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結束約翰福音18章。耶穌被捉拿,受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審問以後,被帶到羅馬總督本丟比拉多面前。猶太人一方面設計陷害耶穌,一方面卻怕在宗教禮儀上沾染污穢,以至於不能繼續守逾越節,所以不進彼拉多的衙門。彼拉多只好出來,問他們:「你們告這人是為什麼事呢?」眾人回答:「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彼拉多說:「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吧。」猶太人卻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約翰福音在這裡插入一個評語,「這要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了。」上個禮拜我們講到這裡,我們繼續往下看。
約翰福音18章33到34節「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彼拉多問耶穌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猶太人的王嗎?」對猶太宗教領袖來說,他們不能接受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差遣來的彌賽亞救世主,因此他們不能容納耶穌。不過對彼拉多來說,猶太人宗教神學上的理由,不能成為羅馬政府判決死刑的合法原因。猶太宗教領袖知道這一點,所以為了說服彼拉多,他們必須把神學上的理由,轉換為政治上的理由。這樣他們才能對彼拉多施加壓力,讓彼拉多真正同意耶穌是必須立刻處死的危險分子。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子孫,彌賽亞是上帝賜給以色列的王。因此猶太人利用這個觀念,來到彼拉多面前,控告耶穌要自立為王,反叛羅馬帝國。路加福音23章1到2節「眾人都起來,把耶穌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該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四福音都記載了耶穌與彼拉多的對話,然而約翰福音留下的對話紀錄最為詳細。藉著這段對話,約翰福音要把耶穌身為屬天君王的身分表明出來,上帝膏立的彌賽亞君王,本質上與人類世界暫時地上國度的王很不一樣。
耶穌回答彼拉多:「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通常有人問我們:「你是某某人嗎?」我們會回答是或者不是。但是耶穌在這裡,沒有簡單地回答彼拉多是或不是,反而用另一個問題回答彼拉多。耶穌這樣做是要彼拉多先搞清楚,自己問耶穌問題的出發點是什麼。如果彼拉多問耶穌是出於調查或好奇心,彼拉多就在質疑耶穌是不是打算革命,反叛羅馬帝國自立為王。這樣耶穌可以告訴彼拉多,自己屬天的君王身分,不屬於地上的國度。我們看見耶穌後來的確這樣做。如果彼拉多問耶穌,是因為聽信猶太宗教領袖的話,被猶太宗教領袖誤導,這樣耶穌就可以提出澄清。在耶穌和彼拉多的對話裡,我們可以看見與耶穌在亞那面前的時候一樣,雖然表面上耶穌是受審問的人,實際上耶穌卻一直站在審判者的位置上,質問在地上暫時有權柄的人,又根據他們的回答,為他們定下審判。
約翰福音18章35到36節「彼拉多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做了什麼事呢?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回答「我豈是猶太人呢?」帶有輕視和憤怒的意味。羅馬總督彼拉多身為統治階層,瞧不起被統治的猶太人。彼拉多其實不關心誰是猶太人的王,除非這個猶太人的王,在政治上威脅到羅馬帝國的統治。彼拉多不相信猶太人,不相信控告耶穌的宗教領袖,然而雖然彼拉多不喜歡,耶穌釘十字架事件發展到後來,最終彼拉多還是被迫採取猶太人的立場。在彼拉多「我豈是猶太人呢?」這句話背後隱藏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難道耶穌是我彼拉多的王嗎?很少人有機會像彼拉多這樣,有上帝兒子耶穌基督一對一與他談道的機會。這可能是彼拉多一輩子唯一一次機會,上帝差派祂的兒子作使者,向彼拉多傳講天國的福音。在上帝智慧安排下,耶穌以被告犯人的身份,出現在彼拉多面前。彼拉多則是負責審判耶穌,大權在握的總督。如果身份顛倒過來,彼拉多裝也要裝得完全聽信耶穌的話,只是在上帝刻意安排下,彼拉多的真心被顯現出來。在短暫的對話中,彼拉多對耶穌話語的回應,決定了彼拉多下半輩子的人生,也決定了彼拉多永恆的歸宿。耶穌釘十字架以後沒幾年,彼拉多發瘋自殺而死。
