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結束約翰福音第四章。約翰福音第一章是導論,重點在告訴我們,福音書裡的主角耶穌基督,他是太初原有的道,祂是從太初與聖父上帝同在的聖子上帝,萬物是藉著祂被創造的,道是生命的起源,又是照亮黑暗世界的真光,只是道成肉身進入世界,沒有受到世界的歡迎,「世界是藉著他造的,卻不認識他。」但有一群人,與世界大多數人不同,願意接待真光,約翰福音1章12節「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接著是施洗約翰為耶穌作的見證,以及耶穌最早的幾個門徒跟隨耶穌的故事。約翰福音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另一個大段落,講的是耶穌早期的公開事奉,這三章的內容包括耶穌在迦拿婚宴變水為酒,耶穌潔淨耶路撒冷聖殿,耶穌與尼哥底母對話,施洗約翰為耶穌做見證,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還有今天要講的耶穌在迦拿醫治大臣的兒子。在約翰福音裡,耶穌的早期事奉從迦拿開始,也在迦拿結束。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經文。
約翰福音第4章43到45節「過了那兩天,耶穌離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在約翰福音第四章一開始,耶穌就決定從以色列南部猶大起程,經過中部撒瑪利亞,回到北部加利利。經過撒瑪利亞的時候,在雅各井旁遇見撒瑪利亞婦人,在那裡耶穌以彌賽亞救世主的身分,賜給撒瑪利亞婦人生命的活水,後來撒瑪利亞婦人帶領全城的人認識耶穌,耶穌在撒瑪利亞人的請求之下,與他們同住了兩天,約翰福音4章41節告訴我們,「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雖然耶穌在撒瑪利亞事奉大有果效,「過了那兩天」耶穌還是離開撒瑪利亞「往加利利去」,按照先前的計畫完成路程。這裡約翰福音突然插進一段話,「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耶穌離開撒瑪利亞,繼續往前走到加利利,和「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有什麼關係呢?「本地」指的是耶穌「自己的家鄉」,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沒有人尊敬,對耶穌來說,那裡是他的家鄉呢?根據馬太福音,耶穌出生在南方的猶太伯利恆,可是耶穌從小住在北方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穌一直被視為拿撒勒人。如果「本地」指的是耶穌回到的加利利地區,難道以耶路撒冷為首的南方猶大地區,有比北方尊敬耶穌,更接待耶穌嗎?從約翰福音第二章、第三章我們可以看見其實沒有。耶穌講的「本地」,不只是南方或是北方的相對地理位置,而是南方猶大和北方加利利加起來的整個猶太人世界。耶穌不久之前在不屬於猶太人的撒瑪利亞人中間,得到完全的接納,撒瑪利亞人相信接受耶穌彌賽亞救世主的身分,甘信樂意領受耶穌傳講的上帝國度,受聖靈重生得到屬靈永恆的生命活水。可是我們看見,耶穌同樣在猶太人世界當中傳講,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的猶太人,卻不如撒瑪利亞人,以單純的信心接受耶穌的恩典。
約翰福音2章23節「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二章潔淨聖殿的時候,行了許多神蹟,很多人表示願意相信耶穌,可是耶穌的反應很特別,24到25節「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耶穌知道這些人的相信,不是真正單純的信心,只是因為看見神蹟,被神蹟吸引來而已,他們信的要的是神蹟本身,不是耶穌自己,所以耶穌不把自己交在他們手裡。到了第三章的尼哥底母,耶穌雖然啟示他天國的奧秘,尼哥底母卻困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學問裡,不能明白耶穌啟示屬靈的事。到第四章最後,耶穌從耶路撒冷經過撒瑪利亞回到加利利,加利利的猶太人還是一樣,他們要的是神蹟,不是真心要相信接受耶穌的身分,和耶穌啟示的話語。因為「先知在本地沒有人尊敬」,所以當耶穌回到自己人中間的時候,加利利人雖然接待耶穌,卻不是因為先前耶穌在加利利傳講上帝話語的緣故,乃是因為加利利人之前和耶穌一樣去耶路撒冷過節,在耶路撒冷看見耶穌行神蹟,為了神蹟所以接待耶穌。這不是耶穌要的信心。