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6:1-18

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開始講一個新的段落,士師記第6章到第8章講的是基甸的故事。基甸在士師記裡是一位很出名的士師,士師就是審判官,在基甸的故事裡有很多神蹟發生,例如上帝向基甸顯現、有火從石頭冒出來燒盡基甸的禮物、羊毛潮濕和乾燥的神蹟、基甸帶300人用號角和火把打贏13萬5千人等等。我們讀基甸的故事時,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奇妙的事情上,可是如果我們從整本士師記來看,我們會發現基甸站在一個改變時代的關鍵位置上,基甸從敵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可是他也親自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更深的屬靈黑暗,以色列人的靈性從此一去不復返。基甸之前的士師雖然一代不如一代,但他們都是全心全意為主奉獻自己,沒有人帶著私心事奉,聖經對他們事奉的評語都是「國中太平幾十年」,長的80年,短的40年。在基甸之後的士師,每個都有自己的打算,每個士師都在計算自己的利益得失,更糟糕的是,沒有一個士師能帶給國家平安,基甸之後的士師再也沒有「國中太平多少年」的評語,基甸是最後一位帶給以色列人平安的士師,同時他也是第一位開啟以色列內戰的士師,在基甸之後以色列同樣不斷面臨外來的敵人,可是以色列自己內戰變成更可怕的威脅。基甸的前半生像前輩們一樣,努力事奉上帝拯救以色列人,但是基甸成功之後,基甸失去專心跟隨上帝的心,利用上帝給他的恩典為自己謀福利,後輩們學習基甸的榜樣,一個比一個更會為自己謀福利,犧牲同胞也無所謂。今天我們不會把基甸的故事講完,我們會講基甸被呼召的時代背景,還有基甸被呼召的經過,其他部分我們之後再講。

士師記6章1節「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以色列進入士師時代超過2百年,這是他們第四次集體犯罪得罪上帝,這次上帝興起審判以色列人的是米甸人。在聖經裡米甸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創世記,亞伯拉罕的太太撒拉去世之後,亞伯拉罕續絃基土拉,基土拉為亞伯拉罕生了6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就是米甸。雖然米甸人和以色列人都是亞伯拉罕的後代,但是彼此之間相處的不太好,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摩押人為了陷害以色列人,叫米甸人引誘以色列人拜偶像得罪上帝。因為被引誘去拜偶像的緣故,上帝使用瘟疫審判以色列人,死了2萬4千人,以色列人和米甸人還為這件事打了一仗。我們之前講過,當以色列人離上帝越來越遠的時候,上帝就讓以色列人的敵人越來越近,這次以色列人的敵人是自己家裡的人,他們有同一位祖先亞伯拉罕。

6章2到5節「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當兄弟反目成仇成為敵人時,下手比外人更狠。米甸人雖然只壓制以色列人七年,比之前三次的敵人都短,可是米甸人對以色列人造成的傷害卻是這四次當中最嚴重的。米甸人和第二次侵略以色列的摩押人一樣,都喜歡找人聯手,米甸人帶著亞瑪力人、東方人一起攻打以色列人。因著他們的侵略,以色列人居無定所,房子不安全不敢住了,只好退化過原始人的生活,到山裡挖洞穴住山洞,好一點的就躲在山裡蓋山寨。米甸人攻打以色列人的方式很惡劣,也很可怕,從前的敵人只是來搶劫,搶錢、搶糧、搶女人,但是米甸人不只是這樣,米甸人能帶走的全部帶走,帶不走的全部毀掉,一點都不給以色列人留餘地,打的是焦土戰。經文特別說他們「毀壞土產,直到迦薩」,表示這是全國性的苦難,不是只在北部或南部區域性的事件。以色列全國因為敵人打焦土戰的緣故,很快的他們就沒有食物,也沒有生產工具,因為牛、羊、驢這些牲畜都給敵人帶走了,以色列人只能用人力代替獸力。

6節「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以色列人從出埃及開始,到士師時代2百多年的時間裡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們受苦,就要呼求耶和華拯救他們。基甸時代的以色列人像祖先們一樣,在苦難中呼求上帝拯救,但是這次的呼求和士師記前三次我們看到的有點不一樣,這次經文特別強調呼求上帝的原因,以色列人呼求拯救的原因是「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以色列人不再像從前,因為體認自己得罪耶和華而悔改,現在悔改的成分少了,有的只是盼望脫離痛苦的生活,不是真正為了自己得罪上帝悔改歸正。

7到10節「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上來,出了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並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經文再一次點出以色列人呼求上帝的原因,不是因為認罪悔改,只是因為受苦受不了,才哀求上帝趕快像以前一樣出手拯救。上帝不是笨蛋,上帝知道以色列人不是真正悔改,上帝就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差遣先知」去責備以色列人。這是聖經第一次清楚記載上帝差遣先知責備祂的百姓。上一代士師底波拉同時是先知,上帝沒有差遣女先知底波拉責備以色列人,反而底波拉好像母親一樣餵養上帝的百姓、鼓勵他們。可是到基甸的時代,以色列人墮落得更深了,對罪的敏感度大幅下降,不把上帝的約、不把上帝的話當一回事,社會普遍的良心下降,賣餿水油給人吃也覺得無所謂,這時候上帝就派先知出來責備以色列人,因為以色列人已經不會按照上帝的話語,自己責備自己的罪了。

