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hn 3: 11~18

约翰一书 3: 11~18

11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12 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13 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希奇。14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15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16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17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18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前言

约翰在约翰一书里已经强调了“上帝是光”,此乃真理。如今在此强调“爱”,尤其是弟兄姐妹之间的爱,此乃实践。约翰的“光与爱”神学是要求信徒们明白真理后就当行出来。这与保罗的“信与爱”神学相比,又是另一种的味道,保罗把信心放在前面,有这样的信心必然产生出仁爱来:

加拉太书5:6 ...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今天的经文重点在于实践方面,就是信徒们要活出爱。前一段经文约翰以主耶稣和魔鬼作比对而讲出什么是真理,如今他以该隐引为例子说明没有真理的人必然无法活出爱。

诚然,要活出爱是不容易的事情,就像一位男生所穿的T恤上写着:“我爱人类,我只是忍受不了他们而已”。愿今天的经文给予我们帮助。

11节解读

约翰一开始就说我们应当彼此相爱。他的理由是“与充满爱的上帝建立了真正关系的人,不可能不被改造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既然基督甚至爱祂的仇敌,我们怎可以不爱我们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谁又是基督的仇敌呢?

5:8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5:9 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上帝的忿怒。5:10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我们本来是基督的仇敌,如今却因祂的爱而成为蒙福的人。所以一方面,我们不但没有理由不爱弟兄;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这样的爱所推动下,我们不可能不爱弟兄,实在是非爱不行了。

命令(angelia)

“命令”在原文的意思是“信息”,只是和合本把它翻译为“命令”。这当然有译者的理由,因为约翰在这里所指的信息源于主耶稣的“命令”:

约翰福音13: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13: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这个字在整本新约圣经只出现过两次,都是在约翰一书。第一次是在1:5,中文翻译直接用“信息”。第二次是在这里,中文翻译是“命令”。第一次是当约翰提及光与真理,上帝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如今第二次是他提及爱与真正信耶稣的关系。真信徒是彼此相爱而不会彼此争斗和仇杀,就正如上帝是光,在祂里面毫无黑暗一样。相信约翰在此第二次用命令(信息)这个字可能是他要进入一个新的话题里,就是要求信徒活出“爱”。然而,假师傅的影子依然在书信的背景里。

约翰说这命令是从起初所听见的。他是指前面2:7-8的那条不是新而是旧,其实又是新的命令。当时他正在把“光”和“爱”连在一起来谈:

2:7 亲爱的弟兄啊,我写给你们的,不是一条新命令,乃是你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这旧命令就是你们所听见的道。2:8 再者,我写给你们的是一条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们也是真的;因为黑暗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2:9 人若说自己在光明中,却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还是在黑暗里。2:10 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

彼此相爱就足够吗?

按照圣经的教导,这当然是不足的,因为主耶稣的教导包括爱邻舍甚至仇敌:

5:43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5:44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约翰没有在这里提及爱邻舍和爱我们的仇敌是有他的难处并且有当时的背景。当时约翰所照顾的教会在外处于犹太人的攻击和从政府来的迫害,对内却是面对诺斯底异端的骚扰;对外是信心的问题,对内是道德沦亡的问题。约翰的教会是处于生死存亡的界限中。正因为这个原因,约翰必须首先巩固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明白真理之后并要求他们以爱彼此团结不被外人所离间和陷害。这是当务之急,所以不是时候提及其他的爱。

12节解读

约翰引用该隐的行为比对他所说的“彼此相爱”。魔鬼代表着真理的对头,该隐代表着抗拒真理的佼佼者。

谋杀犯该隐

我们都知道该隐是人类第一宗谋杀案的凶手,他所杀的是他的兄弟亚伯。这宗谋杀发生在创世记4:2-8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创世记经文透露该隐是种地的,他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就像亚伯是牧羊的,他拿羊为供物,从表面上看来这都是和合情理的事情。其次是该隐从地里得着的出产是不容易的,因为自从人类犯罪之后,地受到咒诅,种地必须要汗流满面而得以糊口。反观亚伯的工作是羊倌,工作比起来轻松得多,上帝理当悦纳该隐的供物才对呀!

