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hn 3: 19~24

约翰一书 3: 19~24

19 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上帝面前可以安稳。20 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21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22 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祂得着,因为我们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23 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们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且照祂所赐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24 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是因祂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概论

上一段的经文,约翰告诉了我们,尽管一个人里面涌流着激励的爱,外面的服侍是这么的充实和丰富,神学理论是多么的动听和有说服力,但对弟兄却是冷冰冰,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无动于衷的话,这人从骨子里不是真弟兄。他以很简单的理论总结出我们上周的经文:一个真正的信徒必定会在诚实中(愿意指真理)以行动爱他弟兄。这是约翰对真信徒外在的证明,今天的经文他要让真信徒得着内里的确据,那就是“在上帝面前可以安稳”,“向上帝坦然无惧”,和“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了。

“安稳”出现在19节,那么什么是安稳呢?约翰的教会被受异端打扰,有部分信徒跟着假师傅们离开了。留下的信徒面对两个问题:到底我真正的属上帝的家吗?我到底是否真正重生得救有永生呢?这两个问题困扰着留下的信徒而成为信仰不安稳的因素。这些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信仰的危机。

那么信徒如何得着安稳呢?答案必定从19节的“从此”说起。但这“从此”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18节或以前的经文的总结呢,还是约翰正在开始另一个新的题目呢?若果是之前的经文的话,处理“安稳”就必定在于总结前面的经文。若果是一个新的思想,答案就只有从下文去找了。我们试图从这两面方面来寻找“安稳”的答案。

当一个人心里安稳,他必定有21节的“向上帝坦然无惧”的心态。这样的“向上帝坦然无惧”的心态有什么好处呢?约翰指出没有这样心态的人就无法来到上帝的面前和向祂祷告。因为他在19节和21节说到“在上帝面前”和“向上帝”,然后在22节讲到“求”。我们当然知道一个完整的祷告是包括了赞美,认罪,感恩,和去祈求。毕竟,祈求的确是祷告的一个部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查考19-22节上半段所用的逻辑。

当我们来到22节的时候我们发现人很容易误解这节经文而犯上两个毛病,(1)我们会无意中把我们的上帝成为香港出名的偶像“黄大仙”一样,有求必应。因为经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说我们求什么上帝必赐给我们。(2)22节的“因为”也很容易使我们认为只要“我们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悦的事”我们就必得着我们所求的,这样的“求”就变成了一宗交易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22节下。

约翰在23节里继续把遵守上帝的命令综合为两条最起码的命令,“相信”和“相爱”,就是相信上帝儿子的名和信徒当彼此相爱。约翰在24节总结这一段经文时,他用另一种概念说出我们的“安稳”与“坦然无惧”。他指出凡遵守上帝命令就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主在他里面,那就是圣灵的内住了。

19节解读

约翰在本节说我们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真的吗?在我们的基督徒道路有过怀疑我们真的属真理吗?比如说耶稣真是上帝吗?我们认定的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不会错吗?如果有人说没有的话,这个人要不是天真就是无知更可能是骗人的。相信我们都有过质疑我们是否真正得救,我们的信仰是否绝对无误等等。今天有些信徒堕入这样的光景以至不能自拔。他们钻进到圣经不明白的地方,甚至流连忘返。只可惜他们对上帝越来越坏疑,魔鬼也常常趁着机会迷惑他们。约翰的教会就受到魔鬼所派来的诺斯底异端,宣称他们有从上帝来的确实启示,担保那些知道这奥秘的人有永生的确据。约翰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他从“从此”说起。

从此

可是“从此”这个用词,约翰在他的3封书信中一共使用过12次,有时指前面经文的总结,有时却指后面经文的讨论。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有着主耶稣为他人舍命的态度(16节),并且爱弟兄不只在言语和舌头上,而是在行为和诚实上(18节),这人当然是属真理的。所以“从此”就肯定是指前面的经文。只是我们都是有缺欠的人,我们都会有做不到这标准的时候,那时我们就必定会有责备的心并且对信仰产生疑惑。当我们看到20和21节约翰处理我们疑惑的问题来看,这个“从此”又必定与下文有关了。

