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結束創世記14章。上次我們講到,所多瑪王和約但河平原的另外4王,「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谷擺陣,與他們交戰,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交戰;乃是四王與五王交戰。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又把亞伯蘭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亞伯蘭聽見他姪兒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上次我們講到這裡,現在我們繼續往下講。
創世記14章17節「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亞伯蘭打敗4王聯軍,帶著被擄去的人民和財物,從大馬色北方的何把回迦南地南部的希伯崙。這段路程大約350公里,大隊人馬需要幾個禮拜的時間才能走到。亞伯蘭回來以後,被4王聯軍打敗的人出來迎接亞伯蘭,歡迎亞伯蘭一行人凱旋歸來。首先出來迎接亞伯蘭的是所多瑪王,所多瑪王已經從躲藏的西訂谷石漆坑裡出來。在亞伯蘭一行人歸回的時間中,所多瑪王收拾殘局,從所多瑪渡過約但河,來到希伯崙北方的耶路撒冷,迎接亞伯蘭。雖然經文只有提到所多瑪王,但是不代表被打敗的另外4王沒有一起出來迎接亞伯蘭。所多瑪王是5王聯盟的首領,所以經文只提到他就夠了。迎接亞伯蘭的隊伍位於沙微谷,「沙微谷就是王谷」。王谷是什麼地方呢?在整個舊約聖經裡,除了這節經文以外,只有一個地方提到王谷。撒母耳記下18章18節「押沙龍活著的時候,在王谷立了一根石柱,因他說:我沒有兒子為我留名。他就以自己的名稱那石柱叫押沙龍柱,直到今日。」王谷位於耶路撒冷南方,所多瑪王急於取回被亞伯蘭救回的人民和財物,所以跋山涉水來到耶路撒冷南方的王谷,在亞伯蘭回到希伯崙以前,先迎接亞伯蘭。
創世記14章18到20節「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除了所多瑪王一行人以外,有另一位王出現了,這位王是撒冷王。撒冷的意思是平安,撒冷王意思是平安王。撒冷後來被稱為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意思是平安之城。撒冷王的名字叫麥基洗德,麥基意思是我的王,洗德意思是公義,所以麥基洗德意思是我的王是公義的。希伯來書7章2節「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麥基洗德除了是王以外,他還同時擁有第2個特別身分,「他是至高神的祭司」。這是聖經第1次提到祭司職份。麥基洗德在摩西領受律法,按照律法設立亞倫和亞倫子孫作祭司以前,麥基洗德已經是至高上帝的祭司。麥基洗德的祭司職份與亞倫的祭司職份不同,麥基洗德同時是君王與祭司,亞倫只是祭司,不是君王。按照律法,以色列君王不能同時擔任祭司,因為以色列王是大衛子孫,不是亞倫子孫。大衛是猶大支派,與亞倫所屬的利未支派不同。大衛子孫烏西雅王曾經僭越,想要以祭司的身份獻祭給上帝,上帝立刻降災給烏西雅,讓烏西雅長大痲瘋。雖然大衛子孫不能同時擔任祭司,但是麥基洗德同時是君王和祭司的身份,預表了大衛一位特別的子孫耶穌基督。詩篇110篇4節「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耶穌基督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不是按著亞倫的等次,所以可以在耶路撒冷同時作君王和祭司直到永遠。
麥基洗德出來迎接亞伯蘭,因為眾人迎接亞伯蘭凱旋歸來的地點沙微谷,在他領土範圍之內。沙微谷、王谷屬於撒冷,也就是耶路撒冷統管,因此撒冷王麥基洗德必須出面,以盡地主之誼。身為主人,「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亞伯蘭一行人經過幾百公里長途跋涉,的確需要食物補充體力,麥基洗德的禮物送的恰到好處。除了盡地主之誼以外,麥基洗德出現的另外一個目的,是作亞伯蘭和所多瑪王之間的仲裁者,協助雙方處理戰利品的問題。至高神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出來迎接亞伯蘭,為亞伯蘭祝福。麥基洗德的祝福很特別,祝福的第1部份是「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天地的主原文直接翻譯是天地的創造者。天地的創造者表明上帝不只是某些人的上帝,乃是全世界的主宰,包括崇拜偶像的東方4王與約但河平原5王。麥基洗德的上帝不但是天地的創造者,還是至高的上帝。