要神蹟是以自己的好處為中心作出發點,不是真正謙卑在上帝面前虛心受教,只有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作出發點,才能帶來真正生命的改變,才會產生真正的信心和順服。耶穌沒有停留在歡迎他的撒瑪利亞,卻繼續往自己的家鄉去,這個行動導致耶穌與猶太人之間的衝突逐漸升溫,最後猶太人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然而釘十字架正是耶穌的使命,因為他本是上帝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46到50節「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耶穌回到第一次行神蹟的地方,加利利的迦拿,耶穌曾經在那裡變水為酒,耶穌不只在迦拿行了第一次神蹟,也在迦拿行在北部加利利的第二次神蹟。第一次耶穌變水為酒解決婚宴請客到一半,酒用完的困境,第二次耶穌行神蹟,為的是拯救一個病重快死的孩子。如果我們注意看,耶穌行神蹟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耶穌不是像魔術師一樣,為了賺取自己的名利,做出特別表演,耶穌乃是為了別人的需要,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而行神蹟。如果在迦拿婚宴,耶穌不行神蹟變水為酒,結婚喜事就會變成壞事,甚至喪事;如果耶穌不拯救大臣的兒子,大臣的兒子一定病重而死,耶穌的神蹟是為了幫助人的需要。
來找耶穌的是一個大臣,這個大臣事奉的王是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兒子,大希律就是馬太福音裡欺騙東方博士,殺盡伯利恆和伯利恆四境所有男孩的希律王。希律安提帕是把施洗約翰關進牢,後來下令派人去牢裡砍施洗約翰頭的希律王,來找耶穌的大臣是希律安提帕手下的官員。這個大臣從迦百農這個城市來,約翰福音2章12節「這事以後,耶穌與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在那裡住了不多幾日。」耶穌收了最初幾個門徒,在迦拿婚宴變水為酒以後,曾經在迦百農住過一陣子,迦百農和迦拿距離大約30公里。大臣來見耶穌目的很清楚,大臣的兒子生病快要死了,所以來求耶穌從迦拿到迦百農,到大臣的家醫治大臣兒子。雖然大臣心裡迫切、行動迅速,但是大臣只是純粹來找醫生,一個會用神蹟醫病的醫生,大臣不在乎耶穌到底是誰,只要他能醫好兒子就好了。大臣的心態反映出加利利人接待耶穌的心態,大臣代表加利利人,如同尼哥底母代表猶大人,撒瑪利亞婦人代表撒瑪利亞人。面對大臣,耶穌的回答是「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如果我們注意代名詞的變化,可以看見耶穌不是用單數的「你」,而是多數的「你們」,這表是耶穌不只在回答大臣,更在回答所有的加利利人,以大臣為代表的加利利人,向耶穌所求的是神蹟,卻不是上帝的話語,不是真正要認識耶穌,透過耶穌重新建立與上帝的關係。
路加福音7章2到10節記載了一個類似大臣求耶穌醫病的故事,路加福音的故事是有一個住在迦百農的百夫長,因為手下一個珍貴的僕人生病快要死了,百夫長聽說耶穌的事,就拜託人去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耶穌答應了,和拜託的人一起要去百夫長家裡,為僕人醫病。快到百夫長家的時候,百夫長拜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耶穌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百夫長為什麼請人去拜託耶穌為僕人醫病?因為他認識耶穌是誰,他知道耶穌有權柄掌管人的生命。百夫長為什麼求耶穌救僕人,又不讓耶穌去他家?因為他認識耶穌的身分,知道耶穌不必親自來,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治好人,百夫長不是猶太人,百夫長自認配不上耶穌的恩典,所以不好意思麻煩耶穌,他不敢勞動耶穌。為什麼不敢?因為他知道耶穌的身分,認識自己不配。百夫長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不敢勞動耶穌,覺得自己不配見耶穌,耶穌怎麼回應呢?「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耶穌肯定百夫長的信心,沒有因為百夫長覺得自己不配瞧不起他,反而稱讚百夫長,他的信心超越以色列全國百姓,以色列沒有一個人的信心像百夫長這麼大。結果「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裡,看見僕人已經好了。」耶穌按照百夫長的信心,回應百夫長,醫治百夫長的僕人。百夫長正確認識耶穌的身分。
