊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哲学家,所以在主耶稣降世为人的时候,希腊的哲学以及很发达了,所以使徒保罗说,“希利尼人是求智慧”。(见林前 1:22B)

但是我们在圣经里看到,追求智慧的希腊人,经过几百年在哲学上的探索之后,转而求见主耶稣,这告诉我们世人已经开始转向主耶稣了。难怪“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祂去了。”(见本章 19 节)

当腓力和安得烈把这些希利尼人带到主耶稣的面前,主耶稣作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宣告。

2. 耶稣说

主耶稣的这个宣告虽然是对这些希利尼人说的,但是更是对全人类说的。主耶稣以哲学的形式来向研究哲学的希利尼人讲述上帝的真理。

3.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主耶稣的这一宣告是指祂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舍命,第三天复活所说的,是指祂要被举起来所说的。主耶稣曾经说过,“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见约翰 3:14)当我们在查考《约翰福音》第三章 1~15 节的时候,曾对这一句作过解释,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主耶稣对祂自己被举起来还说过一句话,“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见约翰 12:32)我们会在以后查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详细探讨这一句话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主耶稣对外邦人的态度,已经从我们刚才所读的《马太福音》第十五章里转过来,上帝的工作是按照祂计划的时间来进行的。祂没有查问这些希利尼人的信心是否如同对待迦南妇人那样,就接待了他们。虽然要过几天之后,主耶稣才被钉在十字架上举起来,但是主耶稣已经吸引了众人来到祂面前。

V.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

对于主耶稣用“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们曾经讲过,这是以强力的口气来强调祂下面的一句话。

中文圣经翻译为“实实在在”的这几个字,在原文中是“阿们阿们”;就是我们在祷告时最后所说的“阿们”。一般都认为“阿们”的意思是“诚心所愿”,这样的解释只是对我们在祷告结束时所讲的“阿们”,而不是“阿们”的通常意思。

通常“阿们”的意思是:“真诚、实实在在”的意思。主耶稣在这里所用的“阿们”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阿们”也有“完全赞同”的意思,这也就是我们在祷告末了所讲的“阿们”,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人们在听道的时候,对于传道人所传讲的内容用“阿们”来回应,表示欣赏传道人所讲的内容。

2.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

按照我们刚才所讲的,主耶稣在这里用“阿们阿们”来告诉我们,祂要作一个很重要的宣告,是有关生死的问题。

(1)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

主耶稣在这里再一次讲到了种子的问题。这“种子”是指什么呢?

我们知道主耶稣用种子作过一个比喻,而且对于这个比喻主耶稣还作了解释。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主耶稣撒种的比喻: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祂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上帝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见路加 8:5~15)

主耶稣很少对祂所讲的比喻作解释,但是主耶稣对这个比喻作了明确的解释,而且在三本福音书里都有记载,看见其重要性。

(2) 在主耶稣撒种的比喻里,“种子就是上帝的道”。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段经文,“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见约翰 1:1~4;14)

圣经在这里告诉我们,这“道”是指谁?这“道”就是“父独生子”,就是主耶稣。

(3)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

在撒种的比喻里,主耶稣说,“种子就是上帝的道”;在《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我们就知道,“道”就是“父独生子”,也就是主耶稣。所以主耶稣在这里所讲的种子 - 一粒麦子,就是指主耶稣自己。

3. 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如果我们回到主耶稣撒种的比喻,我们就看到撒种,有四种不同情况:

(1) 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2)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3)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4)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一粒种子都是死了,能不能结出籽粒来,不是这种子的问题,而是接受种子的土地的问题。这里的“土”就是指听道的人。

我们刚才说,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一粒麦子”就是指主耶稣自己,所以主耶稣在这里的宣告,是象征祂的死而复活,凡真心接受主耶稣的人就能够得到主耶稣的生命,成为具有永生生命的基督徒、成为属于主耶稣的羊,并且能够结实百倍。

VI.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在这一节圣经里,一共有四个“生命”,但是这四个生命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1.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

