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新年快樂:今天我們要進入約翰福音第六章,第六章是從五餅二魚的神蹟開始,這個神蹟是四福音書裡,除了耶穌釘十字架死裡復活以外,四福音書唯一共同都記錄下來的神蹟。這個神蹟震撼了耶穌的門徒,讓他們對耶穌的認識更深一層,五餅二魚的神蹟後來也成為教會的代表記號。在教會受逼迫的年代,早期教會用「魚」當作暗號,做記號表示聚會的的地方,今天也有基督徒在車子後面貼上「魚」的記號,表明自己基督徒的身分,承認自己相信「耶穌是基督、上帝的兒子、我們的救主」。接下來我們來看經文:
約翰福音第六章1到4節「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第五章耶穌還在南方的耶路撒冷,第六章耶穌就回到北方的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一個內陸湖,它的另一個名字是提比哩亞海,因為在主後20年,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海西岸建造一座城市,以當時羅馬皇帝的名字提比哩亞,為新建成的城市命名,所以加利利海後來也叫做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海沿岸有許多城市,是第一世紀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區精華區,基尼烈、抹大拉、提比哩亞、迦百農、哥拉汛、伯賽大、加大拉這些城市都在加利利海沿岸,這些城市也是我們在福音書裡可以看見,耶穌和門徒時常活動的範圍。「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原文直接翻譯是「耶穌渡到加利利海較遠的海岸」,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加利利海西岸是他們主要居住區域,因此較遠的海岸就是加利利海東岸。當耶穌帶著門徒渡過加利利海的時候,有許多人出現來跟隨耶穌,約翰福音省略了耶穌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海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因為另外三本福音書裡有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地區教導人,行神蹟醫病趕鬼,甚至使死人復活,又差遣12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馬可福音6章30節「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等到門徒們回來,耶穌決定帶門徒到曠野沒有人的地方休息,因為這時候耶穌已經引起一陣旋風,很多人來找耶穌,耶穌和門徒忙得連吃飯都沒有時間。
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許多人跟隨耶穌」,表面上耶穌的傳道工作看起來很風光、很成功,群眾願意跟隨耶穌,可是約翰福音告訴我們這些人是「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才來跟隨耶穌,這些人不是因為聽了耶穌講的道,相信耶穌,願意順服聽從耶穌的話語,所以跟隨耶穌,像門徒一樣。願意聽耶穌的話跟隨耶穌,跟想看熱鬧、想得到好處跟著耶穌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人,耶穌要的是門徒,不是只想看熱鬧、佔便宜撈好處的人。我們在約翰福音第2章見過第二種人,2章23節「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24節卻說「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耶穌的門徒必須是相信、接受耶穌話語的人。不過隨著耶穌越來越出名,神蹟越行越多,只因著神蹟而來,卻不要耶穌話語的人也越來越多。
加利利海四圍山丘環繞,因此耶穌渡海以後,可以和門徒一起上山。約翰福音特別補充,「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除了告訴我們時間以外,逾越節也有神學上的意義。逾越節是以色列人紀念他們的祖先在埃及做奴隸受苦的時候,上帝差遣摩西拯救以色列人,上帝透過摩西在埃及降下十災,第十災是滅長子之災,埃及地一切頭生的,從法老的長子到牲畜頭生的,上帝都要擊殺,但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把羊的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這樣滅命的使者就不會進入塗了羊血的家裡殺滅頭生的,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紀念逾越節,所以直到現在,全世界以色列人還是每年慶祝逾越節,記念上帝在歷史中拯救他們。