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腓立比書第2章。上次我們講到,腓立比書2章1到4節是一個完整的小段落。這個段落延續第1章最後一個段落的主題,就是教會要團結起來同心合意。在2章1到4節,保羅教導教會需要存謙卑的心,才能醫治內部分裂,建立教會合一。2章1節是合一的基礎,包括在基督裡的勸勉、愛心的安慰、聖靈的交通、心中的慈悲憐憫。2到4節繼續告訴我們,在上帝恩典的前提基礎下,教會需要做出什麼樣的回應,來促進合一。
腓立比書2章2節「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因著在基督裡的勸勉、愛心的安慰、聖靈的交通、心中的慈悲憐憫,保羅向腓立比教會提出請求。保羅請求的主題是「你們就要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保羅寫腓立比書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與腓立比教會建立更深入、更堅固的友誼關係。腓立比書1章5節「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在腓立比書一開始,保羅為他與教會之間koinonia的夥伴關係感恩。腓立比書4章10節「我靠主大大的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在腓立比書最後,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繼續與他同工喜樂。保羅珍惜他與腓立比教會之間的友誼,但是保羅同時清楚知道,友誼可能因為驕傲、自私、單顧自己利益等原因產生破裂。所以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2節,首先呼籲教會弟兄姊妹,「要意念相同」,「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保羅盼望在教會裡有真正忠心的朋友關係。保羅告訴他的朋友們,如果保羅的朋友之間彼此不合一,保羅的喜樂不能得到滿足;如果保羅的朋友之間彼此合一,保羅的喜樂就可以得到滿足。
保羅告訴教會,他們需要做什麼,才能使保羅的喜樂滿足。三件事。第一是「意念相同」,第二是「愛心相同」,第三是「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意念相同指的是心思、思想層面。教會需要在上帝的真理裡合一,基督徒本於聖經、本於聖靈,有同一位上帝,有同樣的價值觀,有同樣的信心,有同樣的聖潔標準,有同樣的盼望,有同樣的屬靈追求,有同一位救主。意念相同不是要求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都保持一樣的想法或感受,意念相同不是抹煞每個人的獨特性,意念相同不是要我們變成一模一樣的機器人。意念相同乃是不一樣的人用同樣的思想,尋求相同的目標。什麼相同的目標呢?認識基督、效法基督。講了意念相同以後,保羅繼續用「愛心相同」解釋意念相同的意思。在腓立比書第1章,保羅為教會禱告:「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到第2章,保羅告訴教會要愛心相同。在聖經原文裡,愛心相同是一個命令句。愛心相同是上帝的命令,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愛心除了是上帝的命令以外,也是從上帝而來的生命本質,因此我們必須禱告。藉由禱告,我們經歷愛心的確是從上帝而來,不是人裡面本來有的。基督的愛是基督徒愛心相同的典範。上帝命令每個基督徒都必須效法基督,以基督的愛彼此委身、彼此相愛。當然,上帝的命令同時帶有上帝的能力,有上帝的應許,使我們有能力可以彼此相愛。只有基督徒彼此以基督的愛彼此相愛,教會分裂的傷痕才能得到醫治。愛心相同使人放棄自私自利的動機。沒有自私的動機,就能除去要勝過別人的想法,並且除去為了勝過別人,彼此爭競、彼此結黨紛爭的行為。
接著保羅告訴教會要「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一樣的心思原文直接翻譯是靈魂在一起,融洽、彼此和諧的人。在腓立比書1章27節,保羅要教會「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齊心的字面意思就是一個靈魂。一個靈魂表示一種深入強烈的友誼,基督徒彼此合一如同一人,雖然是許多不同的人,卻好像一個人一樣彼此和諧,可以同心合意為主做工。一樣的意念指的是成為思想同一件事的人。基督徒是思想同一位主的人,基督徒的注意力必須放在基督身上。我們雖然活在世上,我們的注意力卻不是停留在這個暫時的世界上。哥林多前書7章31節「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約翰壹書2章15到17節「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基督徒是基督的門徒,注意力必須放在跟隨基督上。在這個前提下基督徒可以團結,可以一起專心向著標竿直跑,一起背負同一個十字架,朝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樣教會可以勝過分裂的危機。如果基督徒把注意力都放在個人問題上,由於每個人問題不一樣,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方向也會不一樣。這樣,教會就會被許多不同的方向拉扯成四分五裂。一個教會分裂成許多小利益團體,就是因為大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沒有專心跟隨耶穌基督。
使徒行傳6章1節「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初代教會因為人數成長很快,所以在管理上出現問題,有部分弱勢者的需要被忽略了。這件事很快發酵成為一個事件,一個分裂教會、破壞教會合一的事件。使徒們怎麼處理呢?使徒行傳6章2到4節「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聖靈給使徒智慧處理教會分裂的危機。關心弱勢者的需要是一件好事,弱勢者的需要也的確需要被滿足,但是它不應該成為讓教會把注意力從耶穌基督轉離的藉口。使徒第一時間把教會的注意力拉回耶穌基督面前。使徒不應該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上帝的道才是教會應該首先專注的項目。把注意力拉回以後,使徒才處理管理飯食的問題。解決方案是教會揀選7個執事來負責管理。