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到基甸信心的考驗。當米甸聯軍來到以色列,準備侵略以色列的時候,上帝的靈降在基甸身上,基甸就出來執行士師的使命,招聚以色列人準備對抗侵略。當以色列軍集結完成之後,基甸卻害怕起來,不敢帶兵上戰場打仗,兩次禱告求上帝在羊毛上顯神蹟,以確認上帝到底是不是說真的,要透過他拯救以色列人。兩次禱告基甸都得到上帝正面的回應,所以雖然害怕,基甸還是硬著頭皮帶兵上戰場,和敵人近距離安營對陣。沒想到這時候上帝兩次考驗基甸的信心,要基甸兩次裁軍,把32000人的軍隊裁到剩下300人。基甸順服照上帝的吩咐做了,但是他也嚇得快發瘋了,因為敵人的大軍就在他前面不遠。
士師記7章9到11節「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下到米甸營裡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裡去。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在基甸的故事裡面,時間是一個有趣的元素。我們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基甸故事很多關鍵事件都發生在夜間。6章25節「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在那夜之前的白天基甸第一次遇見上帝,上帝迫不及待要呼召基甸,白天剛見完面,晚上又對基甸說話,要基甸拆毀巴力的壇,重建耶和華的壇。27節「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晝行這事,就在夜間行了。」基甸不敢在白天公開順服遵行上帝的話語,所以趁晚上沒有光,別人看不到的時候行動。接著在36節到40節,基甸兩次在夜間求上帝顯神蹟,希望上帝照他所求的讓他確認自己的使命。7章9節是基甸第五次在夜間行動,上帝告訴基甸可以出發打仗了。對上帝來說,夜晚是祂交代基甸任務的時候,但是對基甸來說,夜晚是隱藏他內心懼怕,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事的時間。每當基甸面臨新的壓力時,他就會躲藏在黑夜之中,不過這次是基甸故事中的最後一次。
上帝給基甸的命令是「起來,下到米甸營裡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意思等於底波拉對巴拉說的「你起來,今日就是耶和華將西西拉交在你手的日子。耶和華豈不在你前頭行嗎?」基甸可以帶著300壯士出發打仗,上帝保證他必勝。照理說基甸現在要直接發兵,可是上帝給基甸的命令很特別,除了直接出兵的選擇之外,還加上一個附帶的選項「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裡去。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基甸現在應該出兵了,可是如果基甸心裡還是害怕,可以先不要出兵,先帶著僕人去敵營打探軍情,然後再出兵。上帝實在太了解基甸,上帝知道雖然祂一再向基甸保證「我與你同在」,可是基甸完全沒有因為上帝的保證心裡得到安慰,反而基甸只要一想到300人和13萬5千人的差距,他就嚇得快死了。基甸本來就不是什麼英雄豪傑,他懼怕他的爸爸,也懼怕他的同胞,更懼怕他的敵人,他會出來做士師,完全是情勢所逼,不得已的,因為上帝不停用各種方法告訴他、幫他確認。
上帝知道基甸還是害怕,所以給基甸第二個選項,基甸可以先除去心裡的懼怕,再上場打仗。面對懼怕,上帝給基甸開的藥單是直接面對,上帝要基甸直接深入面對造成他恐懼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米甸營。上帝為基甸挑選和他一起面對恐懼的人選─基甸的僕人普拉,普拉的名字只在這裡出現過一次,前面沒出現過,後面也沒再出現。普拉的意思是豐富,上帝透過普拉讓基甸知道,與基甸同在的上帝是豐富的,遠超過他所懼怕的敵人,除豐富之外,普拉的第二個特質是勇敢,普拉是基甸身邊300壯士之一,這300人各個是不怕死的勇士,是經過上帝兩次挑選,百中選一的好漢。在基甸和普拉兩人夜探敵營的過程中,基甸可以在自己忠心勇敢的僕人普拉身上看見自己做上帝僕人所缺乏的素質。
「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基甸聽到上帝給他的命令選項,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二項。基甸雖然軟弱懼怕,但是他也有很可愛的地方,就是向上帝坦承自己的軟弱,不會假裝自己很勇敢、假裝自己不害怕,打腫臉充胖子。基甸二話不說承認自己害怕,馬上照著上帝的話去做。照著上帝的話去做之後,他就開始經歷上帝給他的應許─讓他不再懼怕。12節「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上帝要基甸直接面對恐懼,基甸去了,第一件事就是看見他所恐懼的有多可怕。光是敵人多到像蝗蟲一樣充滿整個平原就算了,居然連敵人的駱駝都多到像海邊的沙一樣數不清。在創世記裡上帝曾經向亞伯拉罕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現在情勢顛倒過來,在戰場上亞伯拉罕的子孫沒有多如海沙,反而是敵人的駱駝多如海沙,看起來以色列人淪落到連敵人的駱駝都比不上,好可憐。走這趟路之前,基甸知道敵人很多,所以心裡懼怕,但是敵人到底多到什麼程度?基甸不知道。當基甸走這一趟的時候,上帝第一件讓基甸知道的事就是敵人真的很多,多到像蝗蟲一樣鋪滿地面,向海沙一樣多。基甸這時候還是懼怕,可能比出發前更怕,但是他開始摸清造成他懼怕來源的底細了。