這表示麥基洗德敬拜、事奉的上帝高過所有一切其他被稱為神的,勝過一切偶像。在舊約聖經裡,天地的創造者、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常常和上帝有能力幫助人連在一起。例如但以理書常常用至高上帝、至高者稱呼上帝,表明上帝擁有超越一切受造萬有的權能。「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憑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國」。麥基洗德知道,真正的福是從天地的創造者、至高上帝而來,所以「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當麥基洗德這樣做的時候,他也實踐了上帝呼召亞伯蘭時,給亞伯蘭的應許。「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至高上帝的祭司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自己也成為蒙上帝賜福的一份子。
麥基洗德祝福亞伯蘭的第2部分,是「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麥基洗德祝福亞伯蘭,是因為至高上帝把4王聯軍交在亞伯蘭手裡,亞伯蘭打敗4王聯軍,救回被擄的人,奪回被擄的財物。麥基洗德不但因此祝福亞伯蘭,也因此稱頌上帝。上帝藉著亞伯蘭的手施行拯救,上帝的名因此得到尊榮,許多的人因此認識亞伯蘭的上帝,敬畏亞伯蘭的上帝。當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西的岳父葉忒羅聽摩西述說,「耶和華為以色列的緣故向法老和埃及人所行的一切事,以及路上所遭遇的一切艱難,並耶和華怎樣搭救他們」。「葉忒羅因耶和華待以色列的一切好處,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便甚歡喜。葉忒羅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他救了你們脫離埃及人和法老的手,將這百姓從埃及人的手下救出來。我現今在埃及人向這百姓發狂傲的事上得知,耶和華比萬神都大。」麥基洗德給亞伯蘭的祝福,顯明上帝的雙重身份。在祝福的第1部份,麥基洗德指出上帝是創造主。在第2部份,麥基洗德指出上帝是救贖主。麥基洗德在短短的祝福裡,就把上帝是創造主和救贖主的雙重身份表明出來。這是整個聖經神學的精髓。可見這位至高上帝的祭司、公義的平安王麥基洗德的確深知上帝是誰。
麥基洗德是聖經裡一位獨特的人物。在整個舊約聖經裡,麥基洗德的名字只出現過2次,1次在創世記14章,另1次在詩篇110篇。在創世記14章,麥基洗德突然出場。他出場時不像前面的人物,都有家譜可尋。創世記刻意不記載麥基洗德的族譜,也不記載麥基洗德的出生與死亡。希伯來書7章3節講論麥基洗德,「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詩篇110篇4節「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舊約聖經留下麥基洗德這位尊貴的謎樣人物,然後預言將有一個人要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上帝的祭司。這個謎團在新約聖經解開,耶穌基督就是那位由上帝起誓,按照麥基洗德等次所立的祭司。希伯來書5章5到6節「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耶穌基督同時具有君王和祭司的職份,也應驗撒迦利亞書6章12到13節的預言。「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
麥基洗德祝福亞伯蘭以後,「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亞伯蘭得到至高上帝祭司的祝福,因此做出感恩奉獻,把所得來的十分之一送給上帝的祭司麥基洗德,藉此向上帝感恩。亞伯蘭的舉動表明他知道自己能夠得勝,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是上帝把敵人交在亞伯蘭手裡,亞伯蘭才能以寡擊眾大獲全勝,不但大獲全勝,還把一切被擄去的人口和財物都救回來。亞伯蘭知道這是上帝的恩典,也因此感謝上帝。另一方面,藉由奉獻的舉動,亞伯蘭表明他是這些戰利品的新主人,可以自由決定如何分配使用。按照當時的習俗,亞伯蘭從敵人手中奪回人口與財物以後,就成為他們的新主人。因此亞伯蘭有權柄將原本不屬於他,現在卻屬於他的財物,轉送給麥基洗德。
