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路得記,路得記一共有4章。按照猶太人的傳統習俗裡,五旬節的時候他們會誦讀路得記,五旬節是逾越節之後第50天,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第一個五旬節,上帝聚集以色列全會眾在西奈山下,上帝親自降臨在西奈山,在雷轟、閃電、密雲、火焰中啟示十誡給以色列人,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釘十字架復活升天以後的第一個五旬節,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從那天開始教會得到能力見證復活的耶穌。路得記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環境困難的時代,一個原本沒有盼望的破碎家庭,如何在上帝的恩典中重新被建立起來,甚至成為一個榮耀的家族。路得記和士師記不一樣,士師記敘述的是領導時代的大人物,講的是國家性的事件,可是路得記講的是和我們一樣平凡的小人物、小老百姓,路得記告訴我們上帝怎樣透過普通生活眷顧平凡的人,路得記也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在上帝律法下被建立起來,親情、愛情、忠誠與信實。當人在上帝面前按照上帝話語生活,盡自己本分的時候,上帝的救恩計畫同時也在人的身上運行成就。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經文:
路得記1章1節「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路得記發生的年代是士師審判以色列人的時候,我們剛剛結束士師記,知道以色列士師時代是一片混亂,以色列人不但受到外敵侵擾,內部也不團結,支派之間彼此為敵,那是一段宗教墮落、道德淪喪、社會不安定的時期。猶太人的傳統認為路得記時期的士師是以比讚,士師記12章8到10節「耶弗他以後,有伯利恆人以比讚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有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七年。以比讚死了,葬在伯利恆。」以比讚作士師的時候,以色列已經不再有像樣的士師,士師不但沒有拯救以色列人脫離敵人欺壓,反而還利用士師的身分為自己牟取錢財鞏固勢力,沒有帶給國家太平。在這樣的時代,以色列發生饑荒,這場饑荒不是區域性的災難,而是一場全國性的饑荒,經文沒有告訴我們饑荒發生的原因,是戰爭?是乾旱?是蝗蟲災害?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根據申命記神學,是因為以色列人離棄上帝,因此有這場災難。
路得記故事發生的地點在猶大伯利恆,伯利恆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糧食之家,伯利恆是盛產糧食的糧倉,本來不應該發生饑荒,但是當上帝百姓離棄上帝的時候,即使是不應該發生饑荒的地方,也發生了饑荒。因為發生饑荒的關係,糧食之家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一家四口離開家鄉,離開上帝賜給他們的代代繼承的土地,度過約旦河前往對岸的摩押王國,雖然只隔一條約旦河,但是因為摩押並沒有受到對岸以色列饑荒的影響,照樣有充足的糧食。這個伯利恆人在摩押地成為寄居的人,寄居的人沒有本地人的完整法律保障權利,好像今天在台灣工作的外籍勞工,雖然他們長時間在台灣工作、居住,可是沒有國籍,他們的休假、薪水、福利也比不上本國勞工。不但如此,在以笏作以色列士師的時代,摩押人和以色列人是敵對關係,現在因為饑荒的緣故,這個伯利恆人帶著全家投靠從前曾經欺壓他們的摩押人,在摩押地作次等公民,丟下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土地、產業。
第2節「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這個投靠摩押的伯利恆人名叫以利米勒,以利米勒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耶和華上帝是他的神、他的王,可是這一位「我的神是王」以利米勒卻離開上帝作王的國度,到外地流浪漂泊。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甜美」、「可愛」對女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名字。兩個兒子瑪倫、基連名字意思分別是「虛弱」、「憔悴」,拿俄米懷這兩個孩子、生這兩個孩子的時候,以色列人日子大概不太好過。面對饑荒,以利米勒選擇離開,但是撒母耳記下讓我們看見另外一種更好的選擇,撒母耳記下21章1節「大衛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大衛作以色列王的時候出現長時間的饑荒,面對饑荒大衛的反應是「求問耶和華」:主啊!為什麼國家發生這樣的災難?上帝告訴大衛:「這饑荒是因掃羅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基遍人。」掃羅是大衛前一任以色列王,原來這場饑荒不是偶然發生,不是天氣異變這麼單純,是因為以色列人犯罪受上帝審判,因為國家沒有公義,大衛王就把基遍人找來,問他們說:「我當為你們怎樣行呢?可用什麼贖這罪,使你們為耶和華的產業祝福呢?」然後按照基遍人所要求的為他們伸冤。撒母耳記下21章14節「眾人行了王所吩咐的。此後神垂聽國民所求的。」因為罪的問題解決了,上帝收回饑荒,不在用饑荒審判以色列國。感謝上帝,大衛不是求助灌溉系統,大衛不是求助糧食交易,他看見比表面現象更深入的原因,是因為上帝百姓得罪上帝了。
