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創世記21章8到21節,內容是夏甲與夏甲之子以實瑪利的故事。在正式進入今天的經文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上禮拜講的內容。創世記21章1到7節告訴我們,「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當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撒拉懷了孕;到神所說的日期,就給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亞伯拉罕給撒拉所生的兒子起名叫以撒。以撒生下來第八日,亞伯拉罕照著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他兒子以撒生的時候,亞伯拉罕年一百歲。撒拉說:神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又說:誰能預先對亞伯拉罕說撒拉要乳養嬰孩呢?因為在他年老的時候,我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上禮拜我們講到這裡,現在我們繼續往下講。
創世記21章8到11節「孩子漸長,就斷了奶。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以撒順利出生,漸漸長大到斷奶。古代中東小孩通常3歲斷奶,所以以撒現在大約3歲,不是剛出生的嬰兒。古代醫藥不發達,很多孩子活不到3歲,因此孩子3歲的時候,爸媽會擺設筵席,慶祝孩子斷奶。亞伯拉罕家也是這樣,就在「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這是一個歡喜慶祝的時刻,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暴即將來臨。「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夏甲給亞伯拉罕生的兒子是以實瑪利,以實瑪利比以撒大14歲,所以以撒3歲的時候,以實瑪利17歲。經文特別強調夏甲埃及人的身份,這是為之後夏甲與亞伯拉罕一家分離埋下伏筆。撒拉看見夏甲的兒子以實瑪利「戲笑」,以實瑪利是在「戲笑」什麼呢?我們不曉得以實瑪利實際上到底做了什麼,但是「戲笑」這個詞在創世記通常被使用來敘述一種與平常不同的態度。出埃及記描述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時候,用這個詞描述以色列人「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在士師記非利士人用這個詞,叫被挖了眼睛的士師參孫,在他們「面前戲耍」。在這些經文裡,「戲笑」都帶有戲弄、輕視、對人有害的成分。因此以實瑪利戲笑不是一般小孩子玩耍,而是帶有敵對以撒的意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玩或開玩笑,實際上卻笑裡藏刀,想要取代以撒成為亞伯拉罕的繼承人。畢竟在撒拉懷以撒之前,以實瑪利一直被當作亞伯拉罕的繼承人培養長大。
更清楚的經文在加拉太書4章29節「當時,那按著血氣生的逼迫了那按著聖靈生的,現在也是這樣。」按著血氣生的是夏甲之子以實瑪利,按著聖靈生的是以撒,以實瑪利的戲笑是針對以撒而來,本質是逼迫要以撒的命。18年前夏甲懷孕,就想取代主母撒拉。撒拉已經領教過夏甲一朝得勢,翻臉比翻書還快的本事。撒拉見微知著,看出夏甲兒子以實瑪利不懷好意。以實瑪利比以撒大14歲,夏甲又遠比亞伯拉罕和撒拉年輕。若是將來亞伯拉罕和撒拉都不在了,以撒一個人不可能是夏甲和以實瑪利的對手。亞伯拉罕的家業會落入以實瑪利手中,而不是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兒子,真正要繼承上帝應許的兒子以撒。撒拉「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撒拉其實不是稱呼夏甲為使女,而是身份更低微許多的女奴隸。18年過去了,撒拉和夏甲的關係不但沒有好轉,恐怕還越來越差。撒拉連夏甲和以實瑪利的名字都不願意講出來,只稱呼他們是女奴隸和她兒子。但是對以撒,撒拉稱呼他是「我的兒子以撒」。撒拉指出,以實瑪利不可以和以撒「一同承受產業」。加拉太書引用撒拉的話做比喻,講解在恩典之約裡的上帝兒女,將要承受上帝應許的產業,但沒有在恩典之約裡,要按行為之約審判的世人,不能永遠享受上帝的恩典,即使是今生的普遍恩惠,有一天也會停止。加拉太書4章23到24節「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著血氣生的;那自主之婦人所生的是憑著應許生的。這都是比方:那兩個婦人就是兩約。一約是出於西乃山,生子為奴,乃是夏甲。」26節「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他是我們的母。」
