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完了參孫娶妻的故事,參孫在七天娶妻的婚宴中出了一個謎語給陪伴他順便監視他的30個非利士人,和他們一人對賭一套貴重的正式禮服,原本參孫有必勝的把握,但是後來30個非利士人聯合起來威脅參孫的新娘,恐嚇新娘騙取參孫的答案告訴他們,不然就要放火燒死新娘全家,新娘在同胞的威脅之下,又哭又逼參孫說出答案,參孫原本不說,到最後一天受不了還是說了,後來參孫太太果然出賣參孫,以至於參孫輸了賭注,參孫只好願賭服輸,跑了超過40公里的路,差不多是桃園火車站到新竹火車站的距離,去亞實基倫殺了30個非利士人,搶了他們的大禮服來還賭債。因為老婆出賣自己而輸了賭注的參孫十分生氣,一怒之下不管婚宴還沒結束,就丟下老婆自己回家去了。
士師記15章1到3節「過了些日子,到割麥子的時候,參孫帶著一隻山羊羔去看他的妻,說:我要進內室見我的妻。他岳父不容他進去,說:我估定你是極其恨他,因此我將他給了你的陪伴。他的妹子不是比他還美麗嗎?你可以娶來代替他吧!參孫說:這回我加害於非利士人不算有罪。」參孫之前一怒之下拋下妻子,一個人離開還沒結束的婚宴,回家去了。過了一段時間,參孫氣消了,想起被他丟在娘家的太太,就帶著禮物回去找太太,希望和太太重修舊好。士師記沒有告訴我們,參孫在什麼時候結婚,但是15章1節特別把參孫回去找太太的時間說出來,是在「割麥子的時候」。「割麥子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差不多陽曆5、6月的時候。為什麼之前結婚不講時間,現在反而特別講時間呢?因為這個時間和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有關係,割麥子的季節成為參孫新故事的背景。在農業社會裡,割麥子的時候是特別忙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田裡工作,人手不夠的還要特別請人來幫忙,這個時候參孫想起他的太太。參孫不是農夫,所以農忙的時候他不忙,平常的時候參孫可以找到人陪伴他,但是農忙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找了,這時候參孫想起太太,原來他還有一個太太被他丟在亭拿,然後參孫下去找太太。
參孫帶著禮物來和太太和好,他的目的是「要進內室見他的妻」,中文聖經翻得比較文雅,在聖經原文,參孫很清楚地表明,他的目的是要滿足性慾。參孫不是真正要和太太和好,他完全不關心太太的狀況,他完全不管婚宴那天他發脾氣、任性離開之後,婚禮怎麼辦?太太怎麼辦?太太娘家怎麼辦?這些他都不管,不是生氣當下不管而已,而是從那天開始,「過了些日子」,直到參孫因為色慾薰心,才又再次想起留在亭拿漂亮的太太。參孫是完全自我中心的一個人,整個世界都必須繞著他旋轉。參孫滿懷盼望到了岳父家,沒想到被岳父擋在門外,不准他進去。這時候參孫才知道,當初他一怒之下任性丟下太太、丟下婚禮離開,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參孫的岳父把女兒給了在婚宴中做過參孫陪伴的朋友,因為岳父判定參孫「極其恨」女兒,女兒身為參孫的太太,卻出賣參孫,參孫輸了一大筆賭注,從此一去不回頭。參孫岳父解釋完了之後,對參孫提出補償方案,讓參孫娶前妻的妹妹,還特別告訴參孫:「他的妹子不是比他還美麗嗎?」岳父提議用更漂亮的女兒來代替已經被他另外嫁給別人的參孫前妻。
在參孫和太太、岳父三個人的關係和互動中間,我們可以很清楚看見他們中間相當缺乏溝通,缺乏溝通不是說他們彼此沒有說話,相反的,參孫和太太、父親和女兒、岳父和女婿之間都有對話,但這些對話都不是真正的溝通,因為他們沒有一個人搞清楚對方真正的心意,也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真正的心意主動講出來讓對方了解。參孫的岳父知道婚宴裡發生的事情,知道女兒出賣丈夫,知道女婿參孫大發脾氣,看見參孫離開,就自己下判斷,猜想參孫一定不要他女兒,不會再回來了,為了收拾殘局,就把女兒改嫁。岳父在危機發生當時沒有第一時間處理參孫的忿怒,也沒有了解參孫的打算,只一廂情願地照自己的想像猜測做事。糟糕的是實際上的參孫不是岳父所想像的,參孫根本一點也沒有想要離婚,參孫也一點都不想娶太太的妹妹作替代品。在參孫和岳父的互動中,我們發現這兩個人完全抓不到對方心裡在想什麼,以致於兩家人後來從親家變成仇家。同樣在參孫和太太的對話中,參孫明明很貪心想要那三十套衣服而且很不喜歡太太幫著外人整天嘮叨他、太太明明很害怕被那些保鑣兼客人燒死然後希望參孫不要這麼執著於喜宴中的賭注,但兩個人都不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告訴對方、也不互相討論要怎麼解決困境或體諒對方的軟弱,反而彼此算計,各人為自己的利益打算,一點都不像結婚互許終身的夫妻。從他們身上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有說話不等於有溝通」。有效的溝通一定是透明的溝通,要冒著把自己的需要、軟弱暴露在人面前的風險,也要付出時間與耐性聆聽對方的需要,並以恩慈彼此相待、體諒對方的軟弱。這樣做有時很傷我們的自尊,也需要勇氣與愛心,但換來的結果是更進深的人際關係、更穩固的感情。比起大家各說各話、以自己的觀念任意套在對方身上的做法,顯然上帝要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教導要高明許多,也一定可以大幅度避免像參孫他們一樣的、因為猜忌而導致的愈來愈大的危機。