属真理和得安稳

其实“属真理”和“得安稳”这两者带着同样的意思。“属真理”是从外在指出我们站在上帝的一边,“得安稳”是因这知识带来的内在确据。至于“心”这个字,约翰采用了单数的“心”用在众数的“我们”是有他语重心长的意义,他期望教会里面众肢体上下一心。

约翰在这里用“在上帝面前”并且21节用“向上帝”这样的词语都是与我们有莫大的关系。约翰要说出我们站在全知、全能、按公义审判的上帝面前,我们是有把握知道我们是走在正路上。他的用词不是表达要说服我们或者要求我们有正面的思想,而是在上帝面前的确信和保正。

20节解读

约翰在这里开始处理我们的“责备的心和怀疑”。从上个星期的经文,我们看到约翰对信徒的要求的确是很高的:

约翰一书3:15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3:16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3:17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

当我们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的心必定会责备我们,因为连没有律法的外邦人都能够从他们的心得着责备或者平安:

罗马书14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15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在责备之前,魔鬼可能还没有出现,因为这种责备是非常之真实,我们的心的确知道我们没有做到,魔鬼是没有必要来造谣生事。但当责备的心来了之后,魔鬼会趁机来控告我们说:“既然你没有做到就,那你就不是真信徒了”。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当然有些人选择不面对,有些人用自我安慰的办法,有些人却继续勉励自己,依靠自己去做,希望不再被“心”所责备。那么约翰呢?约翰在本节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他的目的是要调整我们的目光和心态,然后以24节的圣灵给我们实则的帮助。

上帝比我们的心大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知道想要什么而拼命地追求和祈求,到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虚空的。有时候我们也能够看透别人的心态,甚至也能够观察出其他人都知道他的用心,而当事人却以为没有人知道。然而,这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当事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心态和动机竟然是懵然不知。此时我们就以为我们比别人更聪明,有智慧了和了解别人。其实最懂人心的是上帝,祂了解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祂楚知道我们的属灵光景,我们的强处与弱点,我们的成败得失,祂都知道一清二楚。所以我们的问题上帝早就知道了,我们无需在我们极度贫乏中的自我寻找答案或者出路,以至以为我们还是可以依靠自己做到“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18节)。

约翰说上帝的心比我们大,到底他要传达一个什么的信息呢?第一个可能性是既然我们自己的心都责备自己,上帝的心比我们大,那么上帝必定责备我们得更厉害了。无疑这是可能的。作为罪人的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向上帝说,主呀!请祢怜悯我这个罪人。但我相信这并非是约翰的意思,因为本段经文的用意是要建立信徒,不是定罪使人扎心的信息。

相信约翰真正的用意是说我们的心无疑是责备我们,这是在所不免的。但是上帝的心比我们大,当然祂知道我们的罪并可以责备我们过于我们自己责备自己,但同时祂也知道我们的真正用心和出发点,因为祂能参透万事。所以祂也知道我们的爱,渴望,并且那些没有实践出来的良好动机,和悔改的心态等等。这些资讯促使我们的上帝对我们产生怜悯和宽恕。

人是按照我们的行为把我们定位,上帝是按我们的动机看我们,包括没有实现的梦想。所罗门完成建造耶和华的圣殿后,当在献殿的时候上帝对他说及他父亲大卫如何渴望为祂建殿和如何被祂婉转地拒绝:

列王记上8:17 所罗门说:「我父大卫曾立意,要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 18 耶和华却对我父大卫说:『你立意为我的名建殿,这意思甚好。19 只是你不可建殿,惟你所生的儿子必为我名建殿。』

法国有一句成语:寻索了解一切是为了宽恕的缘故。尽管我们心中正直的渴望,爱心是这么软弱无能和不完美,唯独我们的上帝能监察我们最深层的价值观,动机,态度。所以我们在上帝面前不是恐惧而是盼望了。所以约翰真正的用意是要我们专注在上帝的应许上,比如我们都已经被赦免了,并非全神贯注在责备我们的心上:

约翰一书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早在上周的14节的“出死入生”已经讨论过。当时我们引用约翰福音5:24说明“出死入生”的“因”:

