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立界線對孩子的個性、價值觀、表現、人際關係、將來是否成功
等有很大的影響。
二、父母能給兒女最大的禮物是:
(一)學習如何搭建親密關係與感情。
(二)有責任感。
三、「界線發展」等於「學習有責任感」。
四、「管教」是外在界線,其功能在於發展孩子的內在界線。
五、孩子在界線上的需要
(一)保護自己。
當他害怕、不舒服或想改變現狀的時候,可以直接向對方說不。
*方法─
1.父母容許不同意見存在。
2.孩子必須有「與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持不同看法,卻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經驗。
3.若孩子說不,但父母表現得受傷、感情退縮或憤怒,孩子會「表面上順服」。但當青春期時心中的不滿及無界線會腐蝕孩子的虛偽自我。
(二)對個人的需要負責。
1.對別人「太」有責任感會導致我們忽略自己的需要。
2.界線讓我們與別人之間有一個屬靈與情感的空間,把我們與別人分開,使我們的需要可以被聽見。若沒有明顯的界線,我們很難將「自己的需要」從「別人的需要」中過濾出來。
3.懂得照顧並防衛自己的人,才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讓自己精疲力竭。
*方法─
1.鼓勵孩子說出他們的需要,談論自己的怒氣、哀傷,不要試著使他們開心起來或勸他們不要這樣。
2.鼓勵他們發問。
3.幫助他們把負面的感受講出來,不要為了製造虛假的和睦或親密關係而對他們的負面感受避重就輕。
4.幫助他們能辨認出自己的需要,並主動負擔照顧自己的責任。
5.讓孩子離家前建立「我的人生、成敗在我」的觀念,而不是習慣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
6.讓孩子經歷「安全的苦難」(適合他年齡的後果)。
(三)有選擇與控制的感覺。
1.孩子必須學習在神的最高權威之下,在各方面自己思考、做決定。
2.讓孩子做適合他們年齡的決定,可以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有安全感與控制感。
3.「自信」與「改變的能力」會因為久不用而萎縮。
(四)延後對目標的滿足。
1.「暫時控制自己的衝動、慾望,以求稍後更美好的結果」。
2.孩子一歲之前要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一歲之後要開始學習「延後對目標的滿足」。
3.這種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學習節省時間金錢來獲得一些重要的東西、並看重他們經選擇而買下的東西。
(五)尊重別人的界線。
1.讓孩子了解,別人不總是跟我們一樣,這世界不是繞著我們轉的。
2.痛恨或抗拒別人的界線會使我們越來越倚賴別人、期待別人來照顧我們,而不懂自己照顧自己。
3.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遲早會有人向我們說不。
4.若我們不教導自己的孩子接受別人的不,一定有別人替我們做這個工作。
5.尊重別人的不,幫助我們能對別人感同身受,是愛人如己的基礎。
六、適合年齡的界線訓練
(一)出生到五個月
1.新生兒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的關係。
2.有安全感與穩定感比立界線重要。
(二)五到十個月
1.六到十二月是「孵化期」,嬰兒正學習「媽咪跟我不是同一個人」。
2.鼓勵孩子嘗試分離,允許孩子被其他人事物吸引。
3.繼續維持孩子與父母感情上的安全感。
4.此時孩子還聽不懂「不」,所以直接把他們抱起來並帶他們離開危險的地方是最上策。
(三)十到十八個月
1.「練習階段」,嬰兒開始講話也開始走路。
2.已經有能力了解並回應「不」字。
3.父母要學習以喜樂的心接受孩子的不,但同時應注意協助孩子了解「宇宙不是以他們為中心」。
(四)十八到三十六個月
1.孩子必須學習「將自己與他人分開,卻又保持感情的連結」。
(1)與別人有感情的聯繫,卻不因此失去自我。
(2)有能力說不,卻不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有能力接受別人的不,而不在感情上退縮。
2.孩子可以開始學習家規並接受犯規的後果。
*方法─
(1)第一次犯規:對孩子說不,並提供替代方案滿足孩子的需要。
(2)第二次犯規:對孩子說不,並說明他不聽話的後果。
(3)第三次犯規:執行孩子犯錯的後果並加以解釋。然後給孩子幾分鐘生氣並與父母分開一下。
(4)安慰孩子並與他和好。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後果」不同於「會失去父母的愛」。
(五)三歲到五歲
1.孩子邁進與「性別」有關係的發展,認同同性的父母,也與同性的父母競爭。
2.父母必須允許同性孩子的認同與競爭,也要好好處理異性孩子佔有慾的問題。
3.要清楚劃分「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告訴兒女「我已經跟爸爸/媽媽結婚了」。
4.不要批評競爭的兒女或引誘異性的兒女。
(六)六歲到十一歲
1.「潛伏期」,又稱「耕耘期」,是童年的最後幾年。
2.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學習做功課、做家事、做計畫、調配時間、延後對目標的滿足、有始有終等。
(七)十一歲到十八歲
1.青春期。是成人前的最後階段。
2.要啟動「退出父母身分」程序,開始不是「控制」孩子而是「影響」孩子。
3.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也增加他的責任。
4.若孩子已經有嚴重的界線問題,全力補救仍好過放任他們自生自滅。
七、管教的類型
(一)後果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責任感,以及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二)界線必須適合當時的年齡。
(三)後果必須與犯錯的嚴重程度成比例。
(四)界線的目的是「內在的自動自發」。
八、父母先學習界線、先成長,就增加了孩子學習界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