另外我們注意到在參孫娶妻的故事中,參孫岳父完全沒有出場說話,但是最後決定把參孫太太改嫁的是他。在參孫和岳父的對話裡,參孫前妻的妹妹從來沒有出場,但是參孫岳父直接決定要把女兒嫁給參孫作為補償。在這些故事裡,兩個女兒對自己的人生都沒有說話的機會,連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都沒有,就已經被父親決定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在岳父、參孫、太太、太太妹妹的關係裡,我們看見他們之間缺乏互相理解,沒有真正互相了解,就沒有真正互相信任的基礎,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失去了真正的愛。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正的愛,沒有愛就沒有關懷,沒有關懷就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就沒有信任。所以要一直等到最後,問題藏不住爆發了,參孫和岳父才開始展開對話,只是為時已晚,這段對話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產生更大更嚴重的問題。
在以色列人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之前,上帝頒布給以色列人律法,律法裡面啟示了上帝對人類社會的心意,那是一個以上帝聖潔的愛為基礎建立的社會,人的尊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受到上帝保護,任何人不可以隨意侵犯,連動物、土地的需要上帝都看顧保守。在以色列人剛進應許之地的時候,迦勒的女兒押撒可以很自由地向丈夫、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意見,押撒沒有因為身為女人、女兒受到不平等對待,俄陀聶和押撒在迦勒的祝福之下結為夫婦,俄陀聶和押撒也同心合意,為了一起承受上帝之恩而努力。但是幾百年後,到參孫的時代,以色列人已經完全被迦南人同化,士師時代初期那種按照上帝律法彼此相愛的精神,在社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人專顧自己,追求當下慾望的滿足,因此女性被物化,在參孫眼裡只剩下滿足性慾的功能,夫妻不再同心合意,父親也不需要管兩個女兒的意願,孩子成為家長的附屬品、犧牲品。因為不再敬畏上帝,因此人離開上帝的心意越來越遠,離開上帝的祝福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破壞,失去信任、失去愛,連原本應該要最親近的家人也是這樣。
參孫不接受岳父用妹妹代替姐姐的提議,然後參孫做了一個很特別的回應,他說:「這回我加害於非利士人不算有罪。」這是參孫第二次打算對非利士人動手,第一次是他打賭輸了,跑去非利士人的城市亞實基倫,在哪裡殺了30個人,奪走他們的衣服來還賭債,參孫認為那次自己有罪,但是現在是岳父和太太先對不起他,把原本應該屬於他的太太從他身邊奪走,所以參孫認為自己接下來報復非利士人是理所當然,因為非利士人先虧欠他,他要以牙還牙。
參孫怎麼做呢?15章4到5節「於是參孫去捉了三百隻狐狸,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站著的禾稼,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參孫沒有直接向岳父家下手,他向更大範圍的非利士人下手報復,參孫擺了一個火狐狸陣,這兩節經文連用八個動詞來敘述參孫的報復行動。首先,參孫「去」,去做什麼呢?第二、「捉」狐狸,他活捉300隻狐狸,實在是很有本事,參孫是很厲害的獵人。第三、參孫「拿」火把。第四、拿了火把之後把狐狸尾巴「轉」過來。第五、「捆」,轉過狐狸尾巴之後,參孫把尾巴一對一對捆起來,並且把火把捆在兩隻狐狸尾巴中間。第六、一切都預備好了,參孫開始「點火」。第七、「放」狐狸出去,而且特別針對非利士人的農作收成放狐狸。第八、150對尾巴著火的狐狸四處亂竄,「燒」盡一切被牠們碰到的東西。參孫的火狐狸陣讓我聯想到中國歷史上很出名的火牛陣,火牛陣的故事大約在兩千三百年前,是東周戰國時代,當時燕國攻打齊國,齊國被打到剩下兩座城市就要滅國,沒想到後來齊國田單擺出火牛陣,牛角上綁著刀,牛尾巴綁著用油浸過的草,趁夜晚在牛尾巴點火放牛衝向敵軍,一千多頭頭上綁刀、尾巴著火的牛拼命往前衝,沖垮燕國軍營,田單帶兵在火牛陣後跟著殺敗燕軍,田單不但打贏一場戰役,最後收復失土,拯救齊國免於滅亡。
