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到基甸的得勝。基甸在上帝的同在之下,聽見敵人因為上帝奇妙的作為,親口承認自己打不過基甸,於是基甸士氣大振,再也不怕敵人。基甸就敬拜上帝,承認上帝的主權,接著帶領300人拿著號角、空瓶子和火把,三面包圍米甸營,吹號角、拿出火把,在黑暗中呼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在黑夜中被基甸突襲的米甸大軍完全搞不清楚基甸帶多少人打過來,就自亂陣腳自相殘殺拼命逃跑,13萬5千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基甸的300壯士卻一個人也沒少,沒有刀的基甸照著上帝的話語戰勝了有刀的米甸軍,因為這是耶和華上帝自己為以色列人作戰,上帝親自拯救祂的百姓。
士師記7章23到25節「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聚集來追趕米甸人。基甸打發人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攻擊米甸人,爭先把守約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於是以法蓮的眾人聚集,把守約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將俄立殺在俄立磐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醡那裡;又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級帶過約但河,到基甸那裡。」拿弗他利、亞設、瑪拿西都是一開始就跟隨基甸出來打仗的支派,但是在開戰之前因為上帝兩次裁軍奉命回家。當基甸和300壯士得勝之後,原本被遣散回家的以色列31700大軍也回頭過來和米甸人打仗。這些人大部份是因為害怕敵人而回家,幾天之前他們才因為士師基甸的呼召離開家鄉,決心要起來和以色列眾支派一起聯合,抵抗米甸聯軍侵略。每個人回家的人出門離開家時都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決心,也帶著家人的祝福禱告,盼望他們打勝仗回家,拯救以色列人。可是才過幾天,他們卻淪落成為在敵人面前臨陣脫逃的逃兵,自己走了留下少數的同胞面對強大可怕的敵人。對這些回家的以色列人來說,雖然可以脫離立即眼前的危險,可是這時候回家表示以後一輩子都要被人瞧不起,一輩子都要背負逃兵的臭名,被人指指點點。還好上帝沒有忘記這些在回家路上的人。當膽小懼怕的基甸被上帝改變,成為大能的勇士得勝之後,原本跟隨基甸,像基甸一樣軟弱膽怯的以色列人也被上帝改變,成為像基甸一樣勇敢的戰士,重新起來追擊敵軍,面對曾經讓他們聞風喪膽的敵人。上帝讓他們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爬起來。
不只如此,基甸還派人到以法蓮支派,請以法蓮人下山一起圍攻敵人。以法蓮人馬上出來堵住敵人過河逃跑的路,與敵人交手後獲得豐富的戰果,活捉2個敵人首領俄立和西伊伯,在磐石上處決俄立,在酒醡裡處決西伊伯兩個戰犯。舊約聖經常常用磐石代表上帝的同在,基甸遇見上帝那天,上帝要基甸把獻給祂的禮物放在磐石上,接著用火的神蹟燒盡獻祭的禮物。至於酒醡,在基甸故事的起頭,酒醡是以色列人躲藏敵人的地方,酒醡代表以色列人的失敗和恐懼,可是在上帝同在的得勝中,現在酒醡被轉化為勝利、審判、彰顯公義的記號。上帝能轉化人的羞恥成為上帝的榮耀。新約的基督透過他的犧牲,也把原本代表羞恥、卑賤、死亡的十字架,轉化成為得勝、生命、榮耀的象徵。上帝常常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以為卑賤的經歷,在上帝手中可以成為榮耀祂的器皿。以法蓮人在約旦河西岸打勝仗之後,就帶著他們的戰功過河,去找正在繼續追擊敵軍的士師基甸。
8章1到3節「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基甸對他們說: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基甸說了這話,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進入第八章之後,基甸的故事開始變調,等到第八章結束,以色列進入比從前更深的黑暗,基甸從第6章到第8章的事奉完全被一筆勾銷。其中轉變的關鍵在於基甸面臨衝突、解決衝突的反應模式。在第8章裡,除了宿敵米甸人之外,基甸還面對三群反對他的人,第一群就是剛剛回應他呼召,起來打仗獲得戰功的以法蓮支派。這些以法蓮人來到基甸面前抱怨:「你太晚呼召我們來打仗了。」以法蓮人看起來好像跟其他因為害怕回家的支派不太一樣,他們要求主動出擊。