约翰福音5: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而本段经文14节的爱弟兄是“果”:

约翰一书3:14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结果子的话,我们更应该学习约翰卫斯理的祷告:“主呀!求你医治我的‘有空才爱你’和‘间中才爱弟兄’的毛病”。我们要知道就算是属灵伟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病。所以在处理“心的责备”这问题时,我们的上帝不要我们单单按照我们对弟兄做了多少事来做判断,因为祂比我们都知道的清楚。祂要我们专注的是“因”,就是约翰福音5:24所说的。而这节经文的要求是我们的动机和心愿,不是我们的行为,否则我们就按行为得救了。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以这节经文为借口就不爱弟兄了。相反,当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做到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的依靠圣灵的帮助而努力,这就是为什么约翰在24节提到圣灵的缘故。也正因为这个理由,我们更加体会到22节下(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悦的事)是一句鼓励的话,不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或者条件了。

21节解读

事实上我们是何等地渴望得着“坦然无惧”的心。没有这样的心,我们根本不敢来到上帝面前来,尤其是当我们没有达标或者犯罪的时候。那么我们如何得着“不责备我们的心”呢?

首先我们不认为“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并非是指我们因为做到“行为和诚实上”的完全(18节)而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21节)。若果人真正做到这地步往往会骄傲起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心责备我们,这正是我们属灵生命的产品,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不足。所以“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是因为我们从正面地明白上帝的心比我们大,并且目光和心态上落实在约翰福音5:24的应许,就是信差主耶稣来世上的父上帝。当我们带着这样无愧的心,我们当然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同时,这样“不责备”的心其实与保罗所说的三个“心”是很相似的:

提摩太后书1:5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保罗告诉我们“爱弟兄”是从清洁的心,无愧的良心,并无伪的信心生出来。而约翰却告诉我们这三个“心”都是以主耶稣为“因”,而爱弟兄是“果”。当我们把这两位使徒的神学思想合并起来,我们会建立其一个良性的循环,那就是倘若人无法认真地爱弟兄的话,他所需要检讨的不是他能改良对弟兄的爱,而是更加专注于更信靠我们的主耶稣。

22节解读

那么当我们信了主之后,心里安稳,并且能够坦然无惧的来到上帝面前求,我们就可以求什么都可以,并且必然得着吗(22节上)?又或者把22节下的“要求”注入,就是“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我们求什么都必得着吗?不是的,否则我们的上帝就变成为有求必应的上帝,胡乱赐福的上帝;又或者是一个不愿赐福,而是用交易换福分的上帝了。

有求必应的上帝是纵容的上帝,就是地上的父亲都明白不可以这样对待孩子,因为会将宠坏孩子使他变成为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事实上孩子所求的不见得是最好,相反可能是会伤害他们的:

路加福音13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祂的人吗?

只可惜人往往像小孩一样,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所以他们就按照自己的心意求。但是父上帝却把最好的,就是圣灵,赐给寻求和渴望祂的人。因为只有圣灵才知道什么对该人是最好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祈求的经历往往与约翰所说的相反,就如雅各所说的妄求一样:

雅各书4:3 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看这节经文:上帝给我们的应许,就是“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祂得着”被扣押起来了。这有两个可能性,(1)我们没有“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所以应许被扣押起来。另一个可能性是 “我们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的时候没有认真去理解和认识上帝,以至我们不明白祂的心意,所以应许又被扣押了。我们常常以为我们顺服就必得着我们所求的;约翰却要调整我们的祈求并要求我们从顺服中学到功课。

