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結束基甸的故事,基甸在上帝的幫助之下以300人戰勝13萬5千人,獲得巨大的勝利,但是成功之後的基甸迅速變了一個人。基甸沒有因為上帝的同在產生真正生命本質的改變,基甸的一生並沒有從懼怕轉向信靠,反而是從懼怕轉向自作主張,越晚期的基甸越顯出這個傾向。自作主張的基甸雖然在軍事上拯救了以色列人,但他卻把以色列人帶進更深的屬靈黑暗,更加遠離耶和華上帝。
士師記8章10到12節「那時西巴和撒慕拿,並跟隨他們的軍隊都在加各,約有一萬五千人,就是東方人全軍所剩下的;已經被殺約有十二萬拿刀的。基甸就由挪巴和約比哈東邊,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殺敗了米甸人的軍兵,因為他們坦然無懼。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趕他們,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驚散全軍。」這段經文首先告訴我們米甸營殘存軍隊的情報,包括他們的首領西巴和撒慕拿兩位王。他們的位置在加各,加各離約旦河有一段距離,表示米甸殘兵已經逃跑到安全地帶,遠離以色列人,可以放心了。第三個情報是米甸殘兵人數,共有15000人,第四個情報則是傷亡人數12萬人,大部分進入以色列侵略的軍隊都陣亡了,陣亡率高達百分之89。上帝透過基甸的手,讓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岸與米甸人的戰爭中獲得巨大勝利,基甸帶著勝利者的姿態,繼續追擊米甸軍,基甸追擊走的路不是一般人走的路,乃是「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這是遊牧民族在曠野裡走的路,一般人不熟悉怎麼走。當基甸帶人來到米甸殘兵面前時,米甸人正「坦然無懼」在休息。從中文聖經來看,我們會以為坦然無懼的是基甸和跟隨他的300人,可是這裡的坦然無懼指的是米甸人,他們以為自己逃得夠遠了,可以安心休息了。這些正在坦然無懼休息的米甸人突然看見基甸又出現在面前,被殺得大敗的回憶馬上浮現出來,15000人迅速嚇得四處逃命,包括他們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於是基甸和他的300人成功活捉西巴和撒慕拿。
13到17節「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由希列斯坡從陣上回來,捉住疏割的一個少年人,問他:疏割的首領長老是誰?他就將首領長老七十七個人的名字寫出來。基甸到了疏割,對那裡的人說:你們從前譏誚我說: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你使我們將餅給跟隨你的疲乏人嗎?現在西巴和撒慕拿在這裡。於是捉住那城內的長老,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責打疏割人;又拆了毘努伊勒的樓,殺了那城裡的人。」在基甸過河追擊米甸殘兵的途中,基甸曾經向住在疏割和毘努伊勒兩處的同胞求助,請他們提供食物,但是兩處以色列人的反應都是不願意插手管這件事,恐怕幫了遠親基甸,得罪近鄰米甸人得不償失。結果沒得到食物的基甸向同胞落下狠話,說等他得勝一定回頭修理疏割人和毘努伊勒人。現在基甸得勝了,他果然按照他的諾言回來對付疏割人和毘努伊勒人,基甸按照事情發生先後來處理,回程的時候先到先得罪他的疏割人那裡,責打疏割人,再到毘努伊勒,「拆了毘努伊勒的樓,殺了那城裡的人」,對毘努伊勒人,基甸不只按照他先前所說的「拆了毘努伊勒的樓」,基甸還更進一步「殺了那城裡的人」,發洩他的怒氣,這是一件很令人哀傷的事情。基甸成功之後馬上墮落,這給人很大的警惕,成功之後如果沒有保持謙卑、保持警醒,成功就會成為失敗的開始。基甸是士師記裡第一個把刀口轉向內的人,雖然現在基甸只是小規模動手,但是從基甸這次動手開始,士師記裡的以色列人踏上一條不歸路,刀口向內的次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基甸之後士師耶弗他殺了以法蓮支派42000人,以法蓮支派因此元氣大傷,到士師記20章,以色列各支派聯合起來和便雅憫支派打仗,便雅憫人殺了4萬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把便雅憫支派殺到剩下600人,便雅憫支派差一點從以色列消失。士師記的排列方式讓我們看見,惡是會逐步擴張的,一開始基甸只是小規模報復,可是刀口向內的循環[引發之後就像野火燎原一樣迅速成長,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在個人是如此,在群體也是如此,惡是有影響力的,所以上帝一再警告屬於祂的人「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舊約傳道書最後告訴我們「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我們回到基甸的故事,士師記8章18到21節「基甸問西巴和撒慕拿說: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什麼樣式?回答說:他們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樣式。基甸說:他們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們從前若存留他們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殺你們了。於是對他的長子益帖說:你起來殺他們。但益帖因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西巴和撒慕拿說:你自己起來殺我們吧!