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到猶太人的住棚節近了,耶穌的弟弟們雖然不相信耶穌,卻對耶穌說:「你離開這裡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弟弟們建議耶穌,到大城市耶路撒冷去闖蕩,行神蹟吸引群眾,好過一直待在加利利這個鄉下地方,無論耶穌再怎麼厲害、再怎麼努力傳道,始終還是登不上大場面的小人物。耶穌沒有接受弟弟們的建議,耶穌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做的事是惡的。你們上去過節吧,我現在不上去過這節,因為我的時候還沒有滿。」雖然弟弟們的方法在人眼中看起來能迅速達到效果吸引群眾,可是耶穌要等候天父上帝的時間,按照天父上帝的方式,耶穌不是只要表面的成功,耶穌要成就天父上帝救贖罪人的計畫,因此耶穌等候天父上帝的旨意和時間。耶穌的弟弟們先出發上去耶路撒冷過節,後來天父的時間到了,耶穌也上耶路撒冷過節,只是耶穌沒有使用弟弟建議的方式,大張旗鼓進入耶路撒冷,耶穌私下安安靜靜進入耶路撒冷。從各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私下議論紛紛,討論耶穌到底是好人,還是大騙子,只是不敢公開談論耶穌,因為被宗教領袖禁止,宗教領袖到處尋找耶穌,想要對付耶穌、殺害耶穌。
約翰福音7章14到15節「到了節期,耶穌上殿裡去教訓人。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到了節期」原文直接翻譯是「節期過了一半」,住棚節要連續守節七天,第八天有特別聚會,「節期過了一半」大概是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時候。約翰福音沒有明確告訴我們,耶穌什麼時候上耶路撒冷過節,不過指出耶穌在節期進入聖殿公開教導的時間。聖殿是公開場合,耶穌如果要繼續保持低調、保持隱密過節,耶穌不應該上聖殿這個公開場合教導人,耶穌可以選擇自己安靜過節,頂多私下教導人就好,這樣比較不會惹上麻煩,可是耶穌明顯不在乎自己出現在公開場合、公開教導人會不會惹上麻煩,耶穌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耶穌關心的是自己有沒有順服天父上帝的旨意,有沒有走在天父上帝為他預定的道路上面。天父要耶穌避開衝突的時候,耶穌避開衝突;天父要耶穌勇敢面對的時候,耶穌同樣勇敢面對。上個禮拜我們講過,如果耶穌在住棚節之前,公開帶領門徒、聚集群眾進入耶路撒冷,很可能耶穌必須提前半年上十字架受死,但是天父上帝為耶穌預定的時間還沒到,所以耶穌低調進城過節。
路加福音13章1節「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耶穌是加利利人,在耶穌釘十字架以前,羅馬派駐的總督彼拉多曾經在聖殿的院子裡屠殺加利利人,很可能也是在過節的時候,羅馬總督為什麼要在聖殿屠殺加利利人呢?羅馬人不太關心猶太人怎麼敬拜上帝,他們在意的是有沒有人聚眾謀反,羅馬總督為了阻止可能發生的謀反,在聖殿展開大屠殺。耶穌必須小心自己在天父預定的時間以前,被提早捲入這樣的事情,畢竟猶太人宗教領袖已經在到處尋找耶穌,處處提防耶穌了。耶穌雖然低調進城,卻公開出現在聖殿教導人,耶穌的教導使猶太人感到驚訝希奇,這不是耶穌第一次因為教導使人感到驚奇,馬太福音7章28到29節「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原來在耶穌的時代,當時的猶太教拉比、宗教老師必須先受過正式訓練,先跟著有正式資格的拉比學習幾年,才能取得資格講解聖經教導律法。拉比教導人的時候,拉比不用自己的權威,拉比會引經據典,引用一長串權威資料進行教導,像今天我們寫學術論文一樣。但是耶穌不但沒有進過拉比學校,受過正式訓練,耶穌還打破當時教導的慣例,以自己的權柄說話,我們不會看見耶穌引用某個學者的話來替自己背書,相反的我們常常看見,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耶穌就是權威的來源,並且耶穌真正通曉聖經、大有能力,耶穌不是一般的聖經老師,耶穌是啟示賜下聖經的上帝自己。
約翰福音7章16到19節「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人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裡沒有不義。摩西豈不是傳律法給你們嗎?你們卻沒有一個人守律法。為什麼想要殺我呢?」面對群眾的質疑,耶穌從四方面回答,群眾既然質疑耶穌教導的權威來源,耶穌的回答首先就訴諸權威,「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和一般拉比不同,拉比通常訴諸比較早期權威拉比的判斷,其實我們今天在各個領域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這樣做,就會被人當作驕傲或者有偏離傳統的危險。其實我們知道,耶穌自己就是三位一體上帝第二位格聖子上帝道成肉身,本身已經具備最高權威,耶穌自己不需要別的受造的人來替他背書,沒有人有資格替造物主上帝背書。可是從人的角度來說,耶穌如果沒有訴諸自己以外的權威,群眾會立刻否定不信任耶穌。因此為了群眾、為了人的需要,耶穌訴諸權威,不過耶穌不是訴諸從人來的權威,而是差祂來的那位,約翰福音多次告訴我們,「差耶穌來的」那位就是天父上帝。
