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11: 37~54

路加福音 11: 37-54节

37 说话的时候,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就进去坐席。 38 这法利赛人看见耶稣饭前不洗手,便诧异。 39 主对他说,如今你们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你们里面却满了勒索和邪恶。 40 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吗? 41 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 42 你们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芸香,并各样菜蔬,献上十分之一,那公义和爱上帝的事,反倒不行了。这原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43 你们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喜爱会堂里的首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你们的安。 44 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如同不显露的坟墓,走在上面的人并不知道。

45 律法师中有一个回答耶稣说,夫子,你这样说,也把我们糟蹋了。 46 耶稣说,你们律法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 47 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那先知正是你们的祖宗所杀的。 48 可见你们祖宗所作的事,你们又证明又喜欢。因为他们杀了先知,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 49 所以神用智慧曾说,用智慧或作的智者我要差遣先知和使徒,到他们那里去。有的他们要杀害,有的他们要逼迫。 50 使创世以来,所流众先知血的罪,都要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 51 就是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我实在告诉你们,这都要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 52 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

53 耶稣从那里出来,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极力地催逼他,引动他多说话。 54 私下窥听,要拿他的话柄。


请先把经文读两次:然后思考以下的问题:

1. 耶稣饭前不洗手是否违反了律法?

2. 读完这段经文,你觉得除了饭前洗手以外,什么是饭前更应该做的呢?

3. 什么是知识的钥匙?

4. 试问耶稣和文士,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关系是如何,而他们想如何对待耶稣?

5. 什么是“不显露的坟墓”?

6. 请用你自己的文字列出主耶稣对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所发出的各3个祸哉。


查经内容


在这一段经文里,主耶稣对法利赛人发出了3个有祸的信息,也对律法师发出了3个有祸的信息。事情是由耶稣到法利赛人家里坐席,但饭前没有洗手时开始。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认同法利赛人而觉得耶稣没有在吃饭前先洗手是不对。前面的经文说耶稣赶了哑巴鬼,如果耶稣曾经用手碰过病人的话,我们更加认为洗手是必然的事。但事情并非从卫生的立场上定论,当时也没有这样的卫生常识。这里的洗手是指礼仪和传统上的,意思是把今天所碰过的不洁净的东西洗去。这不是律法的规定,但只给祭司们在祭坛前事奉时的规矩,不是给每一位老百姓。如果我们参看马可福音7:1-4;马太福音15:1-9,我们就发现这是人的传统而已。这些传统是人为的东西,怪不得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5:8-9引用以赛亚的话(29:13)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上一次的经文论及“属灵的眼睛”就能够看到真正的“亮光”。在本周的经文里,自称为有“属灵看见”的法利赛人、律法师,只看到律法上最小和皮毛的地方就想去“摸黑”照亮这世界的“真光”主耶稣。所以当他们看到主耶稣没有按照古人的传统,吃饭前先洗手时,表示惊奇和不满。

从这一次的经文,按照本段的首末,先是请吃饭(37节),后是引动祂多说话(53-54节),期望耶稣言多必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饭局是有预谋的,目的是要找出控告耶稣的话柄。

在犹太人的文化里,愿意一起吃饭是一个认同对方的意思。用我们的文化来看,一起吃饭可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要和一位衣衫褴褛,身上发出阵阵异味的人吃饭,我们心里会什么像呢?犹太有独特的洁净礼仪和利未记里面的食物禁忌,他们必须彼此知道对方的饮食习惯,明白什么是洁净可吃的才可以“同桌吃饭”。

法利赛人请耶稣吃饭是有先例(路加7;36)后来也有(路加14:1)。试想他们每一安息日都在圣殿里一同敬拜,法利赛人甚至通知耶稣关于希律王要杀祂(路加13:31)。虽然耶稣没有在法利赛的系统中担任任何公职,但很明显的是,耶稣并非是一个局外人。然而,在今天的经文里,耶稣居然在饭局中指责他们,而上一次的宴会之前(路加7:36)更是指责完法利赛人之后才发生。可见祂的关系这是千丝万柳。最奇妙的是这些人被耶稣责备之后完成不动声色,没有为自己辩护,或者把责任归咎他人。相信这并非单单因为耶稣的责问是无懈可击,而是他们另有打算,要拿祂的话柄。如此对待一个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可见这些宗教领袖是多么的奸诈。

