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次我們講到後來的世代,後來的世代指的是約書亞以後的世代,約書亞的世代和後來的世代有很大的不同,約書亞的世代親自見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他們知道耶和華是大而可畏的神,他們知道耶和華說話算話,上帝說的每一個字都不會落空。但是後來的世代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後來的世代在恩典中墮落了,他們有比上一代更好的環境,可惜他們沒有好好把握好的環境,在好環境中盡力追求認識耶和華,反而在好環境中失去了敬畏真神的心,耶和華不再坐在以色列人心裡的寶座上,後來的世代面臨靈性的空虛,想要填滿自己心靈的需要,卻不願意重新歸向耶和華,結果就出事了。
士師記2章11到13節●「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認識耶和華、經歷過耶和華大作為的約書亞世代不在之後,新的不認識耶和華的世代起來接替他們的祖先居住在應許之地。新一代不認識耶和華的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們做了什麼惡事呢?經文用四個動詞告訴我們:首先是「事奉」,他們事奉諸巴力。第二是「離棄」,他們離棄耶和華。第三是「跟隨」,他們跟隨別神,這個動詞中文聖經沒有翻譯出來。最後是「叩拜」,他們叩拜、敬拜別神。
一個不認識耶和華的人,很自然的會以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然後根據自己認為的好壞來決定自己要做或不做什麼事情,11節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認識上帝的以色列新世代,做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管人覺得怎麼樣,是非善惡最後還是根據上帝的眼光來判斷。現代社會看重多元文化、多元的價值觀,我們覺得這是現代文明進步的象徵,因為我們可以用開放的眼光、開放的心胸包容更多不同的人事物。其實多元不是新鮮事,三千多年前的以色列人就曉得要多元了,他們住在迦南人中間之後,發現原來事奉上帝也可以很多元,除了摩西的方式之外,還有很多更刺激、更有趣的方式,然後他們就去事奉諸巴力了。多元背後的精神是把一切看為相對的,沒有絕對,人如果用相對的精神不把自己當做上帝,這是好的。但是當人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不能跟上帝講多元,因為上帝不是相對的,上帝絕對是上帝,人絕對不能把自己當做上帝,要求上帝不要作上帝,這是錯的。以色列人犯了這個毛病,所以他們跑去事奉迦南人的神巴力。
巴力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主,當以色列人和住在他們中間的迦南人來往的時候,他們發現,我們是事奉主的人,你們也是事奉主的人,大家都是事奉主的人,彼此的關係就拉近了。既然你是事奉主,我也是事奉主,那我們可以一起事奉主。但是他們忘記了,雖然一樣都稱呼主,但是這兩位主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我們容易瞭解的觀念來講,巴力比較像土地公,每個土地公都有自己的領土,彼此不能越界,巴力也是這樣,所以聖經說以色列人事奉「諸巴力」,我住哪裡,我就事奉那裡的土地公巴力。迦南人認為巴力掌管風雨,如果風調雨順,農業、畜牧業就可以興旺,大家就有好日子過。以色列人住在迦南地,從漂流曠野搖身一變成為農夫、牧人,他們當然希望風調雨順,所以甘心事奉巴力,希望討好巴力,自願成為巴力的僕人。原來「事奉」就是成為被事奉者的僕人。
