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到在基比亞遭遇匪徒的利未人,用妾的屍身招聚以色列全會眾,利未人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控告基比亞人,利未人要求以色列眾人籌劃商議,看如何處理基比亞人的惡行。以色列眾人聽完利未人的陳述,各個義憤填膺,在沒有按照上帝律法聽完雙方口供之前,就輕率決定要同心合意使用武力攻打基比亞城。以色列眾人仗著自己人多,不怕人少的便雅憫支派不屈服,在大軍壓境的威脅下要求便雅憫支派交出犯罪的基比亞匪徒,但是便雅憫支派不肯聽以色列眾人的話,反而決定誓死保護犯罪的基比亞人,在基比雅集結要和以色列人打仗。便雅憫支派一共聚集了2萬6千人,包括700個能像大衛一樣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的精兵,基比亞城也出了700精兵。
士師記20章17到21節「便雅憫人之外,點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萬,都是戰士。以色列人就起來,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以色列人早晨起來,對著基比亞安營。以色列人出來,要與便雅憫人打仗,就在基比亞前擺陣。便雅憫人就從基比亞出來,當日殺死以色列人二萬二千。」以色列眾人的兵力一共是40萬拿刀的戰士,是便雅憫支派2萬6千人的15倍。孫子兵法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如果我有敵人10倍的兵力,就包圍他;如果我有5倍,就用優勢兵力攻打他;如果2倍,就兵分兩路攻擊他。15倍的兵力不但可以十則圍之充分包圍,包圍完還剩下5倍優勢兵力可以直接攻打,怎麼看這場仗以色列眾人都不會輸,以色列人按照在應許之地征戰的慣例,再出陣前先求問上帝:「誰先上去打仗?」士師記第一章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也求問上帝,士師記1章1到2節「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求問耶和華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
看起來士師記20章和士師記第1章好像一樣,沒什麼不同,但是在第一章以色列人打勝仗,在20章以色列人卻打了一個大敗仗,怎麼會差這麼多?其實第一章和20章的經文雖然形式類似,但是內含很不一樣。在20章以色列人到伯特利求問上帝,以色列人本來是聚集在米斯巴,為什麼他們不留在米斯巴求問上帝,要勞師動眾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求問上帝?因為約櫃在那裡。約櫃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上帝在曠野吩咐摩西製造的,約櫃代表上帝的同在,20章的以色列人像第一章的時候一樣,想要上帝的同在,所以特別跑到約櫃前面去尋求上帝,但是我們可以看見,以色列人雖然到了伯特利上帝約櫃面前,他們卻不像第一章的時候求問「耶和華」,而是變成求問一個沒有名字、模糊的「神」,和迦南地的其他偶像一樣。難道20章的以色列人不曉得上帝的名字嗎?當然不是,但是他們雖然嘴巴裡喊著上帝的名字,心裡卻已經和上帝遠離,他們和上帝的關係不再像在曠野的時候、在得地為業的時候那樣緊密,他們的心已經和上帝疏離了。「耶和華」這個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立約的名字,對20章的以色列人來說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以色列人不再用命跟隨上帝,上帝已經被收到倉庫裡放著很久了,現在是因為發生狀況,不得已才去倉庫再把上帝拿出來。
以色列人不是真的要問上帝的旨意,只是要上帝為他們背書蓋章,我們注意看他們的問題「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這句話和士師記第一章「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很像,只是把迦南人換成便雅憫人,都差不多嘛,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以色列人和迦南人打仗是上帝吩咐的,因為迦南人惡貫滿盈,上帝雖然給了他們幾百年的時間悔改,他們卻始終不悔改,甚至越來越邪惡,最後上帝使用以色列人來審判迦南人,和迦南人邪惡的文化,所以以色列人問「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沒有問題。可是上帝從來沒有吩咐以色列人上去攻打便雅憫人,攻打便雅憫人是以色列人聽了利未人的話做出的決定,從頭到尾沒有人問過上帝可不可以,等大家決定好了,才一起跑去問上帝「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這是很不尊重上帝、藐視上帝主權的行為。如果有人突然來問我們:「你銀行裡的錢哪一些要給我?」要求我們一定要給他,我們會怎麼看這樣的人?我根本沒有打算把錢給你,你是土匪、強盜。如果連人對人都是這樣,何況是對待上帝,人應該聽上帝的話,而不是上帝應該聽人的話,不然人就是自以為是上帝的上帝。
