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14: 01~14

路加福音 14:1~14节

1 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他们就窥探祂。2 在祂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3 耶稣对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4 他们却不言语。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5 便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 6 他们不能对答这话。7 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8 “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9 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10 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11 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12 耶稣又对请祂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13 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14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问题提问

1. 法利赛人一向对耶稣有芥蒂,但法利赛人在前一章善意地(?)提醒耶稣关于希律想杀祂的事,如今他们的首领又请祂吃饭。既然对方已经伸出善意的手,耶稣是否应该息事宁人,等到明天(不在安息日)才医治这病人,反正这人患的病也非急症,非今天医治不可。这样的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岂不是达到共识吗?你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

2. 既然每次参加法利赛人的宴会都产生问题和矛盾,那么为什么主耶稣还是赴宴呢?

3. 很明显,耶稣认为在安息日治病比守安息日重要。祂根据什么做这样的决定呢?你认为耶稣是按照什么来解读律法呢?

4. 耶稣基督所说的“拣择首位”和“退到末位”带有什么属灵的意义呢?

5. 我们如何用“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来形容耶稣基督在“摆设筵席”的教导呢?

路加福音14-17章的结构

路加福音14:1-24的布局很明显是安息日的宴会。然而25节转入新的环节时却没有交代在一个新的场合里。事实上,路加一直到17:11才介绍新的场景,就是耶稣往耶路撒冷去。这样我们如何对待14:25-35节,以至15:1-17:10呢?我们可否把这些经文看为这个宴会的延伸呢?

在希腊的文化和近东的传统里,贵族的宴会有时长达几天,时间和节目常常花在对话、问答、谜语、讨论等等。在两约之间的阿里斯提亚斯书信(这是托勒密二世派往古巴勒斯坦的使者把书信带回埃及并将这犹太法典翻译成了希腊文)里就有描述王的宴会长达几天的时间,而里面的节目包括讨论上帝的美善,上帝至高无上的主权,人们的祷告,宴会的礼仪和规矩,慷概大方,高贵等等不同的主题,一个宴会就花了该书的100多节的文字。路加是否借用这种的方法,以延伸宴会的方式来道出祂要说的呢?

经文简介

这是路加第四次记载有关安息日的矛盾。前面三次在6:1-5;6:6-11;13:10-17。宴会开始时就突然出现一个患水臌病的人。他为何在这个时间出现呢? 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他偷偷的进来,像那个带着香膏在耶稣脚边哭泣并用头发擦干的女人(7:37-50)。二是法利赛人特别预备的一场戏,用意在于试探耶稣。如此病重的人是不可能来参加宴会,再从主耶稣给他医治好之后打发他离开就知道他不可能是被邀请来的宾客。

不管他是如何进来,被试探的本来是耶稣。然而,耶稣却反客为主,祂反问他们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这样一问法利赛人反而成为被试验的一群了。

经过这一番的风波之后,耶稣借用筵席为题,首先指出客人赴宴时拣选位子的心态。然后祂再指出主人当请什么客人。从表面上来看,耶稣所提出来的好像只是礼仪和社交事宜,以致人必须有好怜悯的心态而已。其实不然,里面却是隐藏着天国真理的奥秘。

查考经文

1-2节解读:当非同路人向我们伸出善意之手时,我们到底应该以礼相对呢,还是拒绝呢?很多时候我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光景里。但主耶稣没有作出任何的犹疑,其实经文早已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他们就窥探祂]。如果我们知道对方的动机并非是善意,相反更可能是一个陷阱的话,我们就更加要小心了。

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宴会从来都是产生矛盾的温床(7:36-50;11:37-54),法利赛人窥探耶稣也不是第一次(6:7;11:53-54)。那么我们可能就马上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耶稣依然赴宴呢?

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的主并非是提倡一种与世隔绝或者禁欲的生活。祂是一个有同情心,对社会有知觉本能和天性。与祂同时代的人有同一步伐;与他们一起在圣殿或会堂里有敬拜的生活;与祂同阶级的人(宗教领袖)一起吃饭。然而,祂却没有忘记祂的使命,祂把握每一个机会传达天国的信息。所以宴会上的尴尬就成为副产品也在所难免了。

3-4节解读:当法利赛人还没有回应之前,我们的主以行动来回应他们。请留意主耶稣没有用言语来回应,只是用行动,行动过后才作教导或者指责。这对今天的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导,尤其是传道人,因为身教比言教有力得多。

5-6节解读:我们当然清楚这些法利赛人会立时把自己的驴或牛拉上来,这完全是自私的缘故。从而,我们知道律法必须以注重他人利益为出发点,那就是爱。当律法师问主耶稣什么是最大的诫命,耶稣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6-39)。主耶稣清楚地道出律法必须以 “爱”行出来(下面我们看到律法首先是一“爱”来解读的)。