饭前洗手并非出于律法而是传统。传统也有它的一定好处,否则不会成为传统。就算是律法,如果没有认真去明白律法的义(中心和其含义),一样成为加在人肩膀上的重担(46节)。所以无论是传统或律法,如果人不求甚解地遵行,或者认为这些礼节会带来一些灵异的效果(比如会把已经被祝福的食物玷污),又或者认为做了就心安理得(佛教,拜偶像的人常常有此心态)。又或者只要我们做足这些礼仪是可以与我们所犯的罪抵消的话,那不但不对,相反更是亵渎上帝。因为他们根本把上帝看低了,以为祂看不透人的心,他们却不思考这位对造外面的上帝也是造里面的上帝(40节)。祂不但看到人的外表,更能看透人的内心。另外更有些人认为,只要我们跟着这些礼仪做足功夫,就算上帝知道我们犯罪的内心,上帝也没能拿我们什么办法,也要当作扯平了。这样,律法和传统的真正意义就完全地扭曲。怪不得耶稣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40节:不错,上帝是造里外的上帝,上帝能看透人的内心,但祂也看外在。祂所期望看到的是内里恻隐之心和外在行出这恻隐之事。然而,人只看外在,以为无人知道他人的内心。所以真正的预备吃饭的心态并非只做礼仪(洗手)而是心怀感恩的同时,也要顾虑没吃的人。

讲到吃饭,我想起了使徒行传里的“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使徒行传2:44-46初期教会的运作是凡物公用,所以他们能够让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他们没有按照个人的工作量和责任而分配得来的“凡物”,而是按照各人所需用分给各人。意思是人口多的家庭得着多的分配,这是一种顾虑别人的做法。

这一节经文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灵魂和他们的外表,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重要。

41节:面对这样的人,主耶稣依然还是把真光散发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把里面爱人如己的知识行出来就会得着里外都洁净。可以说,主耶稣借用了把碟子“里面”的食物施舍给有需要的人来比喻“里面”的好品格远比法利赛人在外表上所作的一切好得多。

42节:耶稣虽然没有在这里说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但我们从他们奉献芸香一事就可知道。在犹太法典明说芸香是药草和香草类,是不用给十一奉献的。但他们也照样的奉献是要给人感觉他们所做的是超出律法的要求,从而得着荣耀,但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凡事以公义为尺度,爱人如己缺不做,这就是假冒为善。耶稣清楚的告诉他们奉献和神的事,就是公义和爱都要做,二者不可缺一。

然而我们要知道,假冒为善通常在下意识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绝对需要人的提醒,当然被提醒是不好受的。

在这一节经文中,请问耶稣有没有责备他们在微小的事情上做的太认真呢?没有,相反祂说“这原是你们当行的”;耶稣所责备的是另一部分,就是更为重要的里面的事,耶稣说“那也是不可不行的”。既然是这样的话,两者一样的重要。那么我们来思考一句在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话:“做大事不拘小节”。按照以上的分析,这样说对吗?

43节:第二件责备之事,就是法利赛人喜爱面子,在会堂爱坐首位和上座(如果真是众望所归的话,坐在上座也不是什么不对的事情。但如果坐上座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就有问题了。)相对来说,耶稣曾经教导我们不要随便坐在上座(路加14:10 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除此以外,他们还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的安,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到他们如何回应人对他们的问安!(用鼻音来回应,恩!)

44节:什么是“不显露的坟墓”。原来在犹太的文化里,死人是不洁净,人们不愿意与坟墓有什么的接触,包括走在坟墓上的地,所以墓碑通常涂成白色,好让人远离它(民数记19:16无论何人在田野里摸了被刀杀的、或是尸首、或是人的骨头、或是坟墓、就要七天不洁净。)。“不显露的坟墓”指法利赛的内里污秽就好像会走动坟墓,但又没有涂成白色的那样,是不洁净的媒体,在对方毫无防范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玷污了人,这是3个指责,也是最严重的一个。

45节:其实法利赛人的身份有如今天教会里的同工,是第二线的领袖,他们的为害只限于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上。因为在他们上面还有更高的领袖,律法师。律法师是法利赛人中的教师,或者是专业解读律法的专家。因为他们的知识相对多,所以自以为有更高的品格和更尊贵的身份,所以当耶稣指责法利赛人时,他们感觉到他们也被“糟蹋”了,没想到耶稣对他们的责问更严厉。事实上这是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是做教导的,他们影响的是在人的思想上,比一般的法利赛人更为严重。所以雅各说:“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见雅各书3:1)

所以,你们认为在我们当中,谁最需要这个警告?当然是我啦!因为我在带查经,在写这篇文章。

46节:耶稣对律法师的第一个指责是他们把律法的皮毛解读成为非常之枯燥无味又难担当的标准时,自己却连动一个指头的小功夫也不愿意履行这律法的重担,同时也不帮助那些愿意守这规条的人。用今天的言语,就是没有牧者之心。

那么什么是枯燥无味,又难担当的意思呢?比如安息日是要分别出来,不应该像平日地上班或者做生意。但这些律法师居然把这律法发展到安息日不能走多远的路,又规定不能携带超过多少重的物件等等(参看使徒行传1:12)。

“难担的担子”是带有律法的责任,让人感觉到如果不照着做就有亏欠的感觉,但做了却没有一点属灵的意义。

他们把律法发展成为难担的担子,但律法的精义他们却藏起来(52节),自己不但不领受,也拦阻有追求新的人去明白和接受其律法的真谛。

47-51节:第二个指责是指他们与杀害先知的人,就是他们的祖先,是同一类人。他们一方面以的修建被杀先知的坟墓,在人面前成为一种功德,有如中国人的“修桥补路”的善行。另一方面又拒绝当代先知的警告。事实上这些人就是后来杀死耶稣和使徒们(49节)。其实他们这样做,根本就像“猫哭老鼠假慈悲”。

