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7:11-12

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約翰福音17章耶穌的禱告。耶穌在17章首先為自己禱告,能夠完成創世以前預定的救恩。因此從天父得到榮耀,回到創世以前與天父同享的榮耀裡,來榮耀天父。接著耶穌為門徒禱告,耶穌先陳述自己禱告的理由,因為第一、門徒是天父賜給耶穌的人,門徒屬於天父。第二、耶穌已經將天父的名顯明給門徒,門徒相信接受耶穌的啟示,也對啟示有基本了解。第三、在這個時刻,耶穌只為門徒禱告,不為世人禱告,因為門徒屬於天父。第四、耶穌已經因著門徒的信心得到榮耀。第五、耶穌即將離開世界、離開門徒,往天父那裡去。講完原因以後,耶穌繼續為門徒禱告。從17章11節下半開始到19節,是耶穌為門徒實際禱告的內容。耶穌的禱告一共包括四個題目,11節下半到12節為門徒合一禱告,13節為門徒心裡充滿耶穌的喜樂禱告,14到16節為門徒脫離惡者禱告,17到19節為門徒成聖禱告。今天我們先講耶穌的第一個禱告,就是為門徒合一禱告。

約翰福音17章11節「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聖父就是聖潔的父。耶穌與天父之間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耶穌在主禱文教導門徒稱呼天父為「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個稱謂將耶穌與天父的父子關係延伸到門徒身上,耶穌的父也是門徒的父,父的稱謂表示耶穌與門徒共同屬於以天父為首的大家庭。在約翰福音17章的禱告裡,11節是耶穌第一次在父的稱呼前面加上別的稱號。聖父、聖潔的父表示禱告的對象不但是耶穌的父,這位父同時也是聖潔的上帝。聖潔的上帝是超越一切受造萬物之上的創造主,上帝的聖潔獨一無二,沒有任何受造物可以比擬。然而屬於上帝的人要被聖潔的上帝分別為聖,與聖潔的上帝相似。在約翰福音17章17到19節,耶穌為門徒成聖禱告:「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天父的聖潔成為聖子耶穌分別為聖,以及耶穌門徒分別為聖的基礎。利未記11章44節「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得前書1章15到16節「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耶穌為門徒做的第一個禱告,不是使門徒成為合一,乃是祈求天父保守門徒,保守門徒的目的是合一,像天父與耶穌的合一一樣。耶穌的禱告有一點特別,耶穌不是求合一,而是求保守。為什麼耶穌這樣禱告,因為合一天父已經賜下來了,所以耶穌不需要再祈求天父賜下合一。但是耶穌將要離開世界,留在世上的門徒要與黑暗勢力爭戰,黑暗勢力會盡全力破壞門徒的合一,因此門徒需要天父保守。耶穌才會為門徒禱告,祈求天父保守已經賜給門徒的合一。耶穌祈求天父「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門徒。從中文我們有一點難看出來,天父賜給耶穌的名是耶穌的名,還是天父自己的名。如果我們看英文或者直接看原文就可以清楚知道,這個名是天父的名,天父把自己的名賜給耶穌。「因你的名」聖經原文直接翻譯是「在你的名裡面」,耶穌祈求天父在天父的名裡面保守門徒合一。耶穌在早一點的禱告,約翰福音17章6到8節,向天父自白,說自己已經將天父的名啟示給門徒認識。「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如今他們知道,凡你所賜給我的,都是從你那裡來的;因為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天父的名代表天父自己,在天父的名裡面合一表示門徒要被保守,在耶穌基督裡忠於天父上帝。即使到耶穌不在門徒身旁的時候,門徒仍然能夠向耶穌忠心,向耶穌所啟示出的天父忠心到底。

關於忠心,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2章講了一個比喻。「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或是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家主若知道賊什麼時候來,就必警醒,不容賊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主人向僕人要的忠心是什麼?就是當主人不在的時候,僕人還是可以保持警醒,預備等候主人回來。不管主人什麼時候回來,僕人都能按照主人吩咐,看管好主人的家,迎接主人回家。耶穌講了這個比喻以後,彼得問耶穌:「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耶穌回答:「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忠心的僕人是努力執行主人交辦任務的人。講完忠心的僕人以後,耶穌接著講不忠心的僕人:「那僕人若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忠心就是知道主的心意又照著做,不忠心就是不知道主的心意,也不照著做。對主的心意無知也是一種不忠心。有時候基督徒會故意不學習、故意不想知道主的心意和要求,想要以不知道為藉口,當作逃避責任的理由,這也是一種不忠心。