在这一句里,第一个“生命”是指属世的生命,而第二个“生命”是是指属灵的生命。

(1) 爱惜自己生命的

爱惜这个词平时都是作为褒义词来使用的,但是在这里是指“专注”,“只顾”,“着重”的意思。

这里的“生命”是指属世的生活和享乐。

从八十年代后期一直到最近几年,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他们刚到美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教会就会出面照顾这些留学生。甚至国内有些中介,都告诉来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有事情就可以找教会帮忙。从接飞机开始、提供临时住处、找房子、买家具和生活用品、考驾照、买车,真的是免费的一条龙服务。当然,也带领他们到教会听福音,因此,其中有一些留学生也成为基督徒了。

但是,当他们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来教会的次数就明显减少了。打电话与他们联络,不是说家庭生活忙,就是说工作压力大需要在礼拜天多看一些书,都不能来教会做礼拜了。

基督徒不是不要家庭生活,也不是不要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问题是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圣经明确地教导我们,教会的领袖必须把自己的家庭搞的好好的。(参见提前第二章)

圣经教导我们,“我所亲爱的弟兄阿,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见林前 10:14)什么是偶像?偶像不只是指庙宇里的菩萨,偶像是指在我们心目中任何高于上帝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认为赚钱比去教会做礼拜更重要,那么“赚钱”就是他的偶像;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比敬拜上帝更重要,那么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偶像;如果一个人认为在家里睡懒觉比跪在上帝面前祷告更加享受,那么“睡懒觉”就是他的偶像。

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爱惜生命”,就是指有的人专注属世的事情,因此“专注属世的事情”就是这个人的偶像了,从而阻止了他与上帝的关系。

(2) 失丧生命

主耶稣教导我们,“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见马太 10:37)圣经在这里使用了两个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过于”这个词,我们刚才说,心目中任何高于上帝的东西就是偶像。如果把父母放在高于上帝的位置上,那么父母就是我们的偶像了。我们之所以孝敬父母,因为我们听上帝的吩咐。上帝在十诫里吩咐我们要孝敬父母,所以我们遵行上帝的吩咐来孝敬父母。

主耶稣的这一句吩咐表示“爱主”必须是我们一切事项的首位。

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不配”这个词。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词的语气是很严重的。如果一个人已经把爱惜属世的生命作为他的偶像了。我们知道一个敬拜偶像的人是不可能与主同行的,也就根本与天堂无缘了。所以这样的人就是失丧了属灵的生命了。

2. 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吕振中翻译的圣经把这一句话写成,“不惜爱(希腊文作:恨恶)自己性命在这世界上的,必保守性命归永生。”

(1) 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

主耶稣在这里说的非常清楚,这里的生命是“这世上”的。根据吕振中的翻译,我们就知道在原文中用的“恨恶”是“爱惜”的反义词,也就是一点也不爱惜,所以吕振中就写成了“不惜爱”。

“惜爱”不是常见的词。查了词典也就作为“爱惜”来解释。但是为什么吕振中偏偏要把这一个词写成“惜爱”呢?惜,这个字有除了有爱惜的意思以外,更有珍惜的意思。珍惜,就是很看重。所以“不惜爱”就有不看重、不爱惜的意思。所以使徒保罗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见腓立比3:7~8)

我在美国曾经当了几十年的工程师,从小工程师开始做到高级工程师,最后成为主管,发明过很多专利,得过很多奖状,还在国际专业会议上过作报告,但是这些荣耀能带到天堂里去吗?这些东西不仅不能带到天堂去,反而成为我的包袱,反而使我不能谦卑下来。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前一阵子,我已经把我所有的奖状统统扔在垃圾桶里了。我不需要等我离开世界以后由我的儿子来替我扔,我现在已经把这些世上的荣耀统统扔掉,我现在要的在天上的财宝。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见马太 6:19~20)

弟兄姊妹,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还是在追求世上的荣耀吗?