「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亞伯拉罕捨不得兒子以實瑪利。如果亞伯拉罕把夏甲和以實瑪利趕出去,兩母子立刻會面臨生存問題,夏甲和以實瑪利可能會死在外面。除了感情因素以外,這也違背亞伯拉罕的責任感。夏甲雖然地位低微,但是亞伯拉罕仍然有責任照顧夏甲和以實瑪利母子。趕走他們是一個沒品、不道德的行為,違背社會風俗。這是亞伯拉罕的顧慮,但是亞伯拉罕也不願意撒拉不開心,因此亞伯拉罕陷入兩難。只是這次亞伯拉罕沒有像上次一樣,直接照撒拉的話去做。亞伯拉罕立刻沒有把夏甲母子趕出去,一個人憂愁痛苦。
創世記21章12到13節「神對亞伯拉罕說: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在亞伯拉罕憂愁痛苦的時候,上帝向亞伯拉罕說話了。上帝首先安慰亞伯拉罕:「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人在憂愁的時候,如果有人對他說不要憂愁,通常聽到的人還是會繼續憂愁,因為安慰的人沒有能力除去造成憂愁的原因。但是如果安慰者可以解決問題,他說不要憂愁就很有份量了。亞伯拉罕沒辦法解決撒拉要他趕走夏甲和以實瑪利的問題,所以心裡憂愁,但是現在上帝告訴亞伯拉罕不必為此憂愁,亞伯拉罕就可以不必憂愁,因為這是上帝說的。使徒保羅曾經因為自己肉體上的病痛,3次禱告求主挪開這根刺,但是主沒有應允保羅的禱告。相反的,主對保羅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主沒有挪開保羅身上的刺,但是主的話使保羅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於是保羅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上帝安慰亞伯拉罕,要亞伯拉罕不必憂愁,上帝要接管此事,亞伯拉罕可以不必再憂愁。上帝繼續對亞伯拉罕說:「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上帝呼召亞伯拉罕,賜給亞伯拉罕的計畫和應許,從來沒有改變。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一直是要經由以撒這脈實現。上帝揀選的是以撒,不是以實瑪利,上帝的計畫不會因為人的心意或者行為改變。雖然撒拉曾經想透過夏甲,為亞伯拉罕生子實現上帝的應許,但是上帝的計畫不會因此妥協改變。所以當上帝要繼續執行救贖人類的計畫時,焦點始終是在以撒身上,不是以實瑪利身上。所以只有以撒可以成為上帝與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也因此只有以撒可以成為亞伯拉罕家業的繼承人。因為上帝給亞伯拉罕的一切,乃是為了要透過以撒和他的後代建立這個大國做預備。從前亞伯拉罕聽撒拉的話,趕出懷孕的夏甲是做錯,上帝也因此介入調解。但是現在亞伯拉罕是聽從上帝的話,所以與上次不同。上帝這樣做是對人最有益處的安排,而且上帝會自己為夏甲和以實瑪利負責。上帝告訴亞伯拉罕:「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有上帝這句話,亞伯拉罕不必再擔心夏甲和以實瑪利的未來。因為全能的上帝必定按照祂的話語,實現祂的應許。上帝要使承受應許的以撒成為大國,以實瑪利雖然不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上帝卻要使以實瑪利也成為一個大國。兩個大國無法共存在同一個地方,因此以實瑪利和以撒必定要分開。從上帝的眼光看來,現在就是他們分開的時刻。
創世記21章14到16節「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拿餅和一皮袋水,給了夏甲,搭在他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他,打發他走。夏甲就走了,在別是巴的曠野走迷了路。皮袋的水用盡了,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樹底下,自己走開約有一箭之遠,相對而坐,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就相對而坐,放聲大哭。」上帝既然說話了,亞伯拉罕就順服上帝的話語去做。我們又看到「亞伯拉罕清早起來」,亞伯拉罕可能跟之前上帝要審判所多瑪那晚一樣,沒有辦法安心睡覺,所以又清早起來。亞伯拉罕其實不想夏甲和以實瑪利離開,亞伯拉罕對他們有感情,但是亞伯拉罕願意把自己降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相信上帝的安排,按照上帝的話語去做。事實上除了這次以外,在下一章我們會看見上帝給亞伯拉罕更大的信心考驗,要亞伯拉罕獻上愛子以撒為祭。亞伯拉罕一生面臨過許多次信心考驗,這些考驗不但顯出他的信心,也幫助他信心成長,更深信靠上帝。亞伯拉罕「拿餅和一皮袋水,給了夏甲,搭在他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他,打發他走。」經文特別描寫亞伯拉罕送別夏甲母子的細節,讓我們知道亞伯拉罕心裡有夏甲母子,他關心夏甲母子。亞伯拉罕讓夏甲和以實瑪利輕裝上路,亞伯拉罕把孩子交給夏甲,「打發他走」。亞伯拉罕打發夏甲和以實瑪利出去,目的是確保應許之子以撒的繼承權。「打發」比趕出去溫和友善許多,趕出去帶著仇恨和隔絕,不給人再回來的機會。打發卻不是棄絕,而是有上帝的同在保守。
