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腓立比書。腓立比書的人類作者是使徒保羅,當然,我們知道背後的真正作者是三一上帝自己,因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使徒保羅首先以基督耶穌為中心,問候腓立比教會。「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裡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問候完以後,保羅為腓立比教會,向上帝獻上感恩代禱。「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保羅繼續告訴教會,自己這樣為他們喜樂感恩的原因。「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原是應當的;因你們常在我心裡,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的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保羅和腓立比教會之間,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大家一起為主打仗,同甘共苦。因此保羅為了上帝賜下這樣好的屬靈同伴,深深感謝上帝。上次我們講到這裡,現在我們繼續往下講。
腓立比書1章9節「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在先前的經文裡,保羅提到自己為腓立比教會的禱告大多是感恩,現在保羅把焦點轉向為腓立比教會代禱的內容。保羅代禱的內容與感恩的內容有關。保羅在第7節感謝上帝,讓腓立比教會在他遭遇監牢捆鎖的時候,可以與他一起分擔。保羅也以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想念他們。保羅為自己和腓立比教會彼此之間有真實的愛感恩,所以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求主使腓立比教會的愛心更加成長。腓立比教會已經很有愛心,保羅禱告求上帝使他們更有愛心,不管是愛心的質還是愛心的量,都能多而又多。聖經說的愛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約翰壹書3章18節「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內心的愛必須不斷以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不只是嘴裡說說,也要有實際行動。在基督裡的愛是一種不斷成長的過程,好像腓立比書3章12到14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這是基督徒一生必須追求的目標。不管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我們都還沒有達到完全。這是一個靈命不斷成長的過程,不只是愛心,在信心、喜樂、慷慨、盼望,做主的工作上也都是這樣。
在追求基督上,保羅是一個永不滿足於現狀的人。保羅不是告訴腓立比教會,你們已經夠有愛心了,沒有別的教會像你們這樣愛我,所以你們已經一百分了,可以躺在地上休息了。保羅不是這樣為他們禱告,不是這樣教導。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保羅乃是為腓立比教會禱告,要他們的愛心多而又多。一方面為他們已顯出的愛心感恩,另一方面祈求愛心多而又多。保羅在這裡禱告的愛心包括哪些範圍呢?腓立比書1章16節「這一等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有傳福音的愛心。2章1到2節「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有彼此同心勸勉的愛心。2章3到4節「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有謙卑服事的愛心。這種謙卑彼此服事、彼此勸勉、傳揚福音的愛心,乃是出於基督耶穌自己的榜樣。腓立比書2章8節「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因為愛的緣故,甘願成為卑微,順服到底死在十字架上。這是最高的愛。
保羅在這裡禱告的愛心,主要是指教會肢體之間彼此相愛。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保羅先前是為教會肢體間的團契感恩,並且保羅的問候與感恩都是為教會眾人做的。在聖經原文裡,腓立比書1章9節使用連接詞「和」,把1章9節的禱告和1章8節連接起來。因此保羅把自己對腓立比教會的愛,這個愛是源自「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與為腓立比教會愛心增多代禱,連接在一起。基督的愛成為保羅學習的來源,保羅體會基督的愛,以這個愛愛腓立比教會。保羅也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求求,盼望他們能像他一樣,體會基督的愛,可以彼此相愛。我們先前說過,腓立比教會裡有同工彼此紛爭,甚至分黨結派的事。保羅處理教會分裂的問題以前,先為教會代禱。提醒他們曾經在基督裡展現出的愛心,教導他們要繼續照著上帝的話語,照著基督耶穌的榜樣,更多而又多彼此相愛。教會眾人同心合意愛基督耶穌,有一樣的心志,有一樣的意念,才可以彼此同心,可以修補裂痕,可以在彼此相愛上不斷成長。基督徒彼此相愛的心是來自體會基督的心腸。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5到8節,敘述基督因愛謙卑捨己的榜樣,告訴我們認識基督與愛基督,可以讓教會肢體有彼此相愛的能力。當人眼睛打開,「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才會為基督耶穌「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將萬事當作有損的」。認識基督的愛使我們有愛基督的心,愛基督的心也必生出愛教會弟兄姐妹的心。
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愛心不是一種盲目的溺愛。箴言13章24節「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聖經教導我們,正確的愛心必須在知識和見識的範圍裡增加。有些人打著愛心的旗號,做的卻是違背上帝真理的事,這不是聖經所說的愛心。真正的愛不會違背真理,因為上帝不能背乎自己。上帝是最高的真理,上帝是最高的愛。上帝的愛不會違背上帝的真理,上帝的真理不會違背上帝的愛。哥林多前書讓我們看見另一種極端,哥林多前書8章1節「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教會的基督徒有知識,但是他們的知識沒有為愛心效力,反而成為驕傲自大的來源。因此,聖靈感動保羅寫信責備他們。腓立比教會的情況不是這樣。他們很有愛心,但是愛心需要在知識中成長。愛心如果充滿智慧知識,智慧知識就能幫助愛心達到愛心的目標。這個我們都有經驗,有時候我們想表達愛,卻表達不好,以至於傷害對方。這不是因為我們心裡沒有愛,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聰明,曉得如何適當表達心裡的愛,使對方得到益處。知識和見識是為愛心效力的工具,如果沒有知識和見識,無知的愛心可以造成一片混亂。愛不是盲目的,愛必須藉著智慧運作,愚昧的愛會傷害人。