在本节中,路加使用了“使徒”这个名词。在他书写路加福音的时候是已经有这个名词。但当主耶稣说这话的时候,这个名词应该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路加这样的写法,是否除了对耶稣当时的听众以外,也包括对教会里的同工在内,从而警醒教会里的教牧同工呢。

49节: “上帝用智慧”或者“上帝的智者”,有人认为是箴言里所说的那位“智慧”(1:20-33)。也有人解为圣灵。但把这解释为耶稣是最合理的,因为从马太福音23:34和哥林多前书1:24来看,很清楚是指耶稣本身。与其相信是指某本失传的书籍或者遗忘的智者的话,不如相信是指耶稣。

路加引用了两个被杀的人物,亚伯和撒迦利亚,是为了要说明他们的祖宗从人类的开始到旧约的结束,一直都在杀害忠良。亚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宗谋杀案的无辜受害者;撒迦利亚不一定是最后一个,但他的被杀是记载在历代志下(代下24:20-22)。

那么对于没有杀害先知的我们,当用一个什么心态来看这事情呢?或者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罪行,从亚当犯罪到如今,人的本性就是这么的败坏,所以依靠自己是无法改变,只有依靠耶稣。我们虽然没有参与杀害先知,但是我们实际上把先知杀死了,因为我们没有听先知所传达的上帝的话。

50和51节:这两节经文是用来解释47节。相信主耶稣是指着公元70年的事情而说的,因为主耶稣在马太福音23:37责备耶路撒冷用石头打死先知,然后在4节经文之后就预言圣殿被毁(马太24:2)。

问题:“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连续出现两次代表耶稣很强调这个报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再是拒绝了先知(人)而已,现在拒绝的是神的儿子。

52节:“知识的钥匙夺去”有两个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就是他们错解、乱解、按己意解、对自己有益处而解的意思。反正律法的精义得不到释放,导致到自己得不着真理(自己不进去)。同时又坚持自己的解法,用压制手段不容许别人询问,强迫别人相信他们的解法,最终使那些想得著律法精义的人也得不着(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

感谢主,我们作为新约的信徒,我们不需要再依赖这些律法师,因为我们不但可以有自己的圣经,同时我们内住的圣灵更是我们真正的律法师,帮助我们明白和成就律法的义(罗马书8:4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其实律法真正的用处在于要我们:

1. 知罪(罗马书3:20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2. 因为我们的过犯(加拉太书3:19 这样说来,律法是为什么有的呢?原是为过犯添上的,等候那蒙应许的子孙来到,并且是藉天使经中保之手设立的。)

3. 也是我们启蒙的师傅(加拉太书3:23 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3:24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第二个可能性是指基督救赎的道理。这些律法师就如主耶稣所说的,他们一方面修造被他们祖宗所杀的先知的坟墓,同时又拒绝先知的道理(施洗约翰)。今天的经文正反映出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一方面请耶稣吃饭,另一方面却拒绝耶稣的教导。所以他们“自己不进去”,同时又不让他人接受耶稣的道理,干脆想把耶稣杀死,使“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

讲到“把知识的钥匙夺去”,使我想起耶稣对彼得说:(马太福音16:18-19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个钥匙真的只给彼得吗?有没有也给我们呢?若然,我们如何使用这钥匙呢?用它来开什么门呢?我想,按照第52节,清楚告诉我们,手中拿着天国钥匙的人是要寻找那些不明白福音的人,他们被罪所捆绑,也就是那些“正要进去的人”却找不到帮助的人。我们要引导他们进去,这就是使用天国的钥匙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成为了被耶稣所责备的律法师了。

53节:路加没有说耶稣饭后出来,却说了“耶稣从那里出来”。这句话好像告诉我们这饭局是不欢而散。

虽然这是私人的宴席,按照11章的场景, 29节的“当众人聚集的时候”和12章1节的“这时、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来看,相信有不少人在门外,甚至进到屋子里面趁热闹。如果你当时也在场的话,你想人们有什么回应呢?我相信有部分人接受主的说法,但也有些人不接受祂。可能不是因为祂没有真理,而是觉得耶稣“太不懂得做人”吧,好好一个饭局闹得不欢而散,有事慢慢讲,跟人家搞好关系,留得青山在...

感慨:只叹今天人认为修养和品味是:以忠诚有礼代替真理,该讲时沉默,该皱眉时礼貌地微笑。他们却不知道饭局的不欢而散总比与上帝的关系破裂好得多。

反省:所有的信仰,包括基督徒在内,若掉进自满和自义的光景中,最终必失去虔诚;若缺少反省和自我批评,早晚沦落为规条化式的拜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