只是经文却明明地说上帝首先看中的是亚伯然后是他供物,看不中的首先是该隐然后才是他的供物。请留意,上帝是先看人,然后才看他的供物。祂首先看中亚伯是因为祂看中的为人和做事情的动机与态度,然后才看他的供物。祂看不中该隐的为人和做事情的动机与态度,所以连他的供物也看不中。

我们都知道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禁果犯罪而最终落得被赶出伊甸园。当然我们知道这不是上帝“小气”,而是为他们好的缘故,我们在此不能慢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论这对夫妇必定跟他们的两个儿子说及此事并告知他们离开伊甸园之后,唯一与上帝交往的方法是献祭,否则该隐和亚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出献祭的事情。至于献祭方面,创世记3:21 明明看出上帝的心意。祂以动物皮的衣服取代亚当和夏娃的无花果树叶子所编织的裙子来看:

3:21 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

上帝亲手用皮子为他们做衣服是因为动物流血所得来的皮遮盖了他们的罪。如果我们的推论是对的话,那么该隐的献祭就有问题了。反观亚伯的献祭,他不单单用羊羔为祭物,他更选出头生的羊并以羊的油脂献上。以这样细微的描述来比对该隐的地里的出产,又不是初熟的产品,我们观察到该隐的献祭是随己意拣供物。他很可能从来没有看重罪的问题,以为平常,所以没有按照上帝的规则,以动物为祭。我们甚至可以推论该隐在献祭时向上帝逞强而产生了骄傲的心态:你看这都是我们用汗水辛辛苦苦换来的供物,你应当悦纳吧!然而,上帝还是苦口婆心地让他看他自己的行为,并忠告他必须要制服罪:

创世记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只可惜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相反把自己一切的不对迁怒于他的弟兄亚伯并把他杀死。

该隐如何属于魔鬼呢?

该隐属于那恶者是因为他接受那恶者的建议,魔鬼把“罪”介绍给他,而他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导致最终形成了人人都错,为我独尊的态度。正如创世记4:7说“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

该隐杀害他的弟兄,约翰所用的动词(sphazo)在新约里只有出现于启示录,全部都是指残忍的谋杀,比如羔羊被杀,信徒殉道等等。约翰也解释该隐为什么杀他的弟兄,这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恶,而亚伯的行为是善。是的,一个行为正直的人往往是坏人眼中的钉,因为善人的行为显出他们的败坏。苏格拉底出名是个好人,他的朋友亚西比德斯(Alcibiades)是个卓越的人才,只可惜这人脾气古怪,性格漂浮不定,道德沦亡。他常常对苏格拉底说:“我很恨你,因为每一次见到你,你的行为常常在指出我的本性”。相信该隐也是出于同样的情况,所以他在老羞成怒的情况下把他的弟兄亚伯杀死。

13节解读

一个基督徒,他虽然没有说话,但他的行为却成为对他人的控告。上古时代雅典有一个出名的政治家名叫亚力斯泰提斯(Aristides)。他出名是由于他的公义,只可惜他最终死于不公义的审判。当人问其中一个陪审员为什么投票认为他有罪呢?这人居然回答说是因为他太累了。那么什么使他累呢?原来亚力斯泰提斯的辩词中引用了太多公义的词语和例子而使这位陪审员感觉到太累。怪不得约翰说: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希奇。当人们看基督徒的正当行为时,他们便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对,但同时又不想改变,他们会选择逃避。如果逃不了的话,他可能走上灭口的路上,这样他们就不用再看和听他们不想看和听的。同样的道理也解释了为什么基督徒献出爱心反而引来仇恨。

所以人的问题不是在于无知。诺斯底主义把人类最大的问题归根于无知,所以他们号称有从上帝来的额外知识和启示来吸引人。这是错误的;人类最大的问题不是无知而是悖逆,对上帝的悖逆,对周边人们不忠的行为。所以约翰告诉我们不要希奇世人恨我们。其实我们的主早就预告我们这些事必然会发生,祂比我们先走过这样的道路:

约翰福音15:18 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15:19 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15:20 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若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

既然主人都走过这样的路,难道仆人不应该追随吗?

