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半個多月不見,中間還經過一個颱風,大家都還好嗎?感謝上帝保守我們眾人一切平安,讓我們可以繼續再一起奉主的名聚會,一起敬拜上帝。今天我們要繼續講約翰福音,要從18章第1節講到第11節。
約翰福音18章1到2節「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18章一開始的「耶穌說了這話」,可以指耶穌在17章的三個禱告,也可以指從14章到17章最後晚餐以來的整個講論。耶穌說完這些話以後,和門徒一起出去。其實耶穌已經在14章31節講過:「起來,我們走吧!」18章1節是第2次。第一次是從最後晚餐的屋子離開,第二次是要出到耶路撒冷城外。耶穌和門徒過了汲淪溪,來到一個園子,這個園子就是客西馬尼園。客西馬尼園在汲淪溪東邊的橄欖山上,是一個有圍牆的橄欖園。路加福音21章37節「耶穌每日在殿裡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是耶穌在耶路撒冷期間,固定會和門徒一起前往的一個地方,因此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這個地方。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按照猶太人的律法,這個晚上來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必須留在耶路撒冷過夜,這個範圍包括客西馬尼園,但是不包括伯大尼。對猶大來說,客西馬尼園是捉拿耶穌最合適的地方,因為遠離市中心,時間又在深夜,最不容易引起群眾暴動。但是從約翰福音的筆法,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真正的主動者不是猶大,不是來捉拿耶穌的人,不是門徒或其他人,真正的主動者乃是耶穌基督自己。耶穌明明知道猶大要出賣自己,耶穌明明知道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耶穌不願意,耶穌大可以帶著門徒,不往客西馬尼園去,躲過猶大和捉拿耶穌的人。但是耶穌沒有,耶穌知道天父預定的時候到了,就按照天父的旨意,自己分別為聖。耶穌不改變一直以來,前往客西馬尼園禱告的習慣,明明知道有危險,還是照常帶著門徒前往客西馬尼園,讓猶大可以找得到,預備上十字架受死。
約翰福音18章3到4節「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猶大果然來了,不只自己來,還領著一隊兵來。捉拿耶穌的人主要由三種人組成,包括祭司、法利賽人和羅馬人,猶大是負責帶路和指認耶穌的人。以祭司長為首的祭司集團,是控制聖殿和公會的貴族階層。法利賽人是控制會堂的人,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至於羅馬人,就是跟著猶大一起來的那一隊兵。「一隊兵」是羅馬軍隊的編制單位,包括760個步兵和240個騎兵,一共1000人,由一個千夫長率領。這是一隊兵滿編的狀態。一隊兵也可以指600人組成的步兵大隊,或者200人組成的步兵中隊。無論如何,來捉拿耶穌的人至少有好幾百人,甚至可能超過上千人。羅馬軍隊通常駐紮在該撒利亞,但是逾越節之前,羅馬軍隊會往耶路撒冷調動,監視聖殿和耶路撒冷的秩序,確保第一時間鎮壓可能產生的暴動和革命。相較於羅馬人的軍隊,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算是聖殿的警察和民間的警察。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是真正捉拿耶穌的人,因為耶穌被捉拿以後,不是直接被帶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而是先被帶到祭司長和公會面前。羅馬軍隊在後面壓陣,避免可能的暴動產生。約翰福音讓我們知道,不管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在捉拿耶穌這件事上,全世界都聯合起來一起與耶穌為仇。本來猶太人和羅馬人是彼此為仇,祭司和法利賽人是彼此為仇,但是因為有了共同的敵人耶穌,現在暫時成為朋友,這就是世界的本質。路加福音23章12節提供我們另一個例子,「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除了預備充足的兵力,捉拿耶穌的人還帶齊在山區夜晚黑中搜山找人的工具,燈籠、火把、兵器。捉拿耶穌的人是有備而來。