我们的父上帝喜悦我们在主里多多地付出和听祂的话,就正如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常常无条件的付出和按祂的旨意行事,但只是在于我们对祂的感恩为出发点,绝对不是什么交换的条件。祷告不是交易,上帝不是根据我们的付出来多少或者我们有多听话来成就我们的祈求。上帝更不是按照祂有多喜悦我们而应允我们的祈求作为回报。约翰要我们知道,祷告对我们而言是我们向一位慈爱的父亲表达恳请,这是因为祂喜爱聆听和应允祂儿女的祷告。所以上帝必定按照祂的智慧来认定什么是最好的给我们,并非按照我们的心意,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最好。所以真正祷告的效果是当人越祷告就越明白上帝的心意而最终放弃了人自己的心意。所以祷告不是改变上帝,而是改变我们。当我们明白了上帝的心意时,就是顺服的开始,遵守祂的命令并且按照祂的心意行祂所喜悦的事。其实约翰在后面的经文更加明确地指出“照祂的旨意”祈求时,祂必应允我们:

约翰一书5:14 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

如我们按照这样理解约翰的意思时,我们就明白“因为我们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不再是“因”了。相反成为了“果”,是我们明白父上帝的旨意后顺服地行出“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所以我们当把这句话看为鼓励我们祷告,并且从祷告中知道什么是上帝要赐给我们最好的东西。这些东西绝对比我们所求的好得多,继而我们学校顺服地遵守祂的命令,并且行祂喜悦的事而得着最好的东西。

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可以脱离我们盲目追求的自私欲念。只有这样做,我们就寻求活在讨上帝喜悦之中,实践祂的真理与爱心时,我们的渴望就会被祂的渴望所塑造;我们就开始渴望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能够活出祂的旨意。只有这样,我们就越发愿意祷告祈求并且领受那从上帝来最好的事物。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上帝喜悦听祷告也喜悦祈求,祂必定回应我们的祷告和祈求。祷告蒙应允是因为我们按照父上帝的旨意求;祷告没有回应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光景,上帝正直等候我们的改变心态进而迎接祂的旨意;祷告却得着另外的东西是功课,是我们学习顺服祂的预备,因为祂的预备远比我们所求的更好。

23节解读

约翰走笔到此,他把上帝的命令和喜悦的事情综合在23节,就是信父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名,并且按照这条命令做到彼此相爱。这就是约翰在这封信的最重要的信息。

在希腊原文里面,“信”这个动词是过去式,而“爱”这个动词却是现在式。约翰的意思是我们在过去曾经做过“信”的决定必须以现在的“爱”演绎出来。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须至少遵守这两件事,就是“相信”和“相爱”。然而,“相爱”其实是源于第一件事“相信”,因为经文明说彼此相爱是“且照祂所赐给我们的命令”下行出来,而这命令就是第一条的“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所以对约翰而言,信靠主耶稣就是我们信仰的第一因,一切都归根和视乎我们对耶稣有多少信靠而定。

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

那么什么是信祂儿子的名呢,我们如何使用耶稣的名呢?是否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来到天堂的门口对守门口的说是主耶稣让我们进天堂呢?从福音的角度来看,相信这是对的,因为耶稣的名字是独特的:

使徒行传4:12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耶稣的名字不但是独特,祂作为圣子的身份更是独特,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以外,因为祂同时也是三位一体的上帝。但如果应用在基督徒的道路上,这样的理解是不足够的,因为耶稣在世上的生活是基督徒的模范和榜样。所以耶稣的名是包括了耶稣作为人子时的所有属性和品格,是每一位基督徒当学习的。至于“信”的意思是包括了“信靠”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总结约翰所说的“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是指我们的帮助是在祂的爱,怜悯,和权柄中。我们明白并且接受这种说法是由于祂以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显示给我们看到祂是拯救世人的弥赛亚。所以信祂的名不再是单单接受耶稣为基督,更是接受祂的一切。

彼此相爱

“彼此相爱”这名词对约翰和他的读者来说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这个名词在福音书中只有约翰用过。在四次的使用中三次都跟命令和吩咐连在一起用,余下的一次是用于见证上帝的爱。在约翰的书信里的六次用法也是一样,其中三次跟命令连在一起用,余下的三次也是用于见证上帝的。可见彼此相爱一方面是命令,基督徒必须努力去做;另一方面是唯一证明上帝存在的佐证。

