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繼續講約翰福音第六章,第六章由耶穌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故事開始,第六章1到15節記載,靠近逾越節的時候,耶穌和門徒一起到加利利海旁邊的山上,打算在完成一段忙碌的傳道工作之後,舉行短暫的退休會。只是加利利海附近的人看見耶穌和門徒,「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耶穌憐憫眾人,「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耶穌一講就講到吃晚飯的時間,那時候耶穌問門徒腓力:「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其實耶穌知道要怎麼做,耶穌問門徒是為了教導門徒,建立門徒的信心。腓力算來算去,得到的答案是「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就算把佈道團全部的經費都拿出來買食物,也不夠這裡的群眾一人吃一口,人太多了。後來另一個門徒安得烈,帶著一個願意奉獻晚餐的孩子過來,這個孩子有5個大麥餅、2條魚,安得烈承認這麼一點食物不夠分給群眾。這時候耶穌吩咐門徒,叫群眾坐下,50個一排、100個一排,接著耶穌拿起餅來做謝飯禱告,感謝天父上帝豐富的供應,然後耶穌行神蹟分餅分魚,按照群眾要的,要多少給多少,所有人都吃飽了,不但都吃飽了,剩下的魚和餅還夠裝滿12個大籃子。約翰福音記載群眾的數目「約有五千」,這只是成年男人的數目,如果加上婦女和小孩,總人數可能超過1萬,甚至超過2萬。群眾經歷五餅二魚的神蹟,承認耶穌「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群眾決定強逼耶穌作王,帶領他們發動軍事革命,耶穌不願意,「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16到21節「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面對群眾硬逼耶穌作王的壓力,耶穌決定暫時和門徒分開,讓門徒先坐船渡過加利利海到迦百農,耶穌留在現場解散群眾,馬可福音6章46節「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當耶穌面臨危機的時候,耶穌的反應是獨自回到天父上帝面前,在天父上帝面前禱告,尋求天父上帝、依靠天父上帝,這是耶穌在人性中為我們立下的典範,如果連作為人的耶穌都需要獨自禱告天父上帝,何況是身為耶穌門徒的我們。耶穌離開門徒以後,門徒在加利利海上划船,準備在迦百農和耶穌會合,耶穌門徒裡有好幾個漁夫,例如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所以雖然是在晚上天黑的時候划船,也不怕迷失方向,他們在晚上黑暗中開船很有經驗。原本這是一段簡單的旅程,幾個熟練的漁夫,在自己熟悉的水域上,駕船帶領其他門徒,到大家熟悉的城市,和耶穌會合,惟一不同的只有耶穌不在,但是沒有耶穌同在,就讓這段旅程成為門徒一生難忘的回憶。沒有耶穌同在,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在黑暗中航行,約翰福音用物質自然界的狀態,比喻人的屬靈狀態,失去耶穌同在的門徒,立刻也陷入屬靈的黑暗之中,沒有辦法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脫離風暴。
門徒在熟悉的旅程中,遇見突然的風暴,在加利利海裡遇見「狂風大作」、海浪翻騰,加利利海的地勢比海平面還低1、2百公尺,四圍又有山丘環繞,所以加利利海的地形像盆地一樣,如果遇到熱空氣突然上升,冷空氣就會從西南方的峽谷補充進來,因為從峽谷補充空氣,因此進來的空氣會形成強風直接撲向海面引起巨浪,門徒就是遇到這個情況。門徒遇到突如其來的風暴,不是因為他們不聽從耶穌的話,相反的,門徒其實是按照耶穌的吩咐,在耶穌指定的時間,按照耶穌指定的方式,前往耶穌指定的地點,結果在半路遇到門徒意料之外的風浪,更糟糕的是,耶穌竟然不在船上。我們也有機會遇到像門徒一樣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耶穌刻意為門徒安排的一場訓練,要讓門徒的信心更加成長、成熟。門徒遇到風浪,很自然的反應是「搖櫓」拼命划船,拼命划船的成績是「約行了十里多路」,在大風浪裡划了差不多5、6公里,馬可福音6章47到48節告訴我們,「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因為風浪很大,門徒划船划得很辛苦,雖然門徒看不見耶穌,可是耶穌能看見門徒,耶穌看見門徒聽從他的話語,雖然在逆風大浪之中,還是努力划船前進沒有放棄,就在門徒筋疲力盡、最黑暗天最黑的時候,耶穌走到風浪之上,在海面上行走,往門徒那裡過去了。
