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約翰福音第12章。之前我們講到耶穌和門徒住在靠近曠野的以法蓮,到時間接近逾越節的時候,耶穌帶著門徒回到伯大尼,預備過受難前最後一個逾越節。在伯大尼有人預備筵席招待耶穌,馬大伺候、耶穌復活的拉撒路一起坐席、馬利亞拿「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不過要賣主的使徒猶大,卻責備馬利亞:「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猶大不是真正關心窮人,乃是因為失去一次中飽私囊的好機會,猶大是負責管錢的。後來主耶穌責備猶大:「由他吧!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許多人知道耶穌上來過節,就要來看耶穌,不但要看耶穌,也要看耶穌死裡復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上個禮拜我們講到這裡,現在我們接下去看:
約翰福音12章12到13節「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耶穌本來在伯大尼過安息日,安息日是禮拜六,所以安息日禮拜六的第二天就是禮拜日。過完安息日,耶穌就在禮拜日來到耶路撒冷,七天以後的下一個禮拜日,就是耶穌復活的日子。在逾越節受難之前,耶穌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和前幾次不一樣,這次許多上耶路撒冷過節的人,聽見耶穌來到,就拿棕樹枝出去迎接耶穌,好像我們今天很多追星族出去迎接大明星,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場面、聲勢十分浩大。關於棕樹枝,在約翰福音第7章我們講過,摩西律法規定住棚節要拿樹枝在上帝面前歡樂,利未記23章40節「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這是住棚節的規定,但是關於逾越節,律法沒有同樣規定。
群眾對耶穌歡呼「和撒那」,和撒那的意思是拯救,上帝百姓祈求上帝現在施行拯救,和散那出處在詩篇118篇25節「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和散那後來發展成為帶有歡呼、讚美的意思。詩篇118篇屬於詩篇113篇到118篇這組詩篇,詩篇113篇到118篇這組詩篇被稱為讚美詩。住棚節期間,聖殿詩班每天早上都會唱這些詩篇讚美詩,修殿節和逾越節也會唱。在住棚節期間,聖殿詩班唱詩唱到詩篇118:25的時候,當場每個男人、男孩都會揮動手上預備的棕樹枝來慶祝。歡迎耶穌的百姓,大聲向耶穌呼喊:「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是引用詩篇118篇26節「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奉耶和華名來的」在詩篇118篇的原始意思是指上耶路撒冷朝聖的人,詩篇118篇這節經文原本是給朝聖者的祝福,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後來「奉耶和華名來的」被引申理解為上帝差遣來的彌賽亞,因此當耶穌進城時,群眾是奉主的名祝福奉主名來的這一位。
群眾在詩篇118篇26節的基礎上,加上「以色列的王」稱頌耶穌基督。「以色列的王」這個稱號不是來自詩篇118篇26節的內容,而是群眾自己加上的解釋。眾人期盼耶穌就是奉主名來的彌賽亞君王,眾人期盼耶穌成為屬世的政治領袖,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帶領以色列人復興。這個場景之前我們已經見過,在約翰福音第6章,耶穌行五餅二魚神蹟以後,吃餅得飽的群眾起來要強迫耶穌作王,要給耶穌黃袍加身,但是耶穌不接受。現在眾人知道耶穌叫拉撒路死裡復活,更加狂熱要立耶穌作王,將近兩百年前猶太人曾經在修殿節之前,這樣歡迎馬加比家族進入耶路撒冷,馬加比家族當時帶領猶太人起義革命,建立屬於猶太人的國家。現在耶穌即將進入耶路撒冷,猶太人用同樣的方式歡迎耶穌進城,盼望彌賽亞耶穌像馬加比一樣,成為國家新的拯救者。