14节解读

反过来,对行为正直的基督徒而言“我们...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这是因为“我们...爱弟兄”的缘故。很明显,约翰在这里是引用他的福音书:

约翰福音5: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约翰福音的经文说出出死入生的因,那就是接受耶稣的救恩;这里14节的经文指出出死入生的果,就是人重生后必结的果子,就是爱弟兄。

“晓得已经出死入生”是上帝给人的一个很大的恩典,让人从心底里知道自己已经有重生得救的确据。这确据是透过圣灵在我们里面的运作,首先祂帮助我们去行善,爱弟兄。当我们做到了,我们必然把荣耀归给上帝,因为这不是依靠我自己能做得到。然后圣灵带领我们明白约翰的经文,知道我们是已经出死入生,这是头脑上和理性上的认知。继而祂会在我们心底里感受出我们真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人,这就是信心来的确据。当然,这是非常主观的经历,尤其是“心底里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言语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

但是没有这确据的人可能会说:“我不爱弟兄就不见得没有永生,最多只能说我没有那种确信而已”。这样的说法有危机还是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有问题呢?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它是涉及一个人永恒的去向,不但因为它是永远,更是有没有那位永生上帝的生命在一个人的里面。因为另一种的情况就不单只是肉身上的死亡而已。肉身的死亡只不过是一个表征,它代表着真正的死亡。这是因与永恒的上帝永远隔绝而来的可怕结局。圣经称这样永远活着的死亡为地狱。所以我们知道我们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危机,因为这个赌注实在太大了。其次再让我们看看这样的回应是否有问题呢?主耶稣说什么树就结出什么的果子:

马太福音7:16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人们依然可以辩论说我是好树,是葡萄树,是无花果树,不是荆棘和蒺藜,我没有结不好的果子,只不过没有结果子而已,我还是上帝的儿女,我还是能够上天堂。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好像说得通,可是经文继续的指出“好树”必定结“好果子”,没有“好树”不结果“好果子”的,凡不结“好果子”,就不是“好树”,必要丢在火里:

马太福音7:17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7:18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马太福音7:19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所以问题已经不再是“好树”或“坏树”,不结好果子的树就要砍下来丢到火里去。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圣经里还有很多,比如:

马太福音21:18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一棵树不结好果子就被耶稣咒诅而枯干了,那么一个自称为“基督徒”却没有爱心的,当然他仍住在死中,他还是没有基督的生命在他里面,这人还没有重生更加没有永生。

14节给我们看到基督徒与这个世界有很大的分别:基督徒是知道的,世界却是懵然不知;基督徒是爱弟兄的,世界是在憎恨中;基督徒是出死入生,世界是依旧的死亡。

15节解读

“杀人的”在原文(anthropoktonos)的意思是谋杀犯。在新约里只有约翰用过这个名词,他是用来形容魔鬼:

约翰福音8:44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

该隐为什么有杀他弟兄的行为呢?15节给了我们答案,一个人的行为在于他的态度。当然一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的价值观,而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是因为该隐接受了魔鬼的建议迎接了罪作他的好朋友,所以他价值观被改变,继而态度改变,最终行出来是一个残暴的人。

所以,15节的重点是在于一个人的态度,或者他做事情的动机。所以耶稣在祂的教导里带出了一个更深的概念:人间的法律只能审判我们的行为,但是新约的审判是在于我们的动机:

马太福音5:22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5:28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动怒而已,还没有出手打人就难免受审判了。看看女孩而已,还没有非礼的行动就被判行淫了。这样的概念与约翰在这里说恨弟兄的就是杀人的概念是一致。恨人与杀人的动机相同,在道德和品格上是没有分别的。

约翰说凡杀人的就没有永生存在他的里面,相信我们绝对没有异议。然而,一个杀人犯可以悔改而被上帝赦免。但假如一个人在肉身上,名誉上,或者在品格上摧毁他的弟兄或姐妹,他就没有任何理据宣称自己拥有真实得救的信仰了。故此,约翰认为一个对弟兄极度不满而抱怨继而产生敌对的人是不可能同时有上帝圣灵的生命内住在他的心里,永恒者的生命根本不在他里面。

16节解读

从该隐的恶行,我们看到怨恨最终透过谋杀显示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总结爱呢?爱就是从牺牲中显示出来了。我们的主为了他人要活(永恒的活着)的缘故,祂愿意舍去自己的性命给他人机会活着。爱是将自己的生命给予对方,以至别人能活。这就是主为我们舍命的意思了。作为收益人的我们,明白了何为爱之后,我们也必然会学习我们的主,为他人舍命。当然,这不代表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机会为弟兄或者姐妹舍命。但既然新约讲的是动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拥有这样的心态。所以16节告诉我们,作为上帝的儿女绝对愿意这样去过活。从此我们又一次的看到,爱不是感受而已,而是付出;爱不单是言语,更是行动。所以当我们再读保罗爱的诗篇时,我们就发现到所有对爱的描述都是行动与付出:

哥林多前书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8 爱是永不止息...