「夏甲就走了,在別是巴的曠野走迷了路。」別是巴的曠野在基拉耳東南方,是迦南地最南端之處。夏甲被打發走以後,打算帶以實瑪利回故鄉埃及,但是在曠野裡迷了路。夏甲不但迷了路,還「皮袋的水用盡了」。最糟糕的情形發生了,正常情況下,在曠野裡沒有水只能等死。「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樹底下,自己走開約有一箭之遠,相對而坐,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就相對而坐,放聲大哭。」以實瑪利當時已經17歲,不是柔弱的兒童,夏甲把以實瑪利「撇在小樹底下」,又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可見以實瑪利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以實瑪利可能因為天熱缺水中暑熱衰竭,所以夏甲把孩子留在樹下陰涼處,然而以實瑪利的生命正瀕臨死亡。夏甲「自己走開約有一箭之遠,相對而坐,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就相對而坐,放聲大哭。」一箭之遠大約是90公尺,這個距離讓夏甲不會因為太遠看不到孩子,也不會因為太近讓孩子聽見自己大哭。有些人讀到這裡,會因為同情夏甲和以實瑪利的慘況,責怪亞伯拉罕和撒拉,甚至責怪上帝。然而事出必有因,如果夏甲和以實瑪利沒有奪嫡之心,能夠安分守己順服上帝安排,不對上帝給以撒的應許有非分之想,或許撒拉能夠與夏甲和以實瑪利和平相處,上帝可能也不必要求亞伯拉罕送夏甲母子離開。但是在夏甲和以實瑪利都有取代撒拉和以撒的行動下,任何母親在撒拉的位置上,為了保護兒子,都會做和撒拉一樣的事。我不是說撒拉這樣做完全沒有私心,沒有犯罪,而是說這是人性。每一個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都會做出和撒拉一樣的選擇。然而就上帝的角度來說,祂使以實瑪利和以撒分離,是為了成就更高的旨意。兩個大國要由此建立,夏甲和以實瑪利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上帝同在保守,更深認識上帝。
創世記21章17到21節「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起來!把童子抱在懷中,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他就看見一口水井,便去將皮袋盛滿了水,給童子喝。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他住在巴蘭的曠野;他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從前夏甲懷以實瑪利,逃出亞伯拉罕家的時候,上帝使者曾經告訴夏甲:「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並說:你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於是「夏甲就稱那對他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神。」上帝在創世記17章20節應允亞伯拉罕:「至於以實瑪利,我也應允你:我必賜福給他,使他昌盛,極其繁多。他必生十二個族長;我也要使他成為大國。」雖然以實瑪利不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但是夏甲和以實瑪利還是有上帝的恩惠和應許。在上帝的吩咐下,夏甲和以實瑪利離開亞伯拉罕家。雖然夏甲和以實瑪利被打發出來,不再受亞伯拉罕庇佑和供應,但是夏甲和以實瑪利也因此得以脫離奴隸身份。從此夏甲和以實瑪利不再是任何人的奴隸,他們和他們的子子孫孫都成為真正法律意義上的自由人。古代中東有這樣的法律規定,如果家主不想分財產給婢女的兒子,可以讓他們獲得自由作為交換。
夏甲母子在曠野迷路缺水,以實瑪利幾乎要熱衰竭死亡不是偶然的。就像亞伯拉罕被上帝呼召,踏上未知的信心之旅一樣,夏甲母子也是因為上帝的話語,在帶著上帝應許的前提下,踏上未知的旅程,按照上帝的話語前進。上帝沒有保證他們的旅途會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但是不管遇到什麼情況,甚至在絕境,上帝都會保守看顧。上帝帶領夏甲母子進入絕境,目的不是要讓他們死,而是要讓他們在絕境中經歷上帝起死回生的大能,建立對上帝的信心。夏甲的兒子以實瑪利將成為一個大國的始祖,任何事情開始的時候都是最重要的,如果夏甲和以實瑪利走歪了,將來這個大國就會亂七八糟,像羅得的後裔摩押國、亞捫國一樣。在這兩個國家裡,幾乎完全看不見羅得的信仰傳承,因為從羅得的女兒開始,她們就深受所多瑪的文化和價值觀影響,更甚過羅得的信仰影響。