耶穌來了,門徒也看見耶穌來了,可是門徒看見耶穌的反應不是歡喜快樂,不是驚嘆耶穌行走在水面上的大能,而是驚慌害怕。為什麼門徒看見耶穌的反應是害怕?馬可福音6章49節告訴我們,「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耶穌來了,可是門徒認不出是耶穌,因為夜太黑、風浪太大,還有一整個晚上辛苦划船,都讓門徒的眼睛和心變得遲鈍。門徒的反應很有意思,和我們很像,當耶穌在困難之中向我們顯現,要來幫助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有可能認不出那是耶穌,看不見耶穌奇妙的作為,反而懼怕耶穌的顯現、耶穌的幫助,以為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更加可怕,白天已經累了一整天,晚上還不能睡覺,必須加班划船,划船不但不能沿途欣賞月夜湖光,還要和突如其來的風浪搏鬥,搏鬥大半夜已經快累死了,竟然連鬼都跑出來了,這時候門徒大概快昏倒了。面對門徒驚慌喊叫,馬可福音6章50節「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耶穌安慰門徒,除去門徒恐懼的方式,就是立刻表明自己的身分,耶穌的同在、耶穌的話語能夠安慰門徒的心,有耶穌同在,可怕、辛苦也變得不可怕、不辛苦了。
馬太福音敘述這段故事的時候,加上了一個小插曲,當耶穌連忙告訴門徒:「放心,是我,不要怕。」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回答彼得:「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走在水面上,要到耶穌那裡,只不過走了幾步,因為看見大風大浪分心害怕,失去信心沒有繼續專心仰賴耶穌,就往下要沉到水裡,彼得看自己要沉下去,趕快大聲喊:「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耶穌帶著彼得上船以後,風就止住,海浪也平靜下來。門徒歡歡喜喜地迎接耶穌上船,馬太福音14章33節,「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從耶穌來找門徒,向門徒表明身分開始,門徒不只是單純在黑暗中,在風浪中受苦,他們對耶穌的認識更深了一層,這個經歷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以至於當時親身經歷過的門徒,後來領受啟示,不管自己寫下,還是透過人代筆,馬太、馬可、約翰福音都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留下這段故事。耶穌的同在不但能使風浪平靜,船也立刻到他們要去的地方,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門徒也更深經歷耶穌基督。
22到25節「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裡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吃了五餅二魚的群眾,因為沒有別的船可以搭乘,所以有一些人還留在原地等船,留在海那邊。門徒已經搭乘唯一的小船離開,當門徒離開的時候,耶穌沒有跟著門徒上船,而是留在現場穩定群眾的情緒,讓被神蹟沖昏頭的群眾冷靜下來,逐漸散開回家,等群眾散開以後,耶穌才獨自一人上山禱告。耶穌沒有和門徒一起上船,一方面是為了群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門徒,讓門徒有空隙可以先離開。群眾散開以後,還是想再回頭尋找耶穌,還是想再強逼耶穌作王,等到第二天有船來了,群眾就登船前往迦百農,在迦百農找到耶穌。其實從群眾的行為來看,他們很認真的在尋找耶穌,要和耶穌在一起,可是耶穌知道他們心裡真正的動機,耶穌不願意群眾的熱心建立在錯誤的認識,錯誤的基礎上,因此耶穌要群眾冷靜下來,在正確的基礎上建立對耶穌的認識,因著對耶穌的正確認識,從真知識生發出真正的熱心,這才是耶穌要的。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0章3節說:「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很多基督徒信仰的毛病是不熱心,可是以色列人信仰的毛病不是不熱心,以色列人有很多熱心,不過那都是錯誤的熱心,不是真正按照上帝話語生發的熱心,所以越熱心犯的錯誤就越大。如果熱心按照上帝話語歸正,那就好的不得了,使徒保羅正是這樣。
熱心的群眾好不容易找到耶穌,但是一開口就破功了,他們對耶穌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拉比的意思是老師。在前一個晚上,這些吃了五餅二魚的人,約翰福音6章14節說,「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昨天吃晚餐的時候,承認耶穌就是摩西預言要來的先知,還打算強逼耶穌作王,這些經歷神蹟,吃了五餅二魚的人,面對自己昨天親口承認的那先知,親自要擁戴的以色列王,第二天就完全換了一個腦袋,換了一副嘴臉,只稱呼耶穌「拉比」、老師。老師和上帝先知、和國王是完全不一樣等次的認識和稱呼,耶穌不願意把自己交託給這些三心二意的人。群眾問耶穌什麼時候到這裡,到這裡多久了?在群眾的認知裡,耶穌前一天晚上既然沒有和門徒同搭唯一一條船離開,耶穌就必須和他們一樣,等新的船來了,才能搭船過來,要不然耶穌就是走路過來,可是群眾應該問耶穌的不是「什麼時候」到這裡,乃是「如何」到這裡,耶穌來到迦百農的方式裡隱藏著玄機,這個玄機耶穌知道、門徒昨天半夜剛經歷過,可是群眾不知道,連要問也不知道,耶穌也不說。
