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結束耶弗他的故事。當以色列人又再次犯罪的時候,上帝把以色列人交在亞捫人和非利士人手裡,後來上帝為以色列人興起耶弗他,使用耶弗他打敗亞捫人,但是耶弗他在與亞捫人作戰的過程中,因為不相信上帝的緣故,就用許願的方式,操控上帝一定幫助他,耶弗他向上帝許願說:「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裡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什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沒想到耶弗他打勝仗回家,第一個出來迎接他的是他的獨生女,耶弗他雖然很痛心、捨不得獨生女,最後還是照他所許的願向女兒行了。獻人為祭是聖經禁止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耶弗他和他身邊的以色列人都因為信仰、生活完全被迦南人同化的緣故,沒有任何人出來阻止,拯救耶弗他和他的女兒,不要以錯誤的方式敬拜上帝、獻人為祭。
士師記12章1到7節「以法蓮人聚集,到了北方,對耶弗他說:你去與亞捫人爭戰,為什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耶弗他對他們說: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拚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於是耶弗他招聚基列人,與以法蓮人爭戰。基列人擊殺以法蓮人,是因他們說:你們基列人在以法蓮、瑪拿西中間,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基列人把守約但河的渡口,不容以法蓮人過去。以法蓮逃走的人若說:容我過去。基列人就問他說:你是以法蓮人不是?他若說:不是,就對他說:你說示播列;以法蓮人因為咬不真字音,便說西播列。基列人就將他拿住,殺在約但河的渡口。那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耶弗他作以色列的士師六年。基列人耶弗他死了,葬在基列的一座城裡。」
耶弗他在上帝同在之下,得勝亞捫人的喜悅相當短暫,因為有兩件悲慘的事緊接著得勝發生。第一件事上禮拜我們講過,耶弗他在戰場上亂許願,結果耶弗他的獨生女兒被獻為燔祭死了,第二件就是以法蓮人事件。戰爭結束後,以法蓮人「聚集,到了北方」來到耶弗他面前,以法蓮人的聚集不是普通的群眾聚會,在聖經原文「聚集,到了」這組動詞,和士師記第10章耶弗他登場之前,亞捫人「聚集、渡過約旦河」攻打基列和以法蓮的以色列人用的是同一組動詞,這表示以法蓮人聚集來到耶弗他面前,是帶齊武器、裝備,準備來打仗的。以法蓮人準備來和誰打仗呢?是亞捫人嗎?不是,那個時候亞捫人已經被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制伏了,以法蓮人是專程來給耶弗他找碴的。以法蓮人找碴的原因是「你去與亞捫人爭戰,為什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這個場景我們在士師記不是第一次見到,在士師記第8章,當時的士師基甸打敗米甸人之後,以法蓮人就跑出來找基甸興師問罪,8章1節「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後來基甸用柔和的話回答以法蓮支派,平息以法蓮人的怒氣。到耶弗他做士師的時候,以法蓮人又上演一齣戲碼,找耶弗他興師問罪,不過這次比上次更厲害,以法蓮人光是責備耶弗他還不夠,最後加上恐嚇,要審判士師耶弗他,「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士師的其中一個工作是審判以色列,可是現在世道反了,變成以色列人要審判士師。亞捫人的威脅解除之後,以色列人沒有真正迎來太平日子,以法蓮人取代了亞捫人,成為以色列人的新危機。原來以色列人真正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從內部產生,以色列人的生活危機來自信仰瓦解,上帝子民與迦南人徹底融合同化,從此罪就挾制了以色列人。以法蓮人也是亞捫人侵略之下的受害者,當耶弗他和基列人打仗的時候,以法蓮人沒有全副武裝來參戰,等到仗打完了,以色列人獲勝了,以法蓮人才全副武裝過河,要來告訴耶弗他和基列人,誰才是以色列12支派裡的老大。講穿了,以法蓮人是來鞏固權力地位的,他們不承認耶弗他是以色列士師,除非耶弗他願意承認以法蓮人才是老大,就像從前基甸承認以法蓮是老大一樣。不過這次以法蓮人失算了,因為耶弗他不是基甸,耶弗他沒有用柔和的話來回答。
