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15:9-20
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完士師記15章,上個禮拜我們講到參孫因為生氣,丟下老婆和還沒結束的婚宴離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參孫回岳父家找老婆,沒想到老婆已經改嫁,參孫一氣之下抓了300隻狐狸,一對一對尾巴綁在一起,又在尾巴上點火,放火狐狸陣燒光非利士人的農作物,不甘心白白受損失的非利士人為了報仇,回頭放火燒死參孫岳父和前妻,參孫知道之後更加生氣,就對非利士人展開一場大屠殺,殺了人的參孫就躲回以色列,住在以坦磐石的洞穴裡。
士師記15章9到13節「非利士人上去安營在猶大,布散在利希。猶大人說:你們為何上來攻擊我們呢?他們說:我們上來是要捆綁參孫;他向我們怎樣行,我們也要向他怎樣行。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對參孫說: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你向我們行的是什麼事呢?他回答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猶大人對他說:我們下來是要捆綁你,將你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參孫說:你們要向我起誓,應承你們自己不害死我。他們說:我們斷不殺你,只要將你捆綁交在非利士人手中。於是用兩條新繩捆綁參孫,將他從以坦磐帶上去。」非利士人與參孫之間的衝突從個人、家族、地區不斷升級,現在演變提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非利士人終於對參孫下決心,非利士人知道如果這次他們連參孫一個人都克制不住,以色列人很快會全面叛變,脫離非利士人轄制,參孫雖然只有一個人,但是他不是普通人,所以非利士人決定出動軍隊來捉拿參孫。非利士人來到以色列境內屬於猶大支派一個叫利希的地方,在那裡安營、佈陣,好像預備兩國軍隊打仗一樣。面對在聖靈充滿之下大有能力的參孫,非利士人非常謹慎面對,不是只靠人多,更要有效率指揮軍隊行軍佈陣,來和參孫打仗。敵人比以色列人更早知道參孫的能耐,也更看重參孫,當他們來到猶大人面前的時候,猶大人完全搞不清楚狀況,以為非利士軍隊上來擺陣要攻打他們,猶大人就問:「你們為什麼來打我們?」猶大人問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猶大人已經歸降非利士人,成為非利士人的僕人,既然人都已經投降了,僕人沒有犯錯,為什麼主人還要來打僕人?這是士師時代尾聲的猶大支派,我們如果回頭翻開士師記第一章,會發現士師記第1章的猶大支派和15章的猶大支派連不起來,除了名字和住的地方一樣之外,其他從裡到外完全不一樣。在士師記第一章,約書亞死後,猶大支派是上帝命令第一個上去和迦南人打仗的支派,那時候迦南人、比利洗人、迦南王亞多尼比色通通不是猶大支派的對手,在山上易守難攻的耶路撒冷、希伯崙、基列西弗,猶大支派也是毫不費力地就拿下了。更重要的是,當時猶大支派和非利士人作戰,拿下了非利士人五座城市中的三座,剩下兩座是懶了,不想打了,才沒有徹底攻取。士師記第一章特別告訴我們,猶大支派打勝仗的原因是因為「耶和華與猶大同在」。
不是猶大支派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他們的身材比敵人矮小,人數也少,但是上帝的同在使他們得勝,但是到了參孫的時代,以色列人、猶大人都已經徹底被迦南人,被非利士人同化,離棄了帶領他們得勝的上帝,以致於成為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不再有自由。非利士人回答猶大人,他們不是來和猶大人打仗,所以不用擔心,但是他們來是要捉拿參孫歸案,因為參孫在非利士殺人放火,現在非利士人要復仇。特別的是,當猶大人來到參孫面前質問參孫的時候,參孫的回答居然和非利士人一模一樣「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除了參孫和非利士人在主詞和受詞對調之外,其他部分完全一模一樣,為自己報仇成為參孫和非利士人互動的核心價值,參孫所行所想和非利士人完全一樣,以色列人已經徹底世俗化了。除了士師參孫以外,猶大人來到參孫面前的時候,向參孫說的是「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轄制」這個動詞在士師記第8章出現過,基甸打了勝仗之後,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基甸回答以色列人:「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以色列人和基甸講的「管理」就是15章猶大人對參孫講的「轄制」這個字。原來真正管理以色列人的不是士師,而是上帝,當以色列人不要上帝管理他們的時候,管理他們的就變成非利士人,非利士人管理以色列人不像上帝管理他們,上帝愛以色列,為以色列人的益處管理他們,非利士人卻扭曲管理的權力,轄制以色列人,為的是滿足非利士人自己的好處,至於以色列人的死活,非利士人並不關心。參孫時代的以色列人已經徹底忘記上帝才是真正管理他們的那位,他們甘心情願被非利士人轄制,完全沒想到應該歸回上帝的主權之下。