約翰福音12章14到15節「耶穌得了一個驢駒,就騎上,如經上所記的說: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耶穌沒有打算滿足群眾錯誤的期望,面對群眾呼喊夾道歡迎,耶穌沒有開口用言語回應,而是安靜用行動回答他們。耶穌騎著一匹驢駒進城。馬可福音11章1到7節「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裡;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裡,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什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他們去了,便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他解開。在那裡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驢駒做什麼?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裡,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約翰福音沒有描述耶穌得到驢駒的細節,不過馬太、馬可、路加福音都有相關記載。約翰福音沒有重複記載細節,卻把焦點放在耶穌行動的意義上,耶穌這樣做是應驗舊約先知預言,目的是要強調上帝的旨意必定成就。群眾歡呼期待耶穌成為國家政治領袖,但是耶穌騎著驢駒,這樣會降低群眾的期待,因為得勝的君王應該要騎著戰馬凱旋歸國,而不是騎著代表和平的驢駒。耶穌騎著驢駒進城,啟示他要帶來的不是戰爭乃是和平,如果相反過來,耶穌騎著戰馬進耶路撒冷,配合當時情緒高昂的民眾,大概立刻會掀起革命風暴,當場就會和羅馬人打起來。耶穌不配合群眾錯誤的期待,因為這不是上帝的計畫,耶穌是來耶路撒冷釘十字架受死,並且第三天死裡復活,為了拯救罪人。
約翰福音引用舊約聖經,說明耶穌騎驢駒進耶路撒冷城是應驗舊約先知預言。撒迦利亞書9章9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錫安的民」是指耶路撒冷百姓,他們代表國破家亡受欺壓的上帝百姓。撒迦利亞是主前5百年左右的先知,在耶穌降生前5百年,上帝透過先知撒迦利亞,預言將來上帝要賜下一位溫柔謙和的王,將來上帝要除滅戰車、戰馬、爭戰的弓,這位王將成為和平的王,向列國講和平。上帝應許這位王統治的範圍是「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全地都要成為這位王的統治範圍。撒迦利亞9章11節「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在撒迦利亞書9章9節以及前後經文的預言裡,上帝將要賜下的這一位王,他的王權有三個特點:首先、這位王和一般世上君王不同,世界上的王要建立新朝代、新國家,一定要發動大規模戰爭,殺人流血。但是上帝賜下的這一位王完全相反,他來是要止息戰爭、帶來和平。第二、上帝賜下的王要與列邦講和平,統治範圍直到地極,不只是以色列國有和平,乃是全世界都可以在王的統治之下,享受真正的和平。第三、這位王必須和上帝與人立約的血連在一起,這個立約的血將要使被囚的人得釋放。
除了撒迦利亞書之外,約翰福音還引用西番亞書,因為撒迦利亞書9章9節不是說「不要懼怕」,而是說「應當大大歡喜」。西番亞書3章16節「當那日,必有話向耶路撒冷說: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西番亞是主前6百多年前的先知,上帝使用先知西番亞,預言上帝將要挪去刑罰、趕出仇敵,上帝要親自作王,與上帝子民同在,並且上帝要以祂的大能大力施行拯救,上帝愛祂的百姓,要因祂的百姓歡呼喜樂。新約聖經引用舊約聖經,常常使用綜合引用的方式。約翰福音綜合引用撒迦利亞書和西番亞書兩段經文,表明耶穌就是上帝透過眾先知預言要來的那一位。耶穌要應驗先知預言,進入耶路撒冷過逾越節,耶穌要在耶路撒冷流血犧牲自己生命,執行上帝羔羊的使命,除去世人罪孽。耶穌是先知預言要來的君王,但是這位君王不是一般世界的君王,耶穌來不是流別人的血,成就自己的霸業和野心,耶穌乃是流自己的血,拯救上帝的百姓、成就上帝的國度。
約翰福音12章16到18節「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耶穌騎著驢駒進城,那時候門徒雖然在現場,卻還不明白撒迦利亞書、西番亞書裡的先知預言,和耶穌進耶路撒冷,群眾夾道歡呼歡迎真正的關係。一直要等到耶穌得榮耀以後,門徒才想起來先知預言是指著耶穌寫的,門徒已經親身見證預言應驗在他們身上。約翰福音2章22節告訴我們類似的例子,「所以到他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耶穌死裡復活與耶穌得榮耀指的是同一件事。為什麼門徒要等到耶穌復活得榮耀,才想起來要把舊約聖經和耶穌的言語行為連起來,明白耶穌應驗舊約預言?是不是老師離開了以後,門徒才覺悟要自力自強,願意開始認真動腦筋?不是。耶穌得榮耀以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就是三位一體上帝第三位格聖靈上帝被賜下來。