彼拉多告訴耶穌:「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彼拉多表示這次捉拿和訴訟行動不是由他主動,而是大祭司和大祭司掌握的公會。彼拉多很擅長一邊行動,一邊撇清關係。馬太福音27章24節「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彼拉多明明知道耶穌沒有罪,最後還是定耶穌死罪。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彼拉多用洗手撇清關係,以為這樣就不甘他的事。只是彼拉多定耶穌死罪的事,卻從此清清楚楚被記載在四卷福音書裡。以後兩千年普世教會每主日聚會,都在使徒信經告白信仰裡,紀念主耶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彼拉多沒有辦法像他所想的那樣,簡單撇清自己的責任。彼拉多又問耶穌:「你做了什麼事呢?」彼拉多的問題顯示出,他不相信猶太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控告。彼拉多知道,猶太人巴不得趕出羅馬人,恢復自己的國家。猶太人不會這樣為羅馬人這樣效力,所以彼拉多推測背後一定有古怪,他要弄清楚事實真相。
彼拉多回答了耶穌的問題,告訴耶穌自己關於耶穌被告是「猶太人的王」的立場。彼拉多沒有受宗教領袖誤導,只是傳達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控告。因此耶穌明白告訴彼拉多,自己君王身份的本質。耶穌承認自己的確是王,耶穌有自己的國度和統治權。為了避免彼拉多誤解,耶穌第一時間解釋自己國度的意義,「我的國不屬這世界」。這句話消除所有耶穌謀反的可能性,因為羅馬帝國是屬於這世界地上的國度。約翰福音常常使用「世界」,代表墮落犯罪,悖逆遠離創造主上帝的人類群體。約翰福音1章1到3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短短的三節經文,向我們啟示三一上帝,啟示三一上帝與萬物的關係。約翰福音1章10到11節「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創造萬物的道,三一上帝的第二位格聖子上帝,道成肉身成為人進入所造的世界。只是世界悖逆它的創造主,否認它的創造主,這個狀態顯明世界已經是在黑暗罪惡之中,需要被拯救。
耶穌進一步解釋:「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在聖經但以理書裡,用野獸來比喻這個世界國家的本質。這個世界國家的建立,都是依靠武力征服,也必須以武力繼續維持國家的存在。如果耶穌的國屬於這個世界,耶穌也要像歷史上許多大帝國的建立者一樣,率領跟隨者用武力征服的方式來建立國家,並且要保護國家的君王耶穌,不會落入敵人手裡。但是從耶穌落入反對他的宗教領袖,與羅馬人手裡這點來看,耶穌國度的王權的確不屬於這個世界耶穌的國度與這個世界國度的本質完全不同。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彼得曾經拔出刀來要救耶穌,但是耶穌立刻制止彼得,吩咐彼得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又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耶穌又醫好被彼得削掉右耳的大祭司僕人馬勒古。耶穌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所以耶穌不需要使用這個世界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國度和王權。既然耶穌不是使用武力,維護自己的國度和王權,羅馬政府就不必擔心,耶穌是搞叛亂的革命份子。
耶穌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不需要用這個世界的方式維護,耶穌的國反而要改變這個世界,成為這個世界最終的救贖。19世紀曾經橫掃歐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談到耶穌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和我所建的國都靠武力,耶穌所建的國則用仁義。世界上最高者乃為國王,但王不過是人,耶穌則超乎人,世人不能和祂等量齊觀。當我執政之時,雖然有人為我犧牲,但都須我親臨其前,力加訓勉,始能收效。耶穌建國十八世紀以來,男女信徒甘心樂意為其赴湯蹈火,而不辭者不可勝數,更以為祂受苦受死為榮。