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3到4節。上個禮拜講了2章1到2節「弟兄們,你們自己原曉得我們進到你們那裡並不是徒然的。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然而還是靠我們的神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給你們。」現在繼續往下講。
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3節「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在聖經原文,2章3節開頭有「因為」這個詞,「因為」將3節與2節連繫在一起。保羅以此解釋,身為上帝的僕人,他和同工是如何「靠我們的神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給」帖撒羅尼迦人。上帝的僕人乃是帶著清潔的心和誠實的動機,傳揚上帝純正無誤的福音真道。「勸勉」包括對還沒有悔改歸正之人的呼籲,以及對已經歸信主耶穌的基督徒的勸慰。勸勉不是出於人的能力,乃是聖靈的同在和工作,藉由上帝的僕人彰顯出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4章16到17節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又在26到27節說:「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保羅和同工以及其他上帝僕人,都是聖靈所使用的器皿,「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使徒說他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錯誤」指的是欺騙、誘惑、虛妄,「不是出於錯誤」就是說他們所傳的福音內容正確無誤。使徒傳講的基督福音不是謊言,也沒有參雜錯誤的假道在其中,百分之一百是出於三位一體上帝的啟示,是真實可信。提摩太後書3章15到17節「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雖然聖經書卷有許多人類作者,例如摩西、保羅等人,但是聖經真正的作者乃是上帝自己,先知和使徒都只是上帝手中的筆。因為聖經真正的作者是上帝,因為福音是上帝的啟示,基督的使徒才有資格說「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否則區區渺小有限必死的人,不可能明白也不可能說出沒有錯誤的上帝真道。
除了「不是出於錯誤」,使徒說他們的勸勉也「不是出於污穢」。「污穢」指的是道德上的不潔淨,尤其是性犯罪。從古到今,在某些宗教中都存在廟妓,男女都有。與廟妓行姦淫是這些宗教的崇拜儀式,他們認為這是神聖的行為。然而哥林多前書6章15到17節告訴我們,「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基督的肢體嗎?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為娼妓的肢體嗎?斷乎不可!豈不知與娼妓聯合的,便是與他成為一體嗎?因為主說﹕二人要成為一體。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在上帝所頒布的十誡中,第七誡便是「不可姦淫」。主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27到28節教導我們,「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在上帝眼中,心裡動淫念本質上就是違反十誡第七誡不可姦淫,只是程度上比較輕微。人間的法律不會處罰心裡的淫念,只能處罰外在的行為。然而在上帝的審判面前,兩者都要處罰,不過輕重不同。哥林多前書6章18到20節告誡我們,「你們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使徒的勸勉「不是出於污穢」,表示他們傳福音的動機在道德上是潔淨的,不是出於要滿足肉體的私慾。
「也不是用詭詐」進一步說明使徒和同工傳福音的動機的確是光明磊落。「詭詐」是用詭計攏絡人心,目的是為自己謀取私利。使徒在哥林多後書,同樣表明自己傳福音是出於純正的動機。2章17節「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有些人傳福音不是出於純正的動機,而是為了謀取私利。因此當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們就會出賣上帝的福音真道,因為利益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目標。彼得後書2章15到17節這樣講論那些詭詐的人,「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隨從比珥之子巴蘭的路。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他卻為自己的過犯受了責備;那不能說話的驢以人言攔阻先知的狂妄。這些人是無水的井,是狂風催逼的霧氣,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存留。」猶大書11到13節也說,「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他們作牧人,只知餵養自己,無所懼怕;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是海裡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然而使徒和他的同工不是如此,他們乃是用誠實聖潔的心,傳揚上帝純正毫無謬誤的福音真道。這是所有上帝僕人當學習的典範。
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4節「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2章3節從反面角度講述,4節是從正面角度講述。使徒和同工傳揚福音不是出於錯誤、污穢、詭詐,乃是出於上帝「驗中了」他們。「驗中」指的是經過試驗證實合格,所以上帝派他們來傳福音。提摩太後書2章20到21節「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使徒和同工是預備好的器皿,因此上帝「把福音託付」他們,上帝把傳揚福音的工作交給使徒保羅和其他的上帝僕人。使徒和同工通過上帝的考驗,和福音託付給他們,主動者其實不是人自己,主動者乃是上帝。這是說不是因為保羅、西拉、提摩太自己足夠好,所以上帝看上他們,選中他們。保羅自己告白,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憐憫。提摩太前書1章12到16節「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以弗所書3章7節「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保羅能夠做基督的使徒,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是上帝加給保羅能力,使他能夠去做原本做不到的事。如同他在腓立比書4章13節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使徒保羅是如此,他的同工西拉、提摩太也是如此,一切上帝僕人都是如此。既然領受了上帝的恩典和使命,使徒說:「我們就照樣講。」他們以忠心回應上帝的恩典和託付。身為上帝的僕人,理當向上帝忠心,為上帝效忠。哥林多前書4章2節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上帝向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忠心,不只是對保羅和其他的上帝僕人,乃是對所有一切在基督耶穌裡,屬於上帝的人。以弗所書1章1節「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不只是教會的牧師、長老、執事,使徒乃是以此稱呼整個教會裡的基督徒。所有基督徒都必須在基督耶穌裡,向上帝有忠心。詩篇78篇37節「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上帝責備以色列人的罪名就是不忠心。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6章10到13節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使徒向上帝有忠心,為我們做了忠心事奉主的榜樣。他們照上帝的啟示傳講純正的福音,「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單單討上帝喜悅是我們事奉上帝的最終動機,單單討上帝的喜悅能使我們避開許多誘惑與陷阱。很多人在跟隨主耶穌的道路上,沒有辦法堅持到底,常常就是失敗在這一點上。先知以利沙有個徒弟叫基哈西,這個基哈西原本很有可能成為老師以利沙的繼承人,成為繼先知以利亞、以利沙之後,第三代被上帝大大使用的神人。然而基哈西不但沒有繼承以利沙的先知職分,反而身染大痲瘋,像雪那樣白,連他的後代也被他連累直到永遠。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基哈西沒有單單討上帝喜悅,他利用上帝給他的位份謀取私利收受錢財。先知以利沙給他機會悔改,基哈西卻以為他老師不知道這件事,說謊欺騙以利沙。「以利沙對他說:那人下車轉回迎你的時候,我的心豈沒有去呢?這豈是受銀子、衣裳、買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的時候呢?因此,乃縵的大痲瘋必沾染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退出去,就長了大痲瘋,像雪那樣白。」
上帝是察驗人心的上帝,基哈西以為自己是欺騙人,其實他是在欺騙上帝。但是人欺騙不了上帝,上帝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不需要人先告訴上帝。箴言15章3節「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鑒察。」耶利米書17章10節「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使徒知道上帝是鑒察人心的上帝,立定心志要討上帝喜悅,不要討人喜悅。所以使徒和同工不會為了讓人聽了高興,擅自更改福音的內容。上帝要他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即使明知這樣做惹人厭,甚至因此遭受逼迫患難,還是照講不誤。然而純正的福音就是這樣,在上帝忠心的僕人傳講之下,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使教會在全世界建立起來,使眾人得救。感謝上帝。今天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