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基甸的故事。基甸是以色列第四代士師,在基甸被上帝呼召之前,以色列人因為離棄上帝,被米甸人欺壓7年,以色列人被欺負到不敢住房子,只能躲在山裡,食物被人搶光,牲畜也被搶走。當以色列人為自己受苦哀求上帝的時候,上帝做了一件新事,祂派先知去責備以色列人,因為以色列人忘恩負義,不紀念上帝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欺壓他們之人的手,把土地賜給他們居住,也不聽上帝的話,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專心服事上帝。雖然上帝一邊責備以色列人不聽話,一邊還是向基甸顯現,要呼召他出來拯救以色列人。基甸一開始不知道是上帝向他顯現,但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基甸發現和他說話的人可能是上帝,基甸就求他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求你不要離開這裡,等我歸回將禮物帶來供在你面前。」基甸禱告希望知道和他說話的到底是不是上帝,他要回去認真預備禮物,然後帶回來確認到底是不是上帝向他顯現。
士師記6章19到20節「基甸去預備了一隻山羊羔,用一伊法細麵做了無酵餅,將肉放在筐內,把湯盛在壺中,帶到橡樹下,獻在使者面前。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磐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這樣行了。」基甸回去預備很豐盛的禮物,帶來獻給使者。以色列人當時在米甸人的壓迫之下,糧食極度缺乏,基甸卻帶來一伊法細麵做的無酵餅,一伊法細麵差不多是22公升,除了麵餅之外,基甸還煮了一隻山羊羔,把肉和湯分開帶來給使者。當基甸發現自己可能遇到上帝的時候,他以認真的態度,盡他所能預備禮物獻給上帝。基甸不是只帶剛好夠一、兩個人吃的食物來,他是把他所有的、最好的通通拿出來奉獻上帝。上帝使者接受基甸精心準備的禮物,不過按照摩西律法,基甸多帶了一項禮物,就是湯,無酵餅和山羊羔的肉都是利未記允許獻給上帝的禮物,但是湯不是。雖然基甸是出於好意,但上帝使者仍然要求基甸必須按照聖經上帝的吩咐來獻祭,就叫基甸把肉和餅放在盤石上,把湯倒掉。那鍋湯味道應該蠻好的,是用整隻小羊羔熬出來的,湯鮮味美,獻給上帝應該不錯,可是上帝不要。這提醒我們,就算我們是帶著好意要獻給上帝,上帝還是有主權決定要如何使用我們,順服上帝的話語才是真正蒙悅納的奉獻,「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21節「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內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當基甸獻上正確的禮物時,上帝回應基甸的禱告。之前基甸求使者:「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然後基甸回去預備禮物。現在禮物帶來了,使者就透過神蹟顯明自己的身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況,基甸擺了一大堆食物在石頭上,等著看使者接下來要做什麼,接著使者用手杖碰一下食物,食物底下的大石頭突然變成強力瓦斯爐,噴出火來燒光山羊羔和22公升的餅,基甸那時候看到大概會驚訝到下巴掉下來,但是讓他更驚訝的是,他轉頭一看使者,使者竟然在他眼前消失不見。
22到23節「基甸見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致死。」看見這兩個神蹟,基甸現在相信和他說話的真是主了。當基甸覺悟自己看見上帝的時候,他有一個很奇妙的反應,他覺得自己要死了。使徒彼得也有類似的經驗,彼得還在做漁夫的時候,有一次主耶穌在他船上講道,講完道之後主叫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不太甘願,因為他在那裡打了一個晚上的魚都打不到,那裡不會有魚了,可是主既然說了,彼得雖然不甘願還是照做,沒想到網子一撒下去,魚多到漁網差點裂開,彼得和同伴網到滿滿兩船的魚,載在船上重到連船都快沉了。彼得這時候跪下來對主說一句話:「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人剛開始遇見上帝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很遲鈍,我們認不出上帝,甚至我們的反應是埋怨、不甘願,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為什麼會這樣?在這個過程中,上帝一但向我們顯明祂自己,我們會驚訝得不得了,原來上帝真的存在,接著我們在上帝的同在中會看見自己的罪、看見自己不配,好像彼得,好像基甸一樣。「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當人看見自己的本相不敢面對上帝的時候,上帝的回答卻是「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致死。」還有「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上帝讓我們在祂的恩典中看見自己的本相,目的是要施恩給人,不是要人的命。
