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開始講但以理書。但以理書的人類主角但以理,在一生中經歷世界上的國家政權不斷更替、改朝換代。但以理從猶大國到新巴比倫帝國,見證了猶大國的衰亡和新巴比倫帝國的興起。又從新巴比倫國到波斯帝國,見證新巴比倫帝國諸位君王更替,國家從強盛到衰弱,再到滅亡。但以理看見新的帝國雖然取而代之,卻進入同樣的循環,人的國只是換個名字換個王,本質上卻沒有改變。上帝透過但以理的一生,彰顯一個重要的真理,就是「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人間國度有結束的一天,帝國、朝代更替的最後結果,是上帝的永恆國度來到。「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
但以理書1章1到2節「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但以理書第一個出現的人名叫做約雅敬,約雅敬是南國猶大的王。約雅敬作王的時候,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帝國消滅,亡國超過一百年。北國滅亡以後,南國先後由希西家、瑪拿西、亞們、約西亞、約哈斯五位王統治,接著才是約雅敬。這六位王裡面,除了希西家和約西亞以外,其餘四位都是不敬畏上帝的壞王。特別是瑪拿西,作王五十五年。在瑪拿西作王的時候,猶大國迅速敗壞,全國人民瘋狂背叛上帝拜偶像,連上帝的聖殿裡面都充滿偶像。到約西亞作王的時候,整個猶大國裡甚至找不到完整的摩西律法。一直要到約西亞王18年,修理聖殿的時候,大祭司才從聖殿裡找到律法書,上帝百姓才知道,他們已經背叛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約西亞王帶領全國悔改,在全國推行宗教復興運動,重新與上帝立約,猶大全國靈性大復興。在約西亞王推動宗教改革、靈性復興的年代,但以理出生並且成長。只可惜好景不常,約西亞王31年的時候,約西亞帶兵出去和埃及法老尼哥打仗,結果約西亞王戰死沙場。本來這場仗不關約西亞的事,埃及法老出兵,是要幫助當時快滅亡的亞述,抵擋新興的新巴比倫帝國侵略。約西亞不喜歡亞述,所以出兵阻擋埃及幫助亞述,結果戰死沙場。約西亞死了以後,猶大國再也沒有敬畏上帝的王,直到滅國為止。
約西亞在主前609年戰死沙場,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被立為王。三個月以後,埃及法老尼哥廢了約哈斯,改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作王。約雅敬不敬畏上帝,不聽從先知的話,向民間抽重稅進貢給埃及法老,又為自己蓋豪華的新王宮享受,蓋了以後又不付工人錢。上帝差派先知責備約雅敬,約雅敬燒了先知耶利米的書,又殺死奉上帝之名說話的烏利亞。在約西亞王戰死到約雅敬王三年,主前609年到605年這短短幾年裡,中東國際情勢產生巨大轉變。新的國際強權興起,新巴比倫帝國打敗亞述和埃及,亞述帝國成為歷史,埃及軍隊不敢再踏進亞洲。尼布甲尼撒登基成為巴比倫王,揮軍席捲整個中東。約雅敬作王第三年,主前605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擄走猶大王約雅敬,以及國家的貴族精英份子,連聖殿裡敬拜上帝使用的器皿,都被尼布甲尼撒拿走一部分,當作戰利品帶回巴比倫,放在巴比倫偶像的廟裡。但以理書的人類主角但以理,以及我們很快會看見的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就是在這次事件裡成為俘虜,被尼布甲尼撒從猶大國帶回巴比倫。從人的角度來看,以色列的上帝好像敗給了巴比倫的偶像,以色列的上帝好像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百姓,好像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擁有可以勝過上帝的軍事力量,上帝連自己的聖殿都保不住。
