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22: 39~53

路加福音 22: 39~53节

39 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祂。 40到了那地方,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41 于是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跪下祷告, 42 说,父阿,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43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 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45 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 46 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睡觉呢?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47 说话之间,来了许多人,那十二个门徒里名叫犹大的,走在前头,就近耶稣,要与祂亲嘴。 48 耶稣对他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

49 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就说,主阿,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50 内中有一个人,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 51 耶稣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52 耶稣对那些来拿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 53 我天天同你们在殿里,你们不下手拿我。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这段圣经记载了耶稣最后一次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里的情况,我们分六个部分来查考。

1. 路加在这段圣经里并没有记载是在客西马尼园里,而只记载了在橄榄山。

根据地理位置,客西马尼园就是在橄榄山的西山坡上,按照约翰的记载是在汲沦溪的另一边(参见约翰18:1),具体请看地图

这个地方是耶稣常带着门徒去的地方,因为在第38节里说到了,“照常往橄榄山去” 而且约翰也有这样的记录,“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参见约翰18:2)。

客西马尼园是耶稣带了门徒来祷告的地方。我们从“照常”和“屡次”,由两个不同人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耶稣是把客西马尼园作为固定祷告的地方。

另外,我们还确定耶稣是有固定的时间到客西马尼园来祷告的习惯,因为出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耶稣必定在这个时候要去客西马尼园的。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也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然而当祂在世界上的时候,却有一个固定祷告的时间和地方。请问,亲爱的弟兄姊妹和朋友,你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祷告的地方和时间?是不是该有一个固定祷告的地方和时间?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这里我们就看到耶稣清清楚楚地阐明了“祷告”和“入迷惑”的关系:祷告是免得入迷惑的必要条件。向上帝祷告,就是亲近上帝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当我们与主亲近了,魔鬼是不敢来迷惑我们的。我们堕入迷惑的困境,心里感到不悦,常常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祷告上帝,没有与主亲近。圣经告诉我们,要“不住地祷告”(见贴前5:17),所以我们就不会堕入迷惑。

祷告就是与上帝交谈。圣经又告诉我们,基督就如新郎,而教会就如新妇(参见约翰3:27~30;启示录19:7~8),所以我们与上帝的祷告就应该像热恋中人一样,时时刻刻找机会对话。


2. 第四十一节告诉我们,耶稣并没有与门徒一起祷告,而是单独祷告的。

(1) 为什么耶稣在这个时候没有与祂的门徒一起祷告呢?

耶稣不是从来不与门徒一起祷告的。在圣经的记载中,耶稣曾多次与门徒及众人一起为饮食祷告,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都有记载耶稣在众人面前为饮食祝谢。

根据马太的记载,“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参见马太26:36~39)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就是雅各和约翰。

综合路加和马太的记载,我们就知道十一个门徒是分成两组祷告的;一组是有八个门徒,另外一组只有三个。而耶稣是一个人在另外一处祷告。

我们一般都以为祷告的时候,人越多越好,但是在这个时候,耶稣并没有把祂的十一个门徒与祂聚集在一起祷告,而是分开了。

多人在一起祷告的要求是大家同心合意。耶稣教导我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参见马太18:19)我们对耶稣的这个教导的理解是: 一起祷告的人数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心合意。

我们在一起祷告的时候是要一起在最后说“阿门”的。“阿门”是什么意思?阿门是表示我完全赞同刚才那个人所祷告的一切内容;是同心合意的表示。

在祷告会里祷告,或者在崇拜时候祷告的时候,如果有人思想开小差,没有注意听,这个人有没有资格在最后与众人一起说“阿门”呢?应该是没有资格的,因为他没有听清楚那个祷告之人所说的是什么,怎么能说完全赞同那个人所说的祷告词呢?严格地说,在没有听清楚祷告的内容,就随随便便说一声“阿门”,是对上帝的不尊重,也是一种谎言。

