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講到米迦一家人的故事。米迦一家人是信奉耶和華上帝的人,不過只有名義上是信奉上帝,實際上亂七八糟,米迦一家很有錢,家裡的成員有米迦的媽媽、米迦自己和米迦的兒子。故事一開始米迦偷了媽媽一大筆錢,媽媽發現自己錢被偷了以後,以上帝的名咒詛偷錢的人,米迦聽到媽媽的咒詛,因為害怕咒詛降臨在自己身上,向媽媽坦白還錢,本來以為媽媽會處罰或責罵米迦,沒想不但沒有處罰、沒有責罵,媽媽還反過來以上帝的名祝福米迦,又說要把米迦偷的錢奉獻給上帝,用來製造神像,當然這違反上帝的命令,後來媽媽把製造的神像放在米迦那裡,米迦就以此為基礎開設神壇,還增加偶像的數量,並且分派自己一個兒子做祭司。米迦一家人以為這樣會得到上帝賜福,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每一件都違反上帝的命令,大大得罪上帝,以致於士師記17章6節下了一個評語「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今天我們從17章7節繼續往下看:
7到13節「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少年人,是猶大族的利未人,他在那裡寄居。這人離開猶大的伯利恆城,要找一個可住的地方。行路的時候,到了以法蓮山地,走到米迦的家。米迦問他說:你從哪裡來?他回答說:從猶大的伯利恆來。我是利未人,要找一個可住的地方。米迦說:你可以住在我這裡,我以你為父、為祭司。我每年給你十舍客勒銀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利未人就進了他的家。利未人情願與那人同住;那人看這少年人如自己的兒子一樣。米迦分派這少年的利未人作祭司,他就住在米迦的家裡。米迦說: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米迦一家人的故事講到一個段落,士師記17章7節突然插入一個轉折,把故事的焦點從米迦轉到猶大伯利恆的一個少年利未人身上。利未是以色列12支派其中一個支派,利未支派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被特別挑選出來事奉上帝,民數記3章5到9節「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使利未支派近前來,站在祭司亞倫面前好服事他,替他和會眾在會幕前守所吩咐的,辦理帳幕的事。又要看守會幕的器具,並守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辦理帳幕的事。你要將利未人給亞倫和他的兒子,因為他們是從以色列人中選出來給他的。」後來摩西死了,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應許之地,利未人也分配到屬於自己的地方,利未人分配居住的城鎮散佈以色列全地,祭司亞倫以外的利未支派三大家族一共得到35座城,但是這35座城裡面沒有包括猶大的伯利恆。
士師記17章6節為米迦一家人下的評語「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不只適用米迦,連最親近上帝的利未人也任意而行,先是寄居在不屬於利未人城鎮的伯利恆,後來又離開伯利恆,要自己尋找可以居住的地方,其實這個利未人不是沒有居住的地方,只是他不願意接受上帝的安排,要為自己另謀出路。經文告訴我們這個利未人是一個少年人,對利未人來說,有幾個重要的年齡分界,分別是25歲、30歲和50歲,因為利未人從30歲開始可以正式進入會幕事奉上帝,50歲是退休年齡,25歲到滿30歲之前,是在會幕做助手實習,還不算正式事奉。這個利未人被稱為少年人,表示他可能在30歲以下,甚至25歲以下,還沒有開始事奉上帝。雖然還沒開始事奉上帝,但是按照上帝的律法,這個少年人應該要預備開始事奉,他卻選擇離開按照上帝話語事奉的道路,四處流浪尋找棲身之所。
這個少年利未人從南方猶大的伯利恆來到北方的以法蓮山地,我們上個禮拜講到,當時代表上帝同在的會幕就在以法蓮山地的示羅,少年利未人來到以法蓮山地,其實有機會可以到示羅的會幕預備事奉,申命記18章6到8節「利未人無論寄居在以色列中的哪一座城,若從那裡出來,一心願意到耶和華所選擇的地方,就要奉耶和華─他神的名事奉,像他眾弟兄利未人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一樣。除了他賣祖父產業所得的以外,還要得一分祭物與他們同吃。」少年利未人既然來到會幕所在的以法蓮山地,他理所當然地可以到會幕事奉上帝,在會幕事奉的祭司和利未人有責任接受他,並且養活他,少年利未人可以在上帝的會幕找到他居住的地方,但是少年利未人不去示羅的會幕,選擇來到米迦的家。為什麼來到米迦的家呢?因為米迦家是有錢人,如果投靠米迦,米迦願意收留他,少年利未人就可以過富裕、享受的生活。當米迦問少年人:「你從哪裡來?」的時候,中文聖經接的是「他回答說:從猶大的伯利恆來。我是利未人,要找一個可住的地方。」其實按照原文,少年人不是先回答自己從哪裡來,而是先說:「我是利未人。」甚至是用一個強調的方式「利未人,我是」來回答米迦,然後才說自己是從猶大的伯利恆來,目的是要找住的地方。