以色列人事奉巴力,結果問題來了,「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就是錢。以色列人為了風調雨順事奉巴力,希望多賺點錢,可是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所以當他們選擇事奉巴力的時候,他們同時就選擇了離棄耶和華。士師記這段經文這樣形容被他們離棄的耶和華,第一、耶和華是他們列祖的神。第二、耶和華是領他們出埃及地的那位。以色列人忘記耶和華,也忘記耶和華曾經在他們民族當中、在他們生命當中的作為。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要他換一個神來拜其實很不容易,特別這個神是他家拜了好幾代的神。我曾經向我外婆傳福音,她是拜恩主公的,就是關公,我外婆說什麼也不願意換一位神來拜,她的心很堅定。可是偏偏拜耶和華的人不太一樣,我們很容易拋棄我們的神,跑去拜別人家的神。有時候這個新的神不見得是可見的偶像或宗教信仰,有人把科學當作神來拜、有人把社會改革當作得救的道路、有人把享樂的流行文化當成終身追求的目標,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使我們離棄耶和華,終身事奉巴力。以色列人是已經與耶和華立約的人,他們去事奉巴力以前,曾經說過「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曾經向我們列祖顯現,與我們列祖立約,又按照這約拯救我們出埃及,經過曠野之地,進入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得地為業。可惜我們人常常很健忘,很容易忘記上帝在我們身上行過的大事,忘記上帝是怎樣把從罪惡黑暗之中拯救出來,救我們脫離不認識神的空虛、痛苦,用祂的同在充滿我們,使我們乾渴的心靈得到飽足,又給我們將來永恆榮耀的盼望。當時間一拉長,以色列人就忘記耶和華了。
以色列人事奉諸巴力、離棄耶和華,很自然的他們就「跟隨」別神去了。跟隨就是跟在後面走,前面的人往前走,我就往前走;前面的人往左走,我就往左走;前面的人往右走,我就往右走,這個叫做跟隨。跟隨是主耶穌對門徒的要求,主耶穌往哪裡去,門徒也要往那裡去;主耶穌在哪個城鎮住下來,門徒也要在那個城鎮住下來,跟隨主是主要求每一個基督徒要做的事。在新約時代是這樣,同樣的,舊約時代耶和華上帝也要求以色列人專心跟隨祂,但是現在以色列人不但沒有專心跟隨耶和華,反而跑去跟隨巴力了。以色列人如果專心跟隨耶和華,他們就會越來越像耶和華,因為跟著耶和華走;以色列人如果選擇跟隨巴力,他們就會越來越像巴力,因為跟著巴力走,拜神像神、拜鬼像鬼,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巴力是怎麼樣的偶像呢?巴力是很喜歡暴力、很喜歡淫亂的偶像,巴力有好幾個太太,他的太太們跟他一樣,都喜好殘忍和淫亂。拜巴力的人為了要討巴力的喜歡,他們會在祭壇上用火燒自己的小孩獻給巴力,他們會用刀槍刺自己、砍自己,讓血流出來,他們會把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太太送到巴力的廟裡當妓女,讓拜巴力的人與她們行淫,除了女人之外,巴力的廟也收男的做孌童。巴力既然喜歡暴力、喜歡淫亂,跟隨巴力的以色列人自然會變得暴力、淫亂,跟他們跟隨耶和華的時候完全不一樣。耶和華上帝曾經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當以色列人跟隨耶和華的時候,他們享受和平、享受公義、享受聖潔與慈愛;當以色列人轉去跟隨巴力的時候,我們很快會看見,和平不見了、公義不見了、聖潔、慈愛都不見了,取代這些的是競爭、欺壓、戰爭、貪污、不公平、罪惡、污穢和仇恨,我們跟隨誰,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像祂,跟隨耶穌就越來越像耶穌,跟隨撒旦就會越來越像撒旦。
在創世記裡,羅得離開亞伯拉罕之後,逐漸往東遷移,最後住到所多瑪去了。羅得是認識耶和華的人,聖經形容羅得是個義人,常常為所多瑪那些做惡的人心裡憂傷,可是羅得為了生活的緣故,他妥協信仰住在所多瑪。然而當上帝降火在所多瑪的時候,羅得在那裡多年積蓄的財寶一樣也帶不出來,上帝的使者帶著羅得一家四口逃命,羅得的太太捨不得錢回頭一看就變成鹽柱,幾百年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還可以看到羅得太太變成的鹽住。至於羅得的兩個女兒,因為從小在所多瑪住慣了,長期泡在所多瑪的色情文化當中,當爸爸帶兩個女兒逃到山裡住的時候,兩個女兒竟然輪流灌醉父親,然後趁機強姦爸爸懷孕,兩個女兒分別生下亞捫和摩押兩個兒子。以色列人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消滅迦南人,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遠離迦南人的偶像,結果就是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被迦南人同化,離棄耶和華,轉去事奉巴力、跟隨巴力,最後就叩拜巴力。