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法利赛人挑战主耶稣在安息日做事情的确是有律法的根据。如果主耶稣单单以“爱”为理据与法利赛人争辩的话,这是很难使他们心服口服。既然这些法利赛人常常把律法挂在嘴边,耶稣就建立祂的论点在律法上,就如保罗说的一样,在什么人面前,就做什么样人(哥林多前书9;21-22) 。耶稣使用 “牛和驴”的比喻是有律法的根据。这律法的要求是非常之高,包括不是自己的牛或驴,人还是有责任把它拉上来:你若看见弟兄的牛、或驴、跌倒在路上、不可佯为不见、总要帮助他拉起来(申命记22:4)。这个要求甚至延伸到与我们有仇恨的人:若看见恨你人的驴压卧在重驮之下、不可走开、务要和驴主一同抬开重驮(出埃及记23:5)。

法利赛人以为自己有律法的理据,所以只要耶稣不守的话,就有足够的理据定耶稣的罪。然而耶稣却巧妙地引用“驴或牛”的律法来指出他们的不对。所以现在的问题却是当两项律法同时出现,那么哪一个为重呢?按照主耶稣对律法的解读,人必须以“爱”为解读律法的途径。就这样,主耶稣不但表达了祂不同意法利赛人的看法,祂更加以崇高指出法利赛人的肤浅和假冒为善。耶稣基督的做法确实是以德服人。

6节解读:法利赛人在这里“不能对答”与第4节的“却不言语”是不一样的,因为不言语不代表没有立场。他们刻意地不言语,其实是早有立场。他们的立场就是冷血地不顾虑他人的情况下坚持安息日不可做事情。我们可以从管会堂的那个人身上看到: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气忿忿的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作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路加福音13:14)。他们不说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耶稣一定会医治那人,而他们就可以趁这个机会定耶稣的罪了。他们利用病人为棋子,借耶稣的爱为定罪的理据,设下“豪门宴”的陷阱,目的要铲除他们的所谓“仇敌”。这些挂着宗教外衣的法利赛人真是居心可测,怪不得马太足足花了一整章经文(23章)记载主耶稣如何责问这些法利赛人。

但在第6节的“不能对答”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确是无言可对。把自家的驴或牛拉上来是与因为有切身的关系,绝对是自私的表现。事实上有古卷里的记载并非是“驴或牛”,而是“儿子或牛”。这就更使法利赛人尴尬和掉尽脸了。

7-11节解读:这一段的经文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般的礼仪和处世为人的心态。事实上主耶稣所讲的是对这方面有莫大的帮助,但这却不是祂的重点。圣经里面记载祂说每一句话都是与天国的真理有关。所以祂真正的目的是教导人必须从心里对上帝谦卑,从而能够自发性地以谦卑的态度活出在人的面前。保罗在腓立比书清楚地指出主耶稣祂如何活出这真理:

2:5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2:6 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

2:7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

2:8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2:9 所以上帝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2: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2:11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

其实圣经里早就有这样的教导, 箴言:

25:6 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

25:7 宁可有人说:“请你上来”,强如在你觐见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

11节解读:不谦卑的反面就是自以为义。所以主耶稣在后面(18:9-14)指出“真正谦卑的人”比“自以为义的人”更算为有“义”,同时,祂又一次强调谦卑的人必升为高:

18:9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18:10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18:11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7这个税吏。

18:12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8:13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18:14 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马利亚被拣选为耶稣的母亲也是因为她有一个谦卑的心。我们从她的颂主诗歌里可以体会到这真理,就是愿意谦卑的必被抬举,路加福音 :

1:50 祂怜悯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1:51 祂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祂赶散了。

1:52 祂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

1:53 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12-14节解读:前面是主耶稣教导人当如何对己,这里祂却教导人当如何待人。祂用请客为比喻,主张我们绝对不应该借款待他人而赚取“报答”,所以祂教导不要请那些有能力回报我们的人。主耶稣所指的“报答”是远远超过对方在物质上的“回赠”,比如回赠一个晚宴或者礼物。祂所指的是在被回赠时一起带来的“往脸上贴金”、“抬举”、“威风”等等虚荣的荣耀。

相反,如果我们邀请那些没有能力回报我们的人吃饭,他们最多只能感激我们却无法回赠我们。这样,我们的父上帝将会在我们复活时,代这些人报答我们,而这“报答”的价值远远超过前面所说的人为报答。

话虽如此,但不代表我们就绝对不与有能力的肢体彼此款待,因为彼此款待是没有什么不对的,新约圣经对“彼此”的教导超过35处之多。但当我们明白了耶稣在这里的重点后,我们就要在“彼此”的事项就不会给魔鬼留了地步。

