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路得記,上個禮拜我們講到拿俄米的先生和兩個小孩都死了,留下拿俄米和兩個媳婦俄珥巴、路得三個寡婦。拿俄米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上帝眷顧以色列百姓,賜糧食給以色列解決饑荒,就決定離開摩押返回故鄉猶大伯利恆,在返鄉的路上,拿俄米勸兩個跟隨她的媳婦各自回娘家,以上帝的名祝福兩個媳婦在新夫家找到幸福,當拿俄米和俄珥巴、路得親嘴告別的時候,三個寡婦都放聲而哭,只是兩個媳婦都捨不得婆婆拿俄米,不願意回娘家。可是拿俄米堅持不要媳婦們再跟著她,要她們趁著還年輕,回娘家再嫁人,因為跟著拿俄米只會吃苦,沒有機會再嫁人,拿俄米自認是一個被上帝攻擊而失去一切的不祥之人,勸俄珥巴和路得不要再跟著她。
路得記1章14到18節「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他了。」聽完婆婆的話,兩個媳婦又放聲而哭,不過兩個人哭的原因不一樣,俄珥巴聽了拿俄米的勸告,決定回娘家展開新生活,從此離開拿俄米,很可能一輩子不會再相見,所以俄珥巴留下傷感分離的眼淚。路得卻不一樣,路得聽了拿俄米的話,還是捨不得拿俄米,她不願意離開拿俄米,所以留下難過傷心的眼淚。俄珥巴哭完以後和婆婆親嘴道別,因為她知道拿俄米的分析有道理,如果她感情用事,被一時的情緒沖昏頭不記代價跟隨拿俄米到底,她很可能會犧牲掉將來幾十年的幸福,從現實利益考慮,在自己的家鄉摩押過正常生活,的確遠勝過跟隨拿俄米冒險,在家鄉有爸爸、媽媽,有親戚、鄰居、朋友可以成為她的支持體系,但是離開摩押去到以色列,就什麼都沒有了。俄珥巴不是小孩子了,她曉得這層道理,所以恢復理性,流著眼淚也要和婆婆道別。
路得卻選擇和俄珥巴相反的道路,路德也不是小孩子,拿俄米的道理和俄珥巴的考量她都明白,但是路得選擇留下,繼續跟隨拿俄米不願意離開回娘家。經文告訴我們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捨不得」在聖經原文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緊緊抓住」,路得緊緊抓住拿俄米,不要和拿俄米分開,在路得的緊緊抓住裡面具有強烈的忠誠,和深厚的感情,創世記2章24節用這個字描述夫妻之間的關係「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撒母耳記下20章2節「於是以色列人都離開大衛,跟隨比基利的兒子示巴。但猶大人從約但河直到耶路撒冷,都『緊緊跟隨』他們的王。」路得「捨不得」拿俄米這種「緊緊抓住」的關係當中,包含一種抉擇,決定離開在一個團體中的參與關係,加入另一個關係,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以色列人「離開」大衛,但是猶大人「緊緊跟隨」大衛王。對路得來說也是一樣,路得選擇要「緊緊跟隨」拿俄米,意思就是她必須選擇不回去投靠娘家,選擇放棄自己的故鄉摩押。路得雖然捨不得拿俄米,「緊緊抓住」拿俄米,拿俄米還是勸路得,回去吧,像妳嫂嫂一樣,回到本國和所拜的神那裡。本國是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所拜的神是自己的文化、從小長大認識的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出生的民族文化,每個人也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當中成長,在很大的程度上,民族文化塑造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拿俄米用民族文化當做理由,勸路得像俄珥巴一樣回摩押娘家,路得現在面臨關鍵的決擇,她要選擇效忠自己的民族文化,還是為了永遠跟隨拿俄米離棄故鄉摩押、放棄自己的民族身分、放棄自己的文化,甚至是信仰,摩押人的人是基抹,不是耶和華。3千多年前的路得面臨世世代代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面對的選擇。
有一次主耶穌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到耶穌面前來,對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經過一段對話以後,主耶穌對她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個人是個有錢人,他一聽到耶穌的話馬上變臉,不要永生就憂憂愁愁的走了,接著耶穌對身邊的門徒們說:「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們聽了耶穌的話覺得很希奇,對耶穌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就看著門徒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這時候彼得回了主耶穌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之前來求永生的人捨不得錢財,寧願失去得到永生的機會,也不願意失去財產,可是彼得和其他門徒,為了跟隨耶穌,已經都放下一切,專心跟隨耶穌,彼得提醒主耶穌門徒們付上代價跟隨主走,主耶穌聽到彼得的回應,慷慨地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每一個為了緊緊抓住主而做出選擇的人,主都應許今世得百倍、來世得永生,但是主同樣說出跟隨他的代價是「並且要受逼迫」,主也提醒彼得和其他門徒,「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面對拿俄米的勸告,路得展現自己跟隨到底的決心,路得回答婆婆拿俄米第一句話是「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最後一句話是「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路得已經下了「死就死吧」的決心,要跟隨拿俄米回猶大伯利恆,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她。路得的決心不只是空口說白話,她知道自己要付出的代價,路得說:「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不只路程上在一起,不只活著的時候在一起,路得還說:「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路得決定跟隨到一個程度,就算拿俄米回猶大伯利恆一段時間以後死了、不在了,路得也不會重新回到摩押,回去過原本的生活,路得已經決定這輩子完全和拿俄米在一起,連死都要在一起,拿俄米的墳墓就是路得的墳墓,路得不會再落葉歸根回到摩押。這是極大的代價,是貧窮一無所有的寡婦路得能付出的最高代價,一輩子的時間,為什麼路得要付這麼高的代價,犧牲一切跟隨拿俄米走?路得的回答是「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這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她已經選擇跟隨耶和華上帝,不再跟隨摩押的神基抹,路得向上帝表達忠誠,也向婆婆拿俄米表達忠誠,為了跟隨上帝的緣故,路得可以放下一切。
