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迷思一→設界線就是自私自利
(一)適當的界線反而可以增加我們關懷別人的能力。
(二) 自私是「只專注自己的意願與渴望,不顧對別人的責任」。
1.意願與渴望有些符合建全的目標與責任、有些則否,所以我們要分辨「需要」及「想要」。
2.我們的「需要」是正當的,一點也不「自私」。
3.我們的「需要」是我們自己的責任,神或別人沒有義務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三)設界線是「好好管理神賜給我們的資產」。
二、 迷思二→設界線就是不服從
(一)缺少界線才是不服從(表面說好、心裡反抗怨恨)。
(二)妥協地順從=說謊,所以內心一個「不」會使外在一個「好」失效。
(三)作難、勉強、恐懼、愧疚等動機都無法與愛並存。
(四)就算設界線的動機真的是不服從,說出來也比不說好。坦誠之後,我們才能分辨自己的動機、神也才可以在我們的心中動工。
三、迷思三→假如我設界線,別人會傷害我
(一)別人絕對有可能因為我們設界線所以生氣、攻擊我們或感情退縮。
(二)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愛我們或跟我們在一起。
(三)我們不能降低條件─尊重我們的人自然會尊重我們的界線,不尊重我們界線的人只喜歡我們順從他們(我們跟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甚麼好開始的」)。
(四)設界線其實跟「說出事實」有關。
(五)問題被提出來了,才可以設法解決。
(六)耶穌很清楚地教導我們不要當一個「混淆視聽的和事佬」。
(七)設界線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實,ex.人在心不在。
這比永遠不知道對方的真面目好多了。
(八)我們需要其他來源的支持(包括感情與行動)。
四、迷思四→設界線會傷害別人
(一)界線是一種「防衛性」工具,它旨在保護神給我們的寶物不會在錯誤的時間被別人奪走。
(二)被我們拒絕的人或許會不舒服,但他們不會受傷。
(三)界線原則也可以應用在別人「合理的需要」上(因為我們是基督徒,不是基督)。
(四)我們需要一群支持我們的人(有人不能協助我們的時候還可以找別人)。
五、迷思五→設界線等於在說「我生氣了」
(一)人開始說出真心話、立界線、為自己負責之後,有段時間確實容易發怒。
(二)設界線不會引發怒氣。上述怒氣是「舊的」不是「新的」,是多年來沒有被說出、被尊重的「不」。
(三)情緒是一種訊號─「恐懼」要我們小心遠離危險、「傷心」表示我們正在失去;「怒氣」則是「早期警告系統」,告訴我們「有被人傷害或控制的危險」,要我們向前面對。
(四)界線設得愈好、愈不會發怒
1.許多時後怒氣是我們唯一的界線,當我們可以說「不」的時候,就不需要發怒了。
2.怒氣將隨著界線的發展及成長而減少(一開始能避免自己的界線受別人侵犯)。
(五)解決過往怒氣的方式
1.向有關的人坦白說出真正的想法。
2.重新修補受傷的靈魂,取得自主權及安全感。
六、迷思六→別人設下界線,會傷害我
(一)我們難以接受別人界線的原因:
1.不適當的界線確實可能傷害我們。
2.把自己的傷害投射到別人身上,太過感同身受。
3.偶像崇拜(太依賴某人)。
(1)我們絕對不能把某人當成幸福的唯一來源─若我們跟某人產生衝突後
會痛苦非常,我們可能把他當成神了。
(2)我們不能接受別人的「不」,等於把自己的生活控制權交給別人。別人威脅要離開或收回感情,我們就會投降以取悅他們。
4.我們不能負責,反而認為自己的好壞都是別人的問題。
七、迷思七→設了界線會產生愧疚感(不好意思違逆愛我們的人的意見)
(一)搞清楚我們只是接受禮物(愛、錢、時間)、並不虧欠他們甚麼。
(二)「禮物」是無條件的給予,接受者只要「感激」就行了。
(三)我們心存感激,自然會去愛別人。
(四)設界線不等於不感激。
八、迷思八→界線會讓我們斷了後路
(一)是我們擁有界線,不是界線擁有我們。
(二)若對方反應很成熟、或我們感到很安全了,我們可以協議、甚至改變
原先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