古今強大之國興替無常,惟有耶穌的國度永存不墜!」但以理書7章13到14節「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詢問耶穌身份的時候,耶穌以但以理書的預言回答他們。他們卻定了耶穌的罪,把耶穌交給彼拉多,然而耶穌對他們說:「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約翰福音18章37到38節上半「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麼呢?」彼拉多又問耶穌:「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不了解耶穌的話,但是聽到耶穌談到他的國度,就對耶穌生了戒心,繼續盤問耶穌。耶穌回答彼拉多:「你說我是王。」意思是彼拉多說的沒錯。耶穌清楚承認自己是王,解釋自己國度王權的本質,以免彼拉多誤解。耶穌身為一個君王,所以成為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人進入世界以前,本來就是天國君王,是三一上帝的第二位格聖子上帝。耶穌來到世界,要把天上國度的榮耀彰顯出來,要把天父上帝的榮耀彰顯出來。耶穌作王是要為真理做見證。作王和為真理做見證,對耶穌來說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別的同一個使命。約翰福音14章6節「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耶穌是有位格的上帝真理。有位格的真理進入世界,要向世人啟示自己,讓世人得以認識這位有位格的真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耶穌向人啟示三一上帝、啟示救贖恩典、啟示最後的審判,這是耶穌國度百姓和國度治理的重要方式。
約翰福音3章16到21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正確與上帝、與真理建立關係的人,就能領受耶穌基督作的見證。人進入耶穌國度的方式是信心,以信心忠於耶穌基督的啟示,而不是武裝暴力的革命。耶穌被告到彼拉多面前,是宗教領袖的陷害,但耶穌給了彼拉多一個機會,讓彼拉多有機會接受耶穌基督的見證,成為真理的跟隨者。只是彼拉多不領受耶穌的見證,只簡短反問一句:「真理是什麼呢?」就結束與耶穌的對話,錯過可能是這輩子唯一一次領受救恩的機會。彼拉多只關心耶穌有沒有要搞革命,他既然已經知道答案,耶穌不是革命份子,就離開了耶穌。彼拉多不關心真理,不屬於真理,不是天父上帝賜給耶穌基督的人。
約翰福音18章38節下半到40節「說了這話,又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他們又喊著說:不要這人,要巴拉巴!這巴拉巴是個強盜。」彼拉多審問耶穌以後,出來見不願意違反禮儀,進入衙門聽審的猶太人。這時候有更多猶太人,聚集到彼拉多的衙門前面。彼拉多知道耶穌是無辜的,所以向群眾宣告判決:「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彼拉多聽懂耶穌是王的意義,知道耶穌不是地上國度、政治意義上的王。耶穌不是搞革命,所以按照羅馬法律,耶穌是無罪的。彼拉多不只一次向群眾宣告耶穌無罪,除了約翰福音18章38節,彼拉多還在19章4節、6節,三次強調耶穌無罪。照常理說,既然耶穌無罪,彼拉多宣判完之後,應該直接釋放耶穌,解散誣告耶穌的宗教領袖和圍觀的群眾,但是彼拉多沒有這麼做,反而做了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彼拉多提議:「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彼拉多故意稱呼耶穌是「猶太人的王」,目的要諷刺誣告的宗教領袖。
彼拉多使用在逾越節釋放犯人的慣例,以為耶穌受群眾歡迎,群眾會給彼拉多和耶穌一個下台階,同意無罪釋放耶穌。這樣彼拉多既遵守羅馬法律,又得到民心,還可以倒打宗教領袖一把,一石三鳥。只是彼拉多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群眾不要耶穌,反而要強盜巴拉巴。巴拉巴是曾經在耶路撒冷作亂,殺過人的恐怖份子,是真正威脅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死刑犯。然而情勢卻轉變為,無罪的耶穌代替有罪的巴拉巴,成為死刑犯受死。表面上這是出於宗教領袖和群眾的操弄,但卻也是上帝透過聖潔無罪的耶穌基督,救贖墮落犯罪世人的標記。耶穌替罪人死,叫罪人可以因為耶穌而活。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