在但以理書1章1到2節,聖經原文使用「巴別王」和「示拿地」,稱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巴比倫的土地。巴別王和示拿地是聖經創世記裡的典故,洪水以後人類第一次團結起來,集體反叛上帝,就是在示拿地。他們在示拿地建造巴別塔,要高舉自己的名與上帝為敵。後來上帝在那裡變亂人的口音,讓人彼此語言不通,只好停止建造巴別塔的工程。雖然創世記的反叛成為歷史,但是人類團結起來反叛上帝的精神和行動,卻沒有從歷史消失。新一代的巴別王再次出現在示拿地,甚至他帶領帝國打敗上帝子民,擄走上帝百姓,連聖殿裡的器皿都成為這位新巴別王的戰利品。然而但以理書告訴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巴比倫王和背後的偶像厲害,實際上主動者卻不是他們,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真正的主動者是上帝自己。上帝主動審判背道毀約的猶大,主動把猶大國、猶大王,甚至是聖殿裡一部分的器皿,交給尼布甲尼撒,帶回巴比倫。上帝給了,尼布甲尼撒才能拿,上帝給幾分、一部分,尼布甲尼撒就不能全拿。真正有能力是「主」,只有主上帝擁有真正的所有權,只有主上帝可以掌管一切。真正的能力和主權,不是在人間帝王或者偶像假神身上。但以理書從一開始,就要上帝百姓面對一個重要問題,上帝的主權和國度在不承認上帝的世界裡,怎樣可以彰顯出來。上帝百姓被敵對上帝的國度擄走,在反叛上帝的世界裡,如何面對上帝與偶像之間對立的張力。換成新約的用語來說,就是教會和基督徒,如何可以在世界生活卻不屬於世界,看見上帝如何在人的國中掌權。
但以理書1章3到7節「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毘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尼布甲尼撒把猶大國的統治階層,都抓到巴比倫當人質,讓猶大國不敢叛變。不只如此,尼布甲尼撒更進一步,挑選年輕一代的精英份子,要他們接受巴比倫的教育,從骨子裡被同化成為巴比倫人,讓新一代的以色列精英份子,從此以後不會再起反叛巴比倫的意念。這是相當高明的策略,是從文化上徹底洗腦,改變一個民族的國家認同,兩千六百年前尼布甲尼撒就曉得要這樣做了。
尼布甲尼撒用很嚴格的標準,挑選要進行文化改造的對象。第一個標準是以色列人的宗室與貴冑,這些人是以色列上層社會的精英,有責任帶領整個國家遵守與上帝的約。有人認為他們是希西家王的後裔,因為以賽亞書39章5到7節預言,「以賽亞對希西家說:你要聽萬軍之耶和華的話: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並且從你本身所生的眾子,其中必有被擄去、在巴比倫王宮裡當太監的。」第二個條件是年少,要20歲以下,可能15歲上下。第三個條件是沒有殘疾,要有完美的身體。沒有殘疾這個標準,我們可以在舊約聖經獻祭制度裡找到。上帝要求獻給祂的祭物,必須要沒有殘疾。現在巴比倫王以獻祭的標準,挑選人歸給自己,還有巴比倫的偶像。第四個條件是相貌俊美,按照當時的標準,就是肌肉發達,頭髮鬍鬚濃密。再來是「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就是又要聰明,又要好學,並且已經學業有成。簡單的說,尼布甲尼撒挑人,就是要出身背景好、年輕、身體沒有缺陷、身強體壯、聰明又有學問,通過這幾個標準,才「足能侍立在王宮裡」,服事巴比倫王。
通過嚴格的篩選以後,這些人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考驗,才有機會真正站在尼布甲尼撒面前。他們必須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語言,在學習文字語言的過程中,他們必定要接觸,並且學習巴比倫的宗教和文化。學習的程度不是只學皮毛,而是必須精通到可以成為國王顧問的程度。透過這個方式,異教世俗文化進入上帝百姓當中。本來上帝百姓年輕一代中最優秀的,應該栽培作先知、栽培作祭司、栽培作上帝國度棟樑的,被洗腦摧殘成為巴比倫的術士。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都必須學習巴比倫人觀兆和解夢的方法,精通這些方法,甚至拿到第一名的成績。除了思想教育以外,尼布甲尼撒還有另外一招殺手鐧,每天賜給這些年輕人「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用最好的物質享受,糜爛敗壞年輕一代的上帝百姓,讓他們從吃飯、從每天的生活方式開始,徹底巴比倫化、徹底世俗化,從頭到腳成為一個真正的巴比倫人。這是很可怕、很難防禦的潛移默化,不要說對年輕人,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堅定的心志,也很難抵抗。有一位聖經學者這樣評論尼布甲尼撒這一招,「那些老式的猶太飲食規範要被拋棄─連同先祖的所有其他風俗和習慣。他們與自己的百姓相連的最後一線要被切斷─這就是規定飲食的初衷。」尼布甲尼撒要從根本切斷上帝百姓與上帝的一切關聯。這樣的學習要維持三年,三年以後尼布甲尼撒要考試,根據成績決定這些年輕人的未來。