面對以色列人蠻橫胡鬧、糊里糊塗地求問,上帝清楚地以自己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名回答他們:「猶大當先上去。」雖然以色列人已經遠離上帝,但是上帝沒有忘記以色列人,沒有忘記祂怎樣從埃及拯救以色列人,沒有忘記祂怎樣帶領以色列人40年的時間度過那又大又可怕的曠野,沒有忘記祂怎樣領導以色列人作戰,打敗那些以色列人自己不可能打敗的敵人。上帝沒有忘記自己怎樣與以色列人立約,上帝還是愛祂的百姓。上帝給了以色列人想要的答案,告訴他們猶大先上去,和第一章一樣,但是少了「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上帝准許以色列人按照自己的計畫上去,可是沒有准許以色列人打勝仗,結果擁有15倍兵力的以色列人,一天之內被便雅憫人殺死2萬2千人,幾乎平均一個便雅憫人殺死一個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第一個上陣的猶大支派元氣大傷。彼得前書4章17節「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在整個事件中,雖然包庇基比亞匪徒的便雅憫支派不對,但是以色列各支派聯軍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以色列人的問題不是單純地把便雅憫人打敗,抓住基比亞匪徒處死他們就可以解決。以色列支派之間之所以會兵戎相見,是因為道德敗壞犯罪的緣故,道德敗壞犯罪是因為他們不聽上帝的話,不按照上帝的話生活,不按照上帝的話生活是因為他們從心裡深處遠離上帝,對上帝的話語反應遲鈍了,根本沒有發現自己靈性有問題,還以為現在像以前一樣,和上帝的關係很好沒有問題。在順境中人不會反省自己的問題,只有遭遇逆境不順利了,人才會開始反省,因此上帝讓以色列人出師不利,一方面是對以色列人的審判,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以色列人,你們已經遠離上帝了。
22到25節「以色列人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未擺陣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求問耶和華說: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華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擊便雅憫人。便雅憫人也在這日從基比亞出來,與以色列人接戰,又殺死他們一萬八千,都是拿刀的。」以色列人打敗仗以後的反應很有意思,經文先說他們「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死了2萬2千人,我們還有38萬人,資本還是很雄厚,可以再打過,接著才說他們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求問耶和華,他們的反應行為模式相當經典,完全是我們這些墮落之人的寫照。人只要能靠自己,就不會想要去靠上帝,即使做了尋求上帝的動作,也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暫時向上帝低頭,不是真心把主權交給上帝,真心願意聽從上帝、順服上帝,耶利米書17章9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這是上帝自己說的話,說完這句話,上帝接著說:「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有一句話叫自欺欺人,人除非認識上帝,在上帝裡認識自己,不然我們不會知道人心被罪惡敗壞到極處,我們會欺騙自己,打從心底認為自己很好,就算不好意思說自己很好,至少也還不錯,不算太壞,更不可能詭詐到壞到極處。