我們稍微回顧一下以法蓮支派的歷史,這樣會更了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控告基甸。在摩西死後,約書亞繼承摩西成為以色列12支派的領袖,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得地為業,約書亞出身自以法蓮支派。約書亞死後以色列進入士師時代,在俄陀聶做士師的時候,12支派團結一致對抗敵人。在以笏做士師的時候,以笏在以法蓮山地吹角,以色列人就起來和摩押人打仗。到底波拉、巴拉的時代,底波拉出身自以法蓮山地,在打仗的時候,以法蓮支派也從以色列中部北上奮勇殺敵。從約書亞到基甸大約200多年的時間,以法蓮支派在以色列中一直像個老大哥,當以色列面對衝突、面對敵人的時候,以法蓮從來沒有缺席過,但是新一代的士師基甸居然這麼不識相,打仗之前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只在打勝仗之後叫以法蓮來「撿菜尾」。以法蓮人對這點很不高興,不過除了歷史和面子的理由之外,還有實際上的利益讓以法蓮人來和基甸爭論,就是戰利品的分配權。被擊敗的米甸大軍留下非常豐厚的戰利品,這些戰利品會按照參戰者的戰功來分配,在這場戰爭中以法蓮支派如果只是「撿菜尾」的腳色,他們分配戰利品的權益就會大幅縮水。
經文特別強調以法蓮人「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越深入士師時代,以色列內部的問題越加浮現出來。各支派從原本不分彼此團結一致對抗外敵,到部份支派開始自掃門前雪,只關心自己的事,不管其他支派死活,再到基甸的時代,支派之間不只自掃門前雪,更因為如何分配利益產生內部衝突,以色列內部的團結力越來越下降,到後來演變成不同支派彼此為敵,更後來再變成同支派之間也彼此為敵,以色列人內部關係越來越分化、越來越緊張。在基甸成為士師之前,整個以色列族因為被米甸人壓制,群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沒有機會、沒有空間顯露出來,等到米甸人的威脅除去時,原本隱藏在群體之間的危機就開始顯露出來。自己人內部逐漸分化的危機不只是以色列人的專利,而是整個人類群體共同面臨的問題。從人類始祖亞當犯罪墮落離開上帝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被罪惡破壞,舊約時代的先知彌迦觀察他當代的社會情況之後,做了一個結論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聖經說「上帝就是愛」,人離上帝越遠、離開愛的源頭越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越疏離,信任越來越少,算計越來越多。
面對以法蓮人的衝突,基甸處理的方式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一方面基甸自貶身價,說自己做的算不了什麼,另一方面基甸抬高以法蓮人的戰功,提醒以法蓮人「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基甸的話讓人想起上一代士師巴拉的故事,巴拉雖然帶領以色列人打敗迦南鐵車和大軍,可是敵人的元帥西西拉卻是死在弱女子雅億手裡,雅億得到最終的榮耀。基甸說自己好像巴拉一樣,雖然打敗米甸大軍,可是最終的榮耀上帝是交在以法蓮人手裡,以法蓮人的功勞沒有因為早或晚參加受到影響。基甸還說了一個比喻「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基甸是亞比以謝族,這句話的意思是以法蓮裡面最差的,也比亞比以謝族裡最好的更強。聽到基甸柔和謙卑、自我貶抑的回答,以法蓮人非常滿意,原本很生氣要找基甸算帳,現在不生氣了,可以心滿意足回家去。基甸成功化解了以法蓮人的怒氣,沒有讓衝突進一步擴大。
8章4到9節「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但河過渡,雖然疲乏,還是追趕。基甸對疏割人說:求你們拿餅來給跟隨我的人吃,因為他們疲乏了;我們追趕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疏割人的首領回答說: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你使我們將餅給你的軍兵嗎?基甸說: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基甸從那裡上到毘努伊勒,對那裡的人也是這樣說;毘努伊勒人也與疏割人回答他的話一樣。他向毘努伊勒人說: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我必拆毀這樓。」