在舊約時代,天父上帝曾經多次多方差遣先知說話,先知受差遣說話的時候,常常先說:「耶和華如此說」,表示接下來先知要說的不是自己的話,乃是上帝要說的話,先知只是代表上帝轉達而已,因此先知必須忠實傳達上帝的話語,不可以添加、不可以刪減,不可以改變扭曲上帝的話,否則上帝必定追討定罪審判。曾經有一個舊約先知,奉上帝之命向犯罪的以色列王說話,上帝吩咐這個先知:「你在那裡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後來先知沒有按照上帝的話去做,在那裡接受招待吃飯喝水,上帝就對先知說:「你既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你神的命令,反倒回來,在耶和華禁止你吃飯喝水的地方吃了喝了,因此你的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列王紀上13章24節「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違反命令的先知被上帝派來的獅子咬死。耶穌超越眾先知,耶穌完全不會違反天父上帝的話語,耶穌完全與天父上帝合一,言語行為都完全合一,耶穌完全順服天父。因為耶穌完全順服天父、完全與天父合一,耶穌可以不斷合法地重複天父上帝而來的最高權威,不需要其他造受、有限、墮落的罪人來為他背書建立權威。耶穌不需要人給他權威,相反的耶穌成為真正權威的來源,我們的信仰不是從我們自已開始,我們乃是繼承耶穌、使徒、歷代教會在歷史中一脈相承的正統信仰。
訴諸天父上帝最高權威以後,耶穌接著質疑聽眾的資格,「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耶穌曾經在約翰福音第6章多次強調,罪人已經失去主動接受耶穌的能力和自由,罪人得救完全出於上帝的主權和主動,約翰福音6章37節「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44節「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65節「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不過從人的責任來看,如果人要正確了解耶穌的教訓,人必須從根本下一個決心,「立志遵行上帝的旨意」,只有先下決心相信上帝,按照上帝的話語而行,人才能在信心的基礎上,尋求理解認識上帝的話語,「信心尋求理解」,顛倒過來不行,不信的心永遠無法認識上帝,墮落的理性只會像壞掉的導航,帶領我們離上帝越來越遠。「立志遵行上帝旨意」不是要求人先做到某種程度的道德標準,人才能知道耶穌的教訓是不是從天父上帝而來。「立志遵行上帝旨意」是要求人在上帝面前必須謙卑自己,我不是上帝的審判官,我沒有資格判斷上帝對不對,我只是一個墮落需要上帝恩典的罪人,身為一個受造的人,我的本分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才是最高的審判者。人不應該按照自己喜好對上帝旨意東挑西揀,好像我們是上帝的上帝,人的位置是受造、受審判的那一邊,我們必須認清楚自己的位置。罪人需要以信心領受上帝的啟示得救,不是以不信的心審判上帝的啟示。認識耶穌的基本條件就是以信心委身耶穌,「立志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才能經歷上帝的恩典,經歷上帝話語的真實,從而知道耶穌的話是出於上帝,耶穌的話真實可信,這叫「信心尋求理解」。
訴諸權威、質疑資格以後,耶穌檢視人心裡的動機,「人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裡沒有不義。」。透過檢查內心的動機,耶穌顯明自己真實可信,也顯明反對他的人為什麼不能正確評估耶穌、認識耶穌。憑著自己說話的人,求的是自己的面子,說話做事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驕傲、虛榮心,所以耶穌說他們動機不純正、心裡有不義。不純正的動機會使人走上偏差,但是耶穌自己動機完全純正,耶穌只有一個目的,單單討天父喜悅,所以耶穌說話行事完全真實可靠,因為耶穌不必為了別的目的,例如討人喜歡,改變或者扭曲自己的教訓,實際上我們已經看過很多次,耶穌為了單單討天父喜悅,不討人喜悅,付出眼前的代價,連耶穌的門徒都差點走光光,可是「在耶穌心裡沒有不義」,這也暗示其他人心裡有不義。
