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創世記22章3到10節。這段經文是亞伯拉罕一生最困難的考驗,也是亞伯拉罕對上帝最高的順服和奉獻,是亞伯拉罕對上帝信心的高峰。22章1到2節「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世記22章3節「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亞伯拉罕清楚領受上帝的命令,知道上帝要他帶著以撒前往摩利亞地,在那裡把以撒獻為燔祭。亞伯拉罕沒有向上帝提出任何異議,亞伯拉罕沒有質疑上帝,沒有跟上帝討價還價。他願意順服上帝,把自己最寶貴的兒子以撒獻給上帝。雖然亞伯拉罕不知道上帝計畫的全貌,但是經過多年與上帝同行的經驗,年老的亞伯拉罕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知道上帝的話語必不落空。他相信儘管上帝要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上帝仍然能夠透過以撒使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亞伯拉罕領受上帝的命令以後,接著做了五件事。第一、「清早起來」。第二、「備上驢」。第三、「帶著兩個僕人」。第四、帶著「他兒子以撒」。第五、「劈好了燔祭的柴」。創世記21章和22章都提到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兩次都不是令人感到愉快的經歷。在創世記21章,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打發夏甲和以實瑪利離開他。在創世記22章,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是要把以撒獻為燔祭。亞伯拉罕兩次清早起來,都是與失去兒子有關。
22章3到10節記載亞伯拉罕對上帝話語的回應,重點集中在亞伯拉罕外在的行為,沒有記載亞伯拉罕內心的感受。不過我們可以知道,對亞伯拉罕來說,要親手殺死愛子以撒,把以撒獻為燔祭肯定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亞伯拉罕卻還是選擇立刻順服上帝的命令,立刻遵照上帝的話語去做。亞伯拉罕清早起來以後,親自做好一切出發前的預備。從亞伯拉罕預備的順序來看,我們可以看見亞伯拉罕心裡是捨不得以撒的。亞伯拉罕準備好驢子以後,先去帶兩個僕人,而不是先帶他兒子以撒。亞伯拉罕直到最後一刻,才叫兒子以撒出來。亞伯拉罕叫以撒出來以後,沒有立刻出發,反而又找事做,去劈燒燔祭的柴。然而亞伯拉罕不只是在劈柴,更是劈他自己的心。在亞伯拉罕的行動中,我們看見亞伯拉罕沒有跟撒拉商量,沒有把上帝的命令告訴任何人,連以撒本人也不知道亞伯拉罕要做什麼。大家頂多知道,上帝要亞伯拉罕帶著以撒去獻祭。在上帝的考驗中,亞伯拉罕沒有辦法把他心裡的苦告訴人任何人,連妻子撒拉、兒子以撒都不能說。如果其他人知道亞伯拉罕要殺以撒,一定會認為亞伯拉罕瘋了,盡全力阻止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只能自己一個人面對上帝的考驗。亞伯拉罕做完一切準備以後,「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創世記22章4到5節「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看見那地方。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創世記省略亞伯拉罕前兩天的路程,時間直接來到第三日。亞伯拉罕從別是巴來到摩利亞地,也就是耶路撒冷聖殿山附近。三日的行程讓亞伯拉罕有充足的時間思想,思考上帝的命令和上帝的應許。因此亞伯拉罕獻以撒,不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經過長時間考慮,然後下定決心付出一切代價,順服上帝的話語,按照上帝的話語去做。三日的路程和將來亞伯拉罕的子孫出埃及形成對比。在出埃及記3章,上帝呼召摩西的時候告訴摩西:「你和以色列的長老要去見埃及王,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神遇見了我們,現在求你容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為要祭祀耶和華我們的神。」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因是上帝要他們在曠野走三天的路程,然後獻祭給上帝。第三日亞伯拉罕來到摩利亞地,「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看見那地方」。上帝讓亞伯拉罕知道該在哪一座山上獻祭,亞伯拉罕知道他獻上以撒的時刻近了。
「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最後一段路,亞伯拉罕不讓僕人繼續跟著,免得他們阻止自己獻上以撒。僕人們只知道主人亞伯拉罕要帶著小主人以撒,兩個人去敬拜上帝,拜完以後亞伯拉罕和以撒兩個人就會回來,於是兩個僕人和驢子在原地等候。亞伯拉罕稱呼以撒為童子,這讓我們知道以撒是一個青少年,不是一個幼兒。亞伯拉罕知道以撒將要死在山上,但也知道以撒將繼承上帝與亞伯拉罕之約,以撒的後裔將成為大國。亞伯拉罕不知道這兩件看為互相矛盾的事要如何調和,但是亞伯拉罕知道一件事,上帝所說的一切話都必定成就。希伯來書11章17到19節告訴我們,「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羅馬書4章17節「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亞伯拉罕知道以撒被獻為燔祭必定會死,但亞伯拉罕相信上帝的應許,因此以撒必定要活。亞伯拉罕和撒拉年老的時候,上帝使他們已經失去生育能力的身體從死裡復活,亞伯拉罕才能和撒拉生下以撒。亞伯拉罕認識到上帝有使人從死裡復活的能力。以撒既然是上帝所賞賜的,上帝也有權柄收回去。但是按照上帝的應許,上帝必定會再讓以撒活過來,這是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被獻為燔祭死去的以撒必定能夠從死裡復活,活著與亞伯拉罕再一同回來。