但是理论归理论,万一有一天机会真的到临,那我怎办呢?我真的要为我的弟兄舍命?如果一个人真的会问“那我怎办呢”的话,这说明他的信心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相信我们的上帝也不会把我们放在这样的试验中:

哥林多前书10:13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但不要以为我们就可以不长进,这样的试探就永远不会到临。不是的,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试验确实是试金石,它能试验出这人是否真信徒。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当教会被拆毁,信徒被迫害时,信徒只要不认耶稣是主就可以免去受苦。那时,很多卖主卖友的假信徒为了保住自己,狐狸的尾巴就露出来了。但与此同时,很多真正信徒的感人见证都陆续出场,鼓励和帮助真信徒。

17节解读

正如前面所说,恨人和杀人的动机是没有分别,在道德和品格上是一样的话,那么有钱的信徒们帮助穷乏的肢体就不再是施舍了,而是出于真心的帮助了。诚然,最可贵的地方是这样的行动与为弟兄舍命是没有分别的,其动机上和心态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塞住怜恤的心不帮助他人,必然没有爱上帝的心在他里面,因为他从起初就没有耶稣舍命的心态在他里面。

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为弟兄舍命的心态时,虽然不见得他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但这样的人绝对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帮助弟兄的机会,尽管只是一些小事情。主耶稣也曾经为这事论证过:

路加福音16: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世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做大事不拘小节。如果这“小节”的性质与“大事”是一样,分别只是大事和小事的话,这就变成为谬论了。所以我们知道每一次当我们发现他人有需要时,这也正是我们对上帝的爱考验的时刻。如果我们拥有的比对方多,可能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或经验上,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予帮助。

18节解读

约翰在总结这一段经文时,他刻意地指出彼此相爱绝对不是在言语好舌头上。是的,相信我们不会拒绝为有需要的人祷告,在言谈中讲爱或者表达同情,鼓励与劝勉等等,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付诸于行动就不一样了,这是需要很大的付出,因为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正如我太太常说,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要放下自己的事情,出钱出力,人真正的做得到吗?

当然不能,但是我们有靠山,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正如前面所说,人的行为由他的态度而定;人的态度是由他的价值观而定。所以我们要好好扎根于我们的价值观上,就是在耶稣基督身上。要知道如此的爱,总是可以从基督里支取,因为祂是爱的源头。我们不需要在我们极度贫乏的自我里面去寻索和生发这样的爱。我们只能做的就是越加开放自己去接受从祂而来的爱,这样,基督的爱也会越发涌入我们的生命中,并且满溢出来而流进别人的生命中。

除了行为以外,约翰也加上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诚实。其实约翰在18节里面给出了两个比对,就是“言语和舌头”跟“行为和诚实”。诚实在原文就是真理,也就是耶稣说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的“真理”:

约翰福音14: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所以约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必须要以真理配合,不是按自己,肉体的动机,或者谋取个人荣耀的动机。约翰是用比对的方法说明的:言语必须由舌头说出来;行为必须以真理行出来。其实主耶稣对敬拜上帝的心态也有着同样的要求:

约翰福音4:24 上帝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这里的“诚实”跟约翰一书的“诚实”是同一个字,所以人不管是在敬拜,还是在任何的行为上,都必须要以真理为主导。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态,就是“诚实”的心态,我们就必能结出保罗所受的圣灵果子,因为态度取决了你的成功!

加拉太书5:2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5:23 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

总结

在卢旺达宣教多年的莫纳基医生过世后,被他的后人发现到他所写的一首诗,一首说出他在服侍上帝的过程中对圣灵果子的认识,或者我们以这首诗来结束这段经文的查考:

喜乐,是雀跃的爱;平安,是静止的爱;忍耐,在每一个试探与考验中坚持的爱;恩慈,顺从一切非罪恶的爱;良善,流自内住的基督而见诸于行动的爱;信实,是爱的眼睛明亮起来,得见活着的基督;温柔,是不争斗的爱,却在各各他俯首;节制,是被驯服,是在基督管理之下的爱;因为基督本身是爱,基督就是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