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15: 01~10

路加福音 15:1~10节

1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 2 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3 耶稣就用比喻,说, 4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5 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6 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7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8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吗? 9 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0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问题提问

1. 法利赛人和文士为什么这么介意耶稣与罪人在一起呢?

2. 把99只羊撇在旷野去寻找失去的一只合乎逻辑吗?若不然,我们如何去理解耶稣的教导呢?

3. 你愿意预备一个失而复得的见证在查经的时候分享吗?

经文简介

路加从15章开始引用更多的比喻,有些更是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找不到的。15章整章就是3个失而复得所带来之喜乐的比喻。其中只有第一个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找到,其余两个只有在路加福音才有。同时我们也发现到路加的比喻很多时候一用就用三个的三步曲的方法,比如在9:57-62;11:42-52;14:18-20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经文只包括了第1和2个故事。

经文开始就明显地表达出耶稣关心那些被法利赛人和文士认为有罪和不义的人。这些人不像法利赛人不接受耶稣的教导,相反他们非常之愿意听耶稣讲道。但这并非是主耶稣与这些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是祂要把握这个机会,让这些人悔改。

谈到悔改,今天的两个比喻虽然都有失而复得的意思在里面,但却没有正面地谈及悔改。这可能是耶稣用第一和第二个的比喻来指出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不对,却等到第三个比喻才直接谈到悔改并指出父上帝是如何期待和接受悔改。

经文解读

1节解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税吏和罪人,就是社会上被人看不起的人,跟着耶稣呢?我们可以从上一章耶稣的谈论来理解。祂在14章里要求权贵要谦卑,和善待有需要帮助的人们。然后,也告诉跟随祂的人当如何做才能够成为祂的门徒。

2节解读:在犹太的文化里,与人一起吃饭比接待一个人更为重要。从加拉太书2:12看到彼得虽然明白外邦人信主之后与犹太人无异,但还是避嫌,免得从耶路撒冷来奉割礼的犹太信徒误会或者闲话而离席。他的做法最终招致保罗的指责。彼得之这样做是有他不愉快的背景,当他汇报第一次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哥尼流一家的时候,曾经与奉割礼的犹太人发生争执,使徒行传11:2-3:“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从以上彼得的例子,我们首先理解到与什么人吃饭,对犹太人而言是有深远的意义。其次是当他们信主之后,这样的文化依然影响着他们。当我们明白到这点之后,我们就更理解这些与耶稣为敌的法利赛人是无法接受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了。

到底这样的文化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或者比较直接的问,为什么法利赛人要与这些人罪人税吏隔绝得这么清晰呢?其实也怪不得他们的,因为旧约的确是有这样的教导,比如在以赛亚书52:11“你们离开吧,离开吧,从巴比伦出来,不要沾不洁净的物。要从其中出来。你们扛抬耶和华器皿的人哪,务要自洁”。箴言1:15“我儿,不要与他们同行一道。禁止你脚走他们的路”。还有诗篇1: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保罗在新约里面也有类似的教导,哥林多后书6:14-18:“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别名〕有甚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呢?上帝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上帝的殿.就如上帝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只可惜他们不明白这些教导是要他们不要学习这些人和远离他们的恶习。但如果与他们完全地隔绝,互不来往的话,他们就没有办法感染他们,帮助他们走在正路上。

主耶稣的做法是要帮助他们悔改,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我们同时也要小心不要马上就有样学样。我们必须要认识我们与主耶稣不一样,祂是没有罪也不会犯罪的,而我们却是带着罪的本性的罪人。如果我们学习耶稣的做法,我们必须要加倍的小心。比如今天北美的教会面对同性恋问题就产生两种的情况,有些教会完全拒绝这些人于门外,而失去帮助他们改变自新的机会。另一些教会却愿意接待他们,但她们当中不乏无知和没有做好预备就效法耶稣,而把“接待”变成为“接纳”了。最终被同性恋的“信徒”反过来影响了教会和信徒,有些教会甚至让这些同性恋的“信徒”成为牧师和同工来主导教会的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果必然是见本加利,不断地扭曲真理,把同性恋说成为是合乎上帝的意的事情了。结论是否要学习耶稣呢?是,但必须做好预备。

