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完創世記18章。在18章一開始,上帝「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亞伯拉罕請求上帝留下接受招待。上帝答應以後,亞伯拉罕趕快預備宴席,「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裡?他說:在帳棚裡。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什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上次我們講到這裡,現在繼續往下講。
創世記18章16到19節「三人就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上帝向亞伯拉罕、撒拉宣佈完喜訊以後,「就從那裡起行」,離開亞伯拉罕家,到希伯崙東邊海拔比較高的山上,從那裡「向所多瑪觀看」。上帝造訪亞伯拉罕以後,接著要去審判所多瑪和鄰近城鎮。「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亞伯拉罕送上帝離開,陪上帝上路同行,如同創世記5章的以諾,和創世記6章的挪亞「與上帝同行」,也如同在始祖亞當、夏娃墮落以前,在伊甸園裡與上帝同行一樣。上帝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17節到19節是上帝向自己說話,不是對亞伯拉罕說話。上帝不願意隱瞞亞伯拉罕,要讓亞伯拉罕知道祂的心意。這表明上帝看重亞伯拉罕,把亞伯拉罕當成朋友。雅各書2章23節「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上帝與亞伯拉罕之間有良好的關係,上帝願意與亞伯拉罕無話不談。阿摩司書3章7節「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祕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上帝要將祂的心意指示亞伯拉罕,使亞伯拉罕明白上帝的心意。上帝說:「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上帝不願意隱瞞亞伯拉罕,因為上帝已經揀選了亞伯拉罕,要透過亞伯拉罕使萬國得福。這是上帝的永恆計畫,上帝必定要實現這個計畫。既然「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亞伯拉罕得福」,上帝就要讓亞伯拉罕知道他的計畫,包括滅絕所多瑪和鄰近城鎮。
上帝又說:「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上帝眷顧亞伯拉罕,揀選亞伯拉罕,與亞伯拉罕立約,使亞伯拉罕成為上帝的朋友。相較之下,所多瑪人卻不是如此。上帝不認識所多瑪人,這不是說上帝不曉得所多瑪人的所做所為,而是說上帝與所多瑪人之間沒有恩典之約的關係存在。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章21到23節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上帝與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立約,要透過他們使萬國得福,因此亞伯拉罕有責任教導孩子和家眷遵守上帝的話語。上帝在創世記26章4到5節,向亞伯拉罕之子以撒說:「我要加增你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又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的後裔。並且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都因亞伯拉罕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亞伯拉罕不但自己要遵行上帝的道,也要教導家人遵行上帝的道。他們如何遵行上帝的道呢?
上帝在創世記18章19節提出重點在「秉公行義」。彌迦書6章8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秉公行義是一種行為模式,是一種實際行動。秉公行義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個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以及社會國家之間的司法公正。「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一個強大的國若不秉公行義,帶給萬國的將不是祝福,而是咒詛。上帝既然要透過亞伯拉罕賜福給萬國,就要在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身上建立秉公行義,遵行上帝話語的信仰文化。敬畏上帝秉公行義是舊約先知書的核心精神。以賽亞書56章1節「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守公平,行公義;因我的救恩臨近,我的公義將要顯現。」上帝應許賜福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然而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也有責任,必須要敬畏上帝秉公行義,遵行上帝的話語。上帝要審判所多瑪和鄰近城鎮,上帝不讓亞伯拉罕從別人口中知道,而是親自告訴亞伯拉罕,目的是要讓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以此為鑑,知道為何上帝降下如此嚴厲的審判。所多瑪和鄰近城鎮要成為經典的負面教材,警惕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和一切世人,不要效法所多瑪,以免成為上帝震怒審判毀滅的對象。