參孫的火狐狸陣和田單的火牛陣一樣,都威力強大,田單的火牛陣救了國家,參孫的火狐狸陣燒盡非利士人一切農作物,不管是已經收成的、還沒收成的通通燒掉,連生產農作物的果樹、橄欖樹、橄欖園都被這把火燒光了。參孫這把火造成非利士人極大的經濟損失,士師記15章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參孫是在「割麥子的時候」到非利士,當參孫決定報仇之時,參孫不像上次用殺人流血的手段,他決定向農作物下手,結果把那個地區的農業完全毀滅。參孫的火狐狸陣不只毀滅當季、當年的收穫,連接下來好多年的收成都沒有了,因為參孫把橄欖園都給燒了,橄欖樹死光光,就算非利士人馬上種新橄欖樹,也要等6年才能重新收成,果樹不是一種下去馬上可以收穫,而且橄欖樹有一種特質,越老的樹果子品質越好,這下非利士人等於全部要從頭來過。參孫放火造成的破壞遠遠超過他上次殺人搶劫。非利士人立刻陷入糧食危機,海外貿易也被迫中斷,因為都被燒光了,接下來好多年都要過苦日子重建家園。
參孫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他所認為的正義,當人遠離上帝的時候,人就不再以上帝的啟示為衡量公義的標準,這時候人就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聖經箴言12章5節說「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21章2節「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當每個人都憑自己的喜好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時,就會變成天下大亂,結果是誰武力最強,誰說了算,儘管如此,上帝仍然以祂的標準衡量審判人一切所行的事。
士師記15章6到8節「非利士人說:這事是誰做的呢?有人說:是亭拿人的女婿參孫,因為他岳父將他的妻給了他的陪伴。於是非利士人上去,用火燒了婦人和他的父親。參孫對非利士人說:你們既然這樣行,我必向你們報仇才肯罷休。參孫就大大擊殺他們,連腿帶腰都砍斷了。他便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內。」非利士人莫名奇妙突然遇到經濟大恐慌、社會治安亮起紅燈出現大漏洞,連非利士人一向崇拜的偶像大袞都沒有能力處理,非利士人的偶像大袞專長是農業,可是這次參孫在非利士人、在大袞的地盤,挑大袞的強項撒野,大袞一點保護非利士人的能力都沒有,只能任憑參孫造成損害。非利士人馬上展開調查,到底是誰做的,結果不但查出兇手參孫,連參孫行兇的原因都調查得一清二楚,參孫是為了報復岳父亭拿人把原本嫁給參孫的太太另外改嫁。接著非利士人展開圍捕、審判的行動,不過很奇怪,他們不是去圍捕參孫,是去圍捕參孫的岳父,還有參孫的前妻,抓到之後就把兩父女用火燒死報仇。火狐狸陣不是參孫放的嗎?為什麼非利士人不找參孫算帳,反而抓了岳父和前妻,並且把他們處死呢?聖經學者提供我們一個單純的答案,因為岳父和前妻比參孫好找,也比參孫好對付。結果在14章因為害怕被火燒死而出賣參孫的參孫太太,到了15章還是因為出賣參孫,在參孫和非利士人雙方一連串的報復行動下,和父親一起被自己的同胞用火活活燒死。耶穌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參孫的岳父和太太都是為了眼前的好處,可以放棄原則、放棄承諾的人,他們這樣做好像得到了暫時的利益,可是兩個人最後都付出生命做為代價。我們在主耶穌面前也是這樣,為了眼前的好處出賣耶穌、出賣福音,最終必定付出自己的生命做為代價,但是為了持守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福音,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卻能得到更好的永遠的生命作為賞賜。參孫知道岳父和前妻因為非利士人要報復火狐狸陣,被活活用火燒死之後,參孫更生氣了,他決定更嚴厲地報復非利士人,上次只是造成經濟損失,這次參孫決定對殺他岳父、前妻的非利士人展開大屠殺,參孫殺得屍橫遍野,然後逃到一個叫以坦的大磐石那裡,躲在洞穴裡面。參孫知道這次他惹出大禍,為了報復非利士人,他大規模放火、殺人,他知道自己這麼做之後,接下來要出大事,所以參孫決定躲起來。
參孫從娶老婆開始,就和非利士人進入一個不斷彼此報復、加深怨恨的循環,每一次報復都更加深雙方之間的仇恨,也讓下一次報復的手段更加厲害。參孫原本是上帝興起的士師,上帝要藉著參孫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欺壓,但是以色列人和參孫已將離開上帝太遠,遠到參孫比非利士人更像非利士人,非利士人的算計、仇恨、殺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在參孫身上完全表現無疑,參孫更仗著他是大力士,橫行無阻,連非利士人都怕他。雖然參孫是以色列士師,但是他是徹底被世俗、被罪惡情慾同化的士師,他在罪惡墮落的環境中成長,把從小耳濡目染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遠離上帝而沒有自覺,這是離開上帝之罪人的真相。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