24節「於是基甸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這壇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當基甸的信仰被上帝建立起來之後,他做了一個回應,為上帝築壇,好像他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樣。上帝要使用基甸之前,上帝先恢復基甸的信仰,讓基甸與祂面對面建立關係,讓基甸在上帝的恩典之中活著,讓基甸建立個人祭壇,繼續保持和上帝的關係。基甸為這座祭壇取名叫「耶和華沙龍」、耶和華賜平安,表示現在基甸真正明白平安是從耶和華上帝而來,沒有別的源頭,不是靠環境,也不是靠巴力。基甸有了這個覺悟之後,上帝要他完成下一個任務。
25到26節「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除了基甸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必須恢復,建立個人祭壇之外,以色列人群體與上帝的關係也必須恢復,建立群體祭壇,這是上帝給士師基甸的第一個任務。士師記一直讓我們看到,原來在處理外在環境的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恢復內在與上帝的關係,首先是個人的恢復,接著是家庭、群體的恢復。除非內部先恢復與上帝的關係,我們才能在上帝的同在之下面對外部問題,靠上帝的能力勝過靠自己沒有能力勝過的問題。上帝給基甸的任務是拆毀巴力祭壇,重新建立耶和華的祭壇。這個巴力祭壇的建造者不是別人,居然就是基甸的爸爸,基甸的爸爸帶領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敬拜巴力,現在上帝要兒子基甸帶領以色列人離棄巴力、敬拜耶和華。上帝給基甸的命令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三個動作,首先是「取」牛,這頭牛是爸爸的第二隻牛,年齡七歲。為什麼要拿取第二隻牛,不拿第一隻牛?確實的原因聖經沒有告訴我們,可能第一隻牛已經獻給巴力了。第二頭牛的年齡有特別意義,第二頭牛的年齡剛好和以色列人在米甸人手下受苦的時間一樣,都是七年。第二個動作是拆毀爸爸為巴力築的祭壇。第三是砍下祭壇旁邊的木偶,這個木偶就是巴力的配偶亞舍拉。第一部分的三個動作取牛、拆壇、砍木偶是為第二部份做預備。第二部份也有三個動作,首先是築壇,築這個壇有兩件事要特別注意,第一這個壇是為耶和華你的神築的,第二這個壇必須要整整齊齊地在磐石上建立起來。基甸不是隨便為上帝築一個壇交差了事就可以,上帝要求基甸必須慎重認真地築壇,不可以馬馬虎虎,而且要築在磐石上,讓大家都可以看見。第二個動作是取第二隻牛過來,中文聖經省略沒有翻譯。第三個動作是獻祭,把牛獻祭給上帝,但是特別附註,柴火要用你砍下來的亞舍拉木偶,把亞舍拉當柴燒了。
對崇拜巴力和亞舍拉的人來說,上帝的命令是不可思議的,神像怎麼可以劈了當柴燒?上帝挑戰了人心靈最深處安全感的問題,拜巴力和亞舍拉的人心裡很自然會依靠巴力、亞舍拉,但是上帝要藉著基甸的行動,顯明一個真相,就是人心裡以為可靠的對象實際上完全不可靠,就算砍下來丟在火裡燒光都沒關係,人真正需要依靠的只有獨一上帝。上帝非常在乎祂的獨一性,因為唯有祂是創造萬有、管理萬有,將來還要審判萬有的那一位,上帝絕對不把身為創造主的獨一性和其他被造之物分享,誰要踩到這條紅線,就是挑戰上帝,因為這是創造主與被造物之間本質的不同。
27節「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晝行這事,就在夜間行了。」這節經文讓我們看見基甸的順服與掙扎。上帝的命令很清楚,基甸知道他必須以順服回應上帝,可是上帝的命令太刺激了,照著去做會有生命危險,恐怕第一個要反對基甸、找基甸麻煩的就是自己老爸。巴力的壇不只是當地以色列人的信仰中心,還是老爸一手建立起來的心血結晶,基甸想到要和自己的家族作對,要和自己的同胞作對,心裡害怕了。所以他想了折衷的辦法,既按照上帝的吩咐做了,也沒讓爸爸和其他人知道,既順服上帝又保住自己的小命。可是基甸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28到30節「城裡的人清早起來,見巴力的壇拆毀,壇旁的木偶砍下,第二隻牛獻在新築的壇上,就彼此說:這事是誰做的呢?他們訪查之後,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做的。城裡的人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因為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上帝交給基甸的任務就是要把基甸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透過基甸帶領以色列眾人重新建立信仰。