從後面的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上猶大地佈陣的非利士人有一千人,到以坦磐石洞穴找參孫的猶大人卻有三千人,面對我眾敵寡的優勢,猶大人見到士師參孫,不是起來請求參孫帶領他們與非利士人作戰,好像從前約旦河東岸基列人請求士師耶弗他帶領他們和亞捫人作戰一樣,猶大人反而要求綑綁參孫,要把參孫交給欺壓他們的敵人非利士人。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統治台灣,那時候老百姓常常被日本人欺負,有一個叫廖添丁的人看不過去,出來和日本警察作對,劫富濟貧,很得到老百姓的尊重,但是日本警方把廖添丁當作重要罪犯,用各種管道威逼利誘,最後廖添丁身邊的朋友出賣了廖添丁,殺了廖添丁,把廖添丁賣給日本警察。面對猶大人的要求,士師參孫回答同胞:「你們要向我發誓,不親手害死我。」猶大人不像上帝的子民,參孫也不像士師,參孫沒有反過來要求猶大人悔改,帶領他們一起對抗敵人,好像從前的士師們一樣,參孫只關心自己的性命,上帝賜給他拯救以色列人的使命,參孫完全沒放在心裡。不管是士師還是以色列人,當上帝子民屈服世界時,上帝只好彰顯主權,以痛苦切開上帝兒女與世界的連結,不讓上帝所愛的人再有貪愛世界,與世界妥協的空間。於是三千猶大人綑綁士師參孫,親手把上帝賜下拯救他們的士師,交給長期轄制他們,現在還要殺死士師參孫報仇的敵人非利士人。
14到17節「參孫到了利希,非利士人都迎著喧嚷。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臂上的繩就像火燒的麻一樣,他的綁繩都從他手上脫落下來。他見一塊未乾的驢腮骨,就伸手拾起來,用以擊殺一千人。參孫說:我用驢腮骨殺人成堆,用驢腮骨殺了一千人。說完這話,就把那腮骨從手裡拋出去了。那地便叫拉末‧利希。」三千猶大人帶著被綑綁的參孫來到一千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看見參孫就「迎著喧嚷」,非利士人高興地歡呼,甚至發出勝利的呼喊,這次他們終於可以解決參孫這個超級麻煩製造機,但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士師記14章參孫在亭拿葡萄園遇到少壯獅子吼叫的故事,這裡又要重新上演一次,只是上一次吼叫的是獅子,這次呼喊的是一千非利士軍隊。在參孫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聖靈又再一次大大感動參孫,賜給參孫像超人一樣的能力,參孫一下就把綁著他的繩子弄斷掙脫了。當聖靈的能力在人身上的時候,人就可以突破原來自己的極限,成為原來不可能成為的人,成就原來不可能成就的事,這是出於創造主的能力。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9到10節告白說:「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一個原本逼迫教會,怨恨基督和門徒的人,因為聖靈在他身上動工,生命完全改變,成為第一世紀最廣傳福音的人,為了他原本怨恨的十字架福音,保羅最後為了見證福音,公開被砍頭死在羅馬皇帝手下殉道。使徒保羅說:「這不是我,是上帝的恩典與我同在。」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羅所經歷的恩典,保羅知道生命改變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保羅是猶太教裡面最認真、最嚴謹遵守規定的法利賽人,如果舉辦法利賽人比賽,保羅說他可以拿第一名,可是這樣的保羅承認,不是靠我自己,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在我身上彰顯出來。聖靈的同在使保羅有力量勝過罪惡,也讓參孫有力量勝過非利士一千大軍。
在聖靈的同在之下,參孫一個人用一塊沒有乾的驢腮骨,對抗配備最先進武器、全副武裝裝備精良的一千非利士人部隊,結果竟然是參孫完勝、非利士軍完敗,參孫一個人撂倒了千人部隊。類似的事情在士師記3張31節發生過「以笏之後,有亞拿的兒子珊迦,他用趕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第一位小士師珊迦也曾經用非正式武器和非利士軍隊作戰,殲滅六百人,救了以色列人。相較於珊迦是為了拯救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作戰,參孫卻只是為了救自己的命,頂多加上向非利士人復仇,一點也沒有要拯救以色列人的意思,然而在上帝的手中,參孫仍然開啟了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欺壓的歷史巨輪,以色列人從此再也不能與罪惡和平共處,假裝天下太平繼續生活,從此他們必須與罪惡爭戰,不是死在罪裡,就是勝過罪惡,沒有第三條路。