創世記22章6到8節「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亞伯拉罕和以撒兩父子離開僕人,兩人獨自前往獻祭之地。因為驢子也被留在原地,所以以撒需要代替驢子,成為背負燒燔祭木材的人。我們之前講過,以撒被獻祭預表將來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成為使上帝與罪人和好的祭物。因此以撒背負木柴的經歷,也預表主耶穌要親自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到各各他被釘上他所背負的十字架。以撒背著木柴,亞伯拉罕拿著火種和刀,「於是二人同行」。對亞伯拉罕來說,這段路也是一條苦路,亞伯拉罕心中的痛苦只有上帝和他自己知道。在父子二人同行的路程中,經文刻意讓亞伯拉罕保持沉默,顯現亞伯拉罕內心的沉重。
以撒不知道自己就是要獻給上帝的祭物,他見父親路上一直不說話,就「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對亞伯拉罕來說,平常以撒呼喚父親,這是帶給亞伯拉罕歡樂的聲音。然而現在這個時刻,以撒的呼喚只會讓亞伯拉罕心情更加沉重。亞伯拉罕回答以撒:「我兒,我在這裡。」這是創世記22章,亞伯拉罕第二次回答我在這裡。第一次是上帝呼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回答我在這裡,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祭。以撒不能體會亞伯拉罕的心情,但是以撒發現一件怪事。「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以撒知道爸爸要帶他去獻祭給上帝,以撒也知道獻祭要用羊羔,所以以撒提出這個問題。亞伯拉罕沒有清楚回答這個問題,他給以撒一個模糊的答案。「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亞伯拉罕知道以撒就是上帝要的燔祭,但是他的回答在不知不覺中透露出上帝奇妙的預備。上帝將使亞伯拉罕的預言成真,預備一頭公羊代替以撒,藉此拯救以撒的性命。以撒接受了父親亞伯拉罕的回答,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他相信父親所說的,「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
創世記22章9到10節「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亞伯拉罕和以撒來到「神所指示的地方」,也就是後來聖殿所在之地。亞伯拉罕在那裡做了五件事。首先是「在那裡築壇」。這不是亞伯拉罕第一次在應許之地築壇,先前他在示劍摩利橡樹以及伯特利和艾中間,還有希伯崙幔利的橡樹三個地方都築過壇。亞伯拉罕築壇都是要敬拜上帝,但是在摩利亞山,亞伯拉罕必須獻上的是應許之子以撒。第二件事是「把柴擺好」。第三件事是「捆綁他的兒子以撒」。以撒這時候知道自己就是要被獻為燔祭的羊羔。以撒當時是青少年,正值身強力壯。若以撒不願意順服反抗逃跑,年老亞伯拉罕沒有能力制服以撒、綑綁以撒。可是以撒沒有這樣做,以撒沒有抗議、沒有求救、沒有埋怨、沒有反抗。他甘願順服上帝的命令,成為燔祭獻給上帝。以撒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他以沉默順服顯出他對上帝的信心。第四件事是把綁好的以撒,「放在壇的柴上」。第五件事是「伸手拿刀」。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亞伯拉罕沒有猶豫,決定按照上帝的命令,把他的愛子以撒獻給上帝作為燔祭。
就在這個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在最後關頭,上帝出手阻止亞伯拉罕,不准亞伯拉罕下手殺以撒。上帝預備一隻公羊代替以撒,給亞伯拉罕獻為燔祭。上帝又對亞伯拉罕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上帝已經看見亞伯拉罕的決心,透過亞伯拉罕的決心,上帝看見亞伯拉罕的信心。亞伯拉罕對上帝絕對的信心透過他的行為顯露出來,並且從此可以流傳後世。在上帝的計畫裡,上帝沒有要亞伯拉罕殺死以撒,上帝也不准任何人從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例子,以人命為祭獻給上帝。上帝要我們從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例子學習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亞伯拉罕願意把最寶貴的獻給上帝。內在的信心必定會從外在的行為顯露出來。雅各書2章20到23節「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死的信心不能救人。我們不是靠行為稱義,但是一個因信稱義的人不會沒有與信心相對應的行為。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聲音檔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d4V2A-5-w&list=PLDnM0_a6tKIerBEo_g_MnI38icVHiM3xe&index=43&t=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