疏割和毘努伊勒都是以色列人,他們是除了以法蓮之外,第二和第三群反對基甸的人。基甸和跟隨他的300人發動夜襲整晚沒睡覺,從米甸營駐紮的平原一路追趕敵人到約旦河邊,然後過河繼續追趕,不眠不休與敵人打仗。過了河沒多久,又遇到以法蓮人來爭鬧,基甸又費了一番精神處理,現在基甸和跟隨他的300人又累又餓,在這個情況下,基甸他們來到約旦河東岸的疏割城。一開始基甸是好言好語地跟疏割人求援,請求他們提供食物給追擊米甸軍的基甸和300人,除了食物之外,基甸沒有要求其他支援,例如請疏割的男丁參戰之類的。但是疏割人很明顯地瞧不起基甸和跟隨他的300人,認為基甸不可能贏得了以西巴和撒慕拿為首的米甸殘兵,疏割人的數學非常清楚,300加1對比15000,怎麼想也是15000比301大,所以拒絕基甸的請求。疏割屬於以色列迦得支派,關於這個支派,在士師記第5章前一代士師底波拉的詩歌裡,底波拉抱怨:當以色列眾支派團結一致奮勇拼命對抗侵略者的時候,迦得支派卻安居在約旦河東岸,不管兄弟們的死活。到了基甸的時代,迦得人這個特性更清楚表現出來,兄弟都來到家門口求援了,屬於迦得支派的疏割人還是用一附管你去死的態度來回應,恐怕幫了遠親得罪近鄰,米甸人換來找我麻煩就慘了。
面對疏割人的拒絕,基甸處理的態度和不久前處理以法蓮支派完全不一樣。基甸用柔和的話回應以法蓮人的怒氣,但是面對疏割人,基甸不再忍氣吞聲,他反過來威脅不幫助他的疏割人「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基甸恐嚇完之後去到下一座城毘努伊勒,同樣的事又再發生一次,基甸請求同胞給予食物援助再度被拒絕,基甸的回應也越來越硬「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我必拆毀這樓。」毘努伊勒的樓是軍事堡壘,基甸不只要懲罰不幫助他的同胞,還要拆毀以色列境內不幫助他的防禦工事。
在第8章裡基甸面對三群反對他的以色列人,對這三群人,基甸的回應呈現兩極化。對以法蓮人,基甸盡全力安撫討好,滿足以法蓮人搶功勞的心態,當以法蓮人質問基甸為什麼一開始沒有找他們一起去的時候,基甸沒有告訴以法蓮人:「耶和華對我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然後上帝兩次裁軍,把32000人減少到剩下300人。以法蓮是一個大支派,基甸在意的是如何拉攏這個大支派,所以用好聽的話攏絡人心,甚至把上帝的名抬出來高舉以法蓮人「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雖然基甸口裡還是提到上帝的名,可是實際上基甸心裡真正想的不是上帝的名,而是要怎麼討好人,怎麼在以法蓮這個大票倉多拿一點選票。基甸的心從這裡開始離開與他同在、帶領他得勝的上帝,走上從成功到失敗的第一步。等到基甸面對疏割人時,基甸的真面目開始顯露出來。雖然疏割人犯錯在前拒絕基甸的請求,違反了上帝要以色列人團結奮鬥的心意,可是基甸不是按照摩西五經對整體以色列人的要求來要求疏割人悔改,他的回應是威脅報復不幫助他的疏割人,「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這種打法會把人打的皮開肉綻,甚至會打死人。到了毘努伊勒,基甸報復的心態比在疏割的時候更加強烈,基甸不只要審判報復拒絕他的人,他現在要更進一步把拒絕他的毘努伊勒移為平地。
相對以法蓮人來說,疏割和毘努伊勒基甸人口很少,重要性不高,基甸不必懼怕他們好像懼怕以法蓮人一樣,疏割和毘努伊勒基甸得罪的起。所以同樣是反對基甸,力量強大的以法蓮基甸一句重話都不敢說,深怕得罪以法蓮,可是面對力量薄弱的疏割和毘努伊勒,基甸卻要用重刑懲罰。其實從基甸被上帝呼召開始,基甸好多次懷疑過上帝,拒絕接受上帝要透過他拯救以色列人的使命,但是當上帝面對基甸的質疑甚至試探時,上帝沒有一次懲罰基甸,上帝總是一再忍耐基甸的不成熟,用耐心陪伴基甸,讓基甸在上帝的引導中,一步一步完成上帝託付的小任務,基甸就在完成一次一次的任務之後信心成長,最後從一個膽小鬼轉變成為勇敢無懼大能的勇士戰勝敵人。可是當基甸面對同胞的反對時,他沒有回想上帝一路如何引導他,使他轉變成為現在的樣子,反而在心裡盤算,取捨之後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基甸雖然戰勝米甸人,取得重大的勝利,表面上拯救了以色列人,可是基甸生命深處的問題卻在他成功之後開始浮現出來,迅速從民族拯救者這個角色墮落,很快的基甸要成為以色列新一代的壓迫者,新一代的暴君。
下個禮拜我們會繼續講基甸成功之後的轉變。在基甸戰勝米甸人之前,造成他轉變的特質已經存在他生命深處,就是從崇拜巴力而來的迦南文化,價值觀世俗化是基甸從士師成為暴君的根本原因,基甸雖然名義上是以色列人的士師,但是實際上他做的是成為以色列人的王,一個像迦南人一樣統治迦南地的王。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