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前兩個禮拜我們講了參孫出生的故事,在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上帝差派使者向但支派瑪挪亞的太太顯現,預告參孫誕生,後來上帝因為瑪挪亞的禱告,第二次差派使者,瑪挪亞太太帶著先生來到使者面前,使者吩咐太太一切使者說的,太太都要遵守,瑪挪亞夫婦獻祭給上帝之後,使者在火燄中升天,這時瑪挪亞才知道自己遇見上帝了,後來果然按照使者的預言,瑪挪亞夫婦生出了參孫,並且上帝賜福給參孫。今天我們要接下去,開始講參孫自己的故事:
士師記14章1到4節「參孫下到亭拿,在那裡看見一個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兒。參孫上來稟告他父母說:我在亭拿看見一個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兒,願你們給我娶來為妻。他父母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國的民中,豈沒有一個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參孫對他父親說:願你給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悅他。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亭拿這個地方是非利士人的城鎮,不過在約書亞記19章,當時以色列人正在分地,亭拿被劃分給但支派,可是在士師記第一章但支派沒有按照上帝的話語去取得產業,以致於等到後來非利士人強大了,就取得亭拿成為非利士人領土的一部份。參孫在非利士人的亭拿看見一個非利士女子,就喜歡上這個女孩子,喜歡上這個女孩子之後呢,就回家稟告父母,要父母為參孫做主,幫他把在亭拿看到的這個非利士女孩子娶回家作老婆。這是士師記最後一位士師登場的第一個故事,在參孫的故事裡,除了13章參孫出生之前的部份外,我們會看見一個特點,參孫所有的故事都和他喜歡的女人有關係,參孫做以色列士師就是不停在不同的女人中間轉來轉去,14章、15章的故事和亭拿女子有關,16章和兩個妓女有關,然後參孫的故事就結束了。參孫與非利士人之間的衝突,都和參孫的女人有關,如果不是因為女人的關係,參孫原本和非利士人沒什麼衝突紛爭。
參孫的故事和其他的士師故事很不一樣,我們在參孫的故事主要看到的是他的私人生活,尤其專注在他感情和道德生活的失敗,但在其他士師身上,我們主要看見的是他們的公開事奉,如何在以色列遭遇危機時,被上帝呼召挺身而出,順從上帝的引導,帶領以色列人度過難關,只是在一代一代的士師故事中,聖經特意加上越來越多士師本人逐漸隨著時代每況愈下的小細節。第一代士師俄陀聶是完美的典範,但是記載篇幅簡短,像一道流星劃過天際就消失了。第二代士師以笏勇敢果決、善謀能斷,單槍匹馬就把敵人的王解決掉,可惜手段有點不夠光明正大,留下一點道德瑕疵。第三代士師巴拉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在領受上帝呼召時膽怯退後,要求除非女士師底波拉陪同,否則不願意上前線作戰抵抗侵略,因此也失去原本屬於他的榮耀。第四代士師基甸是一個缺乏信心的膽小鬼,儘管上帝不斷向他顯現,基甸還是不斷懷疑上帝,等到上帝使他得勝之後,他卻在權力中墮落,濫用權力滿足自己對金錢和女人的慾望,基甸也是第一個刀口向內的士師。第五代士師耶弗他生出自墮落破碎的信仰和家庭背景,因此耶弗他的價值觀相當偏差,他雖然戰勝敵人,卻為了鞏固權力,犧牲自己的獨生女和以色列人內部團結,約旦河東西兩岸的以色列人打了一場大仗,死傷慘重。到了參孫,除了女人、情慾和引此而起的紛爭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被記下來。
參孫在瑪挪亞夫婦的教育之下,長成一個任性的小霸王,中文聖經告訴我們參孫對他父母說:「願你們給我娶來為妻。」好像是恭敬稟告父母,實際上不是這樣,在原文裡參孫是用命令句告訴父母:「把她娶來給我做老婆。」參孫不是在和父母商量,而是要求父母執行自己的決定。古代以色列人的婚姻和古代中國一樣,都是由父母為孩子決定,好像亞伯拉罕為兒子以撒娶媳婦利百加、迦勒把女兒押撒嫁給俄陀聶。參孫的父母原本不孕,後來有了兒子參孫,並且從神人那裡知道這孩子身分特別,參孫的父親瑪挪亞一直期待這個兒子將來長大光耀門楣,結果卻把參孫寵成一個小霸王,當參孫父母對他的結婚對象提出反對意見時,參孫還是用命令句回答:「她,娶給我,因為她在我眼中看為正。」中文聖經翻譯的比較文雅「願你給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悅他。」其實參孫的語氣是很強勢的。從第二節到第三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轉折,原本參孫要求父母為他娶妻,結果遭到父母一致反對,後來「參孫對他父親說」。被拒絕後,參孫不和他媽媽說了,但是繼續對他爸爸說,要他爸爸一定把女孩子娶來給他做老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參孫怎麼會養成小霸王性格,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沒有一致標準。小孩子其實很精的,小孩子知道大人的不可以是真的不可以,還是假的不可以,如果是真的不可以,小孩子就不會去做,或者至少不敢光明正大做,如果小孩子發現只要他堅持,大人就會從不可以變成可以,小孩子就會堅持,這種堅持通常是用哭鬧或吵鬧的方式呈現出來。
參孫很精,他知道媽媽的不可以是真的不可以,所以沒有再討論的空間了,但是爸爸不一樣,只要他堅持,爸爸就會退步,媽媽又聽爸爸的,最後事情就會照參孫想要的方式發展,最終養成了參孫這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人生態度。參孫堅持要娶那個非利士女孩子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因我喜悅他」,原文直接翻譯是「因為她在我眼中看為正」,參孫在這裡講出了士師記以色列人不斷沉倫墮落的關鍵原因,「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各人任意而行」,不把上帝當上帝、不把上帝看在眼裡,結果就是一片混亂,誰拳頭大就誰說話大聲。