表面上看起來是反對耶穌的人佔了上風,但是經文告訴我們,「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聖經不斷強調耶穌的主動性,耶穌在事前多次啟示門徒將要發生的事,馬太、馬可、路加福音也都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傷痛的禱告:「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雖然猶大帶了一隊兵,以及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來捉拿耶穌,耶穌卻在馬太福音26章53到54節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耶穌有能力在任何時刻隨時完全逆轉情勢,但是耶穌不做,耶穌就是順服到底,按照天父上帝的旨意成為贖罪祭,挽回上帝在罪人身上的怒氣和審判。從耶穌事奉的開始到末了,這個心志完全沒有動搖過,一直堅持到底,直到完成救恩。這是耶穌一直以來的基本態度。所以,當十字架的苦難真正來臨時,耶穌已經預備好了。耶穌不是事發突然手足無措,耶穌乃是主動引導整個事件,按照天父的旨意進展和成就,好像耶穌在17章19節禱告的一樣:「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翰福音省略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省略了猶大用親嘴為暗號賣耶穌的細節,目的是讓我們可以迅速集中注意力,聚焦在耶穌的身分上。耶穌是誰?耶穌知道自己會死,竟然還主動出去客西馬尼園,主動去見要捉拿他的人。耶穌主動把自己交出來被捉拿、受審、受害,耶穌主動發言問說:「你們找誰?」要眾人把注意力聚集在耶穌基督身上,以耶穌基督為受難事件的中心,讓人透過十字架認識耶穌基督,因為這是唯一能使人得救的福音。
約翰福音18章5到6節「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耶穌主動出來問:「你們找誰?」他們回答:「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回答:「我就是。」「我就是」就是「我是」。聽見耶穌回答的人,可以理解為這個回答「我是」的人就是耶穌,不過耶穌的回答意義比這個意思更加豐富和崇高。之前我們講過,「我是」是上帝在舊約聖經裡面稱呼自己的方式。在約翰福音裡,耶穌多次使用「我是」來稱護自己,顯明自己的神性。例如在6章19到20節「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8章24節「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在約翰福音第8章,聽見耶穌宣稱自己是「我是」的人,聽懂耶穌在說自己就是上帝,然而他們的反應卻是「拿石頭要打他;耶穌卻躲藏,從殿裡出去了。」耶穌向捉拿他的人啟示自己就是耶穌,自己就是上帝,只是耶穌的自我啟示沒有讓這群捉拿他的人放棄捉拿,這群人就像約翰福音8章的群眾一樣,要置耶穌於死地。約翰福音在這裡特別補充一句,「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這是要告訴我們,雖然約翰福音不像另外三卷福音書一樣,記載猶大用親嘴賣主的過程,但是這不表示猶大是無辜的,不表示猶大的罪孽比較輕微,賣主的猶大同樣被歸類和捉拿耶穌的人在一起,同樣屬於敵擋上帝的墮落世界。當耶穌一說「我是」,來捉拿耶穌的人立刻後退倒在地上。這是一次明顯的神蹟,雖然罪人不願意承認耶穌就是基督,不願意承認耶穌就是上帝之子,罪人卻不能真正敵擋、不能真正勝過上帝的權柄和大能。當上帝大能顯明的時候,不管罪人願不願意,都只能降伏在上帝的主權底下。如果不是耶穌自己願意,沒有人能夠捉拿耶穌,把耶穌釘上十字架。
約翰福音18章7到9節「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耶穌再一次重複詢問這些跌倒的人:「你們找誰?」他們也再一次回答耶穌:「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仍舊用「我是」來回答他們。耶穌這樣重複詢問和回答,不是為了拖延時間,而是要把眾人的心聚焦在耶穌身上。耶穌以顯現自己是上帝兒子道成肉身的人子基督為受難的開始,接著耶穌以此為基礎,拯救自己的門徒不受到傷害。既然他們找的是耶穌,就釋放耶穌門徒平安離開。從受難起頭,耶穌就以門徒肉體生命暫時得拯救,來預表接下來耶穌要以自己生命,為門徒成就的永恆生命救贖。