最後耶穌指責眾人犯罪,「摩西豈不是傳律法給你們嗎?你們卻沒有一個人守律法。為什麼想要殺我呢?」摩西明確領受上帝律法,交給以色列人遵行,摩西律法清楚啟示上帝旨意,猶太人不能知道耶穌的教訓從上帝而來,因為他們選擇不遵行律法、內心充滿不義,提摩太後書3章5節說「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不只猶太人有這個危機,基督徒一樣有這個危險。這些人以擁有上帝律法為榮,實際上卻沒有一個人真正遵行上帝律法,羅馬書2章13節說「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光有上帝話語而不遵守,等於沒有上帝話語,甚至還更糟糕,因為本來不知道,現在是明知故犯。耶穌明確指出他們沒有一個人遵行律法,因為他們想要殺死耶穌,他們內心仇恨耶穌,律法說「不可殺人」,他們卻想要殺死無罪的耶穌,已經違反律法。
約翰福音7章20節「眾人回答說:你是被鬼附著了!誰想要殺你?」聽見耶穌指責罪惡,大家馬上受不了,立刻開口說話,回頭指責耶穌。指責耶穌什麼?人身攻擊抹黑耶穌,說耶穌神經病被鬼附幻想,眾人不願意承認,不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
約翰福音7章21到24節「耶穌說:我做了一件事,你們都以為希奇。摩西傳割禮給你們(其實不是從摩西起的,乃是從祖先起的),因此你們也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禮,免得違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個人全然好了,你們就向我生氣嗎?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群眾對耶穌人身攻擊,抹黑塗泥巴,耶穌不繼續和群眾和稀泥,耶穌選擇從提醒群眾的記憶入手,「我做了一件事,你們都以為希奇。」約翰福音第5章,耶穌上耶路撒冷過節,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了38年的癱子,眾人因此希奇驚訝,驚訝耶穌違反安息日行神蹟醫治人,又叫病得醫治的人拿褥子走,雙重違反安息日,眾人看見可憐的人得到憐憫,得到上帝恩典醫治釋放,不是看見、讚美上帝的大能,反而以無罪為有罪。提醒群眾記憶以後,耶穌引用猶太人自己也在安息日做工當做例子,證明安息日不是什麼事都不可以做。按照摩西律法,猶太人在男嬰出生第八天,為男嬰行割禮,如果男嬰在安息日出生,第8天剛好碰到安息日,雖然安息日不可做工,猶太人還是會為男嬰行割禮,行割禮的次序優先於守安息日。利未記12章3節「第八天,要給嬰孩行割禮。」雖然上帝透過摩西,正式在西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把割禮記在律法中,可是早在摩西以前,上帝就已經和以色列人的始祖亞伯拉罕立約,以割禮為立約的證據,創世記17章10到11節「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上帝才是真正背後的權威,割禮也代表上帝的更新,亞伯蘭從此改名叫亞伯拉罕,亞伯蘭的太太撒萊改名叫撒拉,然後這對失去生育能力的夫妻,上帝要以創造的大能,恢復他們的生育能力,上帝要賜給他們一個兒子,亞伯拉罕和撒拉將要生出應許之子以撒。
既然猶太人實際執行摩西律法的時候,定下優先次序規範,知道不行割禮比違反安息日更嚴重,因此猶太人在安息日行割禮,不算違反律法。同理可證,耶穌在安息日完全醫治更新一個病了38年的癱子,也是一樣的情況,反對者不應該反對。猶太人不完全反對在安息日治療病人,可是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緊急情況,不救會死,因此猶太人反對耶穌在安息日,醫治沒有急迫性的病人,他們覺得耶穌可以隔天再醫治。不過耶穌不接受猶太人自我設限的「必須」緊急情況,耶穌的醫治把安息日與救贖結合在一起,耶穌的醫治要成全舊約律法的精神,安息代表在上帝的同在中,得到釋放、得到自由,這是舊約聖經盼望的終極救贖。既然耶穌在成全這個工作,猶太人就不應該反對耶穌、恨耶穌,想要殺耶穌。最後耶穌要求聽道的群眾做選擇改變,耶穌使用命令語氣,要求群眾和可能參雜在其中的宗教領袖,停止原本按照外表這種膚淺的標準來判斷是非,耶穌要求眾人回到真正上帝的公義。猶太人對耶穌的認識錯誤,因為他們對聖經的認識錯誤,如果人真有信心、明白上帝旨意,就可以知道耶穌不但沒有違反安息日,反而是舊約預言末世要帶來救贖,更新全世界的彌賽亞基督,耶穌要成全以安息日和割禮為記號的律法,帶來萬物的更新和改變。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