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19:10-21
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士師記19章,之前我們在19章1到9節看見一個利未人娶了一個女孩子作妾,後來妾行淫亂離開丈夫回去娘家住,四個月後丈夫利未人帶著僕人和驢子去妾的娘家,說好話與妾和好,要帶妾回家。妾的丈夫、利未人的岳父看見兩個人和好很高興,在家裡好吃好喝地招待女婿3天,第四天女婿在岳父家住夠了,清早起床打算要回家,岳父又邀利未人吃飯,利未人敵擋不住誘惑坐下來吃了,吃完飯東摸西摸就到下午,太陽快下山,岳父又留利未人再住一晚,利未人本來不肯,但是岳父堅持,利未人只好再住一晚。第五天早上利未人準備要回家,岳父重施故技,邀請利未人吃了飯再走,利未人對美食完全沒有抗拒能力,還是留下來吃,吃完飯照樣混到日頭偏西,利未人打算要回家了,岳父照樣以太陽快下山為理由,邀請利未人再住一晚,不過這次利未人不再妥協了,就算時間晚了,他還是一定要出發回家。
士師記19章10到13節「那人不願再住一夜,就備上那兩匹驢,帶著妾起身走了,來到耶布斯的對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臨近耶布斯的時候,日頭快要落了,僕人對主人說:我們不如進這耶布斯人的城裡住宿。主人回答說:我們不可進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過到基比亞去;又對僕人說:我們可以到一個地方,或住在基比亞,或住在拉瑪。」利未人回家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清早出門太陽下山前可以到家,不用在外面過夜,不必擔心晚上遇到土匪、盜賊或者野獸的危險,但是因為利未人貪吃的緣故,他明明知道該出發了,心裡面卻覺得只是吃頓飯,耽誤不了多少時間沒關係,就一退再退,時間就在不差這10分鐘、不差這半小時、不差這5分鐘之中不斷流逝,直到太陽偏西,差不多下午三點。如果一開始要利未人留到下午日頭偏西,利未人一定不肯,不過一點點的妥協,利未人可以接受,只是第一次開門妥協以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會不斷出現,等到利未人不再妥協的時候,他已經失去安全回家的機會,必須要在外面過夜了。這是利未人原本不想冒,也不需要冒的風險。很多時候我們也像這個利未人一樣,明明有事要做,卻不想馬上去做,告訴自己再等一下沒關係,節目正精彩,過5分鐘再說,結果過了不只5分鐘,因為前面拖延時間的關係,後面做事的時間被迫壓縮,我們就必須在本來不會存在的壓力下做事,然後做得很緊湊,可能草草了事,可能也會犯錯。在靈修親近上帝這件事上我們很容易如此,如果沒有刻意排出時間、沒有刻意培養習慣,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情況,靈修的時間被放在最不重要的次序,等我工作忙完了、等我照顧完小孩了、等我吃完飯、洗好衣服、看完電視,如果還有時間體力又沒事做的話,再拿來靈修。每個基督徒都知道這樣不對,可是幾乎每個基督徒都有這樣的經驗,我也有。利未人貪吃的結果就是誤事,沒辦法按照原訂計畫平安回家,我們拖拖拉拉的結果也是一樣,該做的事做不好,該親近上帝沒時間,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遠離上帝生命一定沒有能力,生命沒有能力我們就只能被生活瑣事拖著跑。
利未人不但貪時誤事,他還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錯誤的堅持。他已經混到日頭偏西,這時候出發一定必須在外面過夜,古時候旅行不像現在安全,在外面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過夜要冒很大風險,利未人不是一定要冒這個風險出發,這不是一個有智慧的決定,但是利未人為了堅持自己的意見,寧願讓自己、妾和僕人暴露在風險之中,後來真的因為這樣遇到危險。利未人犯的第二個錯誤,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罪,為了掩飾、否認先前的犯罪或錯誤,人會用更強硬的態度犯後面的罪,犯下更嚴重的錯誤。以賽亞書30章1到2節「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於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上帝百姓的信仰變成徒具形式,以賽亞書29章13節「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上帝百姓只在外表過一個宗教生活,但是不愛上帝、不學習聖經,也不按照上帝的吩咐生活,欺壓自己的同胞,甚至離棄上帝跑去拜偶像,因此上帝向他們發怒。當上帝百姓悖逆離棄上帝的時候,國家遇見外患,亞述帝國興起,到處攻城掠地,許多國家都敵擋不住滅亡了,上帝百姓也遭到威脅,本來遭遇危機是上帝百姓檢視信仰,悔改歸向上帝的機會,但是這次他們不但沒有悔改,反而違背上帝的吩咐,自己想辦法,要依靠國力強盛的埃及,請求埃及幫助他們,更加遠離上帝。在罪惡中越來越遠離上帝是罪人的本性,唯一一條反轉罪上加罪這個循環的道路是依靠耶穌認罪悔改,承認自己的罪,求主耶穌寶血洗淨,這樣才不會在犯罪循環當中沉淪下去。
