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結束參孫的故事。以色列人離棄上帝的時候,非利士人挾制欺壓以色列人,上帝顧念以色列人,就賜給不生育的瑪挪亞夫婦一個兒子參孫,讓參孫一輩子成為拿細耳人,分別為聖歸上帝使用,也讓參孫開始從非利士人手中拯救以色列人的工作。可惜參孫長大之後完全不遵守上帝的吩咐,所有拿細耳人不能做的事他都做了,後來參孫喜歡上一個非利士女人大利拉,大利拉卻為了錢出賣參孫,讓參孫徹底得罪上帝,以致於上帝離開參孫,上帝賜給參孫的神力也離開參孫,失去神力的參孫被非利士人抓住,挖了雙眼用銅鍊鎖起來,關在監牢裡推磨。
士師記16章23到24節「非利士人的首領聚集,要給他們的神大袞獻大祭,並且歡樂,因為他們說:我們的神將我們的仇敵參孫交在我們手中了。眾人看見參孫,就讚美他們的神說:我們的神將毀壞我們地、殺害我們許多人的仇敵交在我們手中了。」非利士人長期以來一直想捉拿參孫,但是每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這次透過大利拉幫助,非利士人好不容易終於制伏參孫。成功之後,聯合策劃運作這次行動的非利士人首領聚集起來,聚集的目的是要獻祭給他們的神,他們不只是要獻上普通的祭,乃是要舉行一次規模特別大的獻祭,而且是一次歡樂的獻祭。為什麼要舉行這麼隆重的祭典呢?非利士人的首領說,這是因為他們的神大袞把他們的敵人參孫交給非利士人了。非利士人花了快20年的時間才成功制伏參孫,換句話說,前面快20年都在失敗中度過,可是當非利士人抓住參孫之後,他們不是埋怨大袞怎麼拖了快20年這麼久才搞定,他們是歡樂地來到他們的神面前感恩,他們的歡樂和感恩不是空口說白話,乃是用實際行動,為大袞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特別奉獻表現出來。其實非利士人的首領才剛剛從口袋裡一人掏出一大筆錢1100舍克勒銀子給大利拉,5個首領一共5500舍克勒,等於一個工人550年的年薪總合,他們沒有從抓到參孫這件事得到任何經濟層面的好處,反而付出一大筆錢,可是他們還是甘心樂意地要獻大祭給大袞,並且讚美他們的神。
參孫以及他同時代的以色列人看見非利士人的反應,應該要覺得很羞愧,非利士人得勝回來之後曉得馬上感謝大袞,獻祭給大袞,可是參孫戰勝非利士人之後,他是唱歌讚美自己很了不起,等他唱了一會口渴快死的時候,才指責上帝不可以讓他渴死。「真神假拜,假神真拜」這是很可怕,也很可憐的一件事。拜大袞的非利士人曉得榮耀他們的神,參孫和以色列人卻離棄上帝,參孫不但毀了自己的一生羞辱自己,也不榮耀上帝。很多時候基督徒也需要反省,我們是不是陷入和參孫一樣的困局,「真神假拜,假神真拜」,古代教會最重要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對拜偶像下了一個定義,就是「敬拜該被利用的,利用該被敬拜的」。非利士人讚美大袞的時候說:「我們的神將仇敵交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回顧前面的經文,可以發現事情其實不是這樣,不是大袞有能力抓住參孫這個大力士,參孫在失去神力之前,非利士人完全拿他沒辦法,大袞也拿參孫沒辦法,直到參孫失去神力。參孫怎麼失去神力的呢?士師記16章20節告訴我們,是因為耶和華上帝離開參孫,原來真正的能力不在參孫身上,不在非利士人身上,也不在大袞身上,乃是在用大能創造萬物又拯救人的上帝身上,上帝才是真正的得勝者。對我們來說,上帝是真正的得勝者這個觀念我們都知道,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只看見上帝使用的工具,沒有看見使用工具的上帝本身。
上帝在以賽亞書10章5到6節說:「亞述是我怒氣的棍,手中拿我惱恨的杖。我要打發他攻擊褻瀆的國民,吩咐他攻擊我所惱怒的百姓,搶財為擄物,奪貨為掠物,將他們踐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樣。」亞述帝國在提革拉‧毘列色登基作王之前,大概有一個世紀的時間國勢中衰,沒有能力侵略西方,但是上帝為了審判犯罪的以色列,決定使用亞述,提革拉‧毘列色作亞述王之後,統一分裂的亞述,擊敗、征服鄰近的強敵,然後向西侵略。提革拉‧毘列色死了以後,他的繼任者繼續前任國王向西侵略的政策,消滅了北國以色列,當亞述軍隊消滅以色列之後,他們想要繼續向南走,順便消滅南國猶大。以賽亞書10章7到11節說:「然而,他不是這樣的意思;他心也不這樣打算。他心裡倒想毀滅,剪除不少的國。他說:我的臣僕豈不都是王嗎?迦勒挪豈不像迦基米施嗎?哈馬豈不像亞珥拔嗎?撒瑪利亞豈不像大馬色嗎?我手已經搆到有偶像的國;這些國雕刻的偶像過於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的偶像。我怎樣待撒瑪利亞和其中的偶像,豈不照樣待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偶像嗎?」亞述帝國是上帝施行審判的工具,但是亞述王並不這麼認為,反倒說:「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亞述王的軍隊來到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嘲笑耶和華上帝,告訴猶大人上帝不可能救得了他們,然而上帝說:「斧豈可向用斧砍木的自誇呢?