約翰福音一共三次清楚記載逾越節,目的是透過耶穌在逾越節的工作,讓我們看見耶穌如何實現逾越節真正的意義。第一次逾越節耶穌在耶路撒冷潔淨聖殿,耶穌要以他的身體為殿,透過他的死和復活,使上帝與人和好,重新建立上帝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第三次逾越節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第二次逾越節之前,耶穌行五餅二魚的神蹟,啟示他就是生命的糧,他要開啟並且完成新的出埃及,拯救人永遠脫離罪惡和死亡的挾制,成就摩西沒有辦法做成的永恆救恩。
約翰福音6章5到9節「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翰福音省略了前三卷福音書記載的一些細節。耶穌帶著門徒本來打算在曠野休息,可是附近的群眾看見了,就從各個城市跑出來,聚集到耶穌那裡。耶穌看見他們,起了憐憫的心,「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這些人是因為看見神蹟來的,但是耶穌還是憐憫他們,耶穌開口講道,教導眾人上帝國度的道理,讓人的生命因為有耶穌的話,可以產生改變。耶穌講的時間很長,講到差不多該吃晚餐了,耶穌「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翰福音第一章告訴我們腓力的家在伯賽大,伯賽大在加利利海東岸,也就是說腓力家在附近。耶穌問腓力:「從哪裡買餅?」經文告訴我們,其實耶穌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耶穌早就有答案胸有成竹,耶穌也知道腓力沒有答案,因為聚集的人群太多,遠遠超過門徒能負擔的數量,這個問題人靠自己解決不了,只有上帝大能的作為可以解決。
耶穌問腓力的目的是要「試驗」腓力,耶穌試驗腓力,不是期待腓力失敗,不是要看腓力出糗,乃是要讓腓力的信心得到成長的機會。信心成長從來不是只靠讀聖經禱告,讀經禱告會讓人信心成長,但是如果沒有適合的環境,成長有限。上帝為了讓人信心成長更加堅固,會刻意把人放在某些環境底下,讓人緊緊抓住上帝、依靠上帝,讓人在絕望中看見上帝的大能,讓人知道自己不可靠、自己的能力太有限,必須依靠全能的上帝,這是耶穌試驗腓力的目的。耶穌問了腓力,腓力很認真的想,腓力數學很好,一下子算出答案「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20兩銀子原文是200分錢,200分錢是多少?當時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分錢,一分錢可以養活一個工人全家人一天。20兩銀子200分錢相當於一個家庭8個月生活費,省一點甚至可以用更久。腓力的答案是,即使花費鉅資,也不夠當場每人吃一口,人實在太多了。耶穌問腓力:「從哪裡買?」耶穌講話常常超越物質層面,耶穌問供應的來源,腓力的思想卻停留在自然物質層面,好像尼哥底母和撒瑪利亞婦人和耶穌對話的時候一樣。腓力先想最近的市場在哪裡,再想要花多少錢,結果卡住,因為太多錢買不起,腓力回答一個絕望的答案,但是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
腓力回答不出來,另一個門徒安德烈來幫忙,眼前唯一能夠供應眾人的食物,只有一個孩子帶來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小魚乾,這是當時窮人的標準十物,可能是出門前媽媽為孩子預備的,孩子聽耶穌講道,願意把自己僅有的晚餐奉獻出來,於是安得烈帶孩子來見耶穌,只是安得烈也知道,這一點點食物絕對不夠大家吃,問題還是束手無策。雖然眼前問題還沒解決,可是安得烈無意間已經回答耶穌,這個問題人沒有辦法解決,可是人可以把自己現在有的帶到耶穌面前,耶穌悅納孩子透過安得烈帶來的五餅二魚,接下來耶穌要用創造天地的大能,完成人沒有辦法做的部分。
10到13節「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雖然只有孩子帶來的五餅二魚,但是耶穌吩咐門徒,叫群眾坐好準備開飯,馬可福音6章39到40節「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群眾人太多,需要先建立秩序,才方便分配食物。約翰福音記載人數「約有五千」,參考其他三卷福音書,五千人只計算成年男人,沒有計算婦女和孩童,如果加上婦女和孩童,總人數可能超過1萬,甚至超過2萬,難怪耶穌的門徒怎麼算都算不出怎麼供應這麼多人晚餐。眾人按照次序坐好,耶穌開始行神蹟,拿起餅祝謝,「祝謝」原文的意思是「感恩」,耶穌作謝飯禱告,向天父上帝獻上感恩,稱頌上帝豐富的供應。