堅持出發的利未人果然必須在外面過夜,本來僕人建議到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過夜,但是利未人因為那裡不是以色列人的城市,恐怕在那裡過夜有危險,決定繼續往前走,到屬於以色列人的基比亞或者更前面的拉瑪過夜。其實耶路撒冷本來應該是屬於以色列人的城市,但是在士師記1章21節「便雅憫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與便雅憫人同住,直到今日。」耶路撒冷、基比亞、拉瑪都是上帝藉著約書亞劃分給以色列便雅憫支派的土地,便雅憫支派分到的土地在以色列12支派的中心位置,四圍都是自己人,比較不容易受到外敵騷擾,但是在這麼好的環境當中,便雅憫人不願意上山「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可能因為爬山打仗攻城很辛苦,反正差不多都打下來了,那麼辛苦的地方就算了,結果留下來的這些迦南人就成為便雅憫人墮落的網羅,其他支派的情形也是類似。利未人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以為相信自己人就沒問題,他不要住在外邦人的耶路撒冷,要住在便雅憫人的基比亞或拉瑪,沒想到迦南化、世俗化的以色列人比真正的迦南人更可怕。人不是只要掛上基督徒這三個字就一定真的有基督的生命,有時候基督徒可能比非基督徒更壞、更可怕。
14到15節「他們就往前走。將到便雅憫的基比亞,日頭已經落了;他們進入基比亞要在那裡住宿,就坐在城裡的街上,因為無人接他們進家住宿。」時間越剩越少,越來越緊迫,現在完全沒有時間了。從第9節「日頭偏西」開始,到11節「日頭快要落了」,再到14節「日頭已經落了」,經文用很緊湊的筆法把黑暗迅速降臨大地的景象描繪在我們眼前,雖然表面上只是在寫太陽下山自然界的黑暗降臨,但是聖經是藉著迅速來到的黑夜,要比喻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後迅速墮落的屬靈黑暗。約翰福音裡也有這樣的筆法,約翰福音8章12節「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主耶穌說自己是生命的光,祂來是要照亮黑暗,跟隨祂的就不在黑暗裡走。約翰福音13章30節「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猶大在逾越節的晚餐離開主耶穌,出去找猶太公會的人要出賣耶穌,約翰福音的記載特別註明「那時候是夜間了」,這不光是要告訴我們時間,馬太福音告訴我們,其實吃晚餐的時候就已經是晚上了,不是到猶大出去出賣耶穌才到晚上,但是約翰福音特別記載「那時候是夜間」,是要表達猶大賣主的選擇是一種棄明投暗,離開光明轉向黑暗的一個決定,後來猶大雖然為這個決定後悔,卻沒有悔改,拿著出賣耶穌得到的錢丟到聖殿,出去外面上吊死了。當猶大帶人來捉拿耶穌的時候,耶穌對來抓他的人說:「我天天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不下手拿我。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聖經使用自然界的黑暗來比喻屬靈的黑暗,要讓人知道屬靈的黑暗是一種危險、可怕的光景。利未人身為上帝僕人、身為一家之主,卻把自己家人帶領到黑暗的光景當中,坐在以色列便雅憫支派基比亞城的街上,沒有容身之處,沒有人願意接待他們回家過夜。古代不像今天到處有旅館、飯店提供住宿,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善待寄居的人和客旅,接待客旅被視為一種美德,也是敬畏上帝的表現,約伯在約伯記31章32節講述自己的善行:「從來我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希伯來書13章1到2節也吩咐我們「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明白上帝的吩咐和接待客旅的傳統美德以後,再回頭看沒有接待利未人一行人的基比亞人,就會發現基比亞人不太正常,利未人不像進到以色列人的城市,反而好像來到不友善的外邦城市。整個基比亞城竟然沒有一個人遵守上帝的吩咐接待客旅,這是很不尋常的一件事,除了基比亞人本身有問題以外,應該負責教導上帝百姓的利未人恐怕也沒有好好擔負起這個職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6到21節「晚上,有一個老年人從田間做工回來。