我们在后面的经节里看到,当耶稣在祷告的时候,门徒都睡着了。我们是看了后面的经节才知道门徒在耶稣祷告的时候睡着了,但是我们相信耶稣在事先就知道了,所以就没有勉强门徒与祂一起祷告,免得他们犯罪。

我们认为这就说为什么耶稣没有强迫门徒在这个时候与祂在一起祷告,而是让他们选择是不是要在这个时候祷告。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找到同心合意的祷告伙伴的时候,一个人的祷告也是蒙上帝垂听的。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教导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见马太6:6)

耶稣也可能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清静的时间,需要与父上帝单独交通,所以没有把门徒招来一起祷告。

(2) 耶稣在这个时候的祷告词、

第四十二节记载了,耶稣祷告“ 说,父阿,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这一句话的关键是“这杯”。“这杯”是指什么?

即使最虔诚的圣经学者,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打算在此处作任何评论,仅仅提出其它的经文作为我们的亮光:

在马太20:20~22里记载了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带著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来见耶稣,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裏,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麽。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

“西门彼得带著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马勒古。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见约翰18:10~11)

我们又看到祂在逾越节的筵席上,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参见路加22::2)

从这么些经文里,我们看到“这杯”就是上帝的救恩,就是上帝与我们立的新约。

既然“这杯”指上帝与我们立的新约,那为什么“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呢?

我们认为:

(A) 耶稣的伤痛不是反对上帝与人类的新约;耶稣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拯救世人;

(B) 耶稣的伤痛也不是因为祂贪身怕死,耶稣就是上帝,耶稣就是生命,祂不可能是怕死的;

(C) 我们认为耶稣是看到了那么多人的罪而伤痛;

全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但是“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参加罗马3:23),“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罗马3:10)。

耶稣知道祂来的世界上就是来拯救罪人,祂已经看到了所有被上帝所创造的人的罪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大,那么的严重,祂能不伤痛么?

不要说只是犹大出卖了耶稣,其实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出卖过耶稣,而且很可能还不止一次。如果不是耶稣来拯救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没有希望进入天国的。

耶稣知道祂的救恩就要完成,但是祂也知道,世上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白白给的救恩,面对这样的境况,耶稣怎么能不伤痛呢?

(D) 我们认为,耶稣的伤痛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因为耶稣知道在完成这个救赎的过程中有一段是祂所不愿意承受的时间:

当耶稣担当了所有人类的罪孽的时候,父上帝就离开了祂。这也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 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参看马太27:46)的原因。

上帝是圣洁的,祂不能容忍一点罪。但是当耶稣背负了你的罪,我的罪和全人类的罪,父上帝是没有可能与罪在一起的。这个时候是父上帝与耶稣分开的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这是耶稣最难受的、最痛苦的时间。

当耶稣基督担负了所有人类的罪孽的时候,这是非常非常承重的担子,而且在这个时候,父上帝又不与祂同在。可以想象这一定是灵心上非常痛苦的时候。

我们不能明白,三位一体的上帝,怎么能够分开;这个道理我们没有办法用人的脑子来理解。我们只有相信,因为耶稣说了“离弃”,那必定是离弃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狱就是永远与上帝分离,而天堂就是与上帝同在。我们也知道在地狱里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圣经告诉我们,“基督照我们父上帝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参见加拉太1:4),“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上帝的义。”(见林后5:21)

耶稣明明知道祂要经过这最困难的时候,但是祂也是顺服,听从父上帝的安排,也就是祂的安排。

(3)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

我们要知道,“天使”只是一个“使者”。天使所加添的力量是从父上帝那里来的。天使本身并没有什么超过耶稣的力量来加添给耶稣,而且天使只是受上帝的指派,来完成上帝分配的任务,天使不能自说自话地做什么。

这里我们看到了父上帝的慈爱。是父上帝差派了天使来到耶稣的面前,传递了上帝要加添给耶稣的力量。


3. 当耶稣祷告完了,发觉门徒都因为忧愁而睡着了。

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睡觉呢?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在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再一次地强调了祷告是免得入迷惑的必要条件。

马太对于这一段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耶稣祷告完了,“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儆醒片时吗?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 44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参见马太26:40~45)

门徒软弱的肉体,眼睛困倦,没有能够在这个时候与耶稣儆醒片刻。

如果我们处在耶稣的境况,我们会怎样对待门徒呢?我们会不会责怪他们,甚至责骂他们?对于我们亲自培养的人,在关键的时候不能帮我们的忙,我们是不是会感到愤怒?