少年利未人回答的次序有什麼重要性呢?他不回答自己從哪裡來,反而先抬出利未人的身分,表示自己以利未人的身分為傲,同時也期待米迦因為他是利未人的緣故,給予特別的尊重和待遇,然後他才回答米迦的問題,最後說出自己現在的處境,需要人收留他,只是少年人把話講得比較好聽,說自己是在找住的地方。少年利未人雖然不願意按照上帝的話語,負起自己應當事奉上帝的責任,但是當他有需要的時候,還是把上帝給他的特殊身分當作籌碼,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利未人的特殊身分成為他爭取機會的籌碼。米迦聽到少年人的回答,高興地不得了,巴不得趕快把少年利未人留下來,米迦立刻提出三重的優惠方案:第一是「與我同住」,住的問題解決了。第二是「我把你當爸爸、當祭司」,身分和工作的問題解決了。第三是實際的經濟利益「我每年給你十舍客勒銀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之前米迦開了神壇,立自己的兒子做祭司,但是米迦自己既不是祭司,也不是利未人,所以米迦家裡的神壇開得名不正、言不順,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正牌的來了,米迦就要想盡辦法把少年利未人留下來,讓他做自己神壇的祭司,這樣他神壇的生意就可以做得更好。有利未人身份的少年人需要容身之處,有容身之處的米迦需要利未人招攬生意,兩個人一拍即合,結果就是「利未人情願與那人同住」。
少年利未人和米迦談好條件同住在一起,11節上半節才說「利未人情願與那人同住」,到了下半節,情況就發生很微妙地轉變,「那人看這少年人如自己的兒子一樣。」米迦把少年利未人當做親生兒子一樣對待,表示兩個人關係很親近,很親近是好事,只是本來米迦為了留下少年利未人,說自己會把對方當爸爸一樣看待,但是目的達到之後,爸爸變成了兒子。不過對於以少年利未人為祭司這點,米迦遵守了他的承諾,他「分派這少年的利未人作祭司」,米迦正式按立少年利未人成為他家神壇的祭司,像他之前按立自己兒子做祭司一樣。只是對米迦的行為,我們還是發出同樣的質疑,上帝既然沒有吩咐米迦,米迦憑什麼資格按立人做祭司?米迦這樣做是奪取上帝的權柄。對少年利未人來說,他一定很清楚自己雖然有事奉上帝的資格,但是他既然不是亞倫的後代,就不可以被按立成為祭司,但是對少年人來說,實際的利益比上帝的命令更重要,做祭司比做利未人更有尊榮,少年人本來就是不願意只做一個利未人,所以四處流浪尋找機會,現在好不容易遇到伯樂,當然樂意被米迦收編,違反上帝的命令做祭司,兩邊各取所需。
少年利未人為了利益,為了被覺得需要,成為出賣上帝的傳道人,米迦則是需要屬靈權威支持,讓他的神壇開得更理直氣壯,可以和附近上帝真正的會幕分庭抗禮。兩個人的目的都達到了,於是米迦說:「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米迦把利未人的出現當作是耶和華賜福的印證,他完全沒有想過其實這不是上帝賜福,因為整件事從頭到尾都違背律法,米迦現在表面上很風光,一切他所做的盡都順利,好像真的得到祝福,可是如果從事件本質來看,從頭到尾都是犯罪得罪上帝,自己招惹上帝的怒氣和審判。米迦和少年利未人明明地犯罪,卻都對犯罪無感,還以為自己正在領受上帝賜福,當人無視聖經上帝話語的時候,人就按照已經在始祖亞當裡犯罪墮落的本性任意而行,結果就是替自己造出一個想像中的上帝,實際上不存在的,人就越來越遠離上帝,投入自己造出的偶像的懷抱。
在以色列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國王叫做亞哈,他有名的緣故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這麼厲害地得罪上帝。列王紀上21章25到26節說「從來沒有像亞哈的,因他自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別的聳動;就照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亞摩利人,行了最可憎惡的事,信從偶像。」亞哈國王和他的皇后耶洗別帶領全國人民背叛上帝,那時候上帝降下3年半的旱災懲罰並且警告亞哈王,上帝又興起大先知以利亞在國王和百姓面前和偶像巴力廟的先知對抗,為了旱災各自在自己的神面前禱告,後來上帝以火從天降的神蹟顯明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神,以至於本來又要拜巴力,又要拜耶和華上帝的老百姓終於下定決心承認:「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並且俯服在地上敬拜上帝,接著先知以利亞為國家禱告,上帝聽了以利亞的禱告,就結束3年半的大乾旱,從天降下大雨滋潤大地。對於這樣愛上帝、愛國家的以利亞,亞哈王和皇后耶洗別怎麼回報他?派人通知以利亞,明天這個時候我會派人去殺死你。