上帝告訴呼求祂拯救的以色列人,真正的問題不是從東邊來的米甸人、亞瑪力人、東方人,真正的問題在於上帝的子民離開了保護他們的上帝。2百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在埃及作奴隸的時候,沒自由、活不下去,哀求上帝拯救,上帝就垂聽他們的禱告,使用摩西救了以色列民族,那時候跟著摩西出埃及的成年男人超過60萬人。後來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得地為業,那時候上帝告訴祂的子民,祂把地賜給以色列人,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本身有什麼優點,而是因為原本住在那塊地上的迦南人惡貫滿盈,上帝審判那些惡人的時候到了。當上帝把迦南人的土地賜給以色列人居住的時候,上帝對以色列人說:「你要謹守聽從我所吩咐的一切話,行耶和華─你神眼中看為善,看為正的事。這樣,你和你的子孫就可以永遠享福。」如果以色列人不聽上帝的話,反而學習迦南人作惡,上帝說:「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神,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以色列人住在應許之地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要按照上帝的話語過一個分別為聖、討上帝喜悅的生活,可是以色列人不斷違反他們和上帝立的約定,背叛上帝去事奉偶像,學習迦南人過淫亂、暴力的生活,按照約定上帝沒有義務要繼續拯救他們,反而應該要放手讓以色列人滅亡。隨著時間過去,以色列人進入士師時代的黑暗隧道越來越深,他們逐漸失去屬靈的敏銳度,不是因為沒有上帝的話語,乃是因為不看重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語對以色列人失去影響力,以色列人就在罪惡中隨波逐流,離上帝越來越遠。

11節「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上帝一面派先知責備忘記約定、不守約定的以色列人,沒有答應要拯救他們,另一方面上帝又暗中出手呼召基甸,要透過基甸來拯救陷入危機的以色列民族。當以色列人聚集起來呼求上帝拯救的時候,上帝差派先知到他們那裡,以色列人聚集在先,上帝差派先知在後;當上帝呼召基甸的時候,情況反轉了,耶和華的使者先到俄弗拉,基甸老爸約阿施的橡樹底下,坐在樹下等基甸過來。復興來臨不是上帝百姓主動的作為,乃是上帝主動帶領復興祂的百姓。耶和華使者坐著等基甸的時候,基甸偷偷摸摸躲在酒醡裡打麥子,本來打麥子應該在廣場空曠的地方,但是因為有敵人在,到廣場打麥子太張揚不安全,基甸只好躲起來,在狹窄的空間打麥子。基甸以為隱密的空間可以給他安全、保他平安,其實他不知道是耶和華的使者坐在那裡等他,上帝以基甸看不見的方式保護他平安。

12到18節記載上帝使者與基甸的對話。12節「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雖然上帝的使者坐在那裡,可是基甸看不見,直到使者向他顯現。有時候我們就像基甸一樣,看不見上帝的同在,只看見自己為了躲避敵人不得不躲在狹小隱密的地方,然後問:主啊,祢在哪裡?上帝使者和基甸的對話有很深的涵義,當使者顯現的時候,祂稱呼基甸是「大能的勇士」,基甸明明只是一個躲在防空洞裡害怕敵人的人,也許基甸比不敢在酒醡裡打麥子的人勇敢一點,但是「大能的勇士」這個稱號和一個因為害怕躲起來的人很難連在一起。當然我們今天透過聖經可以知道基甸一生的故事,知道大能的勇士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因為他後來生命改變,成為勇敢的人,但是當使者顯現的時候,改變還沒有發生。當基甸生命還沒發生轉變的時候,上帝的使者已經稱他是「大能的勇士」,原來上帝看人不像人看人,人看人是看過去,看他過去有沒有顯赫的學歷、有沒有擔任過什麼重要職務、有沒有成就過什麼豐功偉業,人是按照過去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可是上帝不一樣,上帝不是看過去,上帝是看未來,不是因為這個人靠自己未來有什麼了不起,乃是了不起的上帝在未來要使用這個平凡的人成就了不起的大事。上帝使者在大能的勇士之後接著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耶和華與你同在!」原來是上帝的同在使一個平凡膽怯的人成為大能的勇士。「耶和華與你同在!」這句話決定基甸人生的成敗,當基甸覺悟上帝同在的事實時,他成為大能的勇士拯救以色列,當基甸忘記這個事實時,他就用這個大能摧毀以色列,帶領以色列人走歪路。