但是耶稣在这个时刻,一点都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很体贴他们。耶稣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耶稣看到他们愿意的心灵,肯定了他们愿意的心灵。

马太记载了在这段时间里,耶稣三次来到门徒的面前。当耶稣第二次来到门徒面前的时候,耶稣没有说话,看到门徒睡着了,耶稣就离开他们,自己回去再一次地祷告。耶稣并没有在第二次来到门徒那里的时候,叫醒门徒,竟然让门徒继续睡觉。

我们看到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是何等体贴祂的门徒啊!祂知道人们肉体的软弱,不勉强人们做任何事情。上帝也不会勉强任何人接受祂的救恩。

当耶稣第三次来到门徒中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

为什么耶稣在这个时候这样对门徒说呢?

我们认为祷告是有时间性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为了祂进入拯救人类工作的最后冲刺而祷告的。这些祷告都是在这最后冲刺之前进行的。当耶稣第三次来到门徒面前的时候,这最后的冲刺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门徒已经错过了为最后冲刺祷告的时间了。


4. 第四十七节,圣经记载了,“说话之间,来了许多,那十二个门徒里名叫犹大的,走在前头”。

约翰把这个时候的情况记载得比较详细:“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带着兵器是对付强盗的装备,这些人是作了各种准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来做什么 - 他们是来捉拿耶稣的!

在这里,约翰记载了灯笼。要知道,当时是夜里,而且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路灯的,即使有路灯也不会安装在山坡上和园子里。所以没有灯笼行走是很困难,何况还要看准了哪一个人是耶稣就更困难了。

犹大不仅熟知客西马尼园里的情况,而且也知道耶稣是在客西马尼园的哪一个地方祷告,我们相信他甚至不需要用从正面看,就能认出耶稣来。我们认为犹大是一个精明的人 ,他想得很周到,他甚至与他所带来的人约好了暗号,以与耶稣亲嘴的方式来告诉所带来的兵哪一个人是耶稣。

亲嘴,在当时的以色列人中是见面时所行的礼节,就如我们现在见面的时候握手那样,是一种友好、亲热的表示。

犹大在客西马尼园出卖他的主,不是以呼喊或重击或刺戳,而是以亲嘴为暗号,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暗号,可以说是人类邪恶行为的极点了。耶稣无限悲怆地问:“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麽?”耶稣在这个时候揭露了犹大以亲密友好的方式来出卖他的主,这种口蜜腹剑的行为。

圣经告诉我们,“他用甜言蜜语,你不可信他,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见箴言26:25)魔鬼常常打扮成漂亮的天使来欺骗人,甚至假装成传道人,但是所传的却是异端和邪教。我们必须以圣经的话为标准,只注重上帝对我们的教导。

从人的角度来看,犹大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但是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出卖了耶稣。圣经说,上帝“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参见林前1:19),而且上帝把祂的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因为自以为聪明的,就是魔鬼把骄傲放在他的心里,看不到上帝的作为。

“犹大”这个字,在希伯来文里的意思是“赞美”,人若取这个字为名字,表示:这是一个被众人赞美的人。这本来是一个很美的名字,但是自从耶稣的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从此以后,“犹大”就成为了“叛徒”和“出卖者”的代名词了。从此,也再没有人会为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犹大”了。

至今,英文中有“犹大的亲嘴”(Kiss of Judas)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口蜜腹剑的叛徒。