以法蓮人的老大心態很糟糕,這讓他們很沒有禮貌,也完全不懂感恩。以法蓮人來到之前,耶弗他才經歷完喪女之痛,耶弗他的獨生女被火焚燒而死。以法蓮人一來,不但完全沒有感謝耶弗他和基列人救命之恩,還那壺不開提那壺,耶弗他的家已經被耶弗他自己用火燒了,以法蓮人還來威脅要用火燒他和他的房屋、他的家,耶弗他本來就心情差了,現在心情更差。面對以法蓮人無理取鬧,耶弗他先指責以法蓮人貪生怕死,我在前線拼命作戰的時候,你們在哪裡?你們為什麼不像現在這樣來幫助我?你們不知道是上帝把亞捫人交在我手裡,我拼命作戰才取得勝利的嗎?該打仗的時候你們做縮頭烏龜,上帝興起我拯救以色列人,現在你們為什麼來興師問罪?耶弗他對以法蓮人講的最後一句話很經典,「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這句話很像耶弗他開戰前對亞捫王說的第一句話「你與我有什麼相干,竟來到我國中攻打我呢?」對耶弗他來說,不管是外國的亞捫人還是本國本族的以法蓮人,只要是威脅到他的地位,他就要全力剷除。當以色列人離上帝越來越遠的時候,不管是整個支派,還是士師個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上帝前面,沒有人歸回上帝的話語,結果帶來的就是彼此毀滅。大能的勇士耶弗他再次招聚基列人,和以法蓮人作戰,大能的勇士耶弗他大敗以法蓮人,並且迅速把守過河的地方,然後想出好辦法用口音分辨以法蓮人和基列人,以致於以法蓮人在這次內戰當中死了42000人,幾乎整個支派滅絕。原本以法蓮人嘲笑基列人只是「逃亡的人」,因為他們沒有過約旦河進迦南地,在約旦河西岸得地為業,但是現在基列人出了一口惡氣,他們讓以法蓮人成為真正逃亡的人,而且是一群連發音都發不清楚的無能的人。這是耶弗他做以色列士師的最後一個故事。在他的帶領下,以色列從亞捫人的手下解脫,但是耶弗他毀了自己的家,也毀了以色列的內部團結,約旦河東西兩岸的以色列人變成仇人,以色列其中一個最強的支派幾乎被滅族。「耶弗他作以色列的士師六年。基列人耶弗他死了,葬在基列的一座城裡。」耶弗他的士師任期是士師記裡所有士師最短的,他只做士師6年就死了,連任期最短的小士師都做得比他久,耶弗他是第一個沒有帶給以色列人太平的大士師,以色列人從來沒有脫離壓迫,不同的只是從這個壓迫者手下換到那個壓迫者手下,更糟糕的是壓迫以色列人的人變成以色列人自己。以色列人離上帝越來越遠,他們的生活也和他們的靈性一樣越來越黑暗。
耶弗他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曾經被傷害的人,如果沒有得到上帝的醫治,當他得到權力、地位之後,會變成新一代、更厲害的加害者。耶弗他出生在不正常的男女關係,他媽媽是妓女,不是他爸爸的老婆,他的兄弟因為這樣排擠他,在爸爸死後聯合長老,運用司法體系,合法地把耶弗他趕出家門,剝奪耶弗他原本應該擁有的權利。有一次有一位弟兄問更生團契的青少年一個問題:「你們最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還有最討厭什麼樣的大人?」結果他們的答案是「最希望自己成為負責的、顧家的,好爸爸;最討厭的是暴力、打老婆、不成熟的大人。」耶弗他年輕時候的想法應該也差不多,因為背景很像,渴望家庭、渴望認同,可是耶弗他成年之後,變成一個可以為了權位犧牲一切的人,包括自己的獨生女和42000以法蓮人。耶弗他雖然做了以色列士師,但是他沒有真正在上帝的同在之中得到醫治、生命更新,結果他變成比爸爸、媽媽、兄弟、剝奪他權利的司法體系更厲害的加害者。士師記讓我們知道,真正能拯救以色列人、拯救上帝百姓的不是士師這個人,而是興起士師的上帝,連士師自己都需要上帝的拯救。我們的盼望不能建立在人的身上,就算是上帝興起的僕人也不行,只能單單放在上帝自己身上、放在耶穌基督身上。
8到15節「耶弗他以後,有伯利恆人以比讚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有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七年。以比讚死了,葬在伯利恆。以比讚之後,有西布倫人以倫,作以色列的士師十年。西布倫人以倫死了,葬在西布倫地的亞雅崙。以倫之後,有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有四十個兒子,三十個孫子,騎著七十匹驢駒。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八年。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死了,葬在以法蓮地的比拉頓,在亞瑪力人的山地。」這段經文記載了士師記最後三個小士師的故事,這三位小士師都在耶弗他以後出場,這讓我們想起士師記第10章,在亞比米勒死後,上帝興起兩位小士師為內戰後的以色列療傷,在亞比米勒和耶弗他之間帶來一段小確幸時代。耶弗他和亞比米勒很像,都來自父母關係不健全的家庭,都充滿野心想要獲得權位,也都獲得權位,可是也都一樣,在獲得權位之後給以色列人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亞比米勒滅了兄弟70人和他母親的家鄉,立他為王的示劍城,耶弗他燒死自己的女兒,帶領以色列人刀口向內,幾乎滅了一個最強的支派以法蓮。不同的是,亞比米勒身上沒有上帝的呼召,耶弗他有,但是有上帝呼召的耶弗他,卻比沒有上帝呼召的亞比米勒破壞力更大。從基甸開始,以色列人因為學習迦南人多妻,他們的婚姻家庭迅速敗壞,以色列人一代一代在破碎的家庭關係中成長,於是產生出亞比米勒和耶弗他的悲劇。