耶穌基督得榮耀是賜下聖靈的前提,約翰福音7章39節「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聖靈被賜下,目的是要在聖徒身上做工,聖靈的工作是叫門徒想起耶穌說的一切話,並且教導門徒明白真理。約翰福音14章26節「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如果沒有聖靈的教導,沒有人能夠領受和明白上帝的話語,就算是耶穌的門徒也做不到。哥林多前書2章12節「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門徒看見群眾歡呼迎接耶穌,知道群眾承認耶穌是以色列的王,是上帝差遣的彌賽亞,但是門徒不能明白,門徒還不知道耶穌這位君王,必須上十字架受死,才能復活得榮耀。門徒不明白耶穌為何不像世間君王一樣,騎戰馬光榮進耶路撒冷作王:門徒不明白耶穌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是應驗舊約先知預言。一直要耶穌基督成就救恩,聖靈被賜下以後,門徒才能在聖靈光照下,看清楚事件意義,明白聖經預言,真正懂得耶穌作君王的意義。我們也是一樣,除非聖靈光照我們,否則人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明白上帝的道,因此我們需要禱告,求聖靈開我們的心竅,使我們能明白聖經。
很多在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是來自加利利,這群人熟悉耶穌在加利利地區的傳道工作,這些工作在前三本福音書裡被記載下來。除了上耶路撒冷過節的人出來歡迎耶穌以外,耶穌在伯大尼叫拉撒路復活離開墳墓,當時在現場的群眾現在也來到耶路撒冷歡迎耶穌。這群親眼見證拉撒路復活的人,沒有把見證扣留在自己心裡,他們向其他人傳講耶穌如何叫拉撒路死裡復活的神蹟,以至於許多聽見見證的人,都想見一見耶穌,一聽說耶穌快到耶路撒冷,就一起出城來歡迎耶穌。
約翰福音12章19節「法利賽人彼此說:看哪,你們是徒勞無益,世人都隨從他去了。」約翰福音11章最後告訴我們,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公開通緝耶穌,要百姓報告耶穌的行蹤,以便捉拿耶穌處死。但是當耶穌公開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完全不怕公會的警告,不理公會的通緝令,大大歡迎耶穌,並且繼續為耶穌作見證,傳揚耶穌的名。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受歡迎的程度,看見群眾歡喜迎接耶穌,幾乎已經到達暴動邊緣,因此感到相當憂愁。法利賽人不喜歡羅馬政府,但是在現實考量之下,他們認同維持現狀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接受羅馬政府給與的半自治自由,好過被完全毀滅。但是維持現狀的平衡狀態,因為耶穌的迅速崛起,產生天搖地動的危機,法利賽人感到憂慮和憤怒。馬可福音14章1到2節「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公會雖然已經正式決定要殺耶穌,不過因為懼怕引起群眾暴動,公會不敢公開動手。公會等待動手時機同時,耶穌卻更加大受群眾歡迎,群眾期盼彌賽亞拯救的情緒越發高昂,政治局勢發展走向不穩定。法利賽人感覺自己對抗耶穌毫無進展、徒勞無功,一切的努力都達不到效果,反而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他們,去跟隨耶穌。
法利賽人說:「世人都隨從他去了。」這是比較誇張的講法,至少大部分法利賽人沒有跟隨耶穌。不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以及耶穌在耶路撒冷最後的公開事奉,都讓來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成為追捧耶穌的人。儘管公會、撒都該人、法利賽人計謀要除去耶穌,但是在天父上帝預定的時間到達以前,這些反對的人不但達不到目的,連稍微減低耶穌的聲望都做不到。相反的,耶穌的聲望卻越來越高漲達到頂峰,直到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的時候來到。約翰福音要告訴我們,當耶穌基督福音的大能彰顯時,沒有人能夠敵擋上帝,世人都要來跟隨耶穌。接下來約翰福音要讓我們看見,連外邦的希臘人也要來求見耶穌,福音是給全世界的恩典,耶穌基督福音的大能具有震動世界的力量,正如約翰福音3章16節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我們自由在上帝面前回應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