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耶弗他的故事,在繼續講耶弗他之前,我們先問一個問題,這些3千多年前的中東外國故事和21世紀居住在台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每個禮拜按照章節、段落,來講這些好像跟我們很遙遠的別人的故事?我嘗試用一句最簡單、最濃縮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為了我們得救。提摩太後書3章15到17節「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聖經是上帝使用人類的文字語言,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逐漸啟示給人的。上帝啟示聖經給人的目的,是為了拯救人脫離罪惡、死亡,在上帝啟示聖經之前,罪惡和死亡已經存在在人間,並且掌管全人類,不管再怎樣有能力、有勢力的人,都沒辦法逃脫罪惡和死亡的挾制。明朝有一個皇帝,做皇帝不到一個月就死了,死因是縱欲過度,當了皇帝了,只有他管人,沒人管得了他,但是這個皇帝被色慾、被罪的權勢牢牢掌控,最後死在罪的權勢之下。整本聖經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告訴人:人需要上帝的拯救,因為人已經死在自己的罪惡之中了。聖經為了叫人得救,首先必須先讓人知道人需要得救,怎麼讓人知道自己需要得救呢?讓人看見人的真實處境,讓人看見人性的真面目。怎麼看見呢?透過在歷史中曾經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打開聖經就會發現,聖經很大一部分是歷史,特別是以色列人的歷史。我剛信耶穌的時候,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帝要在聖經裡寫一大堆以色列人的歷史,為什麼上帝不把創世記寫長一點,把全人類的歷史寫得更清楚一點?後來我知道答案了,原來以色列人的歷史就是全人類歷史的縮影。馬克吐溫說:「歷史並不會重複,但它會押韻。」意思是歷史不會百分之一百重演,但是歷史會以驚人的相似度不斷重現。
雖然現在已經21世紀了,但是人性在這幾千年的時間裡還是一樣,沒有改變。當我們凡事順利的時候,就會漸漸驕傲起來,忘了自己是誰,當我們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就會憂慮抱怨,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對於已經在基督耶穌裡領受救恩的人來說,以色列人的歷史是我們的鑑戒,它告訴我們教會怎麼做會失去真正的信仰、失去上帝的同在。對還沒接受耶穌基督拯救的人來說,他告訴我們人性的真相,人性在罪惡的掌控之下,黑暗到一個地步,人可以用最好聽的口號做最骯髒污穢的事情,人沒有能力拯救自己脫離被罪惡掌握的事實,不管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文化的力量、暴力或非暴力手段,都沒辦法解決罪的問題,監獄只有越蓋越多,越關越多人,人越受教育,越會不露痕跡地犯更大的罪。聖經傳道書1章9到11節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人常常不會記取歷史的教訓,但是能夠記取歷史教訓的人,就可以比其他人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傳統很看重歷史,小到家譜、族譜,大到記錄許多朝代的經典史書,都是華人文化的重要傳統。北宋司馬光花了19年編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橫跨十幾個朝代,從東周春秋末年三家分晉一直記載到五代末年,一共1千3百多年的時間,裡面用很多篇幅記載民變、亂世,探討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裡,為什麼國家、社會會逐漸敗壞產生動亂,希望可以從前人的教訓中,找出失敗的規則,學習如何減少失敗。《資治通鑑》寫成到現在超過9百年,9百年來一直受到高度評價,連毛澤東都說他讀過17遍。聖經也很看重歷史,不過聖經看重的不是政治歷史、不是經濟歷史,而是救恩歷史,上帝看重的不是短暫的人間國度如何政權轉移、世界如何變化,一代過來一代過去,而是上帝要如何在短暫的人類歷史中帶領人進入祂的永恆國度。救恩歷史不是歷史的主流,至少表面上看起來不是,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歷史上許多國家、朝代的興衰,都和上帝的救贖工作有關係。救恩歷史決定了人類歷史。申命記32章8節說「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以色列人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使徒行傳17章26節也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過去,就沒有辦法定位自己的身分,也不知道將來要往哪裡走。同樣的,一個蒙受基督恩典的人,如果不知道上帝的救贖計畫,不知道上帝過去在歷史中已經施行的救贖工作,我們也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分定位,不知道自己將要何去何從,不知道如何看待、如何正確回應現在我正在面對的處境,因為我看不懂上帝的作為。