在約書亞記裡,保護以色列兩個探子的耶利哥人妓女喇合也做出同樣的決定,不過那時候喇合很大的動機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在列王記下,長大麻瘋的亞蘭國將軍乃縵被上帝醫治以後,知道普天下除了耶和華以外再沒有神,所以決定歸信耶和華上帝。在創世記裡,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要亞伯蘭往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去,亞伯蘭順服上帝的呼召,帶著上帝的應許,帶著太太撒萊,帶著僕人、牛、羊和其他財產,前往應許之地寄居。比起喇合、乃縵,甚至亞伯蘭,路得什麼眼前的好處也沒有,沒有救命、沒有醫治、沒有財產、沒有上帝的應許,路得犧牲自己可能再嫁得到幸福的機會,在她眼前的只有舉目無親和陌生的新環境,如果伯利恆人不接受她這個摩押人,她將會一輩子活在孤單和被排擠中,但是路得還是選擇拿俄米和拿俄米的上帝。路得記為什麼能夠成為聖經66卷之一?不只是為了記載大衛的家譜,更重要的是,一無所有的外邦小女子路得竟然有超越喇合、乃縵,甚至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信心。拿俄米聽見路得的回答,知道路得的決心,就安靜不再說話,任憑路得跟著她回伯利恆。
路得記1章19到21節「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他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拿俄米和路得兩個人一起走到伯利恆,進了伯利恆城城門,本來兩個女人走進城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照常理來說根本不會有人注意,但是拿俄米和路得兩個人走進城門,卻引起全城的注意,「合城的人就都驚訝」,這種驚訝是帶著歡樂的驚喜,伯利恆城的婦女立刻歡樂地往來傳報好消息,拿俄米回來了,上帝讓拿俄米和路得的歸回成為一件大喜事。這種驚嘆的喜悅在新約裡也可以看見,使徒行傳12章記載希律王下手殺了使徒雅各,又抓了使徒彼得關在監牢裡,派士兵嚴加看管,準備逾越節之後執行死刑,那時候教會為彼得迫切禱告,上帝派天使從監牢裡帶領彼得出來到街上,彼得本來以為這不是真的,是看見異象,直到離開監獄走過一條街,彼得才醒悟過來是真的,後來彼得到馬可家,馬可家裡有一些人在聚會禱告,使徒行傳12章13、14節「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羅大聽見彼得的聲音又驚又喜,連開門都忘記了。更類似的驚喜在路加福音15章,15章記載主耶穌講三個比喻,描述罪人悔改得救帶來的歡樂,第一個比喻是有人有一百隻羊丟了一隻,撇下99隻羊在曠野,去找那一隻迷失的羊回來,路加福音15章5到6節「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第二個比喻講一個女人十塊錢掉了一塊,就點燈打掃屋子仔細地找,15章9節「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這種歡喜是失而復得的驚喜,主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對伯利恆城的人來說,拿俄米回來就像浪子回頭、失而復得,全城的人都因此驚訝歡喜。當眾人正在歡喜拿俄米回家的時候,拿俄米卻在這個時候大爆發,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回到故鄉,拿俄米第一句話就是把她多年的痛苦一口氣宣洩出來,拿俄米為自己改名,因為她的生命充滿痛苦,而不是充滿甜美,更糟糕的是,這些痛苦是那位全能上帝造成的。拿俄米離開家鄉的時候跟著丈夫,帶著兩個孩子,上帝雖然帶她回故鄉,但是現在另外三個人都不在了,拿俄米說:「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其實拿俄米不是空空地回來,身邊還跟著一個愛她的媳婦路得,不過拿俄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看不見上帝的恩典和安排,路得在旁邊也安靜不說話。拿俄米回家了,家是讓人可以放心宣洩情感的地方,拿俄米和同胞在一起,把平常埋在自己心裡沒有講出來的話都講出來了,對正在受苦的人來說,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也是一種得安慰、得醫治的方式。拿俄米雖然知道是上帝使她受苦,但是她似乎不知道自己受苦的原因,當以色列遭遇饑荒的時候,以利米勒沒有和留在故鄉的同胞一起悔改歸正,反而帶著妻兒投靠摩押地,想要躲避上帝的審判,但是躲避饑荒審判的人死了,留在伯利恆悔改的人卻活下來歡喜迎接拿俄米回家。
路得記1章22節「拿俄米和他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路得雖然下定決心跟隨拿俄米回猶大伯利恆,但是在當地人眼中,路得還是一個摩押女子,是和拿俄米一起回來,拿俄米的媳婦,路得必須面對她是一個外地人、外族人的現實情況。雖然現實環境不好,但是路得記第一章最後一句話卻隱藏上帝的恩典,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伯利恆的時間,「正是」農作物大麥收成的時候,她們剛剛好、恰巧趕上收割大麥的時候,收割大麥是什麼時候呢?是以色列向上帝獻上初熟莊稼的時候,利未記23章10到11節「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為了躲避饑荒逃到摩押去的拿俄米,回來的時候卻是開始收穫農作物,奉獻給上帝的時候,並且差不多兩個禮拜以後,以色列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也要開始收割。拿俄米和路得剛好挑到一個即將充滿糧食的時間回到伯利恆,其實不是剛好,是上帝的手在背後安排帶領,面對不可知的未來,靠的不是人自己機關算盡,而是靠那位樂意施恩憐憫人的上帝,上帝美好的新工作將要在拿俄米、路得生命的苦澀和絕望中展開。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