「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要我們共同承認耶穌是主,順服主耶穌基督,願意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腓立比書2章3節「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為了要達到「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保羅在第3節教導教會有兩件事不可以做,有一件事必須要做。不可以做的兩件事是「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不可以做的兩件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自我中心。結黨是一種自私的野心,虛浮的榮耀是一種從人而來,卻不是從上帝而來的榮耀。教會如果要同心合一,就必須除去個人的野心和虛假的榮耀。如果基督徒心裡想的只是怎麼為自己拿好處,怎麼得到世俗的利益、權力、地位,教會就不可能真正在基督裡合一,因為個人的野心和虛假的榮耀都不是在基督裡。如果教會裡的人追求這些,教會要不陷入分裂也難。
在腓立比書第1章,保羅指出有些人傳福音是出於結黨的動機。那些人傳福音是為了拓展自己在教會界的影響力,要增加保羅坐牢的痛苦。在腓立比書第2章,保羅教導腓立比較會,必須除去這樣錯誤的自私動機和行為,才能避免引起教會衝突和分裂。哥林多後書12章20節「我怕我再來的時候,見你們不合我所想望的,你們見我也不合你們所想望的;又怕有紛爭、嫉妒、惱怒、結黨、毀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加拉太書5章19到21節「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聖經多次提到,基督徒不可以結黨,不可以有自私的野心,因為這是一種屬於情慾,不屬於聖靈的生命本質。羅馬書2章8節「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結黨的本質是「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自私的野心會遮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不見應該看的,一直去看不應該看的,並且會招致上帝的憤怒和審判。可拉、大坍、亞比蘭就是這樣滅亡。
有自私野心結黨的人,很自然會去追求虛浮的榮耀。虛浮的榮耀是一種空洞的榮耀,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裡面卻充滿死人骨頭,「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虛浮的榮耀是一種虛有其表的謊言,假裝或者真的以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好。耶穌責備這樣的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保羅教導腓立比教會,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不要像世人一樣追求虛浮的榮耀。加拉太書5章26節教訓我們「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貪圖虛名的人用踩低別人的方式往上爬,然而聖經教導我們,從上帝而來真正的榮耀是從謙卑開始。箴言18章12節「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基督被上帝升為至高以前,是先「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並且「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真正的榮耀來自於上帝,最終又歸回給上帝。真正的榮耀建立在萬有「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這個事實上。
保羅講完「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以後,告訴教會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謙卑是看別人比自己強,欣賞別人的長處,看見上帝在別人身上彰顯出的榮耀和能力。「看」這個動詞強調「思考的過程,思考、考慮,和尊重」。「看別人比自己強」是不被先入為主的偏見遮蔽事實,不用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其他上帝的受造物,學習用上帝的眼光欣賞和尊重其他人的價值。腓立比書2章6節「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不以自己原文是不看自己。基督不看自己與父神同等的神性。基督雖然身為三一上帝第二位格,卻沒有自我中心。其實聖子上帝完全有資格自我中心,但是聖子上帝反而選擇謙卑自己,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基督不是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而是想著祂要服事、要拯救的人。希伯來書12章2節「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看別人比自己強,就是看別人的需要超過自己的需要。一個用上帝眼光看人的人會像基督一樣,不是一直看自己的益處,而是看他人的益處。基督徒要看見對方的需要,這樣我們才能彼此相愛、彼此寬容、彼此饒恕、彼此建造生命,彼此擔當生命的重擔,成為符合上帝心意的教會。
腓立比書2章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結果,就會帶來「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顧」的意思是仔細注意。保羅沒有教我們不要顧自己的事,只要顧別人的事。保羅是要我們不但顧自己的事,更要顧別人的事,並且要以別人得好處為優先。雅各書1章27節「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2章14到17節「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除了新約聖經以外,舊約聖經也是一樣的教導。申命記24章19到22節「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的心意都是要人互相看顧彼此的需要。哥林多後書8章12到15節「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