因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奪獲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處理完疏割人和毘努伊勒人之後,基甸才回過頭來對付米甸的兩個王。這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情,身為以色列士師、負責拯救以色列人的基甸,居然急著欺壓他應該拯救的以色列人,勝過處理敵人,基甸的心已經被自己的利益蒙蔽了,他關心自己的名譽勝過關心上帝的旨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為什麼基甸要過約旦河拼命追殺米甸殘兵,在士師以笏的時代,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岸把守約旦河,和摩押人打仗,沒有越過河繼續攻打摩押人,到巴拉和西西拉打仗的時候,巴拉不但勝了西西拉,還繼續和西西拉的老闆迦南王耶賓打仗,直到把他徹底消滅。原來當初上帝藉著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的時候,告訴以色列人,除了迦南人之外,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打仗的時候,如果對方投降,以色列人不可以把對方趕盡殺絕,以色列人也不可以搶鄰近國家的土地,例如以東、摩押、亞捫,因為上帝沒有要把這些土地賜給以色列人。因為上帝話語的緣故,以笏沒有越過約旦河打回摩押的老窩,巴拉卻和迦南王作戰,直到徹底消滅他。可是到了基甸,他的敵人不是迦南人,基甸在約旦河西岸打勝仗之後,沒有義務要繼續追殺米甸人,上帝沒有要他把米甸人趕盡殺絕。可是基甸越過河直追到敵人老巢附近,活捉米甸二王西巴和撒慕拿,回頭還修理了不挺他的以色列人,之後「基甸問西巴和撒慕拿說: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什麼樣式?」基甸問的不是「你們殺的人長怎麼樣?」好像基甸沒看過那些被殺的人,基甸問的是「你們在他泊山殺的人在哪裡?」基甸在問:被你們屠殺的人現在身在何處?從前米甸人在他泊山屠殺的以色列人才是基甸關心的焦點。西巴和撒慕拿兩個王回答說:「他們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樣式。」人都殺掉了,怎麼知道在哪裡?可是命在人家手上,又不好口氣太硬,所以只好說奉承的話,說基甸有「王子的樣式」,有王者風範,那些被殺的人像基甸一樣。結果基甸公佈謎底:「他們是我同母的弟兄」,什麼叫做同母的兄弟?就是有同樣爸媽的親生兄弟。
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有12個兒子,分別由四個女人所生,兩個是他的太太,兩個是他太太的陪嫁丫環,後來成為他的妾,所以12個兄弟雖然都是同一個爸爸,但是沒有都同一個媽媽。基甸現在是來為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報仇,他的親身兄弟從前在他泊山被米甸人殺死了,因此基甸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們從前若存留他們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殺你們了。」從越過河追擊米甸人開始,基甸不再是為上帝而戰,不再是執行上帝交給他的使命,拯救以色列人,基甸現在純粹是公報私仇,甚至是用上帝的名義來公報私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傷害了他原本應該保護的以色列人。難怪在士師記第8章,我們完全看不見上帝的作為,上帝不像從前第6章、第7章的時候,不斷顯現對基甸說話,當基甸越過界之後,上帝沉默了,上帝只出現在基甸的口裡,第一次被基甸拿來討好來挑釁的以法蓮人,第二次被基甸拿來威脅不幫他的疏割人,至於同樣不幫基甸的毘努伊勒人,基甸已經不需要靠上帝來恐嚇他們,靠自己就可以了,到基甸要殺米甸王公報私仇的時候,他第三次搬出上帝的名號。最後一次在23節,基甸拿上帝的名字來裝乖,贏得以色列人的民心,換取他想要的實際利益。這是士師記第8章的基甸,變的很可怕吧。從一個膽小怕事的懦夫成長成一無所懼的領袖、戰士,再迅速墮落成利用上帝謀取利益的野心家。這就是基甸,也是同時代以色列人的生命光景。
基甸本來要他的長子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表示這兩個人不配基甸親自動手,只要一個孩子就可以解決兩個米甸王,另一方面基甸也是要替長子立下戰功,為兒子的將來鋪路。無奈兒子不爭氣,完全遺傳到基甸的膽小不敢動手,還被西巴和撒慕拿趁機嘲笑:「你自己起來殺我們吧!因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你瞧不起我們,不配你親自動手,其實你和我們一樣而已。「基甸就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奪獲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基甸不只殺了西巴和撒慕拿,還奪取了月牙圈當作戰利品,月牙圈通常是王家的記號,也和偶像崇拜有關係。基甸打完仗之後變得很像底波拉在士師記第5章描繪的西西拉的母親,西西拉的母親期待西西拉打勝仗之後奪取被擄之人的財物,正如基甸所做的。以色列的士師墮落成為迦南人的王,現在基甸所作所為、所言所想都和迦南人一樣,基甸已經完全世俗化,和迦南人沒有分別了。