創世記18章20到21節「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這兩節經文不是上帝對自己說話,而是對亞伯拉罕說話。上帝告訴亞伯拉罕祂要做的事,上帝要透過亞伯拉罕賜福萬國,但是所多瑪和鄰近城鎮將要失去這個機會。上帝不想瞞著亞伯拉罕做這件事。上帝首先告訴亞伯拉罕:「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上帝聽見從所多瑪和蛾摩拉發出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一種極大的呼聲。什麼呼聲呢?人被迫害時發出的慘叫聲。翻成聲音的這個字,舊約聖經用它來描述許多種人被害時發出的哀聲,包括孤兒寡母被苦待的哀聲,人被冤枉求申冤的聲音,人被殺害時發出的叫聲,人受壓迫被逼做苦工的哀聲嘆息,被敵軍攻打產生的哀聲等等。上帝聽見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座城裡的居民,因為受到各種不公平的迫害發出哀聲,這些人大多是社會底層最窮苦和弱勢的人。以西結書16章49節「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他和他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50節又說「他們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見便將他們除掉。」所多瑪、蛾摩拉的權貴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不但不幫助困苦人,還用財富權勢欺壓困苦人。他們又在上帝面前行可憎的事,就是同性性行為。因此所多瑪、蛾摩拉「罪惡甚重」,「在上帝面前罪大惡極」。
所多瑪、蛾摩拉的情況類似洪水前的世界。創世記6章5節「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在創世記6章,上帝因為人罪惡很大,所以「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上帝降下洪水,「凡地上各類的活物,連人帶牲畜、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了,只留下挪亞和那些與他同在方舟裡的。」如今所多瑪、蛾摩拉同樣在上帝面前罪大惡極,因此他們的毀滅也即將來到。上帝聽見所多瑪、蛾摩拉受欺壓者的哀聲,所以親自從天上來到人間。上帝說:「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上帝的審判是公義公平的,上帝要調查證據,查清楚以後再施行審判。如果上帝查看以後,認為情況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上帝也不會隨便毀滅所多瑪、蛾摩拉。其實上帝早就知道所多瑪、蛾摩拉已經惡貫滿盈,但是上帝刻意對亞伯拉罕說話,目的是要培訓亞伯拉罕,讓亞伯拉罕成為一個帶有憐憫之心的代禱者。對象即使是最糟糕的人,亞伯拉罕也願意為他們禱告。上帝的話讓亞伯拉罕有空間,可以向上帝求恩典,不要立刻毀滅所多瑪、蛾摩拉,求上帝為城裡的義人饒恕其中的居民。
創世記18章22到26節「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上帝前往所多瑪查看,但是「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上次我們講過,這裡面隱含上帝三位一體的奧秘。在創世記18章,亞伯拉罕與上帝之間的位置有過幾次改變。第一次在18章8節,那時亞伯拉罕「在樹下站在旁邊」,像僕人一樣伺候上帝。第二次在18章16節,亞伯拉罕與上帝同行,如同以諾、挪亞與上帝同行。第三次亞伯拉罕站在上帝面前。在舊約聖經裡,站在上帝面前可以代表伺候、敬拜,也可以表示代禱。現在亞伯拉罕站在上帝面前,為所多瑪和鄰近城鎮代禱。「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等城鎮禱告,不像一般禱告的模式,而是採用問答的方式。亞伯拉罕提出問題,上帝回答,問答的主題是公義。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要他和他的眾子敬畏上帝秉公行義。現在亞伯拉罕反過來詢問上帝,公義的上帝不會行不義的事。亞伯拉罕雖然用問題挑戰上帝,但是亞伯拉罕對上帝的態度一直是謙卑敬畏上帝,不是反對上帝、定上帝有罪。這是亞伯拉罕禱告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上帝審判惡人,亞伯拉罕沒有意見,亞伯拉罕的疑問是上帝會不會使無辜者與惡人一同受害。亞伯拉罕認為上帝不會這樣做,因為公平的法官不會處死無辜的人,像處死犯罪的惡人一樣。因此亞伯拉罕站在這個基礎上,為所多瑪等城鎮代禱。亞伯拉罕大膽提出:「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亞伯拉罕是認識上帝的人,亞伯拉罕認識上帝是公義的,因此上帝必要審判惡人。但是現在亞伯拉罕轉向上帝的另一種屬性,上帝的恩典。亞伯拉罕祈求上帝,按照上帝的公義,無辜者不應該與惡人一同滅亡,然而上帝可不可以為了50個無辜的義人施恩,放過全城的居民,連惡人也不要毀滅。亞伯拉罕告訴上帝:「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亞伯拉罕相信公義的上帝不會這樣做。上帝要求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遵行上帝的話語,成為敬畏上帝秉公行義的人。亞伯拉罕請求上帝以身作則,施行公義不要把義人與惡人一同毀滅,甚至為了義人的緣故,饒恕其他惡人,不要施行毀滅。亞伯拉罕不是反對惡人應該受罰,而是請求上帝不要以審判惡人為唯一考量。亞伯拉罕請求上帝也想一想城裡的義人,以義人作為決定施恩或審判的主要因素。