鋸豈可向用鋸的自大呢?好比棍掄起那舉棍的,好比杖舉起那非木的人。」斧頭和鋸子指的是亞述,用斧頭、用鋸子的人就是上帝,後來上帝說:「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以賽亞書37章36到37節「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那個時候亞述帝國是唯一的強權,其他所有的國家聯合起來也打不贏亞述,如果要研究亞述強盛的秘訣,可以寫好多本書,但是真正的原因不在那些秘訣上,而是因為上帝決定要使用亞述,亞述以為自己很厲害,反而瞧不起上帝,結果到上帝審判亞述的時候,亞述帝國徹底消失在歷史當中。真正厲害的不是人自己,而是興起人、使用人的上帝。
士師記16章25到28節「他們正宴樂的時候,就說:叫參孫來,在我們面前戲耍戲耍。於是將參孫從監裡提出來,他就在眾人面前戲耍。他們使他站在兩柱中間。參孫向拉他手的童子說:求你讓我摸著托房的柱子,我要靠一靠。那時房內充滿男女,非利士人的眾首領也都在那裡。房的平頂上約有三千男女觀看參孫戲耍。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你眷念我。神啊,求你賜我這一次的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報那剜我雙眼的仇。」非利士人除了歡樂獻祭之外,還加上餘興節目,把以色列士師參孫帶出來,公開當猴子戲耍,經文說這是非利士人「正宴樂的時候」,「正宴樂的時候」原文直接翻譯是「他們的心覺得好」。我們從士師記第一章開始看下來到現在,以色列的情況是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其中的關鍵是「各人任意而行」,每個人都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看為對的事,至於上帝喜不喜歡,這件事在上帝眼中看不看為正,以色列人越來越不在意,到了士師記14章,上帝特別分別為聖作拿細耳人的參孫,完全不在乎上帝的眼光和心意,堅持要娶不該娶的女孩子作老婆,參孫的理由就是「因為她在我眼中看為正」。「各人任意而行」、「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不是以色列人的專利,也不是從以色列人開始,士師記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原本是專心跟隨上帝的人,但是在生活當中,以色列人逐漸被犯罪墮落的鄰居影響,被罪惡同化,最後變得跟他們一樣墮落。參孫受非利士人的影響很深,參孫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非利士人不只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而是行自己眼中看為「好」的事。非利士人認為虐待俘虜、羞辱俘虜是一件好事,看到參孫丟臉他們覺得心情很好,但是虐待俘虜、羞辱俘虜可以算是合乎公平正義的事嗎?非利士人不關心,他們只要心情好就好了。只要能讓我心情好,這件事就是對的。很可怕的價值觀。明朝末年大太監魏忠賢講過一句話:「對我好的就是好人,對我壞的就是壞人。」因為皇帝信任魏忠賢的緣故,許多大臣為了討好魏忠賢,貪污搜括錢財來孝敬他,連內閣首席大學士都認他做乾爹,對於不孝敬他、不討好他,甚至反對他的大臣,魏忠賢就想盡辦法弄死他,史可法的老師左光斗因為彈劾魏忠賢,就被魏忠賢下到監獄裡,受酷刑而死。
人離開上帝越遠,人越會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看為好的事,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不在乎上帝怎麼看,藐視上帝的主權。參孫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終於醒悟過來,真正體認上帝的主權,參孫的神力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的恩賜,參孫仗著恩賜藐視上帝,完全出賣自己分別為聖的身份和生活時,上帝選擇離開參孫,參孫就不再擁有神力,失去神力的參孫被非利士人挾制、戲耍,沒有辦法再做自己的主人,當他被非利士人戲耍到一個階段,可以休息的時候,「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你眷念我。神啊,求你賜我這一次的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報那剜我雙眼的仇。」參孫現在真正承認上帝的主權,上帝是主,並且他需要上帝的眷念、憐憫,參孫在極度的苦難中學會謙卑,只是參孫的禱告重心還是自己,他求神再給他最後一次神力,目的是為自己報仇。參孫的禱告詞,包括30節「我情願與非利士人同死!」,原文一共18個字,18個字中間出現了5個「我」,「眷念我、賜我力量、讓我報仇、我的雙眼、讓我死」,非利士人感謝大袞、讚美大袞的時候,原文用了14個字,14個字裡面卻有8個我們,「我們的神」兩次、「我們的手」兩次、「我們的仇敵」兩次、最後兩次是「我們的地」和「殺害我們」。非利士人想的是我們,範圍包括自己的同胞,參孫身為以色列的士師20年,他從來不關心以色列人得不得救,不關心上帝的國怎麼實現,從頭到尾參孫關心的只有自己,失去神力、失去眼睛之前關心的是滿足性慾和自己保命,失去神力、失去眼睛之後關心的是為自己報仇,上帝的國度、上帝的百姓在參孫心裡從來沒有位置。