約翰福音在這裡加上一個補充說明,「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通常我們在新約聖經裡看見的格式是「這是要應驗經上的話」。約翰福音在這裡把經上的話,改成「耶穌從前的話」。這樣的手法告訴我們,耶穌的話就是聖經,耶穌的話和聖經上帝的話有同等權威。耶穌就是上帝。因此,耶穌的話必定應驗,就像聖經的預言必定應驗一樣。耶穌約翰福音在17章12節這樣禱告:「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耶穌要拯救門徒免於永遠的審判和滅亡,然而在這個時刻,耶穌要拯救門徒免於立即遭逼迫的考驗,因為這時候門徒對耶穌的認識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全,門徒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和靈命,可以面對信仰嚴苛的考驗。耶穌不讓門徒背負他們不能背負的重擔,耶穌這時候拯救門徒的人身安全,以確保門徒的信心不至於因此完全瓦解。將來聖靈降臨以後,門徒要在真理裡面,真正認識耶穌,勇敢為耶穌做見證。
約翰福音18章10到11節「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也都記載了這個事件,不過只有約翰福音告訴我們,當事人是西門彼得和馬勒古。彼得是一個很有勇氣的人,雖然看見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來捉拿耶穌,彼得還是奮不顧身,拔出短刀要為耶穌拼命,削掉了大祭司僕人馬勒古的右耳。彼得打算為耶穌拚了,命豁出去不要了,結果耶穌澆了彼得一頭冷水。耶穌說:「收刀入鞘吧。」耶穌不准彼得用刀來抵抗,耶穌不准彼得阻擋人來捉拿耶穌。耶穌說明原因:「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在聖經裡,上帝的杯通常與上帝對罪惡的憤怒和審判連在一起。詩篇75篇8節「耶和華手裡有杯,其中的酒起沫,杯內滿了攙雜的酒;他倒出來,地上的惡人必都喝這酒的渣滓,而且喝盡。」、耶利米書25章15到16節「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我如此說:你從我手中接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國的民喝。他們喝了就要東倒西歪,並要發狂,因我使刀劍臨到他們中間。」、啟示錄14章9到10節「又有第三位天使接著他們,大聲說: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純一不雜。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喝上帝憤怒審判的杯是極度痛苦的事,對耶穌來說也是如此。天父賜給耶穌的杯,就是要承擔世人的罪孽,受盡痛苦被天父掩面不看,釘十字架而死。從這個角度來看,彼得勇敢拿刀砍人,對於耶穌完成天父上的的旨意,一點用處也沒有。彼得的勇敢不但沒有一點用處,甚至還是一種反對,反對耶穌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反對耶穌徹底順服天父的旨意。然而耶穌知道自己該走的路,耶穌沒有讓熱心有餘,卻不明白、不順服天父旨意的彼得主導情勢發展。耶穌仍然主動走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要彼得收刀入鞘,因為耶穌必須喝下天父賜下的杯。
從客西馬尼園開始,到耶穌復活墳墓的園子,是上帝對創世記伊甸園墮落的逆轉。舊亞當在伊甸園裡失去的,新亞當要在這裡重新得回,並且堅固到永遠。上帝在伊甸園問舊亞當:「你在哪裡?」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問:「你們找誰?」亞當因為犯罪,在伊甸園躲避上帝的面,上帝兒子末後的亞當卻被罪人帶著凶暴的惡意尋找,要置於死地。一群尋找上帝的罪人,卻不知道自己正在尋找的就是上帝。然而耶穌明白這一切,耶穌也已經預備好,並且主動指揮調動整個場面。耶穌主動前往、主動出現在捉拿的人面前。耶穌主動向他們說話,指揮捉拿他的人,讓他們聚焦在耶穌身上,拯救釋放信心軟弱的門徒。耶穌主動命令彼得收刀,指揮門徒不可按照血氣行事。從這裡開始,耶穌要開始一個新的創世記,一個永遠被堅定保守,不再墮落被罪惡毀壞的新創造。這是上帝兒子道成肉身必須完成的工作。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