第一戰的失敗帶領以色列人回到上帝面前,重新反省與上帝的關係,他們在耶和華面前哭泣直到晚上,雖然這個哭泣不是真正悔改,而是哀痛打敗仗死傷慘重的成分比較多,他們求問耶和華,重新歸向與上帝立約的關係,不再光是求問一位模糊的神。經過第一次的失敗,以色列人開始在上帝面前謙卑下來,曉得先問上帝:「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現在以色列眾人知道要先問上帝可以上去打仗嗎?並且想起來便雅憫人是他們的弟兄,不是仇敵。雖然以色列人想起來要尊重上帝的主權,想起來便雅憫人是他們的弟兄,以色列人還是問了上帝一個矛盾的問題:「可不可以上去殺弟兄?和弟兄打仗?」既然是弟兄,怎麼會問可不可以殺?應該兩邊要罷兵坐下來在上帝面前一起悔改,一起獻祭贖罪,再一起和好,一起好好解決基比亞人的問題,不是裝乖完以後問上帝:「可不可以殺?」上帝知道以色列人沒有真正悔改,又按照以色列人想要的任憑他們,告訴他們「可以上去」,以色列人一聽到上帝說可以,迫不及待第二天就奮勇上前去打仗,前一天哭了一整天,開禱告會開到晚上,第二天又立刻上戰場,結果卻同樣是大敗而歸,被殺了1萬8千人,加上上次已經死了4萬人,打2天仗少掉百分之10的兵力、人口。
26到28節「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那時,神的約櫃在那裡;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兩次上帝都說可以上去,兩次都大敗而歸,損傷慘重的以色列眾人終於發現苗頭不對,吃得苦頭夠了,曉得要回到上帝面前好好處理和上帝的關係,現在還活著的以色列全體會眾,一起來到伯特利敬拜上帝,和上一次一樣,以色列人坐在耶和華上帝面前哭號。士師記2章4到5節「耶和華的使者向以色列眾人說這話的時候,百姓就放聲而哭;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就是哭的意思)。眾人在那裡向耶和華獻祭。」從士師記一開始,以色列人就在上帝面前哭泣、獻祭,波金那次是因為上帝差派使者責備以色列人,不按照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而行,沒有聽從上帝的話,所以上帝也不再按照所立的約把土地完全交給以色列人,留下剩餘的迦南人,並且預言以色列人將會被迦南人同化自食惡果,因此以色列人在波金哭泣、獻祭,到士師記結尾,以色列人還是一樣在哭泣、獻祭,沒有長進,本質完全沒有改變。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這是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哀哭後幾百年,上帝僕人對以色列第一任國王掃羅說的話,上帝要使用掃羅審判亞瑪力王亞甲和他所有的一切,掃羅卻愛惜亞瑪力王亞甲的財產,捨不得亞甲上好的牛羊,不願意完全歸給上帝,自己留下來,又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審判亞甲,因此上帝透過撒母耳向掃羅說話,要廢去掃羅的王位。
真正的悔改是放棄自我中心,從自我中心轉向以上帝為中心,真正以上帝為主,如果沒有這個本質上的轉變,哭泣、禁食禱告、獻祭給上帝都是多餘的,表面上好像歸正了,實際上只是要用這些方式攏絡上帝,要上帝聽話讓我利用罷了。以色列人第二次打敗仗之後比上一次更認真尋求上帝,想得到的方式全用出來了,不只是哭泣和求問,還加上禁食禱告和按照律法獻祭,也在乎起上帝的約櫃,想起來要藉著亞倫體系的大祭司來親近上帝。以色列人吃足了苦頭,終於願意回到上帝面前,承認上帝的主權,求問上帝:「要和我們弟兄繼續打仗,還是罷兵不打了?」這個問題應該在第一次出兵之前先問,而不是拖到現在才問,可是以色列人要等到兩天死了4萬人,打了兩次大敗仗以後,才醒悟過來知道要求問上帝。納尼亞傳奇的作者英國文學家魯益師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上帝藉著我們的歡樂向我們低語,透過良知向我們說話,但卻藉著我們的苦難大聲疾呼,因為痛苦是祂喚醒充耳不聞世界的擴音器。」苦難是上帝的擴音器,用來向不願意聽上帝說話的人喊話。當以色列人終於悔改,交出主權求問上帝的時候,上帝回答他們的問題:「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真正的悔改不是在外在的儀式,不是地點在哪裡的問題,不是有沒有流眼淚、有沒有什麼儀式或者形式的問題,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外在的行為是源自內心真實的回轉歸向上帝,內心回轉歸向上帝就是承認我們離棄上帝,承認離棄上帝是罪惡,承認我們沒有辦法靠自己歸向上帝,只有專心依靠耶穌,仰望耶穌基督的拯救,以大能改變我們的心,悔改是歸向上帝自己,而不是歸向上帝能給我的好處,一個是順服上帝,另一個是利用上帝,真正的悔改蒙上帝悅納,虛假的悔改就算獻給上帝再多禮物,上帝還是不喜悅,上帝不喜歡被人利用。相反的,上帝願意我們從祂真正得到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再受罪惡挾制的生命,在真理中得到自由釋放,不再受情慾、受貪愛世界的心所苦,享受上帝同在,也享受上帝為人所預備的一切,如同使徒保羅所說:「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