29到31節「參孫就抱住托房的那兩根柱子:左手抱一根,右手抱一根,說:我情願與非利士人同死!就盡力屈身,房子倒塌,壓住首領和房內的眾人。這樣,參孫死時所殺的人比活著所殺的還多。參孫的弟兄和他父的全家都下去取他的屍首,擡上來葬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在他父瑪挪亞的墳墓裡。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上帝應允了參孫的禱告,賜給參孫最後一次神力,參孫在大袞廟裡殺了非利士人,殺了自己,也殺了大袞。非利士人把他們的平安寄託在大袞身上,只是可惜大袞連自己都保不住。非利士人和參孫,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衝突,不能只看成是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仇恨,其實這是兩種生活模式,以及產生兩種生活模式價值觀之間的戰爭。從以色列人出埃及開始,上帝就不斷吩咐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之後,絕對不能學習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生活充滿罪惡,上帝在利未記18章24到25節吩咐:「在這一切的事上,你們都不可玷污自己;因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列邦,在這一切的事上玷污了自己;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他的居民。」上帝厭惡迦南人的罪惡,所以藉著以色列人的手審判他們,但是對於以色列人,上帝給予同樣的要求,利未記18章26到28節繼續說:「故此,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這一切可憎惡的事,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都不可行,在你們以先居住那地的人行了這一切可憎惡的事,地就玷污了,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像吐出在你們以先的國民一樣。」以色列人如果和迦南人一樣,上帝怎樣審判迦南人,也要怎樣審判以色列人,這是兩種生活方式的戰爭,兩種生活方式的背後是人到底以誰為神。人以自己為神,就順從自己的情慾、順從自己的喜好而行,雖然人有理智,但是理智常常只是拿來為罪惡合理化找藉口,理智被人用來服事慾望、服事罪惡,以色列人雖然被稱為是上帝的子民,他們卻也逃不出這樣的墮落循環,同樣被稱為上帝子民的基督徒,雖然口稱基督是主,但是我們信仰真正關心的重點,如果不是上帝本身,不是上帝的國度和計畫,只是自己有興趣的部份,不管這個部份的具體表現暫時看起來怎麼樣,時間久了一定偏差會顯明出來,到底我們是要實現自己的國,還是上帝的國度。
參孫故事從家庭開始,也在家庭結束,參孫歸葬他父親瑪挪亞的祖墳,瑪挪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安息,參孫因為貪愛女色的緣故,一輩子在非利士流浪,最後死在非利士,參孫直到死亡才回到他從小長大的故鄉。參孫的故事從歡樂開始,上帝差派神人向不孕的瑪挪亞夫婦顯現,預言參孫誕生,連火從天降的神蹟都出現了,但是當參孫離開上帝,上帝也離開參孫之後,奇蹟得子的歡樂轉變成為埋葬屍首的悲劇。參孫是以色列歷史中最強壯的人,也是整本聖經裡最強壯的人,但是參孫的故事告訴我們,再怎樣強壯的人都救不了自己,參孫的生與死都必須仰賴上帝,士師記到士師時代尾聲的時候,藉著參孫告訴我們,士師不是以色列人的真正盼望,教會要復興不是靠某個或某些了不起的領袖,而是要靠上帝自己,上帝才是以色列人真正的盼望,真正可以依靠的對象。我們已經講了很多不同士師的故事,這些故事逐漸透露出一個訊息:在上帝面前人是不信實的,人需要上帝以恩典來成就祂在人身上的目的。我們身為在基督裡的新創造,也和以色列人一樣,需要面對離棄上帝、敵擋上帝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參孫雖然有拿細耳人的身分,卻擁抱非利士人和非利士人的生活方式,放棄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和生活模式,沒有信實、沒有順服,於是也沒有帶給以色列從上帝而來的公義與和平,他做以色列的士師20年,國中沒有太平。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