12节解读:耶稣又好像再闹麻烦了,祂居然向主人家说起什么人是该请,什么人是不该请。祂的确是连一点妥协的态度都没有。是的,祂道成肉身不是来妥协,所以祂把握每一个传达天国真理的机会。

13节解读:当祂这样说的时候,我相信祂必是已经环顾四方而看到来宾不是达官贵人,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相信除了那个患水肿的人以外,再找不到贫穷和有需要帮助的人来到这筵席。

其实圣经早就在旧约里就有这样的教导:在你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和你城里寄居的、并孤儿寡妇、都可以来、吃得饱足.这样、耶和华你的上帝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命记14:29)。只不过在新约里,主耶稣的要求更是延伸到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然而,奖赏也同时不再在地上而是在天上了。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的使命是与贫穷和有需要帮助的人是息息相关。当祂宣读祂来到世上工作时,祂引用了以赛亚对祂的预言,指出祂与这些人有什么关系: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

我们的主是言行一致的主,这是我们从福音书里到处都可以面看到的。然而,祂自己也证明自己在这个使命上努力。当施洗约翰信心不稳定时,他打发了他两个门到主那里去、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路加福音7:19)。主耶稣这样回答他的两个门徒: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7:22)。

款待那些不能回报我们的人就等同服侍主耶稣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45)。

14节解读: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时候就好像打球赛一样。我们有我们计分的方法,比如对方失去一分,就等同我们就得了一分。但主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父上帝计分方法是与世人不一样,得不着世上的报酬就是将来得着奖赏的机会。主耶稣在路加福音6:27-36指出更多关于天国计分的准则,值得我们好好多理解。

总结

今天的经文以“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而结束,这正是天国的道理。义人将要复活,不义的人也有复活的一天。当然我们知道主耶稣指的“义”是上帝的“义”。只有那些接受了耶稣为救主和生命之主的人,也遵守祂所教导的人就会被称为“义”,这不是我们的“义”,这是上帝的“义”。下周我们将会从15节开始,里面就有一位听懂了主耶稣所说的,所以他就对耶稣说:在上帝国里吃饭的有福了。

今天的经文论及地上主人当有的筵席邀请名单和资格,下周我们将会看到上帝如何邀请和邀请谁进入上帝国的宴席。

作业

1. 从今天有关筵席的经文所学的,我们如何应用在每月一次的主餐呢?

2. 主耶稣在14节教导我们不要期待地上的报答,因为将来复活时必得报答。那么我们可能会问,如果人为了得着将来天上的奖赏为动机而请那些没有能力回报的人吃饭,这样的做法对吗?


作业答案

1. 虽然今天的主餐只是象征式的筵席,此乃主耶稣教导我们等候祂的再来时当作的。当主耶稣再来以后,我们将会真正的参加羔羊的婚宴。相信今天的信息绝对对我们将来赴宴有帮助。所以当我们领受圣餐时,除了按照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1章里面的教导以外,我们更加应该知道在地上的主餐代表了天国羔羊婚宴的邀请函。然而,这不代表我们已经预备好去赴宴。世上赴宴注重于打扮得合宜,过分的装扮夺取了主人家的“风头”;不修边幅的赴宴是对主人家的不礼貌。


还记得耶稣基督以王子娶亲的筵席比喻吧,当王看到没有穿礼服来的客人,王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22:11-14)。耶稣这个比喻重点在于“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只有那些已经预备好属灵礼服参与羔羊婚宴的人才是真正被选上的人们,惟有他们可以留下吃筵席。那么什么是属灵的礼服呢?下一条问题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2. 从人的理性来看,我想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动机可能是不好,甚至可能认为是不对。事实上,如果人这样做的确是很容易变得自以为义,成为属灵骄傲的家伙。但从圣经教导的角度来看,追求从上来的奖赏的教导多得是。保罗曾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12-14)。

我想问题的结晶在于什么是我们目光所专著的。如果我们能够像德兰修女所说的:每当我为痲疯人洗涤伤口时,我就看到上帝在那人的里面,我感觉是在为上帝洗涤伤口,那是美得无比的经验(德兰修女,1974年)。只要专注在主耶稣身上,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觉到当我们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主耶稣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所以当我们决定请人吃饭或者行善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像德兰修女一样,在被服侍的人身上看到耶稣。

尽管动机如何,追求上面的奖赏是圣经的教导。如果我们在遵行耶稣的教导,我们尽了我们的努力去做,到最后,我们还要用信心和盼望来等候将来的奖赏。就这样,我们的信心得到磨练,我们的盼望就不至于羞耻,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就更进一步,因为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5)。就这样,我们就会做到德兰修女所讲的另一句话了:我们不要因着施舍财物就满足。施舍财物是不够的,财务施舍容易,人们却更需要你心里的爱。所以,走到那里 就散播你的爱在那里(德兰修女)。到那时,我们的动机就被上帝的爱,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改变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