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15:11~32

路加福音 15:11~32节

11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12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3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赀财。 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25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27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29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30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31 父亲对他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问题提问

  1. 从小儿子离开父亲的故事来看,相信我们都会同意这可比喻犯了罪的人类。那么到底这小儿子犯了什么罪呢?那一项是最大的呢?

  2. 从故事的发展,小儿子是为了充饥才想到家和父亲。我们可以指责这小儿子是功利主义还是他真心悔改呢?

  3. 有人认为今天这段经文其实包括了两个比喻,小儿子为浪子的比喻,大儿子为自义的比喻。你应同这样的说法吗?如果是,请解释。如果不是,你有什么建议呢?

经文简介

路加福音15章共有3个失而复得的比喻,前面两个的比喻强调父上帝主动地寻找迷失的羊和钱币,这是恩典。但这里的比喻(第三个)指出了父亲(寓意父上帝)虽然非常之愿意寻回和宽恕浪子,但浪子也必须有一个先决的条件,那就是知道悔改,愿意回转,因为浪子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悖逆和挥霍是不对的。


在研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发现到这个父亲是一位慈父,这是因为他不单单只爱惜他的小儿子,他也爱惜并且开导他的大儿子。在一个纷争的教会里分为两派,属灵派和属世派。属灵派用浪子比喻属世派,要求他们悔改;属世派用大儿子比喻属灵派,认为他们是法利赛人和文士,也要求他们悔改。然而,他们都把比喻中的主角错配,真正的主角是这位父亲,因为悔改是必须,但是宽恕与赦罪却并非在于悔改,而是在于恩典。这恩典是出于父上帝,由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来实行。


经文解读

11节解读:其实从这一节我们就看出来,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父亲。“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这句短语的主格是“一个人”,而“两个儿子”是宾格。


12-13节解读:当我们把这两节经文一起来看,我们很容易认为小儿子所犯的罪是“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其实他真正的罪,或者说他的问题,是以悖逆的心来回应父亲的爱。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论小儿子离开了父亲的爱才有下一步的“任意放荡、浪费资财”。今天人类一切的败坏岂不是始祖亚当犯罪悖逆上帝导致的吗?


12节解读:在过去的两三年间,香港有好几宗争产案,这些八卦新闻为什么这么轰动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父亲还没有死,后辈就开始争家产。犹太人的传统也是一样,在父亲死前就要求分家产是非常之不敬和不孝顺的举动。这小儿子不但要分家产,分了之后,他没有留下来照顾老父,却收拾所有去了远方。这意味着他把所得的兑现为现金后离开往远方去,这等同把父亲看作过世一样了。他去了多远呢?相信是离开了以色列,因为从下面15节记载小儿子投靠养猪的人,而犹太人是不吃猪肉,因为它是不洁净的动物。这样悖逆的行为岂不正是创世记第3章始祖犯罪的写照。所以小儿子的罪在于他对父亲的态度,“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只不过是这态度的结果而已。


儿子要分产业,父亲可以不允许的,但这父亲却一言不发,把家产分了。父亲的做法居然没有引起小儿子的反思,就更证明小儿子的自私,对父亲的爱无动于衷。更可惜的是分了家产后,马上离开。但从父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像这父亲的做法吗?我们会否说这岂不等同把钱掉进大海又把儿子害了吗?但从小儿子的归回和作父亲的反应,这父亲好像知道只有让孩子在外闯一闯才学到功课。对儿子而言,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功课;但对父亲而言,这是一个更不容易的决定。万一儿子死在外,又或者没有勇气回来,那咋办呢?但无可否认,他之这样做正是他对儿子爱之所切的表现,为着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训而付上沉重的担忧和冒险。


14-16节解读:我们不要以为耶稣为了赶快把故事说完,所以这么快在14节描述小儿子把一切耗尽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属灵的警告。但凡放荡不羁,后果和报应通常都是很快来临,这样的教导不但与旧约教导一致,在新约中也是比比皆是。