上帝同意亞伯拉罕的觀點,應允亞伯拉罕的禱告。上帝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上帝願意施恩,願意為了50個義人饒恕全城的惡人,不施行毀滅。上帝其實很講道理,很願意施恩憐憫人。在民數記裡,有一個叫西羅非哈的以色列人。西羅非哈死了沒有兒子,西羅非哈的五個女兒請求進應許之地以後,可以和男人一樣得到產業,不要使她們的父親因為沒有兒子,不能分配產業。摩西把案件呈到上帝面前,上帝回答:「西羅非哈的女兒說得有理。你定要在他們父親的弟兄中,把地分給他們為業;要將他們父親的產業歸給他們。」上帝很講道理,願意施恩憐憫人。不但如此,上帝還因為祂子民的存在,願意饒恕其他惡人,不立即施行審判。因此基督徒存在是很重要的,只要有真正敬畏上帝秉公行義的人存在,上帝就願意暫緩施行當施行的審判。連在末後審判的時候,上帝也為祂百姓的緣故,減少施行審判毀滅的時間。馬可福音13章20節「若不是主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主的選民,他將那日子減少了。」
創世記18章27到33節「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嗎?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做這事。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亞伯拉罕站在上帝恩典的基礎上,繼續向上帝祈求更多恩典。27節到33節可以分成兩個小段落,首先是27節到29節,其次是30到33節。在第一個段落,亞伯拉罕先稱呼自己是灰塵,表明自己在上帝面前只是一個卑微軟弱的人。但是他仍然依靠主的恩典,向主祈求從50個義人到45個,再到40個義人。這是亞伯拉罕第一輪向上帝殺價。在第二個段落開始,亞伯拉罕先說:「求主不要動怒。」因為他要向上帝開始第二輪殺價。亞伯拉罕稱呼上帝是主,表明同意亞伯拉罕殺價與否,主權完全在上帝手裡。亞伯拉罕求上帝不要動怒,上帝也應允亞伯拉罕的禱告,沒有因為亞伯拉罕不斷殺價動怒。在第二輪殺價裡,亞伯拉罕從40個義人,到30個、20個,直到剩下10個義人。最後上帝答應亞伯拉罕,只要所多瑪有10個義人,就饒恕所多瑪,不毀滅所多瑪。只要一個城市裡有10個義人,上帝就願意因為這10個義人的緣故,繼續施恩憐憫,不審判其中的惡人施行毀滅。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一家住在所多瑪,羅得夫婦加上2個女兒已經有4個人,所以所多瑪城裡只要再有6個義人,上帝就願意饒恕不施行審判。
經由亞伯拉罕的代禱,上帝已經從完全不考慮饒恕,到願意因為其中的義人施恩饒恕,不施行審判。從有50個義人的標準,一路降低到只要有10個義人。上帝垂聽亞伯拉罕的代禱,也向亞伯拉罕顯明上帝的公義與憐憫。殺價到10個人以後,亞伯拉罕不再繼續求上帝降低標準。一方面可能亞伯拉罕覺得所多瑪城裡應該有10個義人,所以不需要再禱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上帝決定停在這裡。18章33節「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上帝決定為10個義人饒恕所多瑪以後,就停止與亞伯拉罕對話,離開亞伯拉罕。上帝願意因為義人的存在饒恕惡人,饒恕犯罪者。耶利米書5章1節「你們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來跑去,在寬闊處尋找,看看有一人行公義求誠實沒有?若有,我就赦免這城。」義人的代禱以及上帝因為義人饒恕惡人的恩典,在耶穌基督身上完全彰顯出來。以賽亞書53章4到6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10節「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在上帝的永恆計畫裡,上帝預備三位一體第二位格聖子上帝降世為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因為這一位完全無罪的義人,我們這些原本遠離上帝、敵擋上帝,應該受審判下地獄永遠滅亡的人,現在得以蒙恩與上帝和好,成為上帝家裡的人,預備承受上帝的永恆國度。羅馬書5章15到21節「只是過犯不如恩賜,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何況神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的臨到眾人嗎?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也不如恩賜,原來審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今天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聲音檔連結https://youtu.be/GNZWs7NK1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