22到28節「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基甸又對他們說:我有一件事求你們:請你們各人將所奪的耳環給我。(原來仇敵是以實瑪利人,都是戴金耳環的。)他們說:我們情願給你。就鋪開一件外衣,各人將所奪的耳環丟在其上。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還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環、耳墜,和所穿的紫色衣服,並駱駝項上的金鍊子。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這樣,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擡頭。基甸還在的日子,國中太平四十年。」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人想立基甸為王,理由是基甸救了他們。在基甸的回答裡,他沒有否認這點,可是實際上救了以色列人的不是基甸,而是呼召基甸的上帝。以色列人希望基甸建立世襲王朝治理以色列,好像鄰近的國家一樣。當代以色列人回顧歷史,認為以色列一直面臨戰亂是因為沒有統一集權的中央政府,如果以色列有中央政府,好像鄰近國家一樣,中央政府就可以組織軍隊,團結以色列人來對抗敵人入侵。從基甸的時代開始,以色列人就想成立以世襲君王為中心的中央政府,直到士師時代結束,以色列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終於在以色列全體人民的要求下,在上帝面前禱告,選出便雅憫支派的掃羅成為以色列第一代君王。基甸表面上拒絕作王,他的理由是「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其實基甸不是不想做王,可能當時基甸評估情勢,雖然以色列有請他作王的聲音,但是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願意支持士師基甸登基成為國王基甸,所以這個王基甸作不了,至少名義上作不了。
基甸名義上雖然拒絕稱王,可是他請大家把敵人戴的金耳環送給他當戰利品,還有米甸王的月環、耳墜、紫色衣服,和駱駝項上的金鍊子。基甸要了王的整套行頭,還要了19公斤多的黃金,他用這些從米甸皇室和軍隊搜刮來的戰利品,製造成一個以弗得,設立在家鄉俄弗拉。當基甸在家鄉俄弗拉蒙召的時候,基甸在俄弗拉為上帝築了一座壇,後來上帝要基甸拆毀俄弗拉的巴力祭壇,重建耶和華的公共祭壇,然後基甸開始正式公開事奉。但是等到基甸事奉的尾聲,基甸卻在家鄉重建新的偶像,用黃金做的以弗得代替耶和華要求基甸整整齊齊在盤石上築的祭壇,以色列人一開始可能只是在黃金以弗得面前求告耶華,到後來卻演變成直接崇拜黃金以弗得,變成崇拜偶像。基甸成功之後廢棄了上帝的祭壇,按自己的眼光製造更金碧輝煌的以弗得,結果這個以弗得不但沒有把人引到上帝面前,反而成為拜偶像的試探,使以色列人更深地回到偶像的懷抱,因為這次還有耶和華的士師掛保證。基甸在第6章拆的祭壇算是白拆了。成功後的基甸忘了自己是誰,僭越了祭司和先知的職分,沒有按照聖經的話語重新建造以色列人的信仰,反而用迦南人的方式把聖經的教訓改頭換面,這就成為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以色列雖然消滅了外患米甸人,得到40年的太平,可是這40年以色列人的心卻沒有真正歸向耶和華,反越離越遠。
29到32節「約阿施的兒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裡。基甸有七十個親生的兒子,因為他有許多的妻。他的妾住在示劍,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基甸與他起名叫亞比米勒。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在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裡。」基甸的故事沒有停在「國中太平40年」,表示基甸沒有真正帶給以色列太平。耶路巴力就是基甸,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這個和巴力爭論的人回去「住在自己家裡」,「住」這個動詞有「坐在寶座上」的隱喻,基甸名義上沒有稱王,實際上卻過著王的生活,他有許多的妻子,這些妻子為他生了70個兒子,基甸能夠妻妾成群,養幾十個兒子表示基甸很有錢。基甸的生活方式是標準迦南人的王會過的生活,普通迦南人也沒辦法過這樣的生活,只有有錢有權的金字塔頂端負擔得起,迦南王會這樣生活是因為迦南人的神明在神話故事裡這樣過生活。和巴力爭論的基甸現在成為巴力的俘虜,按照巴力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成為一個像巴力一樣的王,只是耶路巴力的正式職稱叫做耶和華的士師。基甸除了正式的妻子之外,還有非正式地位比較低等的妾,這個住在示劍的妾為基甸生了一個兒子,叫做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爸爸是王,這個名字是基甸取的,充分顯露出基甸真正的想法。亞比米勒會成為士師記第9章的主角,到時候我們再繼續講他的事情。基甸做了40年的地下王,過著富裕奢華的生活,最後壽終正寢,葬在祖墳裡,好像一切太平,可是故事還沒有結束。
33到35節「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為他們的神。以色列人不記念耶和華─他們的神,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也不照著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巴力比利土意思是立約的巴力,現在以色列人不只敬拜事奉跟隨巴力,還用當初與耶和華上帝立約的精神去與巴力立約,完全忘記他們早就已經與耶和華立約,要單單屬於耶和華的事情。迦南化、世俗化的以色列人對上帝、對人都變得越來越詭詐,凡事講的是眼前立即的好處,他們不紀念與他們立約,一再拯救他們的上帝,也不紀念上帝用來拯救他們的士師耶路巴力。從此以色列陷入一片混亂,再也看不見摩西、約書亞、迦勒和早期士師們留下來的榜樣,有的只剩下迦南人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社會國家的光景越來越黑暗,直到士師時代結束。這是耶路巴力留下來的屬靈遺產。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