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法利赛人与耶稣为敌,为什么他们这么介意耶稣跟谁在一起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他们对这些税吏和罪人有一定的看法和定罪。其次是他们对耶稣也有一定的期望。

法利赛人把那些不守律法的人分类为“属地的人”。他们不会与这些人来往,不会托付金钱让他们管理,更谈不上与他们做生意,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会遵守诺言,连见证也是不可信的。如果人把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做就等同送羊入虎口。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完全没有希望的,更何况税吏和罪人是这类人中的坏的一群呢!他们对这些人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尽快下地狱。是的,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呢?我知道我是有的。

另一方面,这些法利赛人对耶稣也有一定的期望。从好的一面看,他们认为耶稣也算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否则他们也不会几次的请祂吃饭。所以他们希望祂能与他们一样,不与那些人来往,免得连他们的身价也因耶稣的做法而被损害。从坏的一面看(相信这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他们肯定知道耶稣是先知,甚至相信是从上帝来的,只是耶稣对信仰的解读与他们完全相反,所以耶稣的行为是绝对的正当,而他们却是假冒为善,简直是天渊之别。他们一方面无法辩得过耶稣,另一方面又不想改变,所以他们的私下议论是找机会把耶稣定罪,找把柄谋害祂。

4-6节解读:这是3个比喻的第一个。读完这个比喻,我们可能会怀疑第6节的“欢喜”是否太夸张了吧!对今天住在城市里的人,与左邻右里的关系肯定不会像从前的这么强。其实,今天中国的农村里面依然存留这样的关系。在那个时代和地方的文化里,的确是如此。当时的羊群很可能并非是属于个人,而牧羊人也非单单只是雇工而已。这些羊很可能是属于一个群体或者整个村庄的人,牧羊人也是主人之一。而羊群众多,牧羊人也不止一个。99只羊可能由其他牧羊人先领回来,而丢了羊的消息也一同带回来。当找羊的牧羊人背着失而复得的羊回来时,整个村庄都可能出来迎接和欢呼。

将这个比喻与第2个比喻来比较时,那9个还在的钱币是没有腿的,自己是丢不了的。但是留下99只羊去寻找那失去的一只,太过冒险吧!万一牧人去寻找迷失的那只羊时,其它也跑掉或者迷失了,那怎么办呢?从成本效益来看,这绝对是对的。这正是“目的论”的处事方法,失掉一只总比失掉更多的好得多。然而,我们的信仰是否也应该按照“目的论”来处事呢?我们教会的事,或者我们的生活里的环节,我们看重结果还是过程呢?我们看重“成本效益”还是“该不该做”呢?这正是我们的信仰独特之处。就算是世上也有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寄情于爱情的人们都会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这是成本效益吗?养育儿女岂不是更不划算的投资,但我们都依然的作。怪不得今天很多教会为了追求人数上的成长而结果把教会弄成为社区中心或者同乡会一样,找不到一点属灵的馨香。当我们走在“目的论”的路上时,福音就只有降价就货与属世的道理妥协,原因是怕人不再来教会了。结果来的人多了,但已经不再像教会了。

如今我们看到那只迷失的羊时,我们可想过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醉生梦死或者行尸走肉的时候,因为听到福音而得救。就正如圣经《以西结书》里所说迷失的羊群被寻回:“11 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它们寻见。 12 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它们来。 13 我必从万民中领出它们,从各国内聚集它们,引导它们归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边,境内一切可居之处牧养它们。 14 我必在美好的草场牧养它们。它们的圈必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它们必在佳美之圈中躺卧,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场吃草。”