基甸雖然因為害怕衝突暗中行動,到了天亮上帝還是讓以色列人把基甸揪出來。基甸鄰居同胞們的反應有兩個重點,第一、他們在乎的不是重新建立耶和華的壇,而是在乎巴力的壇和亞舍拉。多了耶和華的壇沒有人管,少了巴力的壇大家準備要拼命。第二、他們要殺死基甸。按照摩西律法,申命記13章規定以色列人無論是「先知或是做夢的」,還是「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兒女,或是你懷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或是「匪類從你們中間的一座城出來」,要引誘以色列人去「去隨從、事奉你和你列祖素來所不認識的別神」,以色列人有責任「要探聽,查究,細細地訪問,果然是真,準有這可憎惡的事行在你們中間,」以色列人就要治死那些帶領其他人離棄耶和華,去事奉敬拜偶像的人,申命記13章5節說「這樣,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當以色列人看見基甸拆毀巴力的壇,重建耶和華的壇,他們不但沒有悔改、沒有感謝基甸,反而聚集起來要按照摩西律法除滅偶像崇拜的程序來除滅除滅偶像的基甸。
基甸時代的以色列人靈性黑暗到這個地步。以色列人雖然因為米甸人的侵略極其窮乏,呼求耶和華拯救,但是他們對於同時敬拜耶和華、巴力、亞舍拉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甚至當上帝所興起的人起來破壞這個結構的時候,以色列人一點也認不出來這是上帝的作為,反而要除掉上帝興起預備要拯救他們的人。以色列人知道上帝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的故事,以色列人知道約瑟和其他先祖們的故事,以色列人知道摩西和出埃及、過紅海、進迦南地的故事,但是知道這些故事的以色列人同樣可以投入巴力、亞舍拉的懷抱,過著和迦南人一樣世俗化、犯罪的生活,聖經知識和貪愛世界、放縱情慾在他們身上可以並存。以色列人一邊呼求拯救,一邊卻要除掉上帝的拯救,然後繼續在苦難中忍耐和抱怨。這種可怕的屬靈光景不是基甸時代以色列人的專利,只要上帝的子民不再把聖經當一回事,不認真按照聖經來檢驗自己的信仰生活,我們也有機會落入這種黑暗的屬靈光景,一面呼求上帝出手拯救,一面拼命要把上帝的手推開,卻一點自覺也沒有。
基甸拆毀的壇是他爸爸約阿施造的,約阿施就是帶領家鄉同胞離棄上帝拜偶像的元兇。現在街坊鄰居要廟公約阿施把兒子基甸交出來給他們處死,約阿施不願意,約阿施為了保兒子的命,講了一段很有份量的話,31節「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約阿施這段話講得很巧妙,從頭到尾他沒有提到基甸的名字,約阿施把焦點轉向,要以色列人面對一個問題,如果巴力真的是神,他應該要有能力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祭壇,一個連自己祭壇都保護不了的神,值得大家為牠辯護爭論嗎?難道神還需要人救嗎?一個需要人救的神必定不是真神,既然不是真神,大家為什麼要努力維護牠。基甸的爸爸約阿施支持基甸的行動,也讓想殺死基甸的以色列人安靜下來,重新思考誰是真神的問題。
32節「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約阿施說完話後,以色列人決定把事情交給巴力自己處理,不再介入基甸與巴力的紛爭。差不多3百年後,有一個人在迦密山上說了一段類似的話:「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這個人就是以利亞。因著以利亞的事奉,以色列人認清耶和華才是真神;因著基甸的事奉,以色列人也離棄巴力,轉向耶和華。原本看到巴力的壇被拆毀,要處死基甸的以色列人,等看清巴力的真面目之後,他們成為最忠心跟隨基甸順服上帝呼召的人。基甸的家族屬於瑪拿西支派的亞比以謝族,士師記6章34節告訴我們,當基甸吹角招聚以色列人打仗的時候,第一個起來回應的就是亞比以謝族。
在上帝的大能和同在之下,基甸恢復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建立個人祭壇,接著上帝使用他重新建立家庭祭壇、家族祭壇。在這個過程中,基甸有軟弱、有膽怯,基甸有懼怕,但是即使在懼怕中基甸還是努力照著上帝的吩咐去做。遵行上帝的話語沒有保證基甸不會遇到危險、不會遭遇困難,不過就像上帝對基甸講過的:「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因著耶和華的同在,基甸可以平安度過危機、困難,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帶領爸爸、帶領族人離棄巴力、重新歸向耶和華,建立新的祭壇,因為這是上帝吩咐基甸去做的事。上帝既然這麼說了,事情就必這麼成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禱告,求主幫助我們也可以恢復個人祭壇、恢復與主的關係,然後使用我們恢復群體祭壇,這個群體可能在我們的家庭、家族,也可能在我們的班級、職場,求上帝向我們顯明祂的心意。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