從聖經原文來看,保羅禱告的知識是一種「完全的知識」,一種「超越和道德」的知識。這種知識從人認識上帝開始,認識上帝不只在頭腦上,而是具體表現在人的行為裡。人因為認識上帝的旨意,認識上帝旨意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因此理性的理解可以與內心的喜好、外在的行動相連在一起。這是一種對上帝存在的認識,導致對自己存在認識的改變。何西阿書4章1節「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6節「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不管在舊約還是新約,上帝都很清楚要求我們必須認識祂。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10節告白,他人生的最高目標是「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愛心必須在認識基督的知識裡增加。我們的愛心不可能超越基督的愛,基督的愛是我們愛心的最高標準,也是最高典範。除了知識以外,保羅也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愛心在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見識」代表對道德的理解,見識讓人可以「辨別善惡並且做出相應判斷的人際關係」。見識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情境底下,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應。保羅在見識之前加上「各樣」,表示我們面對每一種情況,都必須有見識,才能做出正確的回應,說出正確的話語。「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就是基督徒在認識基督,與理解人情世故上,都有智慧聰明。不是只認識基督卻不食人間煙火,提不出有用的做法。也不是理解人情世故卻不認識基督,顧著討好人卻得罪上帝。兩者必須平衡,基督徒的愛心才能多而又多。
腓立比書1章10節「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基督徒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這是愛的真正目的。愛是求別人的益處,為別人求最好的事。現在問題來了,什麼是最好的事呢?在很多好的選擇之中,人常常很難分辨出什麼才是最好的。如果這個最好的需要時間來淬煉顯明,人更不容易從許多次好的選擇之中,分辨出最好的選擇。人很容易把次好的當作最好的,把最好的當作次好的。以至於選擇了次好的以後,還以為自己是選擇了最好的,把最好的丟到旁邊去,以為是次好的。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的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耶穌用國王請客吃飯,比喻上帝的國度降臨人間。國王請客吃飯是好事,但是受邀請的人用其他的好事,拒絕國王的邀請。有人買地,有人買牛,有人娶老婆。買地、買牛、娶老婆都是好事,但是比起接受國王的邀請,都算是次好的事,不是最好的事。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能夠「分別是非」。「分別是非」主要不是指分辨好壞,乃是指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最好的。「分別是非」幫助我們在許多看起來好的選擇裡,有眼光篩選出次好的選擇,看出真正最好的選擇,可以選擇那個最好的。有這樣分別是非的眼光,我們才能有智慧,選擇使用最好的方式,彼此表達愛心。彼此相愛需要智慧和學習。
關於「分別是非」,羅馬書2章18節提到「既從律法中受了教訓,就曉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別是非。」這裡保羅在講猶太人。他們有摩西律法,有舊約聖經,因此上帝律法是他們分別是非的準則。因著律法,猶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預先知道要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可以符合上帝律法的要求。當然我們知道,猶太人解釋上帝律法時,做了許多不正確的延伸應用,所以受到主耶穌責備。保羅在腓立比書裡,講到自己信耶穌以前,作法利賽人的時候,他是一百分滿分無可指責的法利賽人。腓立比書3章5到6節,保羅說:「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但是保羅認識耶穌基督以後,把從前所誇口驕傲的,全看作有損。保羅把自己前半生的成就,把世人眼中看為功成名就的人生勝利組,全當作垃圾廢物。保羅說:「只是我先前以為於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保羅認識耶穌基督以後,把其他一切人世間次好的,財富、名聲、地位、成就全看成大便。因為與耶穌基督相比,這一切都顯得沒有價值。
保羅能夠分別是非。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時,祈求上帝使他們的愛心多而又多,不是使他們的律法多而又多。愛才是基督徒倫理背後的動機,使人定罪受審受死的律法不是。基督徒的愛必須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中心,因為基督耶穌才是人真正愛心的最高標準與典範。耶穌受難以前吩咐門徒:「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耶穌吩咐門徒以後,就自己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耶穌因為愛罪人,就甘心忍受世人不公義的審判,代替罪人甘心忍受上帝公義完全的審判,捨命在十字架上。耶穌不只教導門徒什麼是愛,耶穌也把這份愛主動賜給我們。今天我們講到這裡。下次我們會繼續把1章10節後半段,和11節講完,就是「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我們一起低頭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