亞哈王得罪上帝連聖經都給他認證,但是亞哈除了自己和常常給他出壞主意的皇后以外,身邊還有一大群假借上帝名義支持他的假先知,才能造就亞哈成為聖經中最遺臭萬年的國王。有一次亞哈王想要出兵打仗,把以前被亞蘭國佔領的土地討回來,亞哈王就約了南方的猶大王約沙法和他一起組成聯軍出去打仗,約沙法王答應了,不過他提出一個條件,要求亞哈王先向耶和華上帝禱告可不可以出去打仗,列王紀上22章6節「於是以色列王招聚先知,約有四百人,問他們說: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他們說:可以上去,因為主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亞哈王招聚了400個耶和華上帝的先知,這些先知都是亞哈王養的,雖然名義上是上帝先知,應該要按照上帝的吩咐說話,但是因為要拿亞哈王的薪水,實際上只會講亞哈王喜歡聽的話。約沙法王不是笨蛋,他看出這400個所謂的上帝先知不太對勁,就對亞哈王說:「這裡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我們可以求問他嗎?」亞哈王怎麼回答?列王紀上22章8節「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還有一個人,是音拉的兒子米該雅,我們可以託他求問耶和華。只是我恨他;因為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單說凶言。」還有一個耶和華的先知米該雅,不過這個先知不合群,常常指責亞哈王得罪上帝,並且宣告上帝的審判,所以亞哈王不喜歡他,反正亞哈王還有400個先知,少一個不算什麼。
400個先知都對亞哈王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要用這角牴觸亞蘭人,直到將他們滅盡。可以上基列的拉末去,必然得勝,因為耶和華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中。」連亞哈王派去召米該亞的使者也對米該雅說:「眾先知一口同音地都向王說吉言,你不如與他們說一樣的話,也說吉言。」米該雅卻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耶和華對我說什麼,我就說什麼。」結果401個先知當中,只有米該雅不合群,大家都說會打勝仗,只有米該雅說:「現在耶和華使謊言的靈入了你這些先知的口,並且耶和華已經命定降禍與你。」而且預言亞哈王這次要在戰場上陣亡,400假先知的首領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因此「前來,打米該雅的臉,說:耶和華的靈從哪裡離開我與你說話呢?」亞哈王也吩咐:「把這個人下在監裡,使他受苦,吃不飽喝不足,等候我平平安安地回來。」亞哈王不理會米該雅,還是出發打仗了,結果事情的發展怎麼樣呢?列王紀上22章34到35節「有一人隨便開弓,恰巧射入以色列王的甲縫裡。王對趕車的說:我受了重傷,你轉過車來,拉我出陣吧!那日,陣勢越戰越猛,有人扶王站在車上,抵擋亞蘭人。到晚上,王就死了,血從傷處流在車中。」雖然有400個假先知反對米該雅,但是最終真先知米該亞的預言應驗了,亞哈王果然在戰場上陣亡。
舊約聖經裡有很多假先知,少年利未人也是其中一個,他們共同的特徵是為了得到利益,通常是為了錢,可以出賣上帝的名號,以上帝的名給出錢的人虛假的平安、虛假的安慰,不讓人正視面對自己得罪上帝的問題,也讓人失去在上帝面前謙卑、認罪悔改得到上帝寬恕,真正與上帝和好的機會。少年利未人和米迦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士師記18章仍舊是他們的故事,假先知不是舊約時代的專利,彼得後書2章1節說「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我們來到上帝的面前,都盼望得到上帝賜福,但是上帝賜福有祂的規則,假先知叫人忽略上帝的規則,直接要得祝福、享平安,真先知卻叫人先面對處理得罪上帝的問題。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卻在最後的晚餐告訴門徒,聖靈來了是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上帝要求人正確地敬拜祂,而這個要求只有在基督耶穌裡才能夠實現,如果我們沒有認真追求按照聖經認識上帝,我們就會按照本性走上米迦、少年利未人、亞哈王和400假先知的道路,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人和事情發生了,為了利益混亂上帝的道,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守住誠實的心,專心追求永生,而不是為了一點暫時的利益出賣上帝、出賣耶穌基督,最終卻是賣了自己。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