我們今天就是活在一個這樣的時代,表面上鼓勵多元文化、鼓吹言論自由、反對絕對價值、反對普世真理的存在,「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結果卻造成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衝突和混亂,最近西方世界就因為言論自由的問題和伊斯蘭世界槓上了,兩邊都互不退讓,現在西方國家還有經濟和武力的優勢,所以講話比較大聲,如果有一天這個優勢不再那麼明顯,或者伊斯蘭移民佔西方國家人口比率越來越高的時候,這個問題還有的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使用言論自由的人,不願意別人也用和他一樣的言論自由來檢驗他如何使用言論自由。簡單的說,我罵你可以,我愛怎麼罵你都可以,但是你不准講我,如果你講我,你就侵犯我的言論自由,我要告你讓你賠償付出代價,這個現在叫做言論自由。19世紀的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在他的小說裡寫下一句名言「如果沒有上帝,人可以為所欲為。」他用這句話來表明他對人類世界的細膩觀察。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為所欲為的世界不會是真正自由的世界,會是一個充滿犯罪、暴力的悲慘世界,沒有限度的自由將導致一片混亂,而這種情況並不是上帝樂意看見的。
參孫從出生就被上帝分別為聖做拿細耳人,要做以色列士師,現在竟然要和非利士女子結婚,參孫的爸媽快昏倒了,對參孫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國的民中,豈沒有一個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參孫的父母不反對參孫娶老婆,反對的是參孫選擇的對象,反對的理由是非利士人未受割禮。從士師記13章開始,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其實參孫的父母,特別是父親,對上帝的認識其實很有限,也沒有想要認真尋求的態度,參孫一輩子對信仰的態度也是隨隨便便,所有拿細耳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全做了,在結婚這一件事上,參孫一家不太可能忽然改變態度,突然變得敬畏上帝,要謹守遵行上帝的話語。從士師記14章後半段的經文我們可以知道,參孫很熟悉非利士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他不是在對非利士人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突然跑去非利士喜歡上一個非利士女子,參孫是長期泡在非利士文化之中,並且後來參孫做士師的時候,也是長期居住在非利士境內。現代考古學告訴我們,非利士人女孩子的服裝讓胸部露在外面,成為人注目的焦點,和以色列人的傳統服飾不一樣。換成今天的方式來說,非利士女人的打扮超辣、超清涼,以色列人穿得很土、不好看,難怪參孫喜歡往非利士跑。按照上帝給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律法,參孫當然不能娶非利士女子,除非這個非利士女子悔改歸正,像路得一樣,不能隨便通婚不是拿細耳人的專屬條例,而是一切以色列人都要遵守的最低標準,但是現在應該遵守最高標準的拿細耳人參孫,連最低標準都不顧,滿足肉體的欲望才是參孫最在意的事。
當參孫下到亭拿時,父母沒有責怪參孫去非利士人的地方,只有問他為什麼不娶本國女子,父母在意的不是參孫的信仰,而是參孫有沒有遵守以色列的文化傳統。當真信仰墮落之後,信仰的內在本質不見了,參孫的父親瑪挪亞親眼看見上帝使者,還是認不出來,上帝向瑪挪亞顯明自己的心意,瑪挪亞還以為上帝要殺他,搞不清楚狀況。上帝和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和信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從前的人留下來的信仰外貌,在主耶穌的時候,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遵守一個宗教傳統,吃飯之前要先仔細洗手,不先仔細洗手就不吃飯,這是一種宗教儀式的洗手,不是因為手髒了要洗手,就算已經把手洗乾淨了,還要再洗一次這種潔淨的儀式。有一次法利賽人看見耶穌的門徒沒有遵守儀式,就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耶穌回答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瑪挪亞不要兒子娶非利士女子不是因為他向上帝的約效忠,是因為他們看不起沒有受割禮的民族,他們滿足於自己的傳統文化,希望傳統文化可以繼續在下一代身上傳承下去,可是傳統文化中真正重要的神人關係,他們已經失去了。
所以當參孫堅持要娶非利士女子時,瑪挪亞後來就妥協了,沒有繼續堅持,因為對瑪挪亞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上帝高不高興,是參孫高不高興,只要參孫高興,其他東西可以妥協沒有關係。只是士師記14章4節告訴我們這件事背後還有一個特別因素「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雖然以色列人已經失去剛進迦南地時與上帝親密的信仰關係,以色列人的靈性、道德水準都十分低落,在非利士人的轄制之下不但不會反抗,反而學會如何與轄制他們的敵人和平相處,但是上帝沒有忘記以色列人,上帝不願意以色列人繼續住在這種與罪惡和平共存的屬靈光景之中,以色列人已經和非利士人往來地非常密切了,連上帝特別賜下興起的參孫,都一心一意地要娶非利士人為妻,作非利士人的女婿,何況其他以色列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帝還是能使用參孫,透過參孫來改變與罪惡和平相處的以色列人,上帝要透過參孫娶妻來扭轉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關係,從這個事件開始,聖俗開始要分別出來,以色列人不能再過非利士人的罪惡生活,以色列人不能再和罪惡和平共存,假裝什麼問題都沒有,因為上帝要動手介入了。上帝要藉著參孫娶妻開始動手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罪惡、脫離非利士人的轄制,但是這個時候參孫的父親瑪挪亞不知道、母親不知道、參孫自己不知道、以色列人不知道、非利士人也不知道,只有上帝自己知道,儘管以色列人都離棄上帝,上帝還是要尋找改變以色列人與罪和平相處的狀況,上帝的旨意不會因為人的罪惡、失敗而受到攔阻。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