他原是以法蓮山地的人,住在基比亞;那地方的人卻是便雅憫人。老年人舉目看見客人坐在城裡的街上,就問他說: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他回答說:我們從猶大的伯利恆來,要往以法蓮山地那邊去。我原是那裡的人,到過猶大的伯利恆,現在我往耶和華的殿去,在這裡無人接我進他的家。其實我有糧草可以餵驢,我與我的妾,並我的僕人,有餅有酒,並不缺少什麼。老年人說:願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給你,只是不可在街上過夜。於是領他們到家裡,餵上驢,他們就洗腳吃喝。」終於有人向利未人一行人伸出援手,這個人不是基比亞本地人,而是以法蓮山地的人,另一個在外寄居的人。一個在外地寄居並且必須下田工作到晚上才能回家的老年人,這個老年人的經濟條件應該不會太好,但是當他在街上遇見沒有容身之處的利未人時,他主動向利未人伸出援手,詢問利未人:「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唯一一個在便雅憫的基比亞對過路旅客伸出援手的人,不是基比亞本地的人,而是另一個待在基比亞時間更長的寄居老人,老人身為寄居者,他知道離開家鄉的人需要別人接待,他雖然住在基比亞,但是沒有被基比亞人同化,成為像基比亞人一樣冷漠不關心別人需要的人。事實上這位不知名的老年人,是士師記19章到21章最後一個跋的故事裡,唯一沒有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考量,發自內心真誠關心別人需要、幫助別人的人。其他人即使是利未人自己的岳父,熱情招待利未人是出於女兒和家庭的關係,利未人對自己的妾甜言蜜語也不是出於真愛,等妾聽了甜言蜜語與他和好以後,妾在利未人的心裡再也沒有地位,在岳父五天四夜的飯局招待裡,經文完全沒有提到妾,好像她根本不存在一樣,等到利未人終於要出發回家,經文說的是「那人不願再住一夜,就備上那兩匹驢,帶著妾起身走了,」在利未人心裡,連兩匹驢子都排在妾前面,在整個故事裡,妾一句話都沒有說過,連一個字都沒有。基比亞寄居的老人是故事裡唯一願意無私幫助別人的人。
基比亞的老人雖然有願意幫助別人的心,但是他不是空有熱心的人,他在幫助人之前還是要先搞清楚狀況,才可以決定能不能伸出援手。有時候基督徒為了遵守主的教訓用愛心幫助人,好像耶穌講的好撒瑪利亞人一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的愛心奉獻出去,結果反而被有心人利用、欺騙,不但沒有幫到人,連自己的家也毀了,這是不夠智慧,是引狼入室。耶穌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基督徒不但要有愛心,還要有智慧,不然羊進入狼群,一下就被吃得乾乾淨淨,連骨頭都不會剩下。基比亞的老人詢問利未人從哪來往哪去,要對他們的背景有一點基本認識,利未人趕緊抓住機會告訴老人,我們是從猶大伯利恆來,要往以法蓮山地去,他們要回家,並且他「往耶和華的殿去」,意思是說我們是敬畏上帝的好人,不是壞人,接待我們不會有危險。「在這裡無人接我進他的家」,講完來歷,利未人趕快把自己的需要告訴老人,希望老人可以接待他們回家過夜,並且利未人告訴老人,我們自備糧草,不用擔心接待我們會造成你家裡經濟負擔,為了找地方住宿過夜,利未人甚至自稱是老人的僕人,妾是老人的婢女,相當的謙卑。早知道搞成這樣,利未人當初應該聽岳父的話,多住一個晚上再走,不用在外面吹風求人看人臉色。老人聽完利未人的回答,立刻對利未人伸出援手,邀請他們回家過夜,他願意提供利未人過夜需要使用的一切,並且提醒利未人,不可以在街上過夜,但是為什麼不可以在街上過夜,老人沒有解釋原因,但是老人在基比亞住久了,知道基比亞夜裡不安寧,利未人一行人勢力單薄、人丁稀少,如果有事發生,肯定照顧不了自己,所以就帶利未人回家,先餵了驢,然後一起在家裡休息吃喝。
利未人因為貪吃誤事延誤出發時間,在明知道沒辦法一天之內平安回家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出發,結果必須在外過夜,利未人選擇前往以色列的基比亞城,不願意在耶布斯人的耶路撒冷過夜,原本以為在自己人境內比較有保障,沒想到基比亞完全沒有人願意接待他,搞得自己要露宿街頭在外過夜,還好後來碰到一個在基比亞寄居的好心老人願意收留他,暫時度過眼前難關,但是這是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只是不可在街上過夜」聽起來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其實老人的話背後大有深意,下個禮拜我們繼續再講,一錯再錯的利未人將會遇到可怕的危機。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