有一個猶太人常用的禱告詞這樣說,「主我們的神,宇宙的君王啊!祢使食物從地而出,是應當稱頌的!」禱告完了,耶穌開始分配食物,分給坐著的人,不管是餅還是魚,耶穌都照樣分配,「隨著他們所要的」,要多少給多少,慷慨給予眾人,雖然有1萬人、2萬人等著吃飯,耶穌的供應卻一點不缺,沒有一個人缺少食物。每個人都吃飽了,不但吃飽,而且還有剩下,不是剩下一點點,而是剩下可以裝滿12個大籃子的食物,剩下的零碎比原先孩子提供的五餅二魚更多出許多。耶穌輕鬆解決了人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耶穌的供應充足、豐盛有餘,但是對於剩下的零碎,耶穌卻不許浪費,吩咐門徒把剩下的食物收拾起來,表示我們不可浪費上帝的恩典。12籃食物對等耶穌12使徒,也對等以色列12支派,12籃剩餘表示耶穌的供應豐富到一個程度,連剩下的零碎都足以供應以色列12支派的需要。在舊約聖經裡,耶和華上帝豐富供應以色列百姓需要,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沒有食物吃的時候,上帝從天降下嗎哪,以色列人在曠野吃嗎哪吃了40年,直到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吃當地土產的日子。40年的時間,上帝從來沒有忘記無中生有,供應以色列人食物,餵飽以色列人,現在耶穌如同舊約時代耶和華上帝一樣,豐富供應百姓需要,不但豐富供應上帝百姓肉體的需要,更要豐富供應上帝百姓屬靈的需要,耶穌來要帶給人極豐富的恩典。
14到15節「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耶穌五餅二魚的神蹟引起群眾高昂的情緒,眾人認為耶穌就是上帝透過摩西,在耶穌前一千多年預言要來的先知,申命記18章18到19節「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這是上帝吩咐摩西,也要摩西告訴以色列人的話,群眾藉著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1、2萬人這麼大的神蹟,承認耶穌就是上帝差派來的彌賽亞,群眾正確判斷出耶穌的身分,然而在正確認出耶穌身份之後,群眾立刻落入另一個危機,就是對耶穌彌賽亞救世主身分的意義理解錯誤。群眾期盼耶穌像摩西一樣,摩西曾經被上帝使用,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脫離奴隸的身分和生活,群眾盼望耶穌成為像摩西的拯救者,拯救以色列人的後代猶太人,脫離當時統治他們的羅馬帝國,獨立建國,耶穌可以做新以色列王。簡單的說,群眾想推耶穌作領袖,帶領他們革命造反,以軍事和政治手段,建立一個獨立的新國家。
如果要搞革命,有一個像耶穌這樣的領袖等於無敵,耶穌可以用神蹟醫好一切的疾病,耶穌可以在曠野沒有食物的地方,變出充足的食物,如果耶穌用這個能力組織軍隊,一支不缺糧食又不會受傷死亡的軍隊,誰能戰勝?因此吃過耶穌食物的眾人,決定為耶穌黃袍加身,不管耶穌願意不願意,一定要強逼耶穌作王搞革命,至於剛剛吃飽飯的五千成年男人,就是現成的軍隊,可以組成游擊隊,和羅馬人打仗,每個人都樂意為了成就霸業奉獻生命。主前167年祭司馬他提亞帶領家族,就是這樣對抗當時統治猶太人的政府,推翻他們建立屬於猶太人的王朝,只是130年後,王朝壽終正寢,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猶太人又被新的政府羅馬帝國統治。吃了五餅二魚的群眾,打算強逼耶穌作王,即使用暴力也要推耶穌登上王位,但是群眾誤解耶穌彌賽亞的身分,不曉得耶穌天國君王身分的真正意義。耶穌的國度不是這世界的國度,耶穌國度的得勝,不是靠軍事革命或政治鬥爭,乃是藉著釘十字架受死和復活,永遠打敗罪惡和死亡,永遠打敗魔鬼,不是像從前一樣,雖然取得一時的成功,但是一百年、幾百年以後,滅亡歸於無有,又要重新再來一次失敗循環。
耶穌面對群眾的試探,不走十字架道路作王的試探,決定離開群眾,甚至離開門徒,獨自退到山上,馬可福音6章45到46節「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耶穌正確認識天父上帝給他的使命,耶穌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分,耶穌是門徒的主,門徒必須跟隨耶穌,不是耶穌必須跟隨門徒,相信耶穌成為耶穌門徒的人,必須記得耶穌才是主,門徒必須按照耶穌的啟示來認識耶穌、親近耶穌。我們不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強逼耶穌,硬要把耶穌捏成我們喜歡的樣子,耶穌不是這樣的耶穌,耶穌是主動使人重生、賜人生命活水、醫治人、賜人永恆食物、永恆生命的那一位,我們必須謙卑領受。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