太過看重神蹟是在屬靈上是危險的事,神蹟不能使人產生真正的信心,耶穌使用神蹟來鼓勵人的信心,目的是幫助信心軟弱的人,能夠相信耶穌的話,路加福音5章24節「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耶穌醫治癱瘓的人,目的是為了讓人知道耶穌有赦免人罪惡的權柄。我們回到大臣的故事,大臣不關心耶穌是誰,甚至神蹟本身也不是大臣真正關心的焦點,大臣真正關心的是兒子的命,大臣說:「先生,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中文聖經翻譯的比較客氣,在聖經原文裡,大臣是使用命令句,命令耶穌這個懂得用神蹟醫病的小人物,趕快來為王家大臣的寶貝兒子醫病。大臣用他的身分,命令耶穌這個江湖郎中,而不是把耶穌當成道成肉身的救世主,尊重、敬畏祂。我們在看耶穌醫治大臣兒子故事的時候,通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耶穌不去?耶穌通常親自去醫治病人,為何大臣的故事例外?為什麼耶穌不去?因為除了醫病救命之外,耶穌有更重要的事要教導大臣和其他人。
耶穌不以立刻得見的神蹟回應大臣,只給大臣自己的話語,大臣不認識耶穌,以命令句要求耶穌立刻從迦拿下去迦百農醫治他的兒子,耶穌也以命令句回應大臣,讓大臣知道神蹟背後真正的意義。耶穌命令大臣「回去吧」,為什麼耶穌要大臣回去?因為「你的兒子活了!」耶穌透過話語向大臣顯現自己的身分和權柄,耶穌根本不必去,一樣可以救回大臣兒子的命,耶穌的能力超越時間空間限制,因為他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兒子,是天父上帝差派的救世主。耶穌除去大臣的驕傲,使大臣謙卑在上帝面前,以信心承受話語恩典。大臣聽懂耶穌的話,相信耶穌的話,順服耶穌的話,回家去看兒子。耶穌行神蹟使人相信接受他的話語,否則人得到神蹟卻失去耶穌,這個叫買櫝還珠,買了漂亮的珠寶盒,卻丟掉裡面真正貴重的珠寶。我們讀聖經、讀福音書,不是只停留在耶穌的神蹟本身,更要看見耶穌的事奉如何進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只禱告求耶穌顯神蹟解決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耶穌在我身上的救贖工作進行到哪裡?這些都比單看神蹟本身更重要。
51到54節「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什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蹟,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大臣順服耶穌的話,按照耶穌的話回家,還沒到家僕人就來報好消息,報告大臣兒子活了。兒子活了是大臣最關心的事,可是大臣沒有停在兒子活了的好消息本身,大臣詢問僕人:「什麼時候好的?」僕人回答了,大臣知道那個時間正好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這個時間的配對,讓大臣知道,耶穌不只是一個會行神蹟醫病的人,耶穌有權柄、有能力掌管人的生命,耶穌的確是上帝差來的救世主彌賽亞,大臣從前不是沒有聽過耶穌的名號,只是聽過卻不當一回事,不相信、不把耶穌的身分放在心上,因為不相信,所以不覺得重要。但是如今因為耶穌的話,大臣知道耶穌有超越時空賜人生命的權柄,耶穌的話語真實可信,大臣轉而相信耶穌的自我啟示,相信耶穌宣稱的身分,和耶穌要來成就的使命,不但大臣一個人相信,大臣和全家都信了耶穌。大臣成為約翰福音中,從一開始表面信神蹟的信心,轉移成為相信耶穌話語與身分的真實信心範例。因為相信耶穌的話,大臣和全家都改變了。最後經文告訴我們,「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蹟,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約翰福音刻意記載這是「第二件」神蹟,凸顯在歷史中曾與上帝立約的猶太人,沉迷在追求神蹟、求看神蹟的膚淺信心裡,反而不如撒瑪利亞人對耶穌展現出來的單純信心,他們因為耶穌的話而相信,相信耶穌的身分,接受耶穌的工作。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為我們有單純相信上帝話語的信心禱告,認識耶穌才是最大、最重要的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