我們為什麼要看士師記?因為士師記是聖經裡講信仰生活失敗講得最好的一卷書,只要照做,保證信仰生活馬上失敗瓦解,但是換個角度,只要能夠避開士師記裡的地雷,要失敗也沒那麼容易。世俗化是現代教會面臨最嚴重的問題,當教會和一般社會、一般社團越來越像的時候,世俗和神聖的分界就越來越不明顯,可是教會之所以是教會,就是因為它有上帝同在的神聖本質,這個是教會獨一無二的寶貝,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不要把它廉價賣掉,好像士師記裡的以色列人一樣。一個原本不認識上帝的人有一天突然覺悟,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的上帝竟然看顧我、與我同在,這是多麼震撼、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我相信有這樣經驗的弟兄姐妹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自己也是從不信、不認識,到相信、認識這個階段,當中的恩典真是豐富的不得了,言語沒有辦法完全說明,這一切經歷都是建立在上帝的歷史工作上,上帝的救恩工作不但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而且現在還在繼續發展,將來有一天要徹底完成。接下來我們來看今天的經文:
12到13節「耶弗他打發使者去見亞捫人的王,說:你與我有什麼相干,竟來到我國中攻打我呢?亞捫人的王回答耶弗他的使者說:因為以色列人從埃及上來的時候佔據我的地,從亞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約但河。現在你要好好地將這地歸還吧!」耶弗他的出生背景是士師當中最不好的,他的爸媽沒有正式的婚姻關係,他的媽媽是妓女,耶弗他出生之後雖然被爸爸接回家,可是爸爸死後,耶弗他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們聯合起來趕出家門,耶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後來他一個人在外面闖蕩江湖,成為黑社會老大。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以色列人面臨亞捫人侵略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就來找耶弗他,邀請這個曾經被他們放逐的人回來擔任他們的最高領導人,盼望耶弗他用他的才能幫助以色列人度過這次外敵侵略的危機。耶弗他一輩子都在面臨身分認同的危機,幾十年的時間他的家人、他的民族不認同他,今天突然情勢轉變,過去不承認他、不認同他的這些人轉過來求他幫助,而且答應給他最好的條件,讓他擔任領袖,耶弗他好像找回自己的身分認同,成為以色列的領袖之後,他馬上開始處理以色列人和亞捫人之間的衝突。耶弗他沒有直接用武力解決以色列人和亞捫人的衝突,他選擇先展開談判,嘗試以不流血的方式解決問題。在第一回合的談判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耶弗他好像用一個王的身分在對亞捫王說話,好像「你與我」、「我的國」,耶弗他表面上好像身分認同的問題解決了,可是骨子裡其實沒有解決,耶弗他不曉得真正做以色列士師的涵義,可能口頭上定義都知道,士師代表上帝管理以色列,士師要拯救以色列人、審判以色列人,這些他都知道,但是如何代表上帝,或者更進一步說,代表一位怎麼樣的上帝,耶弗他如何在做士師拯救以色列人、管理以色列人的過程中表現上帝的本性、上帝的心意,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從這個層面來說,耶弗他做士師後來的表現大部分是相當失敗的,失敗的起因在於它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分,以及伴隨身分而來的使命。耶弗他問亞捫王:「你為什麼來我的土地打我?」亞捫王回答耶弗他:「以色列人才是侵略者,我只是來要回我被侵略的土地。」於是第二回合談判開始。