上帝使者第一段發言結束之後,基甸很有禮貌,但是很不客氣地吐槽回去:「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基甸稱他為主只是客氣話,這時候基甸還不知道和他講話的是上帝的使者,不過上帝使者的話讓基甸立刻把自己信仰裡的矛盾顯露出來。有時候我們也會像基甸一樣,越讀上帝的話語,越覺得上帝的話語和現實發生衝突,聖經的故事很好聽、聖經的理想很崇高,可是怎麼和我實際生活裡看到的不一樣?到底上帝在哪裡?祂是不是打瞌睡了?這不是現代基督徒才會遇到的困難,基甸3千多年前已經問過這個問題。基甸對於以色列人為什麼受苦沒有正確的認識,他把責任全怪到上帝身上,基甸大概不曉得剛剛前面7到10節先知責備以色列人的話,或者他雖然知道,卻沒有真正理解先知的責備。基甸的心聲代表以色列大多數老百姓真正的想法,以色列人一邊拜偶像,效法迦南人過淫亂、暴力的生活,一邊怪上帝為什麼沒有保護他們,讓他們遭遇可怕的事。基甸的世代陷入可怕的屬靈光景,對自己大大得罪上帝一點自覺都沒有,他們看不見問題在自己身上,以為問題在上帝身上。明明過的是一個充滿罪惡的生活,可是卻自以為義到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這是基甸和他世代普遍的屬靈光景。

耶和華的使者沒有和基甸爭辯以色列人為什麼受苦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7到10節先知已經說過原因了,另一方面那不是基甸真正的問題,基甸真正關心的是上帝什麼時候才施行拯救。「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我們注意看經文會發現一件事,原本和基甸說話的是「耶和華的使者」,現在變成「耶和華」上帝自己了。怎麼會這樣?是不是中間換人了?不是,原來上帝的使者就是上帝自己。上帝不是第一次自己作自己的代表,在亞伯拉罕的時候,上帝就自己作自己的使者向亞伯拉罕顯現,預言亞伯拉罕的太太撒拉要給他生兒子,並且和亞伯拉罕討論審判所多瑪、蛾摩拉的事。基甸問上帝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原來上帝奇妙的作為就在基甸身上,上帝要透過發問的基甸來拯救以色列人,基甸不用再等別人了。上帝差遣基甸,要基甸使用「你這能力」去拯救以色列人,意思是上帝沒有要加新的能力給基甸。在上帝同在、上帝差遣的應許之下,基甸以現有的能力就可以承擔起士師的責任,拯救以色列人。這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因為恩賜不夠、能力不夠,所以不敢承擔上帝給我們的責任,選擇逃避。其實我們沒有看見,原來上帝給我們的已經夠了,只是我們沒有嘗試去發揮出來,就先自己嚇自己,說自己不能。

基甸聽到上帝的話嚇死了,「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每個以色列人都希望從米甸人手下得到拯救,希望上帝趕快動工,但是上帝最好不要叫我去做這個苦差事。「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他。」這是人普遍的心態,只想撿現成。基甸回答上帝的話很像從前摩西回答上帝的話,當上帝呼召摩西去見法老,要求法老釋放在埃及作奴隸的以色列人時,摩西回答上帝:「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摩西覺得自己不可能完成上帝的任務,基甸和摩西一樣,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拯救以色列人,不過基甸比摩西更會找藉口,基甸解釋為什麼自己不能,因為我家裡很窮,因為我在這個很窮的家地位不高,我又窮又卑微,所以不適任,拯救國家、拯救民族這麼大的事應該找個有錢有勢的人來做比較好。其實基甸家裡不窮,他的僕人至少超過10個,士師記6章27節「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他能挑出10個僕人幫他辦事,一個有超過10個僕人的人怎麼會窮?他家也許不是首富,但是絕對不窮。至於基甸說自己在家身份卑微,其實基甸對他爸爸很有影響力,基甸的爸爸約阿施是巴力廟的廟公,約阿施廟公當兒子基甸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立刻丟下他拜的偶像和他建的廟,要救兒子的命,約阿施看兒子基甸比自己的信仰和事業更重要,基甸怎麼會「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呢?這些都是推託的藉口,還是不老實的藉口。

上帝沒有被基甸推託的藉口矇蔽,「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上帝重申祂與基甸同在,祂的同在可以保守基甸成功。從2節前上帝開始使用第一人稱的「我」對基甸說話,「我差遣你」、「我與你同在」,現在基甸發現眼前這個和他講話的人好像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不出這種話,基甸開始思考眼前陌生人的身分,「基甸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求你不要離開這裡,等我歸回將禮物帶來供在你面前。」基甸懷疑跟他說話的就是主耶和華,但是不敢確定,所以求對方顯明自己的身分。為求慎重,基甸要回去準備禮物,請對方等他回來,讓基甸可以確認他的身分。「主說:我必等你回來。」當基甸還沒發現和他說話的對象可能是上帝時,基甸就像普通的以色列人一樣充滿抱怨和推拖,但是當基甸開始察覺可能是上帝在和他說話的時候,基甸的態度改變了,他乞求恩典,基甸盼望能夠真正知道和他說話的到底是誰,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上帝是不是真的好像聖經說的那麼神奇,請你讓我知道,請你不要離開,因為你剛剛才說要與我同在。基甸的態度轉變了,他很認真看待他可能是遇到上帝這件事,他要回家準備禮物,好好預備之後再回來。到底基甸要準備什麼禮物?基甸回來之後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下個禮拜繼續。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