耶穌祈求天父保守門徒,讓門徒可以忠心持守耶穌賜下的啟示,目的是為了讓門徒能夠合一,像耶穌與天父合一一樣。從耶穌的禱告我們可以知道,如果門徒沒有持續保守在天父的名裡,保守在耶穌的啟示之下,門徒就不可能達到合一。教會歷史上的大分裂,都包含無法在真理合一這個原因。西元1054年教會第一次大分裂,統一上千年的普世大公教會分裂成東正教和天主教。分裂的原因有很長的歷史因素,但是從教義的層面來看,東西方教會對於聖餐、禁食、聚會儀式、神父可不可以結婚意見都有不同。最重要的是東西方教會對於聖靈到底是由聖父和聖子發出,還是由聖父發出,沒有辦法達到共識,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都還沒有辦法達到共識。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把反對當時天主教會販賣贖罪券的95條論綱,貼在教會的大門上,開啟宗教改革,從此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分家。其實教會在建立超過一千年以後,才正式產生分裂,這已經是上帝莫大的保守。我們如果看看其他宗教的歷史,有的甚至在創始人離開世界以後,第二代就產生大分裂,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和好,還成為世界情勢持續動盪不安的原因。耶穌門徒必須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耶穌與天父的合一是門徒彼此合一的基礎。雖然從絕對的層面來說,門徒的合一絕對不可能和耶穌與天父的合一完全相同,但是從類比的角度來看,門徒還是可以共同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

約翰福音17章12節「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耶穌在世傳道的時候保護了門徒,讓門徒可以在天父賜給耶穌的名裡面,忠心於耶穌從天父賜下的啟示。有一次耶穌在旅行佈道的時候,遇見一個稅吏,這個稅吏的名字叫做利未。利未那時候坐在稅關上,耶穌看見利未就呼召他,對他說:「你跟從我來。」路加福音5章28節告訴我們利未的回應,「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不做稅吏了,改行做耶穌的門徒。利未做了耶穌門徒很高興,就「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這時候法利賽人和文士看見就不高興,可是他們不直接向耶穌抱怨,他們跑去向耶穌的門徒抱怨。路加福音5章30節「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雖然他們向門徒發怨言,卻是耶穌出面擺平法利賽人和文士。31到32節「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安息日耶穌和門徒經過一塊麥田,門徒肚子餓就從麥田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今天我們在別人田裡這樣做會被當小偷,但是在耶穌時代的以色列,這樣做不會被當成小偷。因為舊約聖經規定,「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上帝吩咐祂的百姓要顧念別人的需要,憐憫貧窮飢餓的人,為他們留一條活路。當耶穌門徒用手搓麥子吃的時候,法利賽人又來找麻煩。法利賽人不是指責門徒偷吃,而是指責門徒:「你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呢?」他們責備門徒違反安息日,在安息日做了收割的工作。這次又是耶穌代替門徒出來面對法利賽人,耶穌回答他們:「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神的殿,拿陳設餅吃,又給跟從的人吃?這餅除了祭司以外,別人都不可吃。又對他們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法利賽人用聖經指責耶穌門徒,耶穌反而趁機為法利賽人和門徒,以及我們後世門徒上了一堂聖經課。

面對各樣的試探與攻擊,耶穌都保守門徒的信心。耶穌保守門徒持續相信接受耶穌的啟示與教導,不受到反對者的影響。門徒不會因為反對者的話語和威脅,信心動搖被引誘離開耶穌與耶穌的教導,去跟隨反對者和他們一同走錯誤滅亡的道路。耶穌在馬太福音15章13到14節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耶穌親近的門徒除了賣主的加略人猶大以外,沒有一個人背道離開耶穌,連猶大的背道都不在耶穌意料之外,仍然在耶穌的主權掌控之中。約翰福音6章64節「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70到71節「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耶穌這話是指著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裡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的。」耶穌從一開始就知道加略人猶大會背叛,知道猶大不是真正蒙揀選的人。因此在約翰福音17章耶穌為門徒的禱告裡,猶大被耶穌清楚排除在外。

耶穌在17章12節稱呼猶大為滅亡之子。約翰福音13章26到27節「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他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30節「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當耶穌以滅亡之子稱呼猶大的時候,猶大已經徹底放縱自己與撒旦合作,出門走上出賣耶穌的道路。等到耶穌確定被判死刑以後,賣主的猶大雖然後悔自己賣了無辜之人的血,雖然知道自己賣耶穌有罪,卻始終不願意真正悔改歸向耶穌,還是走自己的道路到底,到死不回頭。馬太福音27章5節「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猶大寧死也不悔改。儘管如此,猶大的滅亡仍然沒有超越上帝的主權,耶穌說這是「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舊約聖經早就預言猶大的背叛。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在約翰福音13章18節說:「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耶穌在這節經文引用詩篇41篇9節「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猶大果然這樣向耶穌行了。耶穌在禱告中特別提到猶大,因為耶穌要顯明,猶大背叛不是耶穌保守門徒的工作失敗,猶大的背道和失敗是應驗聖經的預言。至於那些天父真正賜給耶穌,交託在耶穌手裡的人,耶穌一個也沒有失落。耶穌已經按照天父的意思,「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要叫他復活。」今天我們講到這裡,下個禮拜我們再繼續講耶穌受難以前,最後為門徒禱告的內容。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聲音檔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VSK3dVS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