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基甸的故事。當以色列人作惡被米甸人欺壓的時候,上帝向基甸顯現呼召基甸,上帝應許與基甸同在,要透過他拯救以色列人。當基甸獻上禮物的時候,上帝的使者叫火從磐石出來燒盡禮物,接著消失在基甸眼前。基甸知道自己面對面遇見上帝了,就在那裡為上帝築一座壇,給壇取名叫「耶和華沙龍」,意思是「耶和華賜平安」。當天晚上,上帝給基甸一個任務,要基甸拆毀他爸爸為巴力築的壇,砍下巴力壇旁的亞舍拉木偶當柴燒,在磐石上整整齊齊地為上帝築一座新壇,獻祭給上帝。「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做了。他因為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天做這事,就在夜間做了。」到了天亮城裡的人發現基甸做了這事,就要求基甸的爸爸約阿施把基甸交出來,要殺死基甸,但是約阿施回答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因著約阿施的話,眾人就不再堅持要殺基甸,基甸也得到一個新綽號,叫做「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上個禮拜我們就講到這邊,我們繼續往下看:
士師記6章33到35節「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他打發人走遍瑪拿西地,瑪拿西人也聚集跟隨他;又打發人去見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他們也都出來與他們會合。」這段經文敘述的方式很像巴拉招聚以色列人準備和西西拉大軍打仗那段,兩段都有兩方各自集結人馬安營,不過基甸和巴拉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巴拉的時代,以色列人聚集在基低斯,從基低斯上到他泊山,西西拉才得到情報,帶領軍隊出到基順河,和巴拉軍團東西兩軍對陣。到基甸的時代,以色列的敵人反應比以前更快,基甸根本還沒有公開招聚以色列人起來反抗米甸人,「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這句經文描述敵人的行動非常快速有效率,三個民族聚集、過河、安營一氣呵成,一點也不浪費時間。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敵人要這麼做?全體迅速集結在以色列人家門口?我們回憶一下前一段經文,前一段經文講的是基甸拆毀巴力的壇,重建耶和華的壇,帶來以色列新一波宗教復興。原來敵人歷史很熟,他們知道一但以色列人除掉偶像,專心敬拜耶和華上帝,上帝就會興起士師拯救以色列人脫離敵人的手。米甸人蒐集情報的工作做得比西西拉更好,他們一聽見基甸的行動,知道可能有士師要出現了,就先下手為強,馬上集結大軍過河安營,準備對付以色列人。這實在令人很感嘆,以色列的敵人比以色列人更知道專心依靠耶和華上帝的重要性,比上帝的百姓更清楚上帝的大能有多厲害,可是上帝的百姓自己卻常常糊裡糊塗,不專心敬拜上帝,把自己搞的很慘。
雖然敵人行動比以色列人更快,不過還是逃不出上帝的手掌心,上帝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當敵人開到家門口的時候,「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原文直接翻譯是「耶和華的靈穿在基甸身上」,基甸被聖靈完全包裹住了、聖靈充滿基甸。當聖靈充滿基甸的時候,基甸正式出來承擔士師的責任,吹角招聚以色列人對抗來侵犯的敵人,第一個響應基甸的是不久前才經歷復興的鄰居同胞亞比以謝人,接著基甸又派人去招聚瑪拿西、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四個支派,這四個支派的人也出來回應士師的呼召。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如同底波拉、巴拉的時候一樣。
36到40節「基甸對神說:你若果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乾的,我就知道你必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來,見果然是這樣;將羊毛擠一擠,從羊毛中擰出滿盆的露水來。基甸又對神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但願羊毛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這夜神也如此行:獨羊毛上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基甸羊毛的故事是士師記最廣為人知的段落之一,大家都很羨慕上帝垂聽基甸的禱告,用神蹟來回應基甸。有人會說我們也要像基甸一樣,禱告求上帝給應證。如果我們比較前幾代的士師巴拉、以笏、俄陀聶,會發現基甸羊毛濕、羊毛乾這段蠻突兀的。