創世記14章21到24節「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所多瑪王看見亞伯蘭把奪回來的十分之一財物送給麥基洗德,就沉不住氣開口說話了。「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所多瑪王這樣說話,表示在他心裡,他仍然是這些人口與財物的主人、王。但是按照當時習俗,所有權其實已經轉移過2次。第1次是所多瑪王5王聯軍被打敗的時候,人口和財物都成為4王聯軍的戰利品,所有權屬於4王聯軍。第2次是亞伯蘭打敗4王聯軍,救回被擄的人口與財物,這時候所有權轉移到亞伯蘭和幔利3兄弟身上。因此所多瑪王不應該假裝慷慨,好像是他決定把財物送人一樣。其實亞伯蘭才是新主人,亞伯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處理人口和財物。亞伯蘭沒有欠所多瑪王,沒有義務歸還任何人口與財物。然而所多瑪王不顧道義,開口要求亞伯蘭歸還人口,然後說:「財物你自己拿去」。所多瑪王的話顯明他是一個完全自我中心的人,所多瑪王沒有感恩的心,感謝亞伯蘭冒死出兵,拼命救回人民與財物。所多瑪王心裡只有利益分配,財物可以歸給亞伯蘭,只要人口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財產可以很快再累積回來。
亞伯蘭的心和所多瑪王不一樣,「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亞伯蘭像麥基洗德一樣,一開口就先尊崇上帝。亞伯蘭說他已經向上帝發誓,這是聖經記載的第1個發誓。發誓表示一定會照著去做,如果不照著做,向著發誓的對象有義務處罰發誓的人。既然亞伯蘭是向上帝發誓,所以亞伯蘭如果違背誓言,上帝會處罰他。亞伯蘭和麥基洗德一樣,稱呼上帝是天地的主、天地的創造者,以及至高的上帝。除此之外,亞伯蘭還加上上帝的名字耶和華。我們看見上帝的名字出現時,通常是強調上帝與人之間的立約關係。這位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與亞伯蘭有立約的關係。上帝曾經應許亞伯蘭,「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雖然人口稀少,但他的表現如同一個大國,打敗所向披靡的4王聯軍,得到極大的好名聲,也成為多人的祝福。如果不是亞伯蘭,許多人將要失去一切,從此成為俘虜,只能一輩子做奴隸客死異鄉。上帝給亞伯蘭的應許正在實現中,耶和華上帝是與亞伯蘭立約的上帝,就連我們也在這個約中蒙恩。
亞伯蘭向上帝起誓的內容是「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在聖經原文裡,還有一句「我如果拿了」。意思是亞伯蘭如果拿了,願意受上帝咒詛。一根線、一根鞋帶代表最不值錢的東西,亞伯蘭的意思是他不會拿任何戰利品,連最不值錢的一點東西他都不會拿,連一塊錢都不要。亞伯蘭解釋自己這樣發誓的原因,「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亞伯蘭在埃及曾經軟弱跌倒,法老以為撒萊只是亞伯蘭的妹妹,就要娶撒萊為妻,給了亞伯蘭一大筆聘金。幸好上帝及時出手,阻止法老犯罪,拯救亞伯蘭和撒萊。亞伯蘭學到教訓,不願意重蹈覆轍,不想別人以為亞伯蘭是靠王的餽贈發財,不是依靠上帝的恩典。亞伯蘭願意單單仰賴上帝,願意單單歸榮耀給上帝,不願意上帝的名聲受到虧損。亞伯蘭分毫不取,證明他出兵不是為了賺取戰利品,是真正為了拯救姪兒羅得。亞伯蘭對上帝的信心,使他勝過貪愛財物的心。亞伯蘭對上帝的信心,使他生發出高尚的生命品格。
亞伯蘭不拿取任何戰利品,「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亞伯蘭318個精練壯丁歸回途中吃掉的食物,亞伯蘭不會補還給所多瑪王,因為這是他們按照當時習俗,有權利吃的食物。亞伯蘭為上帝的緣故,甘願放棄自己應得的那一份,但是與亞伯蘭一同參戰的另外3個盟友亞乃、以實各、幔利,有資格拿走他們應得的那一份。屬亞伯蘭的那一份,亞伯蘭已經把十分之一送給麥基洗德,因此亞伯蘭送給所多瑪王的,是屬他那份扣除十分之一以後的十分之九。所多瑪王不但空手來迎接亞伯蘭,又以不友善的態度對待亞伯蘭。亞伯蘭卻以善報惡,慷慨對待所多瑪王。亞伯蘭沒有為麥基洗德做過什麼,麥基洗德卻帶著食物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並且為亞伯蘭祝福。為自己爭取好處的所多瑪王,好像占了便宜,但是他的結局很快會來到,他和一切屬他的都將化為灰燼。麥基洗德和亞伯蘭卻因著信靠上帝,成為後世同樣信靠上帝之人的信心典範。麥基洗德成為耶穌基督君王與祭司職份的預表,亞伯蘭成為信心之父,成為耶穌基督肉身的祖先。他們不但自己蒙福,也成為多人的祝福。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