這些經過嚴格篩選,進入三年思想改造,以及物質誘惑的年輕人,還要面臨一個關卡,就是改名。這時候我們看見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的名字出現了,他們是以色列人猶大族被選上的人,都是年輕一代最優秀的精英份子。但以理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審判者,哈拿尼亞意思是耶和華是仁慈的,米沙利意思是誰像耶和華、誰是耶和華的樣式,亞撒利雅意思是耶和華幫助。但以理、哈拿尼亞、米沙利、亞撒利雅四個人的名字都與上帝有關,他們的名字都是尊崇上帝。每次只要有人叫他們的名字,他們就會聯想到名字的意思,聯想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尼布甲尼撒不要他們再與耶和華上帝有關,所以透過太監長為他們改名。伯提沙撒意思是願彼勒保守他的性命,彼勒是巴比倫人的主神。沙得拉意思是阿庫的命令,阿庫是月神。米煞意思是他是阿庫的樣式。亞伯尼歌意思是尼波的僕人,尼波是巴比倫智慧和農業之神。透過改名,尼布甲尼撒要他們和從前的神一刀兩斷,從此改換身分不再事奉耶和華,乃是要事奉巴比倫的神。上帝是我的審判者變成願彼勒保守他的性命,耶和華是仁慈的變成阿庫的命令,誰是耶和華的樣式變成阿庫的樣式,耶和華幫助變成尼波的僕人。
但以理書1章8節「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面對國家打敗仗,自己成為敵人的俘虜,但以理和三個朋友沒有選擇或者拒絕的權力,他們只能默默被動地接受。面對太監長挑中他們,要他們改學巴比倫文字語言,放棄原來的名字和身分認同,改名成為一個巴比倫人。但以理和三個朋友沒有選擇或者拒絕的權力,他們只能默默被動地接受。但是對於用自己的嘴巴吃飯這件事,但以理和三個朋友決定採取反抗,立志不玷汙自己。他們決定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守住自己向上帝的忠心,不願意被世俗的潮流沖走。為了上帝,但以理和三個朋友要保持聖潔,不願意再被玷汙。關於玷汙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王的食物裡有利未記禁止以色列人吃的食物。第二個是王的膳和酒,通常獻過祭給巴比倫的偶像,但以理和三個朋友拒絕吃王的膳和酒,表明自己拒絕參與敬拜巴比倫的偶像,拒絕接受巴比倫的偶像。雖然被擄,被迫學習異教文化和改名,但以理和三個朋友還是繼續堅持,要敬拜以色列的上帝。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可能因為這個堅持,被尼布甲拿撒處死,但是這幾個15歲左右的年輕人,就是有這個決心,就算死也不放棄上帝。事實上,在但以理這樣做幾百年以後,許多猶太人因為不肯吃上帝不准他們吃的食物,被當時統治猶太人的外邦君王殺死。但是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意違背上帝的律法。
被擄的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立定心志,為了遵守上帝的話語,寧願違背尼布甲尼撒王的命令,不吃王的膳食和酒,免得玷汙自己。但以理和三友決定冒險,勇敢「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這是一次危險的行動,如果太監長怕事或者生氣,直接把事情上報給尼布甲拿撒。照尼布甲拿撒的脾氣,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只有死路一條,但是上帝為這四個願意在被擄的環境中,仍然向祂忠心的年輕人,預備足夠的恩典。下次我們再繼續講,太監長怎麼回應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四個年輕人的請求。其實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的處境,基督徒在世上也常常遇到,我們也有很多事不能自己決定,只能被動接受。我們也在世俗的潮流中被沖來沖去,在壓力下必須選擇,到底我要繼續向上帝效忠,還是跟著世俗化,跟著偶像假神走,拒絕被世俗化。我願不願意鼓起勇氣,向上帝和上帝的話語忠誠,在一個不斷要把我改名的世界裡,堅持自己基督門徒的名字。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