剛剛我們說過,米甸人和基甸各自集結人馬的描述很像巴拉和西西拉各自集結軍隊的描述,在巴拉的段落裡,大家集合好之後,底波拉一聲令下,巴拉就帶著以色列人衝下山打仗,下一節經文是「耶和華使西西拉和他一切車輛全軍潰亂,在巴拉面前被刀殺敗;西西拉下車步行逃跑。」以色列人已經打勝仗了。在以笏的時代,以笏刺殺摩押王伊磯倫之後,逃出王宮在以法蓮山地吹角,以色列人就跟他下山,那時候以笏說:「你們隨我來,因為耶和華已經把你們的仇敵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然後以色列人就照做,勝過摩押人。在俄陀聶的時代更是乾淨俐落,只用一節經文就講完全部的事,3章10節「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他就作了以色列的士師,出去爭戰。耶和華將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交在他手中,他便勝了古珊利薩田。」
相較之下基甸好像怪怪的,他怎麼不像前輩一樣直接去打仗就好,不是已經吹角招聚好人了嗎?基甸現在在做什麼?原來越進入士師時代,以色列人的靈性就越黑暗,越遠離上帝,連士師也不例外。基甸怎麼不像前輩們一樣直接出兵,這樣下一節看見的會是「耶和華將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全軍交在他手中,他便勝了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再接下來會是「於是國中太平多少年」。可是基甸的故事不是這樣,基甸一共招聚了32000人在他的身邊,但是面對人數超過4倍的敵人,基甸心裡還是害怕,不敢下令全軍前進,恐怕全軍覆沒。基甸禱告說:「你若果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就怎樣怎樣,「我就知道你必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請問基甸知不知道上帝要差遣他拯救以色列人,其實早就知道了,因為上帝第一次向基甸顯現的時候就說的很明白了,可是基甸內心一直存著很深的懷疑,不是懷疑上帝沒說,而是信不過上帝。上帝對這個一直懷疑祂的士師非常寬容,照著基甸所求的顯出神蹟,用神蹟堅固基甸軟弱的信心。但是基甸沒有因為看見神蹟而滿足,他又對上帝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一次神蹟萬一是湊巧怎麼辦?其實基甸知道不是湊巧,他知道是上帝的作為,但是還是信不過,他才會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因為基甸知道自己已經在試探上帝了。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曠野試探過上帝很多次,有一次在利非訂沒水喝,以色列人就對摩西發怨言說:「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又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當摩西派探子窺探迦南地,要進迦南地之前,以色列人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當繞曠野的日子結束,摩西帶以色列人繞過以東地時,百姓因為路難走,心裡非常煩躁,就抱怨上帝和摩西:「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對於這些試探上帝的人,哥林多前書6到11節告訴我們「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基甸知道以色列人試探上帝的下場,但是他信心實在太軟弱,他面對強敵太害怕了,所以就算上帝已經說過好幾次,基甸還是需要上帝再向他保證「我與你同在,你去吧」。我們看見上帝相當憐憫信心軟弱的基甸,上帝沒有向基甸發怒,反而又應允基甸的禱告,讓基甸再一次經歷神蹟。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上帝從頭到尾都沒說話,不像第一次向基甸顯現的時候說了一堆話,也不像接下去的段落對基甸說話。當基甸試探上帝的時候,上帝安靜地忍耐基甸、應允基甸,讓基甸確信自己就是上帝要使用的人。
7章1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基甸確認上帝的心意之後,就認命起來帶領以色列人前往戰場,基甸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人在基甸營北方的平原上安營,靠近摩利岡,雙方營地南北對峙距離大約6公里。聖經在這裡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原來以色列人安營的哈律泉,從希伯來文讀起來很像懼怕泉,基甸帶著以色列人駐紮的地方正好反映出大部份以色列人的心態:懼怕顫抖,摩利岡的意思則是教師山。上帝透過這兩個地名預告祂接下來的工作,懼怕顫抖的以色列人在教師山上會學到一件事,「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正如先前上帝向基甸說過的:「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