14到27節「耶弗他又打發使者去見亞捫人的王,對他說:耶弗他如此說,以色列人並沒有佔據摩押地和亞捫人的地。以色列人從埃及上來乃是經過曠野到紅海,來到加低斯,就打發使者去見以東王,說:求你容我從你的地經過。以東王卻不應允。又照樣打發使者去見摩押王,他也不允准。以色列人就住在加低斯。他們又經過曠野,繞著以東和摩押地,從摩押地的東邊過來,在亞嫩河邊安營,並沒有入摩押的境內,因為亞嫩河是摩押的邊界。以色列人打發使者去見亞摩利王西宏,就是希實本的王,對他說:求你容我們從你的地經過,往我們自己的地方去。西宏卻不信服以色列人,不容他們經過他的境界,乃招聚他的眾民在雅雜安營,與以色列人爭戰。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將西宏和他的眾民都交在以色列人手中,以色列人就擊殺他們,得了亞摩利人的全地:從亞嫩河到雅博河,從曠野直到約但河。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他百姓以色列面前趕出亞摩利人,你竟要得他們的地嗎?你的神基抹所賜你的地你不是得為業嗎?耶和華─我們的神在我們面前所趕出的人,我們就得他的地。難道你比摩押王西撥的兒子巴勒還強嗎?他曾與以色列人爭競,或是與他們爭戰嗎?以色列人住希實本和屬希實本的鄉村,亞羅珥和屬亞羅珥的鄉村,並沿亞嫩河的一切城邑,已經有三百年了;在這三百年之內,你們為什麼沒有取回這些地方呢?原來我沒有得罪你,你卻攻打我,惡待我。願審判人的耶和華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亞捫人中間判斷是非。」
耶弗他這段話有點長。簡單的說,耶弗他從幾個方面回答亞捫王的主張,第一、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以色列人根本沒有佔據亞捫的土地,亞捫人從來沒有擁有過這塊土地。第二、從神學的角度來說,這塊土地是上帝分配給以色列人的,亞捫人你們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第三、以耶弗他的角度來說,你要打架也不先掂掂自己的斤兩,以前比你強的王都不敢直接侵略以色列,你不要自己找挨打。第四、從時間的角度來說,以色列人都在這裡住了3百年了,為什麼過去3百年亞捫人不來討債,3百年後才輪到你來討債?最後耶弗他告訴亞捫王,我沒有得罪你,你卻來打我,願上帝審判你。耶弗他這篇外交回答是經典之作,他的口才、講道理的能力不是普通的好。他先從過去的歷史充分舉證亞捫王胡說八道,再從思想層面瓦解亞捫王出兵的正當性,第三用實力警告亞捫王不要亂來,因為以色列人很強。不過這一點亞捫王不怕,因為很強是以前的事,現在不強可以欺負得了,所以28節說「但亞捫人的王不肯聽耶弗他打發人說的話。」耶弗他講的太有道理了,亞捫王講不過他,回答不了,所以不講了,也不聽耶弗他的理由,對亞捫王來說,那些理由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亞捫王就是想要那塊地,既然耶弗他不願意把地交出來,那就直接動手來搶。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耶弗他又把上帝的名字搬出來用,他稱上帝為「審判人的耶和華」,這是耶弗他第二次搬出上帝的名號,第一次是以色列長老請耶弗他回去做領袖,耶弗他搬出上帝的名號確保自己可以得到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這一次是請出上帝來恐嚇亞捫人不要輕舉妄動,不然願上帝審判你們。在耶弗他的故事當中,我們看不太到上帝自己的作為,從士師記11章耶弗他出現開始,到12章7節耶弗他去世為止,上帝一句話都沒有說,反倒是耶弗他9次搬出上帝的名。我們要小心自己不要犯耶弗他的錯誤,濫用上帝的名滿足自己的私慾,耶弗他不是故意濫用上帝的名,而是從根本的價值觀就出現偏差,濫用上帝的名只是結果,原因是耶弗他要鞏固自己得來不易的權力地位,耶弗他想要抓緊權力,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耶弗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發生問題,一個真正健康的人不需要靠著抓緊權力來證明自己。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心裡所充滿的,就會表現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之中,成為我們人生真正追求的目標。那麼我們的心被什麼充滿呢?若被私慾充滿,我們就會放縱自己的慾望,成為慾望的奴隸。若被自我充滿,我們就會自我中心,要上帝來跟著我,而不是我來跟著上帝。但是若我們被上帝的話語充滿、被聖靈充滿,我們就能脫離私慾和自我的挾制,享受上帝所應許的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無所不能,但有所不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6章12節說:「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上帝的愛釋放我們得以自由,人在上帝的「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求主幫助我們能夠真正被上帝的話語充滿,聖靈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做工,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