17-19节解读: 小儿子悔改从表面上来看他们是为了解决饥饿才要回家。是的,当我们对属世和属土的事情,比如钱财,名誉地位等等,有这样的想法的确是太功利了,这也是今天的成功神学迷惑人的方法,把属灵的祝福说成为属世和属土的祝福。但如果是对属灵上的追求,这就不但不是功利了,更是应该里的应该。所以我们要从属灵的角度来看小儿子回家这一事。


首先,属灵上的祝福是上帝的应许。耶稣在约翰福音说10:10说“...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丰盛的生命并非像成功神学人士所说的“家道兴旺”的属世的丰富,乃是指属灵的生命。我们渴望得着属灵的丰盛是没有错误的。


其次,这属灵的丰盛也并非是从天掉下来的,我们必须经过很多的磨练,面对很多的苦难才得着的。保罗的属灵生命之丰盛,甚至连三重天都去过,但不要忘记,他付的代价是非常之大,他告诉我们有一根刺加在他肉体上(哥林多后书12:1-9)。除了这根刺,保罗的苦难也比任何人多,请参看哥林多后书11:23-28。


其三,保罗说他知足,因为他样样都有。真的吗?如果他是指属灵方面的话,那就是真的。但如果是指属世的,那就不对,否则他也不需要腓立比教会在经济上的救济,腓立比书4:18说,“但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上帝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


所以我们当把这小儿子的贫乏和饥饿比喻为属灵的饥渴。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在灵里面的缺乏,被罪的本性所困,无法自拔时,当我们知道我们的父上帝在属灵的财富上是丰盛的,那我们要与祂一起分享这属灵的丰盛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当然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属灵上的丰盛。


那时代的雇工不像今天的长期雇用的工人,只能说像临事工一样,做一天算一天,比家奴的身份还要低。当时代的家奴在某程度上还算为家的一分子,像我们从前的家丁和婢女一样。明白这个背景后,再让我们细察小儿子的回转是带着一种什么的心态。首先他有一个悔改的心意,然后他说他只想回去做一名雇工,连家奴都不如,更不敢和不配称为儿子。让我们转过来看我们今天又是如何回转到上帝面前来呢?我们传福音,有没有让对方明白自己是有罪的,然后让对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悔改呢?我们有没有用上天堂和成为上帝的儿女为饵诱人信耶稣呢?今天我们都说是信耶稣的,我们是否带着小儿子这样的心态信呢?还是在做我们的发财美梦,等到梦醒的时候就上天堂呢?今天教会里面充满着各样问题,这是否因为人的心没有真正的悔改而导致的呢?


17节解读:若按照着前面的解法,我们用属灵的角度来看这一节经文。“醒悟过来”代表着小儿子的悔改。这悔改寓意人明白父上帝在属灵上是丰盛,而自己在灵里面是缺乏,所以决定回到父那里去,没有必要备受这缺乏的折磨。


18节解读:到现在为止,相信我们会认为小儿子是寓意这些税吏和罪人,而下面的大儿子寓意法利赛人和文士。那么我们可以说父亲是寓意天父吗?从“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我们看到这位父亲和天父是有分别的。我们的天父和我们的主耶稣是没有人能完全的代表祂们。就像我们都愿意更像主耶稣,但我们知道我们绝对不可能完全像祂一样。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位父亲表现出天父的特性,这就更为准确了。


20节解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表示这位父亲常常期待和留意小儿子的回归。


请留意小儿子预备好要说的话还没有一句说出来之先,这位父亲就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小儿子根本没有陈述的机会。上帝的恩典岂不是一样吗!祂的恩典从来都在我们悔改之前,正如经上说:以弗所书2:5,“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罗马书5: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21-23节解读:当小儿子陈述他的意愿时,父亲给的却是远远超过儿子的所想所求。小儿子只想回来做雇工,但看看他得到的是什么?把袍子脱下代表谦卑,把袍子穿上代表尊贵。戒子代表着权威,古时的戒子可以作盖章用的图章。鞋子代表自由,只有儿子才可以穿上,奴隶到自由的那天才可以有鞋子穿上。这父亲根本没有机会让小儿子说出他只想回来做雇工;却命令把牛犊宰了一起吃喝快乐,就像庆祝过节一样的高兴。