我们今天是何等样的人,蒙这么大的福分呢!然而,当我们浸淫在恩典太久之后,我们会忘记我们当初的境况而开始还低看那些还没有得救的人,并且论断他们是不会悔改的人们。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想,我们今天身处于那99只没有迷失的羊当中,其实也是迷失的呢?下一次我们会看15章里面的第三个比喻,就是浪子的比喻,那时我们会发现除了小儿子是迷失以外,大儿子也是“另类”的浪子。其实在第7节也给我们一点的头绪。

7节解读:没有迷失当然是不需要悔改。但这样的 “义人”带来的喜乐却比不上罪人悔改来的大。这指出了悔改的重要性,否则,天上不会有这么大的欢呼。今天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不应该单单以为我们在决志接受 耶稣的时候已经悔改,如今不再需要悔改了。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还是常常有意与无意之间犯罪和走迷路。我们必须常常存在一个悔改的心来到我们的上帝面前。

同时我们也知道,世上根本不可能有不用悔改的人,因为世上是没有真正的“义人”。这样自以为义的人,他们的不悔改所带来的悲哀肯定是非常之大了,同时也伤透父上帝的心,因为法利赛人和文士正是这些人。

中国人既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成语,但能够有这 样宽容之心,欣然接受悔改的罪人,相信只有在天上和那些真正明白父上帝心意的耶稣门徒才能够做得到。教会和信徒的属灵指标,也可以从此看到。一些国内保守 的教会不让犯了罪的肢体领受圣餐,而这些肢体都是已经认罪悔改了。这样做能够帮助他们吗?还是把他们放在观察期呢?另外一个极端却是对信徒们的犯罪,比如 未婚男女同居等等,却视而不见。那么我们呢?如果今天有一位曾经坐牢的杀人犯在我们的教会里悔改了,接受主耶稣为救主,我们会完全的接纳他吗?我们会对这 个人一视同仁吗?

8-9节解读:这个比喻里所失落的一块钱对当事人是非常之重要,这是因为:(1)当时的一块钱相当于一个人几天的工资。在当时的社会里,这算是很多的钱,因为人们都是生活在贫穷线上。如果找不回来,一家人可能要挨饿了。(2)另一个的可能是比较浪漫的。分辨一个妇人是否已经出嫁可以从她的头饰看出来。她们的头饰是用10个钱币连起来像一条链子绑在头发上。很多小女孩从小就开始为这个头饰的钱币而储蓄为着出嫁时作为嫁妆用。所以这些钱币等同今天的结婚戒子。如果丢了一个的话,当然非常之心急,希望尽快找回。

同时我们也知道,在那个时代的房子不像今天有电灯 作照明用。白天靠采光,晚上靠一盏小油灯所发出的光照明房子。我们今天还可以在农村里看到采光的重要性,因为村里的房子,尤其是窑洞,都是朝南,为了采光。从此我们可以想象,就算如经文所说,点上灯来找也是不容易,所以她必须透过打扫,希望扫到那块丢去的一块钱。除此以外,当时的地是用芦苇或者麦秆加上 泥巴加压成为的硬土,这样的地抬很难分辨出躺在地上的钱币。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回一家人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或者结婚戒子,我们是可以想象那寻回钱币的喜乐。

总结

今天的经文强调失而复得的价值和喜乐。当那些文士 和法利赛人明白了迷失的羊和寻回的钱币就是那些税吏和罪人,不知道他们的感受是如何呢?按照我们从圣经理解,他们肯定会心生不忿,认为这些人是不配的。那么我们呢?假设我们都有杀父的仇人,而今天他信主得救了,我们会像父上帝一样与祂一同喜乐庆祝吗?

上帝爱顺服祂的人,爱那些不再走迷路的人。然而,在祂的心中,一个失落灵魂的回转,祂得着的是喜乐中的喜乐。既然是如此,我们岂不应该在顺服父上帝之余,更加努力地传福音,使多人信主吗?

人会放弃人,但是上帝绝对不容易放弃一个人。虽然天堂和地狱都是上帝造的,但真正想人下地狱的是魔鬼而非上帝。从今天的两个比喻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上帝不断地寻找迷失的人,一直寻找到为止。这是法利赛人万万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