叩拜巴力是比跟隨巴力更深的罪。叩拜就是敬拜,叩拜巴力、敬拜巴力表示以色列人已經徹底把巴力接到心裡來住,以色列人打從心裡深深認同巴力和巴力所做的一切事情。敬拜巴力使以色列人徹底失去屬靈的敏銳度,儘管以色列人知道聖經的內容,但是他們不再尊重聖經,用隨便的態度對待上帝的話語,因為他們心裡已經有巴力了。我們越往士師時代前進,越會看見一個現象,以色列人對聖經越來越不熟,連上帝興起的士師也是這樣。前幾個士師還比較清楚聖經的內容,只是越來越沒有勇氣照著去做。到了基甸,他已經有點搞不清楚狀況,除了上帝在利未記要求的祭物之外,他還另外為上帝準備律法沒有規定的湯要獻給上帝。到更晚期的耶弗他,根本腦袋裡完全是迦南人的思想,用迦南人那一套來敬拜耶和華,結果最後把自己的獨生女獻為燔祭,要是他知道耶和華上帝根本不要他這樣獻祭的話,耶弗他的家庭就不會破碎,或許耶弗他與以法蓮支派的衝突也可以避免。
13節再一次告訴我們,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這次的離棄比11節的離棄是更深入、更徹底的,已經把巴力、把偶像接進心裡敬拜、叩拜的以色列人,他們不但事奉巴力,現在還加上了亞斯她錄。亞斯她錄是巴力的太太,現在以色列人不只事奉主巴力,連不是主的巴力太太都一起事奉了。12節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以色列人這些行為「惹耶和華發怒」。事奉假神、離棄真神、跟隨假神、叩拜假神的結果就是惹怒真神。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但是不輕易發怒不等於不會發怒,以色列人做的這四件事情使上帝發怒了,下一次我們會繼續講上帝發怒之後對以色列人做出的反應。與上帝立約的以色列人做了這四件事情惹怒上帝,事奉假神、離棄真神、跟隨假神、叩拜假神,這是我們每一個在基督耶穌裡與上帝立約的基督徒都必須要引以為戒的事,我們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做這四件事惹怒拯救我們的耶和華?甚至我們故意做這四件事試探我們的神?其實我們都有,我們不是生來的以色列人,我們雖然是基督徒,但是世俗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其實還是很深,我們對人生的規劃和期待和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期待差不多。該讀書的時候讀書、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養小孩的時候生養小孩、該退休的時候退休、該享清福的時候享清福,按照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有不同的期待。這樣的期待是錯誤的嗎?是不應該的嗎?
路加福音17章26到33節●「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這段經文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神國來臨的情況。主耶穌說:直到神國來臨的時候,人還是吃喝嫁娶、買賣耕種建造,可是門徒們要紀念挪亞的日子,要紀念羅得出所多瑪的日子,要回想羅得的妻子,為什麼要紀念這些日子?要回想羅得的妻子?因為這可以救門徒的命。以色列後來的世代在迦南地過富裕的日子、舒服的生活,就忘記從前的苦日子、忘記居安思危的道理,結果犯罪惹怒耶和華,後來把自己搞的很慘。基督徒不是不可以好好過日子,不是不可以吃喝嫁娶、買賣耕種建造,可是當我們做這些事,享受上帝賜給我們的生活時,我們要紀念挪亞的日子、羅得出所多瑪的日子,回想羅得的妻子,要小心不要為了吃喝嫁娶、買賣耕種建造,忘記更重要的事情,不要為了維持眼前舒服的生活事奉假神、離棄真神、跟隨假神、叩拜假神,因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當我們不再叩拜耶穌基督、不再跟隨耶穌基督的時候,我們就是給自己開路去事奉世界、離棄耶穌。求主保守我們,藉著以色列人曾經失敗的經驗,幫助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免得為自己惹動耶和華的怒氣,想保全生命,卻反倒喪掉自己的生命。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