26到29節「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什麼,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耶穌故意不回答群眾到了多久,耶穌和門徒一起同時到,如果耶穌讓群眾知道他昨天半夜在風浪中走在海面上,允許彼得走在水面上,上了船又平靜風浪,讓船立刻到達迦百農,群眾肯定馬上像前一天一樣,因為看見神蹟群情激奮,又要強逼耶穌作王領導軍事革命。耶穌不要讓群眾往錯誤的方向發展,所以故意不說,耶穌要讓尋找他的群眾,從耶穌的話語真正認識耶穌,從話語建立真正的信心。耶穌回答群眾重點在質疑群眾,質疑他們尋找自己的動機,透過質疑耶穌要群眾反思,為什麼尋找耶穌?為什麼跟隨耶穌?這是跟隨耶穌的人常常需要反思的問題。我們看見耶穌又使用「實實在在」這個片語,表示耶穌說的話是一個嚴肅,並且重要的宣告,耶穌指出群眾尋找他的真正動機,「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群眾尋找耶穌,純粹是因為在物質層面得到滿足,群眾雖然看見五餅二魚神蹟發生的事實經過,但是群眾卻沒有看見五餅二魚神蹟要表達的意義。群眾在神蹟裡看見餅、吃到餅,可是看不見行神蹟賜下餅的耶穌基督,一個能這樣行神蹟餵飽眾人的人,群眾卻不願意接受耶穌的話語,聽從耶穌的話語。耶穌以神蹟指向自己要帶來的救贖恩典,群眾一心想的卻只有吃餅得飽,完全在屬靈的瞎眼裡,入寶山空手而回。
指正群眾的動機以後,耶穌教導群眾,「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五餅二魚只是一頓晚餐,只是暫時的食物,吃了以後還會肚子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暫時的食物上,要把注意力放在永恆的食物上。暫時的食物隨著時間過去會敗壞,永恆的食物不會被時間淘汰,暫時和永恆兩種食物本質不同,耶穌要群眾看清楚真正重要的,要群眾選擇真正貴重的食物,選擇能持續到永遠的食物。永遠的食物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來源,「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耶穌釘十字架死裡復活得榮耀以後,三位一體上帝第三位格聖靈上帝會被賜下,聖靈要把聖子耶穌完成的救贖工作,施行在罪人身上,拯救我們重生,洗淨我們的罪,帶領我們脫離黑暗,進入上帝愛子光明的國度,聖靈要把聖父在聖子裡預備的恩典,豐豐富富地賜給人。耶穌刻意不用猶太人熟悉的彌賽亞稱呼自己,因為群眾已經誤解彌賽亞的工作,不曉得彌賽亞真正的工作是什麼,因此耶穌用人子自稱,他是舊約先知預言,從天上把啟示帶到地上的那一位。耶穌有資格做這個工作,「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印」就是印章,印表示認可,用印印證表明所有權,用印的人為文件的真實性背書。聖父上帝親自為人子耶穌背書,表示聖父上帝證實人子耶穌是聖父上帝的代理人,聖父上帝授權給人子耶穌,唯獨授權給人子耶穌,得到聖父上帝授權的人子耶穌,因此有資格賜給人「存到永生的食物」。除了生命的創造主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存在給得起永生。
聽了耶穌的話,群眾問耶穌:「我們當行什麼,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穌剛剛提到「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所以群眾問耶穌要做什麼,才能換取這種食物。群眾的例子讓我們看見,人聽話常常搞錯重點,其實耶穌的意思不是要群眾做什麼特別的工作,乃是要群眾改變追求的目標,不再是追求短暫、會敗壞的食物,要追求能存到永生的食物。群眾以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上帝要求的任何工作,來賺取「存到永生的食物」,群眾不明白永生只有人子可以賜下,不是人靠著自己努力可以得到。於是耶穌再一次回答群眾:「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相信聖父上帝差來的人子耶穌,才是永生之道,上帝要求人的是信心,這個信心有一個具體對象,就是耶穌基督,相信耶穌是唯一的道路,不是靠人自己尊行律法做工換取,那不是上帝的心意。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