參孫以一個只有非正式武器的個人殲滅全副武裝的非利士千人部隊之後,參孫高興地唱起歌來了,他唱歌讚美自己怎麼這麼厲害,可以用驢腮骨殺死一千個人,參孫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參孫很有本錢可以自豪,因為以一敵千實在是太厲害,但是參孫在唱歌自誇的時候,他忘記一件事,他有這樣的能力不是因為自己厲害,是因為「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相較於參孫獲勝後大大讚美自己,士師記第五章讓我們看見,底波拉和巴拉打敗西西拉大軍以後,他們唱歌讚美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上帝,他們回顧整個戰役的經過,但是目的不是為了自誇,乃是要明確屬算上帝恩典,「因為以色列中有軍長率領,百姓也甘心犧牲自己,你們應當頌讚耶和華!」得勝之後感謝上帝、榮耀歸主,這是底波拉和巴拉的榜樣。參孫成功之後不紀念上帝的恩典,也不在意自己觸犯拿細耳人的誡命,摸了死屍,不管是驢腮骨還是敵人,參孫只在乎自己,參孫唱歌榮耀自己的名,參孫打勝仗的地方被命名為「拉末‧利希」,意思是腮骨山。儘管上帝仍然使士師參孫得勝,但是現在上帝的作為越來越混雜人的墮落。
18到20節「參孫甚覺口渴,就求告耶和華說: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那泉直到今日還在利希。當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參孫唱完歌之後終於開口禱告了,因為他口渴了,而且不是普通的口渴,是渴到覺得自己快渴死了。雖然有聖靈同在,但是一個人打一千個人對身體消耗還是很大,正在打的時候沒感覺,因為戰況猛烈,剛打完的時候也沒感覺,甚至還可以唱歌,因為身體還沒有從緊張狀態放鬆回復正常狀態,等時間到了,參孫就「甚覺口渴」,發現自己只是軟弱、有限的人,然後參孫開始求告上帝。很多時候我們也和參孫一樣,沒有走到盡頭、沒有被軟弱困住的時候,我們也唱歌歌頌自己的厲害,因此上帝就等我們,等我們口渴不行了,我們就會自己來到上帝面前。這是士師參孫第一次向上帝開口禱告,這個禱告具有指標性意義,在參孫的故事裡,以色列人雖然長期被非利士人欺壓,但是他們已經失去呼求上帝拯救的本能,沒有人呼求上帝,直到參孫開口禱告。參孫向上帝承認「我是你的僕人」,並且承認「這麼大的拯救是上帝藉著僕人的手施行的」,在渴死的邊緣,參孫終於承認上帝的主權,承認自己的身分是上帝僕人,承認他只是上帝使用的器皿,真正拯救以色列人的是上帝自己。看起來參孫好像乖了,可惜只是短暫的假象,參孫接下來馬上禱告說:「豈可任我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呢?」原來他不是為了榮耀上帝、尊崇上帝的主權和作為禱告,只是為了自己不要渴死禱告,還有他不願意因為口渴軟弱,被非利士人趁機報復殺死。人不是不可以為自己的需要禱告,但是參孫從頭到尾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禱告,他的禱告完全是自我中心。不過奇妙的是,雖然只是自我中心、破破爛爛的禱告,上帝還是以充滿恩典憐憫的方式回應參孫的禱告,地在參孫眼前裂開,泉水從地裂開的地方不斷湧出來,參孫喝了就恢復精神。上帝用神蹟回應參孫的禱告。參孫的祖先和摩西一起在曠野40年的時候,上帝也曾經在沒有水喝的地方使磐石裂開,泉水從裂縫不斷湧出,讓上百萬以色列人有水可喝,現在上帝以同樣的神蹟顯現在參孫眼前,表示雖然時間過去,上帝仍然是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得地為業的同一位上帝,從前的信心偉人摩西、約書亞、迦勒和士師們雖然都不在人間了,但是信心偉人們的上帝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沒有改變,上帝是永遠供應人需要的那位。參孫喝的那股泉水後來叫做「隱哈歌利」,意思是呼求者之泉,當參孫呼求的時候,上帝就應允他。參孫喝了泉水,就不再口渴,主耶穌傳道的時候也以水做比喻,主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主耶穌能真正永遠解決人生命的渴。
參孫是以色列士師時代最勇猛、最像英雄的士師,但是以色列雖然有英雄,卻沒有真正的國中太平,如同從前其他士師管理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敵人沒有被以色列人制服,以色列人沒有自由,反而被敵人非利士人轄制,不管在信仰、文化、道德、政治、軍事、經濟全部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之下。在這樣的時代,上帝的子民普遍失去信心,把前人的信仰歷史當作童話故事,聽一聽好聽而已,不敢也不願意經歷上帝應許真實性的時候,上帝允許苦難和衝突發生存在,目的是要喚醒上帝子民的真實信心,如同主耶穌在登山寶訊最後所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藉由外在困難的環境培養上帝子民的信心,困難提醒我們回到上帝面前呼求上帝,把生命的根基立在耶穌基督這塊磐石上,就算有風雨也不會被沖垮,因為我們與主同行。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