基甸安營之後,上帝主動對基甸說話了,先前基甸主動向上帝禱告要應證,上帝給了,現在換上帝主動向基甸要信心與順服。基甸帶著32000人準備和米甸聯軍13萬5千人打仗,按照常理來看基甸很難贏,但是以寡擊眾獲取勝利的機會還是有,只要1個能打4個就沒問題。「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上帝已經應許基甸得勝了,但是上帝知道人的心,雖然戰前大家心裡很害怕,不過等到打了勝仗,人驕傲的心馬上就會跑出來,覺得自己以寡擊眾很厲害,忘記完全是上帝的恩典了。因此上帝要求基甸裁軍,第一步要減少的人員是那些害怕的人。申命記20章1到4節「你出去與仇敵爭戰的時候,看見馬匹、車輛,並有比你多的人民,不要怕他們,因為領你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你神與你同在。你們將要上陣的時候,祭司要到百姓面前宣告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你們今日將要與仇敵爭戰,不要膽怯,不要懼怕戰兢,也不要因他們驚恐;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拯救你們。」第8節「官長又要對百姓宣告說:誰懼怕膽怯,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弟兄的心消化,和他一樣。」上帝要基甸執行申命記的命令,結果一問誰害怕,超過三分之二的人舉手回答我害怕,我要回去,然後2萬2千人走了,剩下1萬人。現在兩軍比例更懸殊了,1比13.5,1個要打十幾個才會贏。上帝的命令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請問基甸自己該回去還是不該回去?基甸害怕嗎?當然害怕,不然他之前幹麻還要禱告。基甸會不會看見羊毛的神蹟之後就不害怕了呢?沒有,上帝一直到7章11節都還在處理基甸害怕的問題。上帝要求所有害怕的人要離開,可是基甸自己就算怕得要死也不准走,上帝刻意把他留下來要使用他。
一次裁軍不夠,上帝要基甸第二次裁軍。4到8節「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裡。」這次裁軍更厲害,從1萬人裁到剩下300人。很多人探討上帝第二次裁軍的方式有什麼特別意義,有人認為「用手捧著舔水的三百人」特別警醒,也有人覺得這300人比較沒有信心,一邊喝水還一邊擔心敵人出現。其實重點不在這300人本身素質如何,乃是上帝只要留下300人,把百分之97的9700人打發回去,不讓基甸帶著參戰。經文告訴我們基甸順服照上帝的話做了,「只留下這三百人」,「留下」這個動詞原文意思是「緊緊抓住」,基甸緊緊抓住剩下的300人,強留他們下來,不讓他們走。換作我是那300人其中之一,我也會想走,這個將軍根本在亂搞。基甸緊緊抓住剩下的300人,這是他現在僅有的部隊了。基甸快被上帝的命令嚇死了,32000人搞到剩下300人,部隊剩不到百分之一,可是敵人13萬5千大軍卻一個人也沒少,13萬5千比300,平均一個人要面對450個敵人,這場仗怎麼打得下去,到底上帝在做什麼?是不是之前基甸兩次用羊毛試探上帝,現在輪到上帝報仇,兩次裁軍要嚇死基甸?不是,上帝是在處理基甸生命深層的問題。基甸真正的問題是信不過上帝、懷疑上帝,所以雖然上帝已經面對面親口說了,又兩次用神蹟印證,基甸還是懷疑上帝,面對敵人心中充滿恐懼,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全心全意依靠上帝,所以在打仗以前,上帝先除去基甸心裡依靠的偶像,就是他手上的軍隊。有32000人基甸可以想計謀、想辦法,剩下一萬人基甸可以組成不怕死的敢死隊,或者分散敵人部隊,想辦法各個擊破,或是突襲。基甸是很有謀略的人,但是只剩下300人,除了專心依靠上帝,什麼謀略都沒有用了。這就是上帝兩次裁軍的真正目的,要基甸除了依靠耶和華同在之外,不要依靠任何其他的人事物。
基甸因為懼怕的緣故,提出羊毛乾溼的要求,要確認上帝的心意,但是兩次羊毛乾溼的神蹟並沒有真正幫助基甸克服懼怕懷疑。相反的,上帝兩次裁軍的命令把基甸逼到一個死角,基甸只能選擇全然依靠上帝。當基甸只能全然依靠上帝的時候,上帝就出手處理他懼怕懷疑的問題。下個禮拜我們會繼續講,上帝再對基甸下一個命令,基甸順服執行之後,懼怕的心就完全除去,基甸從一個膽小懷疑懼怕的人真正變成大能的勇士。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原來不是我們自己有辦法改變自己的生命,乃是上帝主動介入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全心全意依靠祂,然後經歷生命改變,經歷聖經話語的真實。這個過程常常帶著痛苦,因為除非我們只剩下300人,否則我們一定會想怎麼用32000人,怎麼用10000人來勝過13萬5千人。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