13到15節「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做了一夢,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基甸來到的地方叫做營旁,營旁位置在米甸營最外圍,它是米甸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古代戰爭裡,兩軍對陣安營的時候,最靠近敵人的位置擺的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讓最能打的部隊負責把守第一關,保護整個聯軍。大麥餅代表以基甸為首的以色列人,大麥餅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這種餅味道不好、價格不高,是窮人的食物,正好用來形容在米甸人手下受苦的以色列人。帳幕就是帳篷,帳幕是遊牧生活的必需品,代表過遊牧生活的米甸人、亞瑪力人、東方人。基甸近距離看到數不清的敵人,心裡的恐懼有增無減,可是沒想到這時候基甸聽到一個勁爆消息,有人做了個夢,夢到大麥餅滾著撞倒米甸營的帳幕,更勁爆的是竟然他旁邊的同伴還會解夢,告訴他這是「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基甸的手中。」在古代中東解夢是門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解夢的,例如在創世記裡,當埃及法老作夢的時候,埃及全國學者教授和宗教領袖沒有一個人有能力為法老解夢,只有雅各的兒子約瑟能夠解開法老的夢,約瑟因此成為埃及宰相。法老對約瑟的評語是「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還有「神既將這事都指示你,可見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聰明有智慧。」在但以理身上我們也可以看見類似的故事。可是現在有點奇怪,怎麼連米甸營裡的阿貓阿狗都會做夢、解夢,透過夢得知將來的事?原來上帝在夜間吩咐基甸出擊的時候,上帝已經在米甸營完成祂的工作,藉著米甸士兵晚上睡覺作夢,上帝啟示米甸全軍都要敗在基甸手下。這不只是一、兩個米甸士兵偶然作夢夢到的消息,乃是整個米甸營都被上帝的啟示壟罩,大家都在為這件事擔心害怕。知道自己怎麼打都不會贏的米甸聯軍,士氣因此完全瓦解,有13萬5千人的米甸營現在比只有300人的基甸更害怕,不曉得在旁邊安營的基甸什麼時候會殺過來。
15節「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基甸現在發現上帝說的是真的,上帝使米甸人怕基甸勝過基甸怕米甸人,連米甸營最強的部隊自認此仗必敗,基甸還有什麼好怕的,於是基甸俯伏下拜敬拜上帝,承認上帝的話語真實可信,徹底降伏在上帝的主權之下。基甸現在完全不害怕了,敵人人數沒有變少,300壯士也沒有變多,可是基甸現在真正知道上帝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這句話是真的。300個打一個,有什麼好怕的?改變環境之前,上帝先改變基甸的心,讓基甸知道真正該懼怕的不是環境,而是要敬畏能夠隨時改變環境的上帝。福音書告訴我們一個故事,有一次主耶穌和門徒們一起坐船,主耶穌因為白天講了一天的道很累,所以在船尾睡覺休息,忽然半路起了暴風,波浪不斷打進船裡,甚至船要沉了,門徒們以為快死了就很害怕,叫醒主耶穌,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馬可福音4章39到41節「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門徒們以為自己沒救了、死定了,想不到耶穌竟然還可以掌握局勢、改變局勢,門徒們後來還是懼怕,不過現在他們不是懼怕風浪,而是懼怕他們眼前的耶穌,因為發現自己不認識耶穌,不曉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厲害。上帝把人懼怕環境的心轉為敬畏上帝,「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基甸現在改變了,變得不再懼怕、變得勇敢果決,當他不再懼怕的時候,基甸轉變成一個有勇有謀的領袖。惟一可惜的是,基甸的轉變不是因為上帝對他說話,而是因為敵人的話,這也為基甸的未來留下不好的伏筆,因為基甸始終沒有單純信靠話語的心。