以實瑪利快死了,夏甲因此在曠野裡放聲大哭,這時候上帝的應許沒有成為支持夏甲信心的力量。當然在這種時候,我們沒辦法苛責夏甲,我們很難做得比夏甲更好。但是對比下一章上帝命令亞伯拉罕獻以撒,亞伯拉罕成熟的信心就清楚顯現出來。在同樣面臨死亡的威脅下,亞伯拉罕仍舊深信上帝的應許必會實現,信心沒有絲毫動搖,亞伯拉罕的信心因此得到上帝肯定。當然,兩者的結局都是孩子沒有死,上帝都救活了他們。夏甲放聲大哭,上帝聽見的卻是以實瑪利的聲音。一個快死的人是發不出什麼聲音的,但是比起夏甲大聲哭嚎,上帝聽見的卻是將死之人的微弱聲音。創世記這樣描述,目的是讓我們知道,上帝聽見一切最細微的求救聲。有時候我們可以像夏甲這樣大聲向上帝哭喊,上帝聽得見,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受壓太過,連發出聲音都無能為力,上帝卻仍然可以聽見。上帝能聽見我們心裡最微弱的呼求,並且加以回應施恩拯救。
以實瑪利名字的意思是上帝聽見,上帝聽見以實瑪利的呼救聲,「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夏甲和以實瑪利被迫離開亞伯拉罕家,是因為他們對上帝賜給以撒的地位有非分之想,但是他們在痛苦中呼求上帝時,上帝還是垂聽他們的禱告,沒有因為他們的私心會干擾上帝的計畫,一腳把他們踢開不管。上帝「聽見童子的聲音」,聖經原文還有「從他所在的地方」。上帝在以實瑪利所在的地方,聽見他的聲音。至高的上帝謙卑自己,俯就卑微的人。夏甲和以實瑪利哭泣呼救,不知道上帝在哪裡。其實上帝就在以實瑪利身邊,只是夏甲和以實瑪利不知道。「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從天上」表示使者說的話有從天上來的權威,是真實可信。使者首先問夏甲:「夏甲,你為何這樣呢?」意思是夏甲不應該這樣,上帝既然應許以實瑪利要成為大國,就不會讓他們兩母子死在這裡。使者又說:「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上帝安慰夏甲,夏甲不必害怕死亡絕境,因為上帝聽見了,上帝會負起照顧夏甲母子的責任。最後,上帝使者吩咐夏甲:「起來!把童子抱在懷中,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上帝使者命令夏甲起來,不要再繼續坐在原地哭等死。夏甲不但自己要站起來,還要扶持比她更軟弱的以實瑪利,「把童子抱在懷中」。上帝向夏甲重申應許:「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雖然仍舊身處絕境,上帝的應許卻是人最大的安慰。上帝既然能讓100歲的亞伯拉罕和90歲的撒拉生兒子,上帝也必能救活瀕臨死亡的以實瑪利和夏甲,在人看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實現應許。
上帝一再向夏甲提到以實瑪利,除了因為以實瑪利是夏甲心中最關切的以外,上帝也要讓夏甲想起,夏甲第一次遇見上帝的情形,堅固夏甲的信心。在創世記16章,夏甲經歷上帝恩典以後,就「稱那對他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神。」現在上帝再一次在絕境中,向夏甲和以實瑪利施恩。「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他就看見一口水井,便去將皮袋盛滿了水,給童子喝。」上帝不但保證以實瑪利的未來,也供應以實瑪利當下的需要。其實在上帝的保守帶領下,夏甲和以實瑪利早就來到水井附近,但是他們失去信心眼睛昏迷,看不清楚上帝的帶領和供應。當上帝打開夏甲的眼睛時,夏甲就看見水井,上帝充足的供應讓用盡水的皮袋可以重新盛滿了水。夏甲愛子之心勝過愛自己,所以她盛滿水以後,不是先解自己的渴,而是「給童子喝」。夏甲和以實瑪利需要的雖然只是一皮袋水,上帝供應給他們的卻是一口井,遠遠超過他們的需要。上帝恩典的豐富程度,在此向人顯明出來。「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他住在巴蘭的曠野;他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上帝按照祂的應許保佑以實瑪利,以實瑪利就在曠野不毛之地存活下來,漸漸長大。以實瑪利成為一個弓箭手,成為一個獵人,以此養活自己和母親。以實瑪利成為弓箭手,他的後代基達人也成為出名的弓箭手,以賽亞書稱呼他們是基達人的勇士。夏甲從故鄉埃及為兒子以實瑪利娶妻,盡了母代父職的責任,也為以實瑪利成為大國奠下根基,等候上帝的應許實現。今天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聲音檔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VS9Qx4oz0&list=PLDnM0_a6tKIerBEo_g_MnI38icVHiM3xe&index=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