路得記經文告訴我們以利米勒一家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猶大伯利恆我們知道,就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故鄉,以法他是誰呢?歷代志上2章19節「阿蘇巴死了,迦勒又娶以法他,生了戶珥。」4章4節「基多之祖是毘努伊勒。戶沙之祖是以謝珥。這都是伯利恆之祖以法他的長子戶珥所生的。」以法他是迦勒的老婆,迦勒和以法他的兒子戶珥是伯利恆人的祖先,以利米勒是以法他人,也就是說,其實以利米勒一家是信心偉人迦勒的後代。以利米勒雖然繼承迦勒的血統和土地、財產,可惜他沒有繼承迦勒的信心,遇到饑荒不是悔改依靠上帝,反而離開應許之地,跑到摩押地,以利米勒本來打算暫時住在摩押躲饑荒,到了以後卻決定在那裡定居「住在那裡」。
第3節「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以利米勒逃到摩押地居住,以為可以躲避上帝的審判,可惜事與願違,以利米勒沒死在鬧饑荒的以色列,卻死在豐衣足食的摩押地,「我的神是王」不管跑到哪裡都躲不開那位天上的王。逃避上帝不能真正解決人的問題,以利米勒以為只要解決眼前看得見的問題就沒事了,結果卻是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上帝賜給自己的地業上居住。在以利米勒的狀況裡,上帝盼望透過饑荒可以喚醒以色列人,促使離開上帝的以色列人回到上帝面前,而不是像以利米勒一樣越逃越遠,從以利米勒的經歷,我們可以省察自己,是不是有時候上帝也透過苦難來警告我們已經犯罪遠離上帝,我不是說所有的苦難都是這樣,但是有一些苦難是這樣,如果我們禱告、省察之後,確定真的是因為自己犯罪得罪上帝,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想辦法趕快解決、趕快脫離眼前的痛苦,而是要回到上帝面前謙卑悔改,求主耶穌寶血潔淨我的罪,在基督裡回復與上帝的關係,不要像以利米勒一樣。
以利米勒死了,從此退出路得記的舞台,現在主角變成還活著的拿俄米,還有拿俄米的兩個兒子,以利米勒不再具有家長的領導地位,家長的職責轉移到拿俄米身上,故事的重心也轉移到拿俄米身上。對這個移民到摩押地的家庭來說,雖然原來的一家之主以利米勒死了,但是這個家庭還沒有完全失去盼望,寡婦拿俄米還有兩個兒子,並且兩個兒子都不是年幼的孩子,已經可以扛起家庭經濟的責任了。
第4節「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兩個兒子在媽媽成為寡婦之後,不但扛起家庭經濟的責任,還各自娶老婆成家。雖然老公不在了,但是兩個兒子都成家了,拿俄米的心必定充滿歡喜,甚至可以盼望早日抱孫子,讓家族的香火延續下去。兩個兒子娶的都是摩押女子,在申命記第7章,上帝曾經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以與迦南人通婚,免得受他們引誘「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不能通婚的對象包括「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摩押人沒有包括在內,所以基本上兩個兒子的婚姻沒有違反上帝律法,兩個新媳婦一個叫俄珥巴,一個叫做路得,我們不確定俄珥巴這個名字的意思,不過路得的意思是「滿足、安慰人心」,聖經人物的名字常常帶有很多豐富的含義,人如其名或者名字提醒人沒有盡到的本分。
娶了媳婦以後,拿俄米一家人在摩押地「住了約有十年」,隨著時間過去,他們一家在摩押地扎根越來越深,返回故鄉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這個家族雖然高高興興地娶了媳婦,但是十年的時間,我們沒有看見被期待出現的第三代。在外的寄居的拿俄米一家現在面臨新的問題,沒有後代,如同創世記裡亞伯拉罕、以撒經歷的一樣,亞伯拉罕和以撒都在娶妻之後很長的時間沒有後代,但是上帝介入亞伯拉罕和以撒的人生,讓他們生出承受應許的孩子,現在拿俄米的兩個兒子也面對和祖先一樣的問題,不一樣的是上帝好像沒有介入他們的人生。
第5節「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不但沒有第三代,連第二代也都死了,以利米勒當初為了延續家族血脈才離開猶大伯利恆,來到摩押地居住,但是以利米勒的努力、心血,最後還是白費歸於無有。來到摩押地,拿俄米不但成為寡婦,連最後的依靠兩個兒子也失去了,拿俄米的生活因此立刻陷入困境,以拿俄米的年紀來說,她的父母很可能已經過世,拿俄米失去丈夫、孩子之後沒有娘家可以回去投靠,路得記後來的發展也是這樣,完全沒有提到拿俄米的娘家,拿俄米過了生育的年齡,她也沒有辦法再嫁第二個丈夫,為自己找到出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拿俄米已經完全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她的人生到這裡是徹底失敗,在外地寄居作次等公民,沒有娘家可回、無法再嫁丈夫生育、沒有兒子可以依靠,只剩下她一個人,她的人生一片黑暗,完全沒有出路。
路得記一開始用很短的篇幅,5節,迅速把以利米勒的遺孀,拿俄米的人生困局展現在我們眼前,拿俄米手中完全沒有資源可以解決眼前的困境,她很可能就此客死異鄉,如同她的先生和兩個孩子一樣,但是拿俄米做了一個不同於先生和兩個孩子的決定,這個決定最後扭轉她整個人生,從徹底絕望變成充滿盼望,當然這個轉變不是立刻發生,不過是從拿俄米做的這個決定開始產生改變,拿俄米決定離開摩押地,歸回故鄉猶大伯利恆,路得記1章6節告訴我們,拿俄米做這個決定的原因「因為他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一無所有的拿俄米決定要回去投靠上帝,這個決定改變了她原本可以被預計的悲苦未來。上帝可以改變我們的未來,話咒詛為祝福。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