有命令必然有付出,否则就不是命令了。在基督徒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完成上帝交给我们的使命,而我们靠这圣灵我们最终完成使命。这是社论的能力。但是面对彼此相爱,这已经不是能力的问题了,这是人愿意与否的问题了。从此,我们就清楚知道彼此相爱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的责任。当然,圣灵必定会帮助我们。诚然,这帮助与给能力不一样,这帮助是祂亲自带领我们与爱的源头,主耶稣的父上帝,连上关系好叫我们直接向祂支取爱弟兄的心。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约翰这一节经文:在基督徒的神学(真理)必然包括了基督徒的伦理(爱);同样,基督徒的伦理必定也包括了基督徒的神学。

24节解读

约翰在第一章以与上帝相交为起点:

1:6 我们若说是与上帝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1:7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祂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到第二章的认识上帝为第一站:

2:3 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2:4 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

然后到第二章末的住在上帝里面为第二站:

2:24 论到你们,务要将那从起初所听见的常存在心里。若将从起初所听见的存在心里,你们就必住在子里面,也必住在父里面。

如今他来到重点站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一个跟高的层次,我们不但是住在主里面,上帝也住在我们里面,那就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圣灵:

3:24 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是因祂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但我们有没有留意到当中的每一步都有行动的。约翰所讲的信仰不是空洞的神秘主义,它是有内容和行动的。内容是我们的主耶稣。行动却发生在每一步里:当人与上帝相交时,他们必定彼此相交;当人认识上帝时,他们必定遵守祂的诫命;当人住在上帝里面必须要把起初所听见的存在心里;当人住在上帝里面并且上帝住在他们里面时,他们必须遵守上帝的命令,那就是相信父上帝儿子的名字并且彼此相爱。没有一步是没有行动的。

那么约翰指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圣灵的内住。相信约翰指出圣灵的内住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诺斯底主张他们有特殊的知识,约翰要强调的是就算有特殊的知识也必须是从上帝来的,因为圣灵乃是三位一体的真神,与异端的敌基督相比,他们绝对不是出于同一个源头。

约翰已经讲了很多客观的证据,如今他这结尾的时候,他以圣灵的内住来结束他的立论。人要得到19节的“安稳”,除了需要客观的真理外证以外,也需要主观的经历。圣灵在每一个人里面奇妙的工作就是人内证,这是只有圣灵才做得到。圣灵透过祂所默示的圣经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死去的灵性活过来,与耶稣基督一同复活。祂唤醒了我们的思想,明白了救恩的真理,继而唤醒了我们的意志,以至我们愿意悔改相信福音,宣称耶稣是基督,是主,继而遵守父上帝的命令和耶稣的诫命。

圣灵的工作不单只到此为止,祂更要带领我们进入希伯来书作者的境界,就是我们都比旧约的大祭司更加有福,可以随时直接的进入至圣所朝拜上帝:

希伯来书10:22 我们就可以用真心、本着坚确的信心、进前去朝拜,心被血洒过、除去邪恶的意识,身体也用清水洗净过。(中文吕振中译本)

不但如此,圣灵更加要借着保罗带我们进入更深的境界,那就是圣灵要带领我们到天上去:

以弗所书2:5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2:6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当然,这都是很主观个人的经历,但每一个上帝的儿女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保罗在罗马书这样的说:

罗马书8: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

这样的同证就正如发现地心和万有引力的约翰牛顿所说的:“此恩领我平安度过此世直到荣美的天家”。

总结

人必须要接受耶稣为基督才能成为基督徒;然而,如果一个人对人的态度没有与他对爱的态度一致的话,他根本从来没有信过基督,他根本不是一个基督徒。

约翰以圣灵的出现来总结第三章。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约翰马上在第四章开始时就论及信徒要小心假冒圣灵的众邪灵。牠们的目的是要迷惑信徒。今天有些次基督教派常常强调圣灵的工作是在于祂的能力,所以在他们当中的传道人常常有神秘的能力而行出异能。无疑圣灵是有莫大的能力也可以使用独特的做事情的方法,但是从我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圣灵的工作就正如约翰在他的福音书里面所描述的“真理的圣灵”一样,在帮助信徒彼此相爱的事宜上,祂注重于关系而不是能力上。彼此相爱根本就不是能力的问题;彼此相爱是关系的问题,首先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其后是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