基甸敬拜結束立刻回營,命令以色列人起來作戰,因為上帝已經把米甸軍交在他們手中了。16到18節「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裡(瓶內都藏著火把),吩咐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除去懼怕之後,基甸的軍事天份開始展現出來。本來緊緊抓住300人的基甸現在敢把300人兵分三路,三面圍繞米甸營,網開一面。為什麼不分成四隊四面圍繞呢?這是故意給米甸人留逃跑的路,如果四面圍繞沒路跑,米甸人要是想拼命突圍脫困,基甸的300人一下就被秒殺,但是網開一面,米甸人就會拼命逃跑,完全無心戀戰,基甸和以色列人反倒有追擊的機會。基甸的武器裝備也很特別,號角、空瓶和火把,這些東西是之前遣散的31700人留下來的,基甸有什麼就用什麼,非常懂得充分利用手上僅有的資源。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基甸和300壯士手上根本沒有刀,有刀的是米甸大軍,但是基甸的戰術卻是要大家跟隨他一起吹角、呼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戰術講解完畢,各隊馬上分頭行動。
19到22節「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吶喊,使他們逃跑。三百人就吹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基甸掌握突襲米甸人的時機,他趁米甸人哨兵換哨不久之後發動夜襲,舊的哨兵下哨睡覺去了,新的哨兵剛上哨還沒熟悉夜晚黑暗的環境,可能還一邊打哈欠想睡覺,因為剛剛睡到一半被挖起來,這時候正是攻擊的好機會。基甸沒有用傳統的攻擊方式作戰,他打的是心理戰,基甸深知恐懼的威力,當他脫離恐懼之後,他就運用恐懼成為攻擊敵人的武器,讓敵人突然暴露在未知的恐懼中。古代沒有電燈,晚上完全是漆黑一片,就算有火把也只能照亮附近不遠的區域,遠一點就看不見了。在週遭一片黑暗的情況下,以色列大軍突然出現,到處都是以色列人的號角聲還有火把,米甸大軍一直害怕的基甸突然出現在他們眼前。米甸人按照火把的數量一算,以色列人不曉得有多少萬,而且這可能只是以色列大軍的先鋒,後面還有繼續馳援的部隊。聽到以色列人的吶喊和角聲,米甸全營開始亂竄,想辦法從營內逃命,當13萬5千人都想逃命的時候,整個軍營亂成一片。這13萬5千人是由許多不同種族、不同部落的人組成的,當大家亂成一片的時候,每個人都以為和我不一樣的就是以色列人,一遇到和我不一樣的人就拔刀出來拼命,結果這13萬5千大軍就一路自相殘殺逃命,想盡辦法要逃回家,先逃到河邊準備過河,過了河之後又拼命逃回他們原本出來的地方,一路上拼命逃命。上帝真的使基甸用300人戰勝13萬5千人,上帝第一次和基甸見面,呼召基甸成為士師拯救以色列人的話現在應驗了。
去年有一齣很紅的電視劇叫做蘭陵王,蘭陵王的歷史背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真的有蘭陵王高長恭這個人,他曾經打過一次類似基甸的戰役,叫做邙山之戰,在邙山之戰裡,蘭陵王帶領500人衝進敵人10萬大軍,一路過關斬將衝到洛陽城下,讓原本被打到快投降的洛陽守軍士氣大振,後來反敗為勝。不過蘭陵王衝到城下的時候,500人已經差不多死光光了,敵人的10萬大軍卻沒有減少多少,只是敵我雙方的氣勢晚全反轉過來。蘭陵王在邙山之戰之後聲名大噪,後來有人根據蘭陵王在邙山之戰的表現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入陣曲》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勇猛直到唐朝還不斷被人傳頌。當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的時候,就把《蘭陵王入陣曲》帶回日本,當成文化瑰寶保存到如今,反而後來《蘭陵王入陣曲》在中國失傳了。
蘭陵王並沒有真正帶領500人戰勝10萬大軍,但是有上帝同在的基甸卻帶領300人戰勝13萬5千大軍。基甸完成的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上帝竟然把不可能變成可以。沒有刀的基甸呼喊著:「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其實真正的刀在耶和華手裡,基甸除去懼怕懂得敬畏上帝、敬拜上帝的時候,上帝就讓基甸經歷不可能的勝利。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當我們像基甸一樣,因為環境困難感到懼怕、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要記得,基甸依靠的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這一位上帝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沒有改變,我們專心投靠祂,願祂透過環境在我們生命中作工,使我們生命成長,不再因為環境感到懼怕,反而因為確信上帝同在、因為敬畏上帝,可以一無所懼,在上帝的愛中真正得到自由釋放,在上帝的同在中經歷得勝。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