24节解读:从这父亲失而复得的儿子而高兴快乐,我们看到父上帝有宽恕和赦罪的特性。他没有趁这机会像大儿子的控告或者指责,也没有借次机会教训他一顿。这是真正宽恕的态度,并非是纵容的表现。美国的南北战争,当林肯总统所带领的北方取得胜利时,南方只有归顺而从新与北方再一次的统一,有人问林肯总统他将会如何对付这些南方叛徒。发问者期待着林肯总统使用极其手法来报复。谁晓得总统回答说:“我会当作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当然这不代表犯罪的人就不用附上犯罪后的代价,但他还是可以求上帝给他恩典和能力去面对这些惩罚和后果。


25节解读:25节开始描述大儿子的反应。有人认为今天就经文其实是两个比喻,一个是小儿子的故事,一个是大儿子的故事,而大儿子的故事从25节开始。我认为没有必要把故事的重点放在这两个儿子的身上。因为经文一开始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所以比喻的重点不在于小儿子是浪子,大儿子是自以为义的人,故事重点在于一个有怜悯心肠的父亲。路加福音15章的重点不是迷失的羊,却是找回来的羊;不是失去的钱币,是找回来的钱币;不是迷失的两兄弟,而是带着无限爱心的父亲。


27-28节解读: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后,就很自然成为审判官。按照大儿子在30节所说,他很清楚离家的弟弟在外的情况,所以他很自然地就成为审判官了。他表现不喜悦的第一个理由是他认为他的弟弟不值得享受这么好的待遇。“不肯进去”就是他对弟弟不应同的回应。然而,作父亲的绝对没有厚此薄彼,他“出来劝他”如同他“动了慈心”对待小儿子一样。


29-31节解读:大儿子在29节道出他如何侍奉和顺服父亲却得不到当有的回报。相信当他的弟弟还没有回来之前,他没有意会到自己连一只小山羊羔都没有过与他的朋友作乐。那么我们可能会问(1)为什么他现在会说出这样的话呢?(2)虽然没有意会到,但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什么期盼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答案的关键是否在31节,父亲所说的话:“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如果家产在父亲死后才分的话,老父根本不需要留点什么给自己,但若在他死前就分的话,老父必然留点给自己用的。这些东西是否在大儿子的潜意识里面,并而早就已经把这一切看为己有呢?如今小儿子回来,他感觉到威胁呢?请不要忘记他当得的那部分已经早在12节分产业时领到手了(...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有这样的心态当然是不对。退一步说,如果他没有这样的心态,他的投诉就合情理吗?他对父亲的侍奉和顺从真的是没有“望报”之心吗?他望报的心的确是有的。他认为他和他父亲有好的关系是归功于他一直以来对父亲的侍奉和顺服。从表面上来看,这属于人之常情并认为是对的。但当我们深入去理解时,大儿子的侍奉和顺服只不过是一个买卖,并非是出于爱。如果我们也是用同样的心态来与上帝建立关系的话,那就跟第2节里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没有分别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功德来到上帝的面前。这样的人是无法明白父亲对失而复得的喜乐。


大儿子在30节道出小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他爸爸的家财。首先,既然是分了家,分出去的已经不再属于他父亲,同时他也得到他的一份。按照犹太的律法,他所得的那份比弟弟多出一倍。在分产业的事宜上,他其实是最大的赢家。然而,他鄙视他的弟弟而不称呼他为弟弟,却向老父说“你这个儿子”。很可惜,关于大儿子的经文就到此为止,我们无法知道大儿子有没有悔改,正如我们不知道这些法利赛人和文士有没有悔改。然而,有一件事我们是知道的,就是父上帝的心意,祂同样地希望法利赛人和文士也悔改。所以当我们传福音的时候,不要选择我们喜欢的人,也要向那些我们讨厌的人传福音。因为父上帝爱世上每一个人。


32节解读:这里是这位父亲第二次说他的小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24,32节);再看本章前面的两个比喻,两次说道“一个罪人悔改”(7,10节)。很明显这两者是有直接的关联,耶稣好像在说“一个罪人悔改”就等同“死而复活,失而又得”。这是否上帝在启发我们,让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去生命,三天后复活的真理呢?让人明白,来到父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带着悔改的心呢?