在亞比米勒和耶弗他的悲劇之後,上帝都興起小士師稍微帶來醫治,只是在耶弗他之後的小士師,再也沒有像亞比米勒之後的第一位小士師陀拉,能夠拯救以色列人,讓以色列人有20多年喘息的時間。耶弗他之後的三位小士師任期都很短,以比讚7年、以倫10年、押頓8年,這三位小士師都沒有從敵人手中拯救以色列人的紀錄,也沒有國中太平多少年的評語,我們只看見他們有很多兒子、女兒、孫子,還有財產。以比讚有60個孩子,30個兒子、30個女兒,經文特別記載「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以比讚兒女的婚姻跟他作士師有什麼關係?幹麻別的不寫只寫這個?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耶弗他殺了自己的獨生女,獨生女死的時候還是處女,也就是說耶弗他絕後沒有後代。耶弗他不只自己沒有後代,還讓以法蓮人差點沒有後代。所以在耶弗他之後,士師記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還是有後代繼續繁衍,這代表上帝還是有恩典在以色列人身上,這是好的層面。第二、以色列人的屬靈黑暗還是沒有真正改變。多妻的傳統從士師基甸墮落後開始延續到現在沒有改變,所以以比讚有60個兒女,以比讚兒女的婚姻叫做「政治聯姻」,60個兒女就有60個家族、60個地方勢力利益彼此結合,這是以比讚作士師的本錢。最後一個小士師押頓也是這樣,押頓有「四十個兒子,三十個孫子,騎著七十匹驢駒。」不只兒子,連孫子都上場鞏固士師押頓的地方勢力。只有夾在中間的以倫沒有擴張家族勢力,為自己謀福利,不過以倫也沒什麼特別貢獻,就是默默地做了10年士師。這三位小士師相較於前面的士師們雖然不起眼,但是他們是士師記裡最後的光明,帶給士師記以色列人最後的小確幸,他們之後就是士師記最後一位士師參孫,參孫雖然是士師,但是他把以色列人被迦南人同化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參孫一輩子都為自己而活,從來沒有幫助過任何人,只有給他的父母、家族、民族、鄰居、愛人不斷帶來麻煩,也給上帝找麻煩。在參孫之後,士師記最後5章再也看不到士師,以色列人任意而行,連上帝都沉默了。
耶弗他之後的三位小士師中,評價最高的是沒什麼評價的以倫,士師記對以倫的記載就是以倫出現做了士師,十年之後,以倫死了、埋葬了。沒有什麼可以寫、沒有什麼值得被記錄下來,就是以倫帶給經過耶弗他內戰的以色列最大安慰,以色列人可以恢復過平靜的日子,沒什麼特別的好事,但是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壞事,平平淡淡的十年。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類似這樣的時期和歷史記載,沒什麼好寫的,但是那代表的是一段平靜安穩,老百姓可以好好過日子的歲月。
從摩西、約書亞到士師記,從士師記第一章到現在,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角色越來越被人邊緣化。摩西和上帝好像朋友一樣天天見面,上帝一天到晚和摩西說話、吩咐摩西做這個、做那個。摩西死後,約書亞也在上帝面前蒙恩,除了第一次打艾城之前犯罪以外,上帝帶領約書亞無論到哪裡都打勝仗,沒有敵人在他面前站立得住。但是進入士師記,以色列人和上帝的關係越來越遠,不是上帝不要他們,是他們主動選擇離開上帝,當以色列人離開上帝之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失去秩序,陷入混亂,本來只有外面的混亂,例如軍事、外交,再來加上經濟的混亂,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現在加上裡面的混亂,社會內部分裂、內戰,婚姻破裂、家庭破裂,在這樣的情況當中,上帝越來越少說話、越來越沉默。以色列人反省為什麼自己的生活全面陷入困境?他們的答案是「因為我們沒有王統治我們」,是制度的問題,只要我們像鄰近的國家一樣,有王統治我們,我們就不會這樣亂七八糟了。在士師記結束之後,以色列人來到最後一代士師撒母耳面前,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統治他們,撒母耳就向上帝禱告,結果上帝回答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其實從頭到尾都不是制度的問題,不是有沒有王、不是民主政治、代議制度,還是公民參與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人裡面犯罪的本性沒有處理,只要犯罪的本性還在,不管什麼制度都擋不住人犯罪。以色列人後來立王了,照樣犯罪、照樣失敗滅亡,連國家都沒有了。但是上帝的恩典還在,真正能拯救人的不是士師、不是人民選立的王,乃是能夠拯救士師、拯救君王的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只有耶穌基督能解決人裡面犯罪的問題,制度解決不了,罪人自己也解決不了。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