主耶稣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天上的财宝是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来积攒的。如果我们专注属世的名誉地位,我们就没有时间为天上积攒财宝;只有不惜爱属世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成为上帝的儿女。

(2) 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我们不要惜爱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主耶稣教导我们,“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从主耶稣的这一句话中,我们就看到“保守”这个词。这个字的原文是:φυλάσσω ( fylásso ),意思是:守卫、保护、遵守(诫命)的意思。我们也看到这个词有持续的含义。我们要保守这个属灵的生命到永生。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持续地走成圣的道路,我们要不断地积攒财宝在天上。所以我们要殷勤,不可懒惰,时刻思念天上的事。

VII.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1.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

主耶稣的这一句话,我们一定要领会。通常在教会里有很多弟兄姊妹都愿意服事主,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在教会里事奉的弟兄姊妹之间常常会有分争。所以圣经告诫我们,一定要同心合意。主耶稣说,“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见马太 18:19)

我们既然都愿意服事主,怎么会不同心呢?因为我们都以自己的想法来服事主,都觉得我的主意比他们的主意好,于是分争就产生了。

主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只有当我们跟从主了,我们就知道主要我们怎样来服事祂。主耶稣不是要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服事祂,而是要按照上帝的旨意来做。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无锡人。到了节日,湖北人喜欢吃辣的,就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 - 自己做的最好的辣椒酱 - 送给他的无锡朋友;而无锡人喜欢吃甜的,所以他就买了他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最高级的甜食送给他的湖北朋友。你说,这种按自己喜好来服事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教会里的事奉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虽然我们常常觉得我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是为了大家好、是为了教会好,但是如果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出于上帝的旨意,我们就没有跟随主耶稣,其实是出于魔鬼撒旦。圣经里为我们记录了彼得所犯的错误。我们必须牢记这个教训:“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袮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见马太 16:21~23)

所以服事主,必须按照主的旨意来服事;不可按照人的意思来服事主。如果我们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来服事主,我们不仅不会有分争,而且我们都是在主内合一的。

2. 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里。

主耶稣的这一句话至少包含有两层意思:

(1) 服事主的人必须与主同在。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如果我们要服事主,我们必须跟随主。如果不跟随主,不按照上帝的旨意,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服事主。因此,只有与主同在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服事主。

只有与主同在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不愿意与主同在,或者还没有与主同在,那就无法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

只有真正明白上帝旨意的人,才有可能真的是在服事主;不明白上帝旨意的人是不可能在服事主的。

(2) 主必与服事祂的人同在

把主耶稣的这一句话换过来看也是正确的:服事主的人在哪里,主耶稣也必定在哪里。

主耶稣几次三番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遵照祂的旨意来行,祂就必与我们同在。“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见马太 28:18~20)

主耶稣应许我们,如果我们按照祂的旨意去行,祂就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3. 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服事主是我们主动的行为,是我们主观决定要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主动行为,因为我们听从了主耶稣的教导,遵循主耶稣的吩咐,活出了我们已经接受了的教训。

这样的情况也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见加拉太 2:20)

这就回到前面主耶稣所说的,“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所以使徒保罗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我们恨恶自己的老我,把老我与主耶稣一同钉在十字架上了。

主耶稣在这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服事主的人必将要受到天父上帝的尊重。这是不得了的应许啊!

服事主是最好的工作,因为如果我们稍微有一些服事,天父上帝就会尊重我们。那么什么是服事主呢?主耶稣教导我们,“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hi,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祂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袮饿了给你吃,渴了给袮喝?什么时候见袮作客旅留袮住,或是赤身露体给袮穿?又什么时候见袮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袮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见马太 25:31~40)

所以,服事弟兄姊妹就是服事主;服事人就是服事主。

VIII. 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学到了什么。

  1. 基督徒只过两个节,就是过复活节和圣诞节;过节是敬拜,不是狂欢。

  2. 我们现在不需要再来守在旧约圣经里预表就在弥赛亚的一切礼仪和节期了,因为主耶稣寂静来了,而且祂已经完成了救恩。

  3. 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们就应该把事情摆在上帝的面前,请上帝为我们作主。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凡事依靠上帝。

  4. 弟兄姊妹,让我们扪心自问,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高于上帝的?我们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的偶像?如果有的话,必须把这个偶像除去。

  5. 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们积攒财宝在天上的唯一机会。不要专注属世的东西而妨碍我们积攒财宝在天上。

  6. 只有跟随主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服事主;上帝必与所有真正服事祂的人同在。

  7. 时时服事主,这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