无可否认,“生命”是上帝给,“死亡”是人犯罪所生出来,也有上帝的容许。对人来说有什么比“生命”和“死亡”重要呢。然而,从15章的3个比喻我们清楚看到,在父上帝的眼中,比“死亡”更可悲的是“失掉”;比“生命”更可贵的是“找回来”。这正是大儿子无法理解的地方,也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无法接受的真理。就是我们今天被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对上帝的本性又有多认识呢?从此,我们应该更加明白为什么传福音是这么的重要。


那么大儿子的生气,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不理解,我们不热心传福音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这跟我们人的本性有关。人的本性是竞争而非合作,常常认为有胜必有败,从来很少想到双赢。最可惜的是这种心态也发生在我们的信仰里面,有时更加被误导到一个程度认为当他人失分就等同自己得分一样,怪不得在教会理常常有着要不是你胜就是我败。所以,初期的基督徒很难不去想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税吏还是法利赛人。今天的我们还是离不开属灵还是属世的,富贵还是贫穷。可能这个原因,我们看到今天的比喻时,不是在选择站在大儿子一边,就是选择站在小儿子的一边。然而,上帝的爱是没有分大儿子还是小儿子,法利赛人还是税吏。谁愿意回转,祂都一样这么欢迎和高兴,最好是两个儿子都回转。


第二个原因是当我们太明白对方的“错误”时,连他们做事的动机我们都好像了如指掌的话,那么,上帝给对方的恩典往往成为冒犯我们的武器了,包括先知约拿都逃不过这一关,甚至用祷告来与上帝争辩(约拿书4:1-3)而求死。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介意对方不对的行为,自己觉得比上帝还公义了!


总结

今天的经文,如果我们只留意大儿子或者小儿子,却遗忘了父亲的慈爱的话,我们就很难明白,甚至无法接受里面的内容。首先,我们会认为父亲为小儿子所作的一切是太过纵容了,难怪大儿子听到派对所发出来的音乐和跳舞声音而产生怒气。我们就很容易加上我们的意见,比如:无需宰肥牛,一顿饱饭和清汤就足够了;无需穿上袍子,把从前他所穿的衣服给他就好了;不需要带戒子,让他蒙灰自省;不用亲嘴跳舞,却要他跪下认罪。我们必定会认为这样的派对必然传达了错误的信息给小儿子,使他不知道犯罪的严重性和悔改的必要性。最后,我们只会知道这位父亲有两个儿子,最多只明白两个都是浪子,却不知道这父亲对这两个儿子的爱是这么的深。事实上着父亲没有亏待任何一个,他主动地迎接小儿子(20节)也主动地出去劝大儿子(28节)。他对两个儿子都是好言相劝(12,22,31节)。


现在我们明白了,当有一个人悔改,不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要与父上帝一起喜乐。我们愿意这样做吗?或者我们把余下来的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好好思考我们如何能做像父上帝一样接纳每一位得救的信徒,为他们欢呼。


在15章里面有三个失而复得的比喻,他们好像在说同一件事。其实它们也在说三件不同的事。第一个比喻里的迷失之羊比喻人的愚蠢而导致迷失。第二个比喻的丢了的钱币虽然不是它自己的错,但在现实里,这不代表把人带进错误里或者导致他人迷失的那位仁兄不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第三个比喻里的小儿子是明知故犯的悖逆。惟独上帝的爱战胜了以上的愚蠢,无妄和刻意悖逆的心。我们愿意从新接受父上帝的慈爱吗?


作业

为什么在这段经文里面,完全没有提及小儿子要为他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呢?如果这位父亲马上要求小儿子履行当有的责任,这对小儿子是好还是不好,请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