5. 众门徒见光景不好,知道来者不善,有人(其实就是彼得)就用手中所有的刀反击。

从人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非议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人人皆知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里说到,“内中有一个人,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我们估计内中的那个人是准备砍大祭司仆人的头的,但是那仆人一躲,才削掉他的耳朵。我们看到这个门徒是用刀砍的,不是用刀来挡的,他真的是进入了搏斗的状态。

对于这个门徒的奋勇抵抗,从人的角度来看,应该要受到耶稣的表扬,但是圣经却告诉我们,耶稣不仅批评了他,而且是严厉地教育了他。用“刀”来抵抗,这是一种血气冲动的表现。靠血气是办不成属灵的事情的。“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见马太26:52)耶稣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用祂的宝血来赎买世人的罪,十字架的道路耶稣是必定要走的。

除了批评这个门徒,耶稣还对这个门徒进行了教育。耶稣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见马太26:53~54)

有些事情,在人的眼光里,可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却是上帝的安排,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结果。我们所信的上帝,是一个为了让人类得好处的上帝,祂宁可自己受苦,受难,甚至受死,也要为了让人得好处。

在这个时候,犹大带领了许多人来捉拿耶稣,耶稣不仅不逃,还慢条斯理地批评那个门徒,还要教育他。(在这以后,门徒都逃了。- 参见马太26:56)更有甚者,耶稣摸了那被削掉耳朵的祭司长的仆人,医治了他的耳朵。这是耶稣在世界上所行的最后一次医治人的神迹。

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是来捉拿耶稣的,理应是耶稣的仇敌。对于耶稣手下门徒的反抗,耶稣持批评的态度;对来捉拿耶稣的人,耶稣却是以爱的态度来对待。

其实,耶稣曾经教导过我们,要“爱仇敌”(参见路加6:35)。耶稣的教导不是空话,对于祂的教导,祂是身体力行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耶稣的爱:祂不仅爱祂的门徒,也真心地爱那些仇恨祂的人,还体验那些仇恨祂的人的苦。

我们一般认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世界,就赶快做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耶稣在祂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最后医治的是一个来捉拿耶稣的人。可见“爱仇敌”是很重要的。

我不知道那些来捉拿耶稣的人,看到耶稣医治大祭司仆人耳朵的神迹以后有什么想法,特别是这个大祭司的仆人有什么想法。他是不是还继续要捉拿耶稣呢?我们不知道,圣经也没有诉说这个大祭司的仆人后来是不是成为基督徒。我们也不需要作任何的猜测。

我们自己需要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曾经像那个大祭司的仆人那样?有没有曾经站到耶稣的对立面,不认耶稣的时候?耶稣却仍然以爱来对待我们?如果有的话,请自己在主的面前认罪祷告。如果愿意把你的见证写出来,请给我们投稿,我们欢迎这样的见证。


6. 第五十二和五十三节是耶稣对祭司长,守殿官,并长老所说的话。

(1) 耶稣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

祭司长,守殿官,并长老,这都是在圣殿里事奉的职称,这人应该是在圣殿里事奉上帝的。但是这些人却在夜间,带着刀棒出来捉拿耶稣,完全亵渎了他们的职称。

耶稣在这里好像是在责问他们,“你们把我当作强盗了!”

事实上,祭司长,守殿官,并长老确实是认为耶稣是个罪犯,不仅如此而且认为耶稣是一个犯了死罪的罪犯。所以就在耶稣钉死的时候是把耶稣与两个强盗一同钉的十字架上。

圣经早就预言,“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参见以赛亚53;12)

(2) 耶稣对他们说,“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耶稣被捉拿,“黑暗”就“掌权”了;主得释放,黑暗就消除了。所以若要消杀黑暗的权势,若要充满上帝的亮光,只有让主得著应有的地位,成为完全的统帅;反之,哪裏基督被拘禁、被扣住,哪裏必是黑暗掌权。


7. 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学到了什么:

(1) 祷告一定要同心合意:

(2) 祷告是避免堕入